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晉藩

鎖定
張晉藩,男,漢族,中共黨員 [7]  ,1930年7月出生於遼寧瀋陽 [10]  ,山東龍口人,法學家,法學教育家 [7]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 [2]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8] 
張晉藩於1946年考入私立東北中正大學預科。1947年,升入本科。1948年5月8日,隨學校遷到北京 [35]  。1949年,入讀於華北文科大學 [8]  。1950年—195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中國法制史專業研究生 [8]  。1952年—1983年,歷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講師、副教授、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 [5]  。1983年,被評為教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准為博士生導師 [53]  ;7月,調至中國政法大學,歷任研究生院院長、副校長、中國法制史研究所所 [5]  。1984年,開始招收首屆中國法制史博士生 [53]  。1987年,被評為中國法制史重點學科帶頭人 [17]  。2000年,擔綱《中國少數民族法制通史》總主編 [55]  。2001年,獲聘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 [5]  。2003年,出版《中國近代社會與法制文明》 [55]  。2008年,開始《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第三版的修訂 [55]  。2023年,《張晉藩全集(第一輯)》編著出版 [54] 
張晉藩長期從事中國法制史的學術研究,是中國法律史學奠基人 [9]  ,中國法制史學科的主要創建者和傑出代表,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國法制史學科的理論基礎和結構範式 [7]  。2012年,獲得“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 [5]  。2017年,獲評為“當代中國法律史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20]  。2021年10月,獲得第二屆韓德培法學獎終身成就獎 [23]  。2024年8月12日,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7] 
中文名
張晉藩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遼寧瀋陽 [10] 
出生日期
1930年7月
畢業院校
中國人民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中華法制文明史》 [17] 
主要成就
2024年8月12日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7] 
2021年10月獲得第二屆韓德培法學獎終身成就獎 [23] 
2017年獲評為當代中國法律史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20] 
2012年獲得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 [5] 
專業方向
法史學
性    別
籍    貫
山東龍口 [7]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張晉藩人物經歷

張晉藩早年經歷

1930年7月,張晉藩出生於遼寧瀋陽 [10]  ,小的時候,他最大的樂趣是聽父親講歷史故事 [38]  ,父親還教他寫毛筆字,開始時寫柳公權的《玄秘塔》,後來又寫顏真卿的《多寶塔》,經過練習,張晉藩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已經可以寫出一手顏體字 [53]  。另在小學期間瀏覽《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水滸傳》《隋唐演義》等歷史小説 [42]  ,積累了一定歷史知識 [38] 

張晉藩教育經歷

1946年,張晉藩考入私立東北中正大學預科。1947年,升入本科。1948年5月8日,隨學校遷到北京。到北京後沒有書讀,吃飯也困難,靠社會局救濟 [35] 
1948年7月4日,北平市參議會通過決議,對東北流亡學生進行考試,合格的編入臨時大學,不合格的編入國民黨的軍隊;7月5日,張晉藩參加東北流亡學生大遊行,反對北平市參議會決議,要求讀書 [35] 
遼瀋戰役後,張晉藩與兩個同學準備回東北解放區。到瀋陽以後,介紹張晉藩到東北行政學院學習,由於他喜歡文學,沒有到東北行政學院,於是等着回北平讀書 [35] 
1949年,張晉藩入讀於華北文科大學 [8]  ;7月,正式參加工作 [17]  。1951年暑假,人民大學進行清查反革命運動,張晉藩參加內蒙古地區土改,9月17日回到學校 [35] 
1950年—1952年,張晉藩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中國法制史專業研究生 [8] 

張晉藩工作經歷

  • 任職人大
1952年,張晉藩從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 [8] 
1952年—1983年,歷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講師、副教授、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 [5] 
1966年,“文革”剛開始,張晉藩因為撰寫《科舉制度史話》,被《人民日報》點名,一夜之間變成“三家村的嘍囉”。得益於良好的師生關係和他的道德品行,才在文革中倖免於難。是學生的保護讓他深切感到,只要是認真付出了心血教授學生,他們肯定會給你最好的回報。同時,也堅定了他育人治學的決心,以一顆赤誠之心對待教育 [8]  。1970年,到江西57幹校勞動,採茶、插秧、打石頭,夜晚就着煤油燈寫文章 [9] 
1981年6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召開首屆社會科學各學科的評議組會議,決定招收博士生。1983年,張晉藩被評為教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准為博士生導師,並允許其將博士點由中國人民大學帶到中國政法大學 [53] 
  • 任職法大
1983年7月,張晉藩調至中國政法大學,歷任研究生院院長、副校長、中國法制史研究所所 [5] 
1984年,張晉藩開始招收首屆中國法制史博士生 [53] 
1987年,張晉藩被評為中國法制史重點學科帶頭人 [17]  。2001年,獲聘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 [5] 
2024年8月12日,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7] 

