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愛新覺羅·胤祹

鎖定
愛新覺羅·允祹(1686年1月18日—1763年8月29日),原名胤裪。清朝宗室,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第十二子(原排行為第二十一子),人稱十二爺,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異母弟。母定嬪(雍正時奉為皇考定妃)萬琉哈氏,後交與蘇麻喇姑撫育。受封和碩履親王,諡曰“懿”, 以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第四子愛新覺羅·永珹為嗣孫。
全    名
愛新覺羅·胤祹
別    名
愛新覺羅·允祹
諡    號
封    號
固山貝子→多羅履郡王→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多羅履郡王→和碩履親王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滿族
出生地
北京紫禁城
出生日期
1686年1月18日(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逝世日期
1763年8月29日(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父    親
愛新覺羅·玄燁
母    親
定妃萬琉哈氏
嗣    孫
愛新覺羅·永珹

愛新覺羅·胤祹人物生平

生於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生母定嬪(雍正時奉為皇考定妃)萬琉哈氏。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二十五歲胤裪與胤禟同封固山貝子,十月二十一日正式頒冊文
康熙五十年(1711年)後,常隨駕巡幸。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一月,得賜銀4000兩。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一月十三日,仁憲皇太后薨世,胤裪被任命署理內務府總管事。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三月初三日,皇太后過世出百日,喪事告畢,康熙諭:“今大事畢,十二阿哥著停止署理內務府總管事。”期間,因“辦事妥協”令康熙帝十分滿意,曾“深嘉之”。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諭令正白旗事務,“其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之事著十二阿哥辦理。”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九月,和碩裕親王保泰之母(福全福晉、康熙嫂子)薨。特派胤裪率侍衞內大臣公鄂倫岱負責經理喪事。
康熙六十年(1721年)正月十三日,特派雍親王、貝子胤裪、世子弘晟往盛京祭三陵。
康熙六十年(1721年)五月夏至、八月秋分祭胤裪代父皇往行禮。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太廟,五月夏至、八月秋分祀月,胤裪代父皇往行禮。
康熙六十一年(1723年)十二月十一日,因“曾經理三衙門事務井井有條”和“辦理梓宮事務甚為效力”,雍正帝諭:“允裪著封為郡王。”冊為多羅履郡王。
