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耄仁寺

鎖定
耄仁寺,位於太原市尖草坪區西北方向二十公里處的耄仁山(又名慕雲山)中,又名慕雲寺。
耄仁寺始建於唐盛於元明、清屢有建清末民國期間塌損,擔大規模仍存,相傳公元9年,一批西漢官員為避"王莽之亂"逃入深山,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政權後,為表彰老臣們忠貞不屈的精神,賜名"耄仁寺" [1] 
中文名
耄仁寺
外文名
Maoren si
地理位置
太原市西北方向二十公里處的耄仁山中 [1] 
著名景點
觀音殿 [1] 

耄仁寺發展歷史

耄仁寺位於耄仁山又名慕雲山中
耄仁寺位於耄仁山又名慕雲山中(3張)
耄仁寺坐落在慕雲山腹地,四面環山。據史料記載,耄仁寺始建於漢朝,盛於唐朝,宋、元、明、清歷朝屢有毀建,民國期間塌毀,但寺院大體規模仍 在,規模宏大。主要建築有上寺、下寺、龍王廟、關帝廟、觀音殿。慕雲山原名耄仁山,相傳公元九年一批西漢官員為避莽亂逃到此山,光武帝為了表彰他們的赤膽 忠心,賜名此山為耄仁山,此寺即為耄仁寺。 [1] 
耄仁寺現存依山開鑿的石佛實屬國內石刻中的珍品。佛像威嚴高大,神態安詳。現存較完好的碑刻分屬正 德、天啓、崇禎、乾隆、嘉慶幾個時期。明正德《淮宗源碑》仍然完好地矗立在石佛之側,雖經風雨剝蝕字跡斑駁,但碑中陳述猶可辨認。略雲:耄仁寺成名於漢光 武帝御封。緣自漢室遺老在耄仁寺避莽亂,18年後有幸還朝面聖之故。因該地佔盡天象地脈形勝之極,且諸老均已八九十高齡故名之。
寺內龍王廟前有一泉眼,泉水富含礦物質,長期飲用此泉水對人體大有益處。凡到此的遊客都免不了要痛飲甘泉,並且還要帶上一瓶作為神泉聖水給親友一嘗。
耄仁寺周圍的山脈形似蓮花,故慕雲山又有蓮花山之別稱。整座寺廟就居於“蓮花”的中央,環境十分幽雅。該寺在漢光武帝和唐太宗時曾一度上升為國寺。
李唐王朝對耄仁寺喜愛有加,唐太宗欽點重臣尉遲恭親臨耄仁寺監工修造。其後,歷朝歷代屢修屢毀。《淮宗源碑》載:“有陽曲縣安生釋子俗姓賀法號果福者,度門徒 真宣與鎮城巨家劉氏之子協力整率古剎寺院,重修下寺黑龍廟龍泉聖像護法,佛像環立,廟貌煥然,開墾地土,四山明至:東——石盤頭、西——段壕、北——車輻 梁、南——安子嶺,數十里之闊。
”清乾隆年間兩度修葺,於廢者興之,缺者補之,略費時日,廟貌整齊,佛像輝煌,足壯觀瞻。
晚清、民國乃至新中國成立以來都 未曾修葺過,致使千古名寺幾成廢墟。 [1] 

耄仁寺主要景點

耄仁寺下寺

下寺是耄仁寺主寺,大雄寶殿為正殿,內有通高八米多的釋迦牟尼石佛坐像一尊,與山體相連,雕鑿年代遠在漢(唐),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碑廊、碑亭、偏殿、配殿、羅像環侍。雕欄、石階、山門,史稱三晉第一名藍。 [1] 

耄仁寺上寺

龍王廟、仙泉聖水,東配殿“封禪宮”,西配殿“還願殿”,兩處偏殿分別供俸“龍龜和天蟾”。 [1] 

耄仁寺西寺

觀音殿、三進院落,分別是——送子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十八羅漢朝觀音。 [1] 

耄仁寺南寺

西方三聖,五百羅漢堂。
其它景觀:碑林、藏經樓、鐘鼓二樓、齋堂。法物流通處,法器堂、僧.尼.俗公寓。鎮寺塔、峯頂彩、講經説法道場、山門、純淨水線、鐵索橋、貴賓廳、交通網絡、預警系統、人工湖、碧蓮池、九曲棧道、閉關亭等。 [1] 

耄仁寺民俗文化景區

南北融匯,中西合璧,雅俗共賞,獨具魅力,休閒娛樂,餐飲住宿,旅遊度假,健身美容,商務洽談,假日消遣,寓教於樂,陶治情操,有鄉 土氣息,具文化品位,挖掘整理民俗文化的深厚積澱。配套旅遊文化全程服務,開設雕塑館、民俗博物館、文史資料圖片實物展覽館。
耄仁寺的南面是竇大夫祠和歷史名人傅山的故里,北面是凌井溝,東邊是楊家將駐守的天門關。作為太原市的歷史文化遺存,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裏一定會成為重要的旅遊景區。 [1] 
耄仁寺 耄仁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