張晉藩學術經歷

1954年,張晉藩第一篇文章《中國舊民主主義憲政運動的破產》在《光明日報》上發 [54] 
在改革開放前,中國法史界不瞭解外國相關學科發展狀況。改革開放開始,中國法制史學者才逐漸與國外有了學術交流,但處在相對弱勢的地位。其中原因是大陸學者沒有足以引起外國學者重視的學術成果。這也使張晉藩感到難堪和尷尬,於是提出集合全國力量編寫《中國法制史》多卷本,並提出10個專題,以此作為編寫此書的基礎。1980年元旦過後,便召開了第一次編寫工作會議,有20多人出席 [53] 
第二次編寫會議在1985年春天召開,《中國法制通史》多卷本被列入國家“七五”科研規劃,並得到資助,研究力量也得到充實。會議上確定了張晉藩為總主編和各分卷主編,明確了計劃要求和出版事宜等。由於工程難度大,“七五”規劃期內僅出版了兩卷,經過審定再次納入“八五”規劃。直到20世紀末才全部出版問世。從提出編寫的建議到最後出版,歷時近19年的《中國法制通史》十卷本終於出版,總計500餘萬字 [53] 
編寫《中國少數民族法制通史》(多卷本)是張晉藩早在1983年提出的。2000年,全國性的中國少數民族編寫大會召開,張晉藩擔綱《中國少數民族法制通史》總主編。2007年,出版第一批四卷。2014年,出版第二批十卷 [55] 
1995年,法律出版社邀請張晉藩為“當代中國法學文庫”撰寫一本專著,他用兩年多時間完成《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一書,表述了對於中國法律傳統的認識 [55] 
2000年,張晉藩出版《中華法制文明的演進》,首次提出“法制文明”概念。2010年,將90萬字修改壓縮至82萬字,力求突出主線。2003年,出版《中國近代社會與法制文明》,該書用法制文明的標準,解釋中國近代新舊錯雜、中西碰撞的法制現象,抽象出發展的規律性和歷史的借鑑 [55] 
2007年—2013年,張晉藩出版獨著6部,合計總篇幅超過400萬字;主編學術著作7部;發表學術論文69篇。出版國務院重點文化項目《中華大典·法律典》中的《刑法分典》《訴訟法分典》《法理分典》和《行政法分典》四部,以及由張晉藩任總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法制通史》四卷 [55] 
2008年,張晉藩開始《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第三版的修訂,第三版較第二版增加了6萬字 [55] 
2012年,張晉藩聘請專職秘書,幫他讀書、打字,用了一年時間完成《中華法制文明史》的古代、近代、當代卷,共150萬字。該書以法制文明為中心線索,打破過去中國法制史的框架與體系 [55] 
2023年,《張晉藩全集(第一輯)》編著出版 [54] 