雍正二年(1724年),宗人府彈劾胤裪“治事不能敬謹,請奪爵”,從多羅郡王降至固山貝子。又因“將聖祖仁皇帝配享儀注及封妃金冊遺漏舛錯(將懋嬪和裕嬪的姓氏寫顛倒)”,於雍正二年六月二十六日被奪貝子爵,降奉恩鎮國公 [2]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二十八日,恢復胤裪多羅履郡王爵。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胤裪奉命先回宮,負責辦理大行雍正帝喪儀。八月二十四日,又特命胤裪暫管理禮部事務年十月初五日,正式任命胤裪管理禮部事務;十月十七日,乾隆諭:“……其宗人府一切事務既有履郡王管理,果親王亦停其監管……”履郡王管理禮部和宗人府事務。十月十九日,“履郡王允裪在朕諸叔中年齡最長,具實心辦事,朕意欲晉封親王。”不久,胤裪晉和碩履親王。十二月初七日,宗人府遵乾隆旨議敍,因辦理喪儀有功,特獎勵胤裪“郡王記錄一次”。
乾隆元年(1736年)二月初五日,在“管人疏縱案”中,履親王胤裪從輕處罰,按照尚書從一品罰俸;乾隆二年三月初二日,奉雍正帝梓宮入清西陵,孝敬皇后烏喇那拉氏與其隨葬。事宜均由胤裪辦理。得“記錄二次”的嘉獎。
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胤裪被派泰陵至祭。
乾隆三年(1738年)正月二十二日,給內閣諭旨中“履親王自管理禮部以來,恪慎周詳,實心任事。三年之內,備極勤勞,今大禮已成,禮部事務,該堂官自循照辦理,履親王不必監管。”此後,胤裪專門管理宗人府事務;十月,胤裪奉旨辦理端慧皇太子永璉安葬典禮事宜。最終於乾隆七年(1742年)確定永璉墳冢於薊州朱華山
乾隆四年(1739年)後,每年祭天、享太廟、朝日、祀月、祭社稷、祭先農,具由胤裪恭代帝往行禮。
乾隆六年(1741年)後,乾隆帝出巡出京,留胤裪在京總理事務。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胤裪奉命總理皇后富察氏喪儀。
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月十七日,65歲的胤裪奉命任“會典館”總裁。負責《清會典》總第三次編纂(第三次編纂時間上限雍正六年,下限至乾隆二十三年)。
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月初七日,乾隆諭:“……除履親王同輩王等及餘王公年老者,仍令乘轎外,餘惟年節列儀仗,乘轎上朝,常期俱著乘馬。”66歲的履親王被乾隆列入可乘轎上朝者之首;三月二十日,胤裪獨子12歲的弘昆夭折。乾隆勸慰其“以禮節哀,承侍太妃,勉副朕意”。將永珹過繼胤裪。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七月十七日,因多日連雨米價上漲,胤裪上遠在中關行宮的乾隆快馬奏摺:“……米價日長(漲)……請早放數日,俾官兵不與民間爭購。……亦得源源接濟。”乾隆帝批覆:甚好。獲准提早開倉放糧,平穩米價。
乾隆十七年(1752年)八月鄉試,“蔡曹收受關節串通囑託弊案”著胤裪等覆議。胤裪上疏建議“照律治罪”對蔡時田,曹詠祖二人“俱著即處斬”。
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月,胤裪、胤祿、弘晝被任命軍機處議政大臣上行走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初一,乾隆親臨王府探望病中的胤裪母定太妃萬琉哈氏。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二十四日,免去已72歲的履親王其宗人府事務;十一月初四日,乾隆再臨府邸探視定太妃。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初七日,97歲的康熙定太妃萬琉哈氏薨世。乾隆諭中勸慰胤裪。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二十一日,胤裪薨世。乾隆贈諡號“懿”。命嗣孫永珹著孝送終,令其持服百日。命和親王弘晝、皇五子永琪穿孝。喪葬禮儀則成弘晝、弘晊英廉盡心經理。葬於京師東直門外茄各莊(後稱“十二陵”)。

