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波

(哈尼族歌手)

鎖定
張波是哈尼族優秀音樂文化的傑出的繼承者,是哈尼音樂著名的歌唱家,被哈尼人民尊稱為哈尼歌曲的“領軍人物”。他的音樂走出了大山,在哈尼民族的各個支系中不斷傳唱。他在哈尼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的進行了全新的藝術探索,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哈尼音樂,並用母語來演唱。 [1] 
中文名
張波
別    名
阿波
民    族
哈尼族(阿卡人)
出生地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龍鎮叭尖大寨
出生日期
1974年8月1日
逝世日期
2007年11月03日
職    業
歌唱家、詞曲寫手
代表作品
愛尼風
阿卡人
花戀
心的約會
主要成就
2005年雲南省廣播電視政府獎文藝類一等獎
2004年第十屆中國“駿馬獎”音樂電視類三等獎

張波基本名片

國籍:中國雲南
享年:33歲
學歷:高中文化
專輯:2002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愛尼風》,2004年8月發行《阿卡人》
主要作品:《花戀》、《阿卡人》、《心的約會》等

張波音樂特點

張波的歌之所以引起轟動,除了他自身高亢的音質、將傳統哈尼民歌與現代歌曲的巧妙結合外,更重要的是得益於運用母語演唱而產生的母語文化的共鳴。張波用哈尼民族獨特高亢的母語之聲,實現了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於異地,留於異時”,唱醒了一個民族,並引起全民族的共鳴,這就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的價值所在!

張波獲獎情況

1997年6月,參加西雙版納州旅遊杯歌手大賽奪得一等獎;
1997年11月,參加滇西南地區卡拉OK大賽獲二等獎;
2000年,西雙版納州文體局推薦他參加廣西國際民歌節,演唱由他創作的歌曲《歡聚的日子》,榮獲最佳歌手獎,這首歌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後,反響強烈,觀眾來信要求他出演唱專輯;
2002年,由他創作並演唱的《心的約會》獲第九屆中國“駿馬獎”音樂電視類一等獎;
2004年,他創作並演唱的哈尼歌曲《相約永久》獲第十屆中國“駿馬獎”音樂電視類三等獎;
2005年,他創作並演唱的《山寨小夜曲》獲雲南省廣播電視政府獎文藝類一等獎。