張晉藩主要成就

張晉藩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晉藩主要從事中國法文化史、部門法史、民族法史、專題法史等多領域研究,奠定了中國中國法制史的理論基礎,打破了西方中心論的影響,通過譯書和講學將中國法制史學推向世界。他認為中國法制史所構成的智庫是宏偉的,包含着豐富的治國理政的經驗與文化遺存。盡其所能地撰寫中國古代德法共治以及有關良法與善治、法制宣傳、協和萬邦等方面的文章,以推動中華傳統法文化的轉化和發展,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23] 
  • 刑法史研究
研究表現
張晉藩刑法史研究表現為新體系、新方法和新觀點。
首先是新體系。按照將中國刑事立法的發展分為奴隸制刑事立法、封建制刑事立法和近代刑事立法。既注重階級本質,又照顧時代邏輯,相比單一的分期標準更為客觀。在這個體系之下研究了刑法的起源、發展、體系、思想、罪刑、原則等問題,從而在線性的歷史梳理之外,還給讀者一個整體性的結構把握 [52] 
其次是新方法。一種是歷史闡述和法學理論相結合,這是“史論”結合的方法;第二種是比較法,注重歷史比較和橫向的法系比較 [52] 
最後是新觀點。如“官刑是刑法體系的重要內容”,是考察了先秦刑法之後,認為官刑是根據當時奴隸制國家實際統治的困難和後世朝代吸收前朝的成敗教訓所制定的,因此對官吏的約束就構成了刑法體系的主要內容,且影響了此後數千年。這些新觀點正是刑法史研究的思想價值所在 [52] 
學術價值
張晉藩刑法史研究的學術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抽繹出中國傳統刑法的基本原則,概括出認識刑法史的線索。原則是整個傳統刑法的原則,分別為“德主刑輔、禮刑並用”“服制原則”“首懲十惡大罪原則”“滲透儒家思想的刑罰個別化原則”“等級特權原則”等。將傳統刑法和近現代刑法、中國刑法和外國刑法做了區分。提出瞭解釋分析傳統刑法的邏輯框架,這些原則就是邏輯框架最重要的部分 [52] 
第二,在史的宏觀框架下,突出傳統刑法的細節問題。注重在整體的歷史框架下進行論述,從不脱離歷史談問題。在整體關照之下,不放過法律的細節突出了同類作品很少關注的細節 [52] 
第三,形成一種新的範式,啓迪後來的刑法史研究 [52] 
  • 監察法制史研究
梳理總結
張晉藩提倡從法制史的角度研究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從思想、制度與法律等方面對中國監察法制的演變做了梳理和總結。貫通了古代、近代兩大階段,集中反映出中國監察法制的源流演變、立法經驗、豐富內涵和具體成就。通過張晉藩對中國古代監察法的梳理看到,中國古代監察法以其特有的制度建構、多元的監察體系、全面性的監察規範,表達了中華民族在運用法律約束權力、規範權力的運行方面的創造力 [50] 
研究提煉
張晉藩認為,監察法制是中華法制文明的亮色。它的價值不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也給當代的監察制度與法制建設提供了歷史的經驗和借鑑。張晉藩對中國古代監察法進行研究和提煉,較為重要的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監察權力的運行法律化;二是對皇帝直接負責的垂直領導關係;三是固定監察與臨時監察相互配合以及監察官的互察;四是嚴格監察官的任職條件與違法制裁 [50] 
  • 古代民法研究
張晉藩從1983年便提倡研究部門法史,提出中國古代民、刑是有分的。1985年。論證了中國古代沒有形成一部民法典的原因,論證了中國古代民法發展的幾個階段,總結了中國古代民法的特點。2011年,提出中國古代有關田宅、錢債、婚姻、繼承等規章就是中國古代固有民法,闡述了中國古代民法的特點:其一,制定法的分散性和民事法律淵源的多樣性;其二,契約關係體現平等、自由、依法的原則;其三,婚姻、繼承受宗法支配。之後,論證了法制文明發達的中國沒有形成一部獨立的民法典的原因:一、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始終佔統治地位,商品經濟處於停滯狀態,不同朝代不同地區發展極不平衡;二、國家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束縛了民事法律的發展;三、人身依附關係長期存在不能廣泛提供法律上權利與義務關係的私人的平等;四、家法、族規對家族內民事法律關係起着實際的調節作用;五、缺乏對法的體系和法學的必要研究 [47] 
  • 民事訴訟制度史研究
張晉藩將中國民事訴訟制度史概括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時期為兩週,這是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初步劃分時期;第二個時期為秦漢至唐,這是民事訴訟制度的定型時期;第三個時期為宋至清,這是民事訴訟的發展時期 [49] 
如關於民事審判的依據問題,張晉藩指出,雖然禮作為在中國起源很早的一種文化現象,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對權利義務關係及民事紛爭起着實際的調整作用,但到唐律完成禮法結合以後,國家制定法成為司法判決的主要依據,從清代現存司法檔案中,可以看出依律例斷案是最基本的形式。但在某些民事案件沒有明確具體的法律規定,或者如果嚴格地以法判案會影響到倫理原則時,審判案件的官員往往也會將禮作為判決的依據。對民事審判法律淵源的考察,既注意到其多樣性,又注意到以律例斷案是最基本的形式,這個結論基於資料基礎之上,揭示了民事判決依據的真實狀況 [49] 
  • 中華法系
1980年,張晉藩對中華法系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了“重塑中華法系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大命題。他認為,中華法系是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和中華法制文明的底藴 [42] 
  • “法制文明”概念
2000年,張晉藩提出了“法制文明”概念,沿着法制文明的線索進行論證,重點提出“揭示中華法制文明的起源與主要特徵和中華法制文明的世界地位”。張晉藩認為,法制的形成是中國古代社會由野蠻進入文明的重要標誌。馬克思在論證中國古代社會時認為中國古代是早熟的文明,這符合中國法制發展的實際。2003年,張晉藩提到“西學東漸以後為救亡圖存、富國強兵推進法制近代化的進程,揭開了近代法制文明新的一頁”,用法制文明的標準,解釋中國近代新舊錯雜、中西碰撞的法制現象,抽象出發展的規律性和歷史的 [40] 
