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悔之無及

鎖定
悔之無及(拼音:huǐ zhī wú jí)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哀公六年》。 [1] 
“悔之無及”的意思是後悔已來不及;在句中可充當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1] 
中文名
悔之無及
拼    音
huǐ zhī wú jí
近義詞
悔恨交加悔之晚矣悔不當初
反義詞
頑固不化死不悔改
注音字母
ㄏㄨㄟˇ ㄓ ㄨˊ ㄐㄧˊ
成語出處
《左傳·哀公六年》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賓語

悔之無及成語出處

  • 最早出處
既成謀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後悔,亦無及也。(春秋·左丘明《左傳·哀公六年》) [1] 
  • 衍生典故
(伍子胥諫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辭詐偽而貪齊。破齊,譬猶石田,無所用之。且《盤庚之誥》曰:‘有顛越不恭,劓殄滅之,俾無遺育,無使易種於茲邑。’此商之所以興。願王釋齊而先越,若不然,後將悔之無及。”(西漢·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 [3] 
後人根據以上文獻總結出成語“悔之無及”。 [3] 

悔之無及成語故事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打越國,不料卻被越王勾踐打敗,闔閭在混戰中身受重傷,回師途中死去。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後,厲兵秣馬,發誓報仇。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率兵大舉進攻越國,一路上勢如破竹,一直攻至越都會稽。 [2] 
越王勾踐走投無路,只得向夫差屈膝求和。越國謀臣文種買通吳國大臣伯嚭與夫差極力周旋,終於讓夫差動了懷仁之心,決定不滅越國。當時吳國首輔大臣伍子胥一再對吳王進諫説:“越王能忍辱負重,大王不把他消滅,將來一定會後悔的。”但是吳王並未聽從,越國得以保存。勾踐率王后與范蠡入吳為奴。勾踐在吳國為奴的時候,放下了所有的尊嚴,像羔羊一樣温順,博得了夫差的憐憫和同情。有一次夫差生病了,勾踐的隨從范蠡抓住良機,讓勾踐為夫差嘗糞而尋找病源,此舉徹底感化了夫差,從而釋放了勾踐。 [2] 
回到越國的勾踐,表面上對吳國依然必恭必敬,但他在八位大臣的輔助下,卻在積極籌備戰爭。 [2] 
公元前484年,夫差為了爭霸中原,準備攻打齊國。勾踐表示願率眾相助,並重金收買吳王身邊的人鼓動吳王伐齊。伍子胥再次進諫説:“越國是我們的心腹之患。勾踐表面上裝得很老實順服,但骨子裏是為了實現他侵吞吳國的野心。我們不如早一點對其下手。我們如果輕信了勾踐的花言巧語,不遠千里去攻佔齊國,就如同得到了一塊不能生長莊稼的田地,什麼用處也沒有。因此,希望大王放棄攻齊的打算而是先攻打越國。不然的話,等越國強大起來,反撲過來,就後悔也來不及了。” [2] 
夫差沒有聽從勸告,後來反而聽信伯嚭讒言,賜劍令伍子胥自殺。吳國伐齊也沒有得勝。 [2] 
公元前473年,勾踐率領藏於民間的三萬雄兵,一舉攻擊吳國。結果吳國終為越國所滅,吳王夫差自殺身亡。 [2] 

悔之無及成語寓意

夫差不聽取伍子胥的諫言,執意攻打齊國和釋放勾踐,為國家埋下滅國的隱患,為君者聽信讒言不明是非做出錯誤的決策,導致滅國。從故事中可以看出人在付諸行動之前,應該經過深思熟慮,且不可魯莽行事,免得後悔莫及。 [2] 

悔之無及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悔之無及”在句中可充當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形容後悔已來不及。 [1] 
  • 運用示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軍曹孟德會合三將》:“若將軍者,向為漢臣,今乃叛賊之臣,使昔日關中保駕之功,化為烏有,竊為將軍不取也。且袁術性最多疑,將軍後必為其所害。今不早圖,悔之無及!” [5]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一回:“恨吾未即出境,不免受萬世之惡名,悔之無及。” [4]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至今想來,究竟還是意氣用事,並不曾報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卻也悔之無及!” [4] 
參考資料
  • 1.    悔之無及  .漢典[引用日期2018-04-15]
  • 2.    墨人主編. 影響孩子一生的600個成語故事 夏 最新修訂圖文天下中華成語故事[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11.01:78-79
  • 3.    無錫市崇安區檔案局(館)主編. 無錫勝蹟與成語典故[M]. 蘇州:古吳軒出版社, 2013.01:162
  • 4.    王大倫,景在峯著. 《毛澤東選集》中的成語典故[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9.05:287-288
  • 5.    (明)羅貫中著. 三國演義 上[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0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