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龍廟

(湖北省襄陽市黑龍廟)

鎖定
黑龍廟,位於襄陽市襄北著名的古老集鎮黑龍集,相傳已有近300年曆史的黑龍集老街北十字街中心。早已廢毀,遺蹟無存。
黑龍廟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溧河鄉邢莊村黑龍廟。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增修鐘鼓樓碑記載:廟創建於明代。雍正年間增建樂樓。道光年間重修正殿和東西耳殿。廟宇規模壯闊,昭然入目。
中文名
黑龍廟
地理位置
襄陽市襄北著名的古老集鎮黑龍集
景點級別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時間
明代

黑龍廟湖北省黑龍廟

黑龍廟
黑龍廟(5張)
據當地老人傳説,清朝乾隆年間,偶遇大旱,地裂禾枯。突然有一條黑龍墜地,百姓們都將僅有的少許的水潑灑在龍身上,是夜便有暴風驟雨,黑龍騰空而起。鄉人為了感謝黑龍顯靈,降雨免災的功績,遂建廟敬祀,寺廟取名:黑龍廟。
傳説歸傳説,另據黑龍集文化人李虹和齊保華在2007年4月經多方考證,黑龍廟並非如當地老人傳説是興建於清乾隆年間,而是更早。據現存於黑龍集村東門外二組東南方向一座石橋上發現了一塊大清嘉慶二十三(1819)年冬月重修黑龍廟的廟碑序文記載:“黑龍廟初修於何年何代已無人曉知,始重修於雍正十年(1733年),乾隆四十二年(1776年)重修,嘉慶二十三(1819年)年冬月再修。”
農曆的每年三月初三,黑龍廟舉行一次盛大廟會,周圍十里八鄉的百姓都來焚香敬龍。祈求上蒼保佑,歲歲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道光年間,朝廟敬神者越來越多,以廟為中心,形成了集市,發展為貿易場所,故取名黑龍集,俗稱老集。集雖隨廟而生,可至今廟廢集存且規模擴大,已非昔日之比了。
清咸豐6年,當地豪紳為了防禦王聰兒領導的白蓮教農民義軍的進攻,動員成千上萬的窮苦百姓修築黑龍集土寨,寨牆高大堅固,呈正方形,南北門,東西門距離各有兩裏多,現今遺址猶存。 [1] 

黑龍廟河南省黑龍廟

地理位置
另説,黑龍廟村位於河南省汝州市蟒川鄉內,風景秀麗,獨特。

黑龍廟歷史沿革

黑龍廟 黑龍廟
黑龍廟座北向南,依山傍水。中軸線上,首先是山門,由三道石拱門洞組成。門前是一座面闊三間的門庭。門庭上又蓋一座歇山頂門樓,兩層建築全憑8根大木柱支撐。緊挨門樓又建倒座樂樓(戲台)。前後建築連為一體。樂樓為歐山頂,琉璃瓦剪邊,十分美觀大方。樂樓左右是十字歇山頂式的鐘鼓樓,規模不大,卻小巧玲瓏,別具風格。
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硬山頂,內供黑龍大王。左右兩耳殿分別供奉河伯、財神,其餘倉官、金龍、廟童各得其所。此外東西配殿、看台、廊房共22間。
黑龍廟創建三百餘年來,幾經修繕,使整體建築嚴謹合理,左右對稱,奇偉壯觀。仰觀廟宇疊於石崖之險,雕樑畫棟,古樸典雅,無不使人悦目賞心。倚廟廊俯而環視,只見黃河滔滔,批水潺潺,古老的磧口鎮盡收眼底。這山、水、鎮、廟在黃河巍谷之間相映成趣,故秦晉兩省遐邇聞名。樂樓的音響效果更為奇特,不用擴音設備,萬人看戲,聲音清脆,乃至響徹數里,故有“黃濤共鳴,湫水助唱”之説。所以每逢古會隆節,秦晉兩省四鄉羣眾不畏陡峭山路,觀光遊覽者絡繹不絕
黑龍廟風光(2)
黑龍廟風光(2)(15張)
廟內現存石碑4通,其中道光癸卯重修黑龍廟碑為永寧州知州王繼賢撰書。山門上鑲嵌兩副石刻對聯“物阜民熙小都會,河聲嶽色大文章”,為郡人崔炳文於道光癸卯仲春撰書。另一副“山河碥帶人文聚,風雨祥甘物氣和”為永寧州知州王繼賢乙巳年撰書。王繼賢不僅文彩俊逸,而且書法造詣頗深,名重京師。時高 麗國屢派使者求書“健美陵煙”四字,王毅然成書,使者滿意而歸。清帝為此賞其紋銀四千兩,人們讚頌“一字值千金”。
1988年和1990年,由省文物局資助和羣眾集資,對黑龍廟進行過兩次修繕,保護較好。