  • 平台建設
張晉藩創辦了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律史研究所(現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並於2004年12月入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54] 
  • 學術論文
截至2023年5月,張晉藩已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50餘篇 [6] 
刊發時間
論文名稱
刊物名稱
2019年
論中國古代的司法鏡鑑
《政法論壇》
2019年
中華法文化的傳統與史鑑價值
求是
2018年
法治建設的“五個體系”
《光明日報》
2018年
論中國古代的良法、賢吏與善治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8年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
《光明日報》
2018年
中國古代的治國之要——監察機構體系與監察法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2018年
中國古代的監察智慧
《人民日報》
2018年
宋元明清: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發展階段
《學習時報》
2018年
唐代: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定型階段
《學習時報》
2018年
戰國秦漢: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奠基階段
《學習時報》
2018年
晚清制定民法典的始末及史鑑意義
《法律科學》
2018年
論德法共治的中華法文化
《中國法學》
2018年
中國傳統法文化的歷史地位與史鑑價值
《法學雜誌》
2018年
中華民族精神與傳統法律
《比較法研究》
2017年
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重心——“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7年
治道之要:任法與任人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
2017年
中國古代監察思想、制度與法律論綱——歷史經驗的總結
2017年
甘棠樹下話召公
《人民日報》
2016年
中國古代監察機關的權力地位與監察法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6年
明末清初的實學與進步的法律觀
《法制與社會發展》
2016年
宋人詩文中的法觀念
《政法論壇》
2016年
構建中國特色的法治話語體系(上)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6年
構建中國特色的法治話語體系(下)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5年
論中國古代德法互補的法文化
《中央黨校學報》
2015年
擷取法律傳統的精華
《人民日報》
2015年
法制興 國勢興
《學習時報》
2015年
中華法文化的歷史鏡鑑
《學習時報》
2015年
考課與監察——綜論中國古代職官管理
《中國法律評論》
2015年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警世觀點
《行政管理改革》
2015年
民惟邦本:古代治國重要經驗
《人民日報》
2015年
考課——中國古代職官管理的重要制度
2015年
中國古代立法經驗鏡鑑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2015年
依法治國話權威
《人民日報》
2014年
傳承中華優秀法律傳統
《黨內法規研究》
2014年
奉法者強則國強
《光明日報》
2014年
從傳統法律文化看堅韌進取的民族精神
《人民日報》
2014年
中華民族的法律傳統與史鑑價值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4年
中國古代司法監察的歷史管窺
2014年
中華傳統法文化的民族精神與當代意義
《中國法學》
2014年
中國古代司法文明與當代意義
《法制與社會發展》
2013年
中國古代司法文化中的人文與理性
《政法論壇》
2013年
治官需先察官
《人民日報》
2013年
中國古代法律傳統及其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
2013年
論中國古代司法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法商研究》
2013年
讀史治史的點滴體會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2013年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法制精神
《人民日報》
2012年
綜論清開國肇基時期的法制
《政法論壇》
2012年
綜論中國古代司法瀆職問題
《現代法學》
2011年
辛亥革命百年話法統
《法學雜誌》
2011年
中國古代的廉政法制建設及其啓示
《法商研究》
2011年
多元一體法文化:中華法系凝結少數民族的法律智慧
《民族研究》
2011年
論治人與治法——中國古代治國方略
《法律科學》
2011年
從晚清修律官“固有民法論”所想到的
《當代法學》
2011年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幾點感悟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1年
中國古代綜合治國的歷史探析
《行政法學研究》
2011年
中國古代廉政法制建設及其啓示
《法商研究》
2011年
一雙法眼觀古人
《光明日報》
2011年
清代律學興起緣由探析
《中國法學》
2011年
清代經世致用思想的內涵和價值
《史學月刊》
2011年
清朝民族立法經驗淺析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1年
明清律“講讀律令”的啓示
《比較法學研究》
2010年
解讀中華法系的本土性
《政法論壇》