愛新覺羅·胤祹家庭成員

愛新覺羅·胤祹妻妾

嫡福晉:沙濟富察氏,太保、大學士、伯爵馬齊之女。
側福晉:方佳氏,四品典衞方文彬之女。
側福晉:管佳氏,管有倉之女。
庶福晉:王佳氏,王德政之女。
庶福晉:李佳氏,輕車都尉車爾特之女。
庶福晉:邁氏,員外郎九格之女。
庶福晉:陳氏,陳大麻之女。
妾:李氏,李大之女。
妾:姚氏,管領瑪色之女。

愛新覺羅·胤祹子女

合計子女數:共12人(子6女6)。
長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二月初八日卯時生,母為妾姚氏,管領瑪色之女。出生月十四日戌時卒。
長女:郡主,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十月二十二日巳時生,母為庶福晉李佳氏,輕車都尉車爾特之女。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五月,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台吉達爾瑪達都。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丁亥二月二十日未時卒,年六十五歲。
次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六月二十六日寅時生,母為嫡福晉沙濟富察氏,太保、大學士、伯爵馬齊之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四月十四日戌時卒,年二歲。
三子:愛新覺羅·弘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七月初五日午時生,母為嫡福晉沙濟富察氏,太保、大學士、伯爵馬齊之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庚寅八月二十日酉時卒,年四歲。
次女:未有名,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六月七日未時生,母為妾李氏,李大之女;出生月卒。
三女:未有名,雍正六年(1728年)戊申正月十三日寅時生,母為側福晉管佳氏,管有倉之女;出生時卒。
四子:未有名,雍正六年(1729年)戊申十二月二十二日生,母側福晉方佳氏,四品典衞方文彬之女;雍正九年(1731年)辛亥三月二十四日辰時卒,年四歲。
四女:郡主,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七月十五日申時生,母為側福晉方佳氏,四品典衞方文彬之女;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正月,嫁富察氏明亮;道光五年(1825年)乙酉四月初一日未時卒,年九十歲。
五子:愛新覺羅·弘昆,世子品級,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九月二十五日卯時生,母側福晉方佳氏,四品典衞方文彬之女;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三月二十日寅時卒,年十二歲,照世子例殯葬。
五女:鄉君,乾隆五年(1740年)庚申正月二十一日亥時生,母為庶福晉王佳氏,王德政之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二月,嫁博爾濟吉特氏袞齊拉喜;嘉慶二年(1797年)丁巳二月初十日卒,年五十七歲。
六女:未有名,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六月十四日卯時生,母為側福晉方佳氏,四品典衞方文彬之女,乾隆八年(1744年)癸亥十二月三日亥時卒,年三歲。
六子:未有名,乾隆七年(1742年)壬戌四月二十九日未時生,母側福晉方佳氏,四品典衞方文彬之女,出生月三十日丑時卒。

愛新覺羅·胤祹家族世系

第一代—愛新覺羅·胤祹,履懿親王。
第二代
第二代—愛新覺羅·弘昆:愛新覺羅·胤祹第五子,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卒,照世子例殯葬。
第二代—愛新覺羅·永珹:清高宗乾隆帝第四子,愛新覺羅·胤祹嗣孫,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襲履郡王,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薨,諡曰端,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追封履親王。
第三代
第三代—愛新覺羅·綿惠:愛新覺羅·永珹第一子,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襲封多羅貝勒,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薨,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追封多羅履郡王。
第四代
第四代—愛新覺羅·奕綸:愛新覺羅·綿懃子,愛新覺羅·綿惠嗣子,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襲固山貝子,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晉多羅貝勒,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因事降固山貝子,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卒,追封多羅貝勒。
第五代
第五代—愛新覺羅·載鋙:愛新覺羅·奕綸第六子,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封一等輔國將軍,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卒。
第五代—愛新覺羅·載鈖:愛新覺羅·奕綸第十子,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襲固山貝子,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卒。
第五代—愛新覺羅·載華:愛新覺羅·奕綸第十一子,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襲愛新覺羅·奕綺之固山貝子,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因事革退,歸宗。
第五代—愛新覺羅·載鶴:愛新覺羅·奕綸第十二子,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封奉恩將軍,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卒。
第五代—愛新覺羅·載藹:愛新覺羅·奕綸第十三子,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封奉恩將軍,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卒。
第六代
第六代—愛新覺羅·溥森:愛新覺羅·載鋙子,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襲奉國將軍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卒。
第六代—愛新覺羅·溥楙愛新覺羅·載鋼第三子,愛新覺羅·載鈖嗣子,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襲奉恩鎮國公,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卒。
第六代—愛新覺羅·溥植:愛新覺羅·載鶴子,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襲愛新覺羅·毓昌鎮國公,後事不詳。
第六代—愛新覺羅·溥泉:愛新覺羅·載藹第一子,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襲奉恩將軍,後事不詳。
第七代
第七代—愛新覺羅·毓存:愛新覺羅·溥森第四子,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襲奉恩將軍,同年卒,無子嗣。
第七代—愛新覺羅·毓昌:愛新覺羅·溥楙子,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襲鎮國公,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卒。 [1] 

愛新覺羅·胤祹史料索引

《清史稿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3] 

愛新覺羅·胤祹影視形象

1998年電視劇《乾隆大帝魏惠文飾允祹
2018年電視劇《延禧攻略公方敏飾允祹
參考資料
  • 1.    《二十五史·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58頁
  • 2.    《雍正二年六月上諭十七道》:初五日宗人府奏,管理禮部事務貝子允裪誤寫妃姓,將允祹革去貝子,降為鎮國公,照例留三佐領,其餘佐領俱行歸公。
  • 3.    《清史稿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