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燕

(東漢末年黑山軍首領)

鎖定
張燕(生卒年不詳),本姓褚,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 [1] 東漢末年黑山軍首領。張燕剽悍,敏捷過人,軍中稱為“飛燕”。官渡之戰時投降曹操,被任命為平北將軍,封安國亭侯。 [2]  死後其子張方襲爵。
全    名
張燕
別    名
褚燕
張飛燕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常山真定
主要成就
領導黑山軍起義
身    份
黑山軍首領
官    職
平北將軍
爵    位
安國亭侯

張燕人物生平

張燕擁為首領

張燕原名褚燕。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褚燕聚集一幫少年為強盜,在山水間轉戰出擊,待回到真定時,部眾已經達到一萬多人。
中平二年(185年),當時博陵(今河北蠡縣)人張牛角也聚集起一夥人,自稱將軍,與褚燕合兵一處。褚燕推舉張牛角為首領,進兵攻打癭陶(今河北寧晉縣),張牛角被流箭射中,身受重傷,臨死之前,命令他的部下尊奉褚燕為首領。張牛角死後,眾人一起擁戴褚燕為首領,於是褚燕改姓張,喚作張燕。 [2-3] 

張燕號稱飛燕

張燕因身輕如燕,又驍勇善戰,所以軍中都稱他為“飛燕”。後來張燕的部隊不斷壯大,與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等地叛匪互相聯絡,叛匪中的小頭領孫輕王當等人,都帶着部眾歸附到張燕麾下,張燕部眾發展到近百萬人,號稱“黑山軍”。黃河以北的各郡、縣都受到侵擾,朝廷卻無力派兵圍剿。於是,張燕派使者到京城洛陽,上書朝廷請求歸降。漢靈帝於是任命張燕為平難中郎將; [4]  使他管理黃河以北山區的行政及治安事務,每年可以向朝廷推薦孝廉,並派遣計吏到洛陽去彙報。後來張燕又進犯河內,逼近京師,朝廷任命朱儁為河內太守,擊退張燕。 [5]  [19] 

張燕與紹征戰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遷都於長安,天下紛紛起兵討伐,張燕於是帶着他的部隊與各路諸侯結盟。 [6]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公孫瓚爭奪冀州,張燕派部將杜長等人帶兵幫助公孫瓚,最終被袁紹擊敗,張燕的手下部眾稍稍散去了一些。 [7] 
初平四年(193年),袁紹剿滅境內黑山軍,後聯合呂布與張燕的主力及四營屠各、雁門烏桓在常山展開激戰。當時張燕擁有精兵數萬人,戰馬數千匹。 雙方一連戰鬥了十餘天,張燕軍死傷雖多,袁紹軍也感到疲憊,於是雙方各自撤退。 [8]  [20-22]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率大軍進攻公孫瓚,公孫瓚遣其子公孫續向黑山諸帥求救。 [23]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當時袁紹攻打公孫瓚,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援救公孫瓚,張燕的援軍還未到,公孫瓚秘密派使者送信給公孫續,讓他“碎首於張燕,馳驟以告急”,並率五千鐵騎到北方低窪地區埋伏,點火作為信號,然後自己出城夾擊袁紹圍城部隊。結果這封信被袁紹截獲,袁紹點火引誘公孫瓚出戰,設伏大破公孫瓚,最終公孫瓚自焚而死。 [9]  [24] 

張燕投降曹操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平定河北的袁氏集團。四月,曹操曹洪繼續攻打鄴城,自己親自統軍進攻尹楷,擊敗尹楷後回師。張燕派使者來拜見曹操,請求派軍協助曹操進攻袁氏兄弟,曹操委任他為平北將軍 [10-11] 
建安十年(205年)四月,張燕率領其部眾十餘萬人來到鄴城投降曹操。曹操封張燕為安國亭侯,食邑五百户。 [12-14] 

張燕歷史評價

陳壽三國志》:①“燕、繡、魯舍羣盜,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則於彼為愈焉。” [15]  ②“燕剽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燕。” [15] 
司馬光資治通鑑》:“輕勇走趫捷,故軍中號曰‘飛燕’。” [16] 

張燕親屬成員

張燕兒子

張方,襲爵安國亭侯。 [17] 

張燕孫子

張融,張方之子,襲爵安國亭侯。 [17] 

張燕曾孫

張林,初任門下通事令史,後協助趙王司馬倫篡位,被任命為尚書令、衞將軍,封郡公。不久被司馬倫所殺。 [18] 

張燕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15] 