2009年
論中華法制文明的幾個問題
《中國法學》
2009年
法治的腳步:回顧新中國法制60年
2009年
總結過去,開拓未來——中國法制史學六十年
《政法論壇》
2008年
撫今追昔 勇往直前
《中國法學》
2007年
論中華法制文明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2007年
法制文明與和諧社會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07年
清初經世治用的思想與實學的學風
2007年
中華法系研究新論
2005年
中國古代監察法的歷史價值
《政法論壇》
2005年
綜論百年法學與法治中國
《中國法學》
2005年
獨樹一幟的法文化
《中國法研究》
2005年
中華法系特點再議
《江西社會科學》
2005年
中國傳統法文化論綱
《光明日報》
2005年
綜論獨樹一幟的中華法文化
2004年
變與不變,20世紀上半期中國法制近代化轉型的趨向問題
2004年
綜論中國法制的近代化
《政法論壇》
2002年
清朝法制史概論
2001年
富國強兵之路的可貴探索
2000年
新中國法制建設回眸與前瞻
《中國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1999年
從崎嶇走向輝煌的中國法制五十年
1998年
依法治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二十世紀中國法制回眸
《中國法學》
1998年
中國傳統法觀念的轉變與晚清修律
《法律評論》
1998年
清代民法的地位與特點
《法律評論》
1998年
論“禮”
1996年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化開端
《政法論壇》
1996年
完善社會主義法制的點滴思考
1995年
論禮:中國法文化的核心
《政法論壇》
1995年
清代律學及其轉型
《中國法學》
1993年
中國曆代官制的發展規律及其時代特點
《政法論壇》
1993年
論中國古代的職官編制法
《中國法學》
1992年
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中國法學》
1991年
中國古代法律文化論綱
《政法論壇》
1991年
簡談中國法律文化
《人民日報》
1991年
理論聯繫實際 繁榮法學研究
法學
1990年
中國古代懲貪治吏的歷史借鑑
《政法論壇》
1989年
中國法制史學四十年
《政法論壇》
1989年
中國古代的文官制度
《中國社會科學》
1989年
中外法制歷史比較研究芻議(下)
《政法論壇》
1988年
中外法制歷史比較研究芻議(上)
《政法論壇》
1988年
中國古代文官制度的特點與歷史借鑑
《光明日報》
1988年
淺論中國古代的改制與更法
1987年
開展比較法制史的研究
《光明日報》
1987年
值得研究的中國行政法史
《光明日報》
1986年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淺析
《光明日報》
1986年
中國法制史簡述
《光明日報》
1986年
略論中國古代精神文明建設與法制的關係
《政法論壇》
1985年
要重視法制建設中的歷史借鑑問題
1985年
論中國古代民法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1985年
中國古代的行政管理與行政法
參考資料 [5] 
  • 學術專著
據2024年8月西北政法大學中華法系與法治文明研究院網站數據,張晉藩已出版《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中華法制文明史》等獨著、合著60餘部,主編《中國法制通史》《中華大典·法律典》《中國少數民族法史通覽》等學術著作,其中《中國法制史》由日本中央大學譯成日文出版,《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第三版由德國Springer出版社譯成英文出版 [17] 
張晉藩與他的著作 張晉藩與他的著作 [3]
  • 科研項目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擔任角色
2017年
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 [5]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
項目首席專家
2017年
公私並舉:中國傳統法律維護私權益的原則性與調整方式的多樣性 [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
項目主持人
2016年
中華法律傳統的反思、傳承與發展研究 [20] 
中華司法研究會重大專項課題
項目主持人
2014年
中國古代司法文明及其當代意義研究 [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項目主持人
2014年
法治中國與中華法系 [26] 
中國政法大學“智庫研究項目”
項目主持人
2012年
中國近代行政監察制度研究 [26] 
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重點項目
項目主持人
2008年
中國少數民族法制史研究 [26] 
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
項目主持人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報告主題
舉辦地
2020年11月28日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創造性轉化”學術研討會 [25] 
中國傳統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北京/線上
2017年12月
中國大學智庫論壇·法治峯會,本次峯會 [20] 
簡論德法共治的中華法文化
-
2017年11月
“傳承法律文化重構中華法系”學術研討會 [20] 
-
北京
2014年11月
“中華民族優秀法律傳統與當代中國法制建設”學術研討 [29] 
中華民族優秀的法律傳統與史鑑價值
北京
2013年11月
亞歐法律史論壇第屆年會 [30-31] 
中國法制歷史的民族精神
北京
2012年11月
中國法律史2012年學術年會 [32] 
法律傳統與固有國情
海口
2010年7月3日
“中華文化與現代法治”高端學術論壇 [21] 
中華文化與現代法治的關係
北京

