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慕雲山

鎖定
慕雲山,又叫耄仁山,山上有個千年古寺耄仁寺,沿線景點還有天門關、凌井溝等景點。慕雲山海拔1171米,位於太原市尖草坪區柏板鄉鎮城村西北,藴藏着優質、豐富的建築用石灰岩礦。 [1]  是山西省城保存最為完好的生態園林。2021年5月19日,華人UFO研究會確立太原慕雲山生態園區為世界UFO觀測站, [3] 
中文名
慕雲山
別    名
耄仁山 [2] 
地理位置
太原市尖草坪區柏板鄉鎮城村西北 [1] 
海    拔
1171 m [2] 

慕雲山位置境域

慕雲山,位於太原市尖草坪區上蘭村西北,距市中心28公里,海拔約1200米,深林覆蓋面積3000餘畝。山上有經濟林4000餘株,生態林100000餘株,草本植物200餘種,中藥材100種,喬木20餘種,灌木50餘種。核桃、萍果、棗、桃、山杏已到盛果期,森林覆蓋率已達80%以上,據有關專家稱:該山巒的植被狀況優於山西省的管涔山天龍山、石千峯東山林場,是省城保存最為完好的生態園林。慕雲山生態旅遊區是由現年92歲,具有69年黨齡的老黨員袁克良,以艱苦奮鬥,愚公移山的精神,經過39年艱苦卓絕的勞動,由荒山禿嶺改造而來,人工植樹達15萬株,許多珍稀樹木,藥材得以在這裏保存下來,袁克良老人是對遊客進行艱苦奮鬥、愛國主義、環境保護和黨員教育的活教材。
慕雲山航拍 慕雲山航拍

慕雲山景觀

慕雲山耄仁寺

耄仁寺 耄仁寺
耄仁寺坐落在慕雲山腹地,四面環山。據史料記載,耄仁寺始建於漢朝,盛於唐朝,宋、元、明、清歷朝屢有毀建,民國期間塌毀,但寺院大體規模仍在,規模宏大。主要建築有上寺、下寺、龍王廟關帝廟觀音殿
耄仁寺現存依山開鑿的石佛實屬國內石刻中的珍品。佛像威嚴高大,神態安詳。現存較完好的碑刻分屬正德、天啓、崇禎、乾隆、嘉慶幾個時期。明正德《淮宗源碑》仍然完好地矗立在石佛之側,雖經風雨剝蝕字跡斑駁,但碑中陳述猶可辨認。略雲:耄仁寺成名於漢光武帝御封。緣自漢室遺老在耄仁寺避莽亂,18年後有幸還朝面聖之故。因該地佔盡天象地脈形勝之極,且諸老均已八九十高齡故名之。
寺內龍王廟前有一泉眼,泉水富含礦物質,長期飲用此泉水對人體大有益處。凡到此的遊客都免不了要痛飲甘泉,並且還要帶上一瓶作為神泉聖水給親友一嘗。
耄仁寺周圍的山脈形似蓮花,故慕雲山又有蓮花山之別稱。整座寺廟就居於“蓮花”的中央,環境十分幽雅。該寺在漢光武帝和唐太宗時曾一度上升為國寺。李唐王朝對耄仁寺喜愛有加,唐太宗欽點重臣尉遲恭親臨耄仁寺監工修造。其後,歷朝歷代屢修屢毀。《淮宗源碑》載:“有陽曲縣安生釋子俗姓賀法號果福者,度門徒真宣與鎮城巨家劉氏之子協力整率古剎寺院,重修下寺黑龍廟龍泉聖像護法,佛像環立,廟貌煥然,開墾地土,四山明至:東——石盤頭、西——段壕、北——車輻梁、南——安子嶺,數十里之闊。”清乾隆年間兩度修葺,於廢者興之,缺者補之,略費時日,廟貌整齊,佛像輝煌,足壯觀瞻。晚清、民國乃至新中國成立以來都未曾修葺過,致使千古名寺幾成廢墟。

慕雲山傅山故里

耄仁寺的南面是竇大夫祠和歷史名人傅山的故里,北面是凌井溝,東邊是楊家將駐守的。作為太原市的歷史文化遺存,不遠的將來,這裏一定會重要的旅遊景區。
傅青主(1607~1684)本名傅山,字青竹,後改字青主,陽曲(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區向陽西村)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後改青主,別號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嗇廬、僑黃、僑松等,先世居山西大同,後徙于山西忻州,他是著名的學者,哲學、醫學、儒學、佛學、詩歌、書法、繪畫、金石、武術、考據等無所不通。他被認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氣節的典範人物。傅青主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顒顏元一起被梁啓超稱為“清初六大師”。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在當時有“醫聖”之名。

慕雲山天門關

天門關位於太原北郊關口村北一華里許,現屬於太原市陽曲縣西凌井鄉行政範圍,可以驅車從太原市柴西公路往北直達。過去是山西西八縣聯通省城的重要交通關隘。
凌井溝西緣是呂梁山脈千里疊嶂的主體,每逢大雨,山洪暴發,大水自天而降,排山倒海灌入谷中。谷水摧動山石,水石共滾,牛吼雷鳴,十分兇險。大水過後,谷底被沖刷得青石嶙嶙,明淨如鏡,當地人把谷水稱為掃谷水。掃谷水出天門關後過柏板境,叫柏板河,東流注入汾水。天門關矗立太原北陲,是太原府通往晉西北的咽喉要道,但卻無人敢來谷底犯險。隋楊廣為晉王時,去管涔山避暑,在峽谷東壁的峭崖上鑿山架木,修了一條棧道,這才“天梯石棧方鈎連。”但道遠棧險,終是“猿猱欲度愁攀援。”正是這條大峽谷,朔風吹來,在天門關造成了一個獨特的小氣候,這才有了“天門積雪”的獨特風光。

慕雲山旅遊信息

1 自駕車尖草坪區柏板鄉鎮城村後山,通過一條隧道,越過一個靶場,便可進入了慕雲山。這是入山之東線。
2 中北大學東X256號鄉間公路往北走到頭就是入山之西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