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禧

(元朝名將、齊國公)

鎖定
張禧(1217年—1291年),東安州(今河北省廊坊市)人,元朝名將,曾參與襄陽之戰丁家洲之戰忽必烈滅宋之戰元日戰爭,官至昭勇大將軍招討使、鎮國上將軍、都元帥
至治三年(1323),贈推誠著節功臣、榮祿大夫湖廣行省平章政事柱國、齊國公,諡忠烈。
所處時代
元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東安州(今河北省廊坊市)
出生日期
1217年
逝世日期
1291年
主要成就
滅亡南宋
主要成就
征伐日本
本    名
張禧
諡    號
忠烈
官    職
昭勇大將軍招討使、鎮國上將軍、都元帥 [1] 
贈    官
推誠著節功臣、榮祿大夫湖廣行省平章政事柱國、齊國公 [1] 

張禧人物生平

張禧投奔忽必烈

16歲時,隨蒙軍大將阿術魯南攻徐州歸德,復隨元帥察罕壽春安豐廬州滁州黃州泗州,屢立戰功。因他為人剛直、治軍嚴厲,被上司忌妒誣陷,要按法治罪。兒子張弘綱入獄探望父親,兩人一起被獄卒關押,後得到機會逃跑。張禧求援於王鶚,王鶚請左丞闊闊推薦張禧父子入見忽必烈
元憲宗九年(1259),張禧隨忽必烈南下伐宋,渡過長江,與宋兵交戰,張禧即擒其一將。進攻鄂州,戰鬥非常殘酷,蒙軍挖地道以入,宋軍樹柵欄為夾城於內,蒙軍入戰不利。忽必烈下令組建敢死隊。張禧父子踴躍參加。敢死隊由城東南入,將要打到城下時,忽必烈憐憫張禧父子俱入險地,於是派阿里海牙命令張禧父子,派一人出戰。張禧所執之槍中弩矢而折,取張弘綱槍以入,破城東南角。有十餘人逗留不進,立於城下,張弘綱綱復奪其槍而入。大戰良久,張禧身中十八矢,一矢鏃貫穿腹部,暈倒後復甦,説:“得血竭飲之,血出可生。”忽必烈趕忙命令取血竭,遣人治療。瘡愈後,張禧復隨大將納剌忽,與宋兵戰於金口、李家洲,皆獲勝利。
忽必烈即位,賜金符,授新軍千户。中統三年(1262),張禧隨軍征討李璮。宋軍乘李璮叛亂,遣夏貴襲取蘄縣宿州等城。張禧移兵攻之,夏貴敗走,盡復諸城。
至元元年(1264),擢唐、鄧等州民軍總管。宋軍入侵均州,總管李玉山敗走,元世祖命張禧代之。
至元三年(1266),與宋將呂文煥戰於高頭赤山,乘勝收復均州。
至元四年(1267),改任水軍總管,擴充軍隊二千五百人,令習水戰。

張禧襄陽之戰

至元五年(1268),從攻襄陽樊城
至元六年(1269)七月,夏貴率兵援救襄陽,張禧跟隨元帥阿術擊退宋軍。
至元八年(1271),江水暴溢,宋將范文虎率戰艦千餘艘來援。元帥阿術命張禧率輕舟,趁夜銜枚入其陣中,插葦以識水之深淺。等到張禧歸營後,阿術即命張禧率四翼水軍出戰,宋兵潰,追至淺水,奪戰艦七十餘艘。
至元九年(1272),攻樊城,焚其串樓,敗宋將張貴鹿門山
至元十年(1273),行省召集諸將詢問破襄陽之策,張禧言:“襄、樊夾漢江而城,敵人橫鐵鎖、置木橛於水中,今斷鎖毀橛,以絕其援,則樊城必下。樊城下,則襄陽可圖矣。”行省用其計,攻破樊城,襄陽投降。元世祖遣使錄諸將功,授宣武將軍、水軍萬户,佩金虎符,丞相伯顏命張禧為水軍先鋒。

張禧滅亡南宋

至元十二年(1275),敗宋將孫虎臣於丁家洲,移屯黃池,以斷南宋救兵。九月,隨阿術與宋都統姜才交戰,有功,加信武將軍
至元十三年(1276),從下温州台州福建
至元十四年(1277),加懷遠大將軍、江陰路達魯花赤、水軍萬户。
至元十六年(1279),入朝,進昭勇大將軍招討使

張禧征伐日本

至元十七年(1280),加鎮國上將軍、都元帥。朝廷議徵日本,張禧請行,即日拜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與右丞范文虎左丞李庭同率舟師,泛海東征。至日本,張禧於是舍舟,築壘平湖島,約束戰艦,各相去五十步停泊,以避風濤觸擊。八月,颶風大作,范文虎、李庭戰艦悉壞,張禧所部獨完。范文虎等議還,張禧説:“士卒溺死者過半,其脱死者皆壯士也,怎麼不能乘其無回顧心,因糧於敵,以立奇功?”范文虎等不從,説:“還朝問罪,我輩自當之,公不與也。”張禧於是分船與之。平湖島屯兵四千,缺乏舟船,張禧説:“我安忍棄之!”遂悉棄舟中所有馬匹七十匹,以載兵歸。至京師,范文虎等皆獲罪,張禧獨免。
至元二十八年(1291),卒,年七十五。
至治三年(1323),贈推誠著節功臣、榮祿大夫湖廣行省平章政事柱國、齊國公,諡忠烈。 [1-2] 

張禧親屬成員

  • 父:張仁義,金朝末年遷徙至益都(今山東青州)。元太宗下山東,張仁義走信安(今河北霸州信安鎮),金朝信安守將張進用為裨將。蒙古軍圍信安,張仁義率敢死隊三百人,開門出戰,圍解,以功署軍馬總管。張仁義固守信安十年,不能支持,於是與張進舉城投降。張仁義率其部曲,隨宗王合丹平定河南,授管軍元帥。後攻歸德,中流矢而卒,追贈縣侯
  • 子:張弘綱
  • 孫:
    • 張漢,曾任監察御史,累官至集賢直學士。
    • 張鼎,張漢之弟,襲江陰水軍萬户。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