張晉藩人才培養

  • 院系建設
1983年,張晉藩在中國政法大學參與創辦研究生院 [35] 
  • 學科建設
張晉藩創建了第一個法律史學國家級重點學科研究中心 [8]  。1988年,主持的中國法制史學科被國家教委評定為首批國家級重點學科。2000年,該學科再次被教育部評定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54] 
  • 開設課程
張晉藩先後開設“中國法制史”“中國刑法史”“中國民法史”“中國憲法史”“中國行政法史”“中國法文化史”“中國政治制度史”等課程 [45] 
張晉藩給博士生授課 張晉藩給博士生授課 [41]
  • 編著教材
據2024年8月西北政法大學中華法系與法治文明研究院網站數據,張晉藩已主編中國法制史教材20餘部 [17] 
出版時間
教材名稱
教材類型
出版社
2019年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修訂版)
中國紀檢監察學院系列教材
中國方正出版社
2016年9月
《中國法制史》(第五版)
高等政法院校法學主幹課程教材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4年11月
《中國法制史》(第二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3年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
中國紀檢監察學院系列教材(二)
2011年
《中國法制史》(第四版)
高等政法院校法學主幹課程教材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7年
《中國法制史》(第三版)
高等政法院校法學主幹課程教材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7年
《中國法制史》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7年
《中國法制史》(第二版)
“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中國法制史》
“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2002年
《中國法制史習題集》
-
法律出版社
2002年
《中國法制史》
高等政法院校法學主幹課程教材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9年
《中國法制史》
高等政法院校法學主幹課程教材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5年
《中國法律史》
-
1994年
《中國法制史》
-
1992年
《法律史研究》
-
1986年
《中國法制史綱》
-
1983年
《中國法制史》
-
羣眾出版社
參考資料 [5] 
  • 教學獎勵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2011年
《中國法制史 [5] 
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 指導學生
截至2019年9月,張晉藩已指導培養博士生100餘名 [12]  ,他們中有的已成為法律史學新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有的則走上國家機關領導崗位 [42]  ,如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勇 [3] 張中秋 [3]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法學家劉海年 [14] 江蘇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南傑·隆英強 [15]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屈超立 [16]  ,中國政法大學教李曙光 [18] 西北政法大學王健 [24] 中央軍委法制局原局長楊福坤 [35]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人博 [41]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陳景良等都是他的學生 [53] 
張晉藩(左)和指導的首屆博士生朱勇 張晉藩(左)和指導的首屆博士生朱勇 [13]

張晉藩獲獎記錄

榮譽稱號
  • 2024-8-12    “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7]     -    (獲獎)    
  • 2021-10    第二屆韓德培法學獎終身成就獎[23]     -    (獲獎)    
  • 2021-5-20    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4]     -    (獲獎)    
  • 2017-3-18    當代中國法律史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20]     -    (獲獎)    
  • 2012    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5]     -    (獲獎)    
  • 1991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     -    (獲獎)    
  • 1981    中國人民大學建校30年優秀教師獎[42]     -    (獲獎)    
科學類
  • 2020    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5]     《中國少數民族法史通覽》(十卷本)    (獲獎)    
  • 2020    北京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5]     《中國監察法制史》    (獲獎)    
  • 2019    北京市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5]     《鑑古明今——傳統法文化的現實意義》    (獲獎)    
  • 2015    第七屆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法學二等獎[5]     《中華法制文明史》(古代卷、近當代卷)    (獲獎)    
  • 2014    第六屆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法學二等獎[5]     《中華法制文明的演進》(修訂版)    (獲獎)    
  • 2008    中國法學會“首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專著類二等獎”[5]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第三版)    (獲獎)    
  • 2006    司法部第二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二等獎[5]     《中國近代社會與法律文明》    (獲獎)    
  • 2003    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法學一等獎[5]     《中國法制通史》(十卷本)    (獲獎)    
  • 2000    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5]     《中華法制文明的演進》    (獲獎)    
  • 1998    司法部“九五”期間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5]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    (獲獎)    
  • 1994    北京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5]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    (獲獎)    
  • 1992    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優秀獎[5]     《中國政治制度史》    (獲獎)    