張波生平經歷

張波 張波
張波是西雙版納哈尼族的著名歌手,被稱為哈尼族歌手中的“領軍人物”,“西雙版納民族音樂的奇蹟”,由他創作並演唱的歌曲,獲得了全國性的少數民族藝術“駿馬獎”等一系列獎項,他的歌,被專家學者作為研究少數民族文化的對象。而在西雙版納民間,在西雙版納哈尼族中,張波幾乎具有無以倫比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已成功的自籌資金出版了《愛尼風》、《阿卡人》兩盤個人專輯,由他創作並演唱的《心的約會》榮獲2000年全國“駿馬獎”一等獎。他的歌在每一個哈尼族寨子裏流傳,甚至有70多歲的哈尼老人對他説:“我們哈尼族可以不吃飯,不喝水,但不能不聽你的歌啊”。
張波,出生於1974年8月1日,景洪市勐龍鎮叭尖大寨人,於2007年11月3日凌晨4時因心臟病搶救無效死亡,享年僅僅33歲。張波自小酷愛自己民族的音樂,在他生命裏短短的幾十年共創作了50多首哈尼現代通俗歌曲,20餘首歌曲已收錄在2002年製作發行的張波首張專輯“愛尼風”和2004年8月製作“阿卡人”VCD歌帶上。他所創作的歌曲既繼承愛尼民間語言傳統,又不失現代流行通俗歌曲的唯美和雋永。不僅深受哈尼族男女老少的歡迎和喜愛,而且也被其他兄弟民族所接受,不僅在我國哈尼人聚居的範圍內廣為傳唱,甚至在緬甸、老撾、泰國哈尼族支系中也倍受青睞。他的歌曲成為讓人們瞭解哈尼文化及哈尼人的一個成功的載體。他的影響力之大,不免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成就感,然而,事情其實是很糟糕的。
據説,張波生下來幾天後得了一種怪病,高燒不退,雙拳緊握,不吃不喝。父母抱着他到鄉衞生所看病,但住院治療了一個月也不見好轉。由於長時間不鬆開拳頭,掌心腐爛化膿流水。醫生告訴他的父母,這孩子沒救了,回家準備後事吧。父母沮喪地把他抱回家裏。鄰村的一位哈尼草醫知道後,把自制的藥水喂進張波的嘴裏,小張波才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可能張波太小了,阿披明炎(一個哈尼遠祖的名字)拒收他,有意把他留在世上,讓他在世間做點事情再去。張波命運多舛,一生多病,長期患類風濕病,曾幾次卧牀不起,但始終熱情不減,在病牀上仍然筆耕不輟。有人説,他過的是激情燃燒的歲月,過早地燃盡青春,耗散生命;有人説,他的命是“撿”來的,夠“本”了。可人的生命哪能用“本”來計算啊!成年後的張波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哈尼族,為了使哈尼歌曲成為傳承本民族母語文化的精品,張波便賣了家中所有的橡膠樹、向銀行貸款、向親朋好友借款,共投資40萬餘元才勉強出版發行了兩盤個人專輯,直到2007年他不幸逝世連投入的成本也沒有回收。艱難的張波負債累累,太大的壓力和生活的艱辛曾使他癱瘓在牀半年之久。可就是在癱瘓的日子裏,張波依然用堅強的毅力與病魔抗爭,全身縛着草藥咬牙堅持創作,寫出了《我愛你勐巴拉娜西》、《故鄉情》等歌頌家鄉、讚美西雙版納的經典歌曲。
他的影響甚至遠播泰國,據“泰國阿卡農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阿禾先生介紹,張波先生在泰北地區組織演唱會,五場演唱會,觀眾少則三、四千,多則六、七千。在居住分散的泰北“阿卡村”,能集中如此之眾,實則不易。(“阿卡”是西雙版納哈尼族的自稱)。
張波的的音樂,即叫好又叫座,但他的現實生活並不如意。在眼下這個時代,做音樂,或者説,做藝術創作,也許註定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張波先後出過三張自己的音樂專輯。這些專輯在西雙版納、在泰國銷路極好,也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但正因為出版發行這些音樂,張波家從一個殷實之家墮入到貧困之地。因為,那些賣出去的專輯,幾乎全是盜版。而錄製自己的專輯,張波全是自費。為了錄製拍攝自己的歌曲,張波賣掉了家裏的橡膠地、賣掉了房子。有人評價這幾年的張波:“就是飢一頓飽一頓地過來的”。也許是西雙版納這個舞台太小了,張波在這裏沒有得到和他的才華和影響相稱的地位。他這一生只能註定是“民間歌手”,自生自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張波死後,無數哈尼族羣眾悲痛不已,得到消息的人們趴在他的身體前痛哭,許多視他為偶像的人痛不欲生,不能接受這個現實。在他死後,人們才開始檢討原先是不是欠他太多?
據説,許多寨子用最高的禮儀邀請他的女友到寨子裏去,一個寨子一個寨子地輪着來接她,的用這種方式來寄託對張波的哀思。
生前好友悲痛之餘也都在自責沒有做得更多,回憶起張波的時候,都覺得他不應該活得那麼苦。
張波之後,有人在反思,為什麼會這樣?
張波創作的歌曲,已經是哈尼族音樂的經典。在張波的影響下,也還有另一些小有名氣的哈尼族歌手,比如在全國發了兩張唱片的“米線”,比如“飄張”,還有“阿卡組合”。
著名舞蹈家楊麗萍,這個原西雙版納州歌舞團的演員,在這裏成長,在這裏走向全國,是國寶級的舞蹈家。父母一直在西雙版納工作。但是她對外從不説自己是從西雙版納出去的。據説是當年西雙版納這邊的許多做法深深的傷了她的心。
在在漸漸聲名鵲起的哈尼族歌手“米線”,原來是原始森林公園的普通演員,也是到了外地之後才得到包裝、發展。
這些事例下面,好像都有一個註腳:有些什麼是靠不住的。
在文藝團體,有一定渠道的人才尚且如此,像張波這樣的“民間歌手”,要想得到有關部門的扶持,就更是水中月鏡中花。不説扶持,在很多時候,他們甚至正常的指望都經常落空。
張波的音樂專輯出來後,面對盜版,曾經找有關部門投訴,希望能得到幫助,但是,最後的結局是盜版把他徹底淹沒也沒有人拉他一把。 人們聽到一句對張波的嘆息是:“他好可憐,他那麼相信政府……”。
可是,現實的悲哀就在於,儘管靠不住,但不得不承認,很多事情,還就只有那些人能做。
張波已去,他離開的損失也許永遠無法彌補。但是張波不僅僅留下了一批優秀的音樂,他的遭遇也許具有更大的啓示意義。如果張波的離去只是在一些真正關心西雙版納的人心中留下無盡的遺憾,並不能對現實有所改變和警醒,那將是比他的死更遺憾的事情。證明他最後能為這個社會做的貢獻,也沒有起任何作用。
而現實很有可能如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