黑龍廟山西省黑龍廟

臨縣黑龍廟 臨縣黑龍廟
黑龍廟位於臨縣南端湫水河入口處的磧口鎮卧虎山。據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增修鐘鼓樓碑記載:廟創建於明代。雍正年間增建樂樓。道光年間重修正殿和東西耳殿。廟宇規模壯闊,昭然入目。黑龍廟氣勢恢宏,總面積4800 平方米,是磧口的標誌性建築,也是磧口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站在廟門前,居高臨下,可以遠眺黃河氣勢,近觀湫水曲折,聆聽二磧濤聲,俯瞰古鎮全貌。黑龍廟建於明代,供奉黑龍、河伯、風伯、關聖帝、華佗,是為保佑往來船隻平安,商家誠實有信、生意興隆,人人健康無病。在這裏不得不提提關聖帝,在山西每個縣都建有關帝廟,忠義神勇的關羽既是晉商的財神、保護神甚至祖師神(關羽曾賣雜糧),也是維繫晉商這一羣體的精神紐帶,就像徽商供奉朱熹一樣。
黑龍廟座東北向西南,依山傍水。中軸線上,首先是山門,由三道石拱門洞組成。門前是一座面闊三間的門庭。門庭上又蓋一座歇山頂門樓,兩層建築全憑8根大木柱支撐。緊挨門樓又建倒座樂樓(戲台)。前後建築連為一體。樂樓為歐山頂,琉璃瓦剪邊,十分美觀大方。樂樓左右是十字歇山頂式的鐘鼓樓,規模不大,卻小巧玲瓏,別具風格。
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硬山頂,內供黑龍大王。左右兩耳殿分別供奉河伯、財神,其餘倉官、金龍、廟童各得其所。此外東西配殿、看台、廊房共22間。
黑龍廟 黑龍廟
黑龍廟創建三百餘年來,幾經修繕,使整體建築嚴謹合理,左右對稱,奇偉壯觀。仰觀廟宇疊於石崖之險,雕樑畫棟,古樸典雅,無不使人悦目賞心。倚廟廊俯而環視,只見黃河滔滔,批水潺潺,古老的磧口鎮盡收眼底。這山、水、鎮、廟在黃河巍谷之間相映成趣,故秦晉兩省遐邇聞名。樂樓的音響效果更為奇特,不用擴音設備,萬人看戲,聲音清脆,乃至響徹數里,故有“黃濤共鳴,湫水助唱”之説。所以每逢古會隆節,秦晉兩省四鄉羣眾不畏陡峭山路,觀光遊覽者絡繹不絕。
黑龍廟 黑龍廟
廟內現存石碑4通,其中道光癸卯重修黑龍廟碑為永寧州知州王繼賢撰書。山門上鑲嵌兩副石刻對聯“物阜民熙小都會,河聲嶽色大文章”,為郡人崔炳文於道光癸卯仲春撰書。另一副“山河碥帶人文聚,風雨祥甘物氣和”為永寧州知州王繼賢乙巳年撰書。王繼賢不僅文彩俊逸,而且書法造詣頗深,名重京師。時高麗國屢派使者求書“健美陵煙”四字,王毅然成書,使者滿意而歸。清帝為此賞其紋銀四千兩,人們讚頌“一字值千金”。
1988年和1990年,由省文物局資助和羣眾集資,對黑龍廟進行過兩次修繕,保護較好。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