張燕文學形象

張燕 張燕
張燕在小説《三國演義》中,是黑山軍首領。呂布自長安出逃後一度投奔袁紹,與袁紹共破張燕於常山。 [25]  公孫瓚被圍於易京,曾遣人求救於張燕,但送信人半途被袁紹截住。 [26]  曹操擊破袁譚後,張燕來降,被封為平北將軍,與李典樂進一同攻壺關 [27]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
  • 2.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羣盜,在山澤間轉攻,還真定,眾萬餘人。博陵張牛角亦起眾,自號將兵從事,與燕合。燕推牛角為帥,俱攻癭陶。牛角為飛矢所中。被創且死,令眾奉燕,告曰:“必以燕為帥。”牛角死,眾奉燕,故改姓張。燕剽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燕。其後人眾寢廣,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諸山谷皆相通,其小帥孫輕、王當等,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靈帝不能徵,河北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難中郎將。
  • 3.    《資治通鑑·卷五十八》:張牛角、褚飛燕合軍攻癭陶,牛角中流矢且死,令其眾奉飛燕為帥,改姓張。
  • 4.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燕剽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燕。其後人眾寢廣,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諸山谷皆相通,其小帥孫輕、王當等,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靈帝不能徵,河北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難中郎將。
  • 5.    《資治通鑑·卷五十八》:輕勇走趫捷,故軍中號曰‘飛燕’。山谷寇賊多附之,部眾寢廣,殆至百萬,號“黑山賊”,河北諸郡縣並被其害,朝廷不能討。燕乃遣使至京師,奏書乞降;遂拜燕平難中郎將,使領河北諸山谷事,歲得舉孝廉、計吏。
  • 6.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是後,董卓遷天子於長安,天下兵數起,燕遂以其眾與豪傑相結。
  • 7.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袁紹與公孫瓚爭冀州,燕遣將杜長等助瓚,與紹戰,為紹所敗,人眾稍散………
  • 8.    《資治通鑑·卷六十》: 遂與黑山賊張燕及四營屠各、雁門烏桓戰於常山。燕精兵數萬,騎數千匹。紹與呂布共擊燕,連戰十餘日,燕兵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俱退。
  • 9.    《資治通鑑·卷六十三》:春,三月,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三道救之。未至,瓚密使行人齎書告續,使引五千鐵騎於北隰之中,起火為應,瓚欲自內出戰。
  • 10.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太祖將定冀州,燕遣使求佐王師,拜平北將軍………
  • 11.    《資治通鑑·卷六十四》:夏,四月,操留曹洪攻鄴,自將擊楷,破之而還。………黑山賊帥張燕遣使求助,操拜平北將軍。
  • 12.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夏四月,黑山賊張燕率其眾十餘萬降,封為列侯。
  • 13.    《資治通鑑·卷六十四》:夏,四月,黑山賊帥張燕率其眾十餘萬降,封安國亭侯。
  • 14.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率眾詣鄴,封安國亭侯,邑五百户。
  • 15.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1-16]
  • 16.    《資治通鑑·卷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20]
  • 17.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燕薨,子方嗣。方薨,子融嗣。
  • 18.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引陸機晉惠帝起居注曰:門下通事令史張林,飛燕之曾孫。林與趙王倫為亂,未及週年,位至尚書令、衞將軍,封郡公。尋為倫所殺。
  • 19.    《後漢書 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賊帥常山人張燕,輕勇趫捷,故軍中號曰飛燕。善得士卒心,乃與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諸山谷寇賊更相交通,眾至百萬,號曰黑山賊。河北諸郡縣並被其害,朝廷不能討。燕乃遣使至京師,奏書乞降,遂拜燕平難中郎將,使領河北諸山谷事,歲得舉孝廉、計吏。燕後漸寇河內,逼近京師,於是出俊為河內太守,將家兵擊卻之。
  • 20.    《後漢書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遂與黑山賊張燕及四營屠各、雁門烏桓戰於常山。燕精兵數萬,騎數千匹,連戰十餘日,燕兵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各退。
  • 21.    《三國志 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北詣袁紹,紹與布擊張燕於常山。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 22.    《後漢書 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紹與布擊張燕於常山。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匹。布常御良馬,號曰赤菟,能馳城飛塹,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連戰十餘日,遂破燕軍。
  • 23.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建安三年,袁紹復大攻瓚。瓚遣子續請救於黑山諸帥,而欲自將突騎直出,傍西山以斷紹後。
  • 24.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四年春,黑山賊帥張燕與續率兵十萬,三道來救瓚。未及至,瓚乃密使行人齎書告續曰:“昔週末喪亂,殭屍蔽地,以意而推,猶為否也。不圖今日親當其鋒。袁氏之攻,狀若鬼神,梯衝舞吾樓上,鼓角鳴於地中,日窮月急,不遑啓處。鳥厄歸人,滀水陵高,汝當碎首於張燕,馳驟以告急。父子天性,不言而動。且厲五千鐵騎於北隰之中,起火為應,吾當自內出,奮揚威武,決命於斯。不然,吾亡之後,天下雖廣,不容汝足矣。”紹候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至,遂便出戰。紹設伏,瓚遂大敗,復還保中小城。自計必無全,乃悉縊其姊妹妻子,然後引火自焚。紹兵趣登台斬之。
  • 25.    三國演義(第11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07]
  • 26.    三國演義(第21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07]
  • 27.    三國演義(第33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0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