張晉藩人物思想

張晉藩學術思想

  • 整體論
張晉藩主張研究法史中具有整體論的學術思想,從戰略佈局,從頂層設計,從法史學科整體思考,全方位考慮中國法制史學的長遠發展目標,有別於孤立的個別的研究學術的思想,以避免學術研究的碎片化 [46] 
  • 系統論
張晉藩研究法史中強調要有系統論的學術思想,以系統論的思想為指導,強調通史寫作要依據王朝體系架構,來具體完成。併為此拿出寫作總的提綱,以及各卷系統要求,即依據每一王朝立法、行政、司法的具體狀況,來完成每一歷史時期法律制度歷史的撰寫工作 [46] 
  • 變化論
張晉藩主張研究中法史貫徹變化論的學術思想,主張中國法制史的研究重點在於,針對每一歷史階段,每一王朝,都應認真研究它的歷史狀況,立法、法律內容、法律特點,以及它的發展變化規律等等。以變化論的學術思想為指導,不但要平面地研究每一歷史階段,每一王朝的立法、法律內容、法律特點,還須注重研究王朝之間法制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等等 [46] 

張晉藩史鑑價值

張晉藩學術研究的目的不僅在於認識歷史,還體現出現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出中國法律史學研究的使命是“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提供歷史借鑑”,系統研究和總結了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史鑑價值和借鑑意義,涉及“民惟邦本”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立法、執法、司法、普法教育等方面 [48] 
在“民惟邦本”的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方面,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制定了不少有關保障民生的立法,也建立和形成了一些“重民”制度,“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重民”思想是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基礎 [48] 
在立法方面,中國古代強調從國情的實際出發進行立法,以中央立法為本,也兼及地方立法,適應古代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國情,同時,針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國情,也制定適用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法律 [48] 
在法律實施方面,總結為“以法治國,以德化民,德法共治”以及“嚴以治吏,考課監察”。德法互補、德法共治是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其中德治的價值取向在於善教化民,為當前的法治建設中要求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提供了經驗 [48] 
在司法方面,中國古代從司法官的選任、管理考核、責任、監察等都建立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強調司法官員要嚴格執法,依律法斷罪,要求司法官員在司法實踐中剛直不阿,通過這些方式來實現“民安國治”的目的。同時,中國古代也要求司法官員在司法實踐中對天理、國法、人情之間進行權衡,以實現天理、國法、人情的協調統一 [48] 
在法律宣傳和法律教育方面,總結了中國古代進行法律宣傳和法律教育的方式和形式,中國古代的法律宣傳和法律教育對於當前法治建設中要求實現“全民守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也具有史鑑價值 [48] 

張晉藩教育思想

  • 英才觀
英才觀的第一要義是選才面要寬,強調要引天下英才而聚之,強調要生源一流,進而培養卓越的法律人才。英才觀的核心是辦學辦教育就是要培養治國安邦的人才。英才,指的是治國安邦的人才。英才的觀念體現在英才不僅是一個專業領域的人才,還應該是一個有國家社會責任擔當的人才。英才觀還反映在對學生人品的要求高,強調要立德樹人,培養人才首重立德 [51] 
  • 開眼觀
開眼觀強調要建立一個法律人才完整的培養專業體系,強調超前的學科人才培養,跨學科與交叉學科的培養。開眼觀還表現在,人才培養注重請一流師資,不同風格的老師來給學生授課,兼容幷蓄。強調理論和實務相結合,注重社會實踐與調研 [51] 
  • 韌性觀
韌性觀強調培養學生做學問要有韌勁,強調鍥而不捨。先生不僅這樣説,還身體力行這樣做,率先垂範,行為師表。他每天早上五點起來寫東西,我們學生現在真的比不上。我們感覺先生一生對於人才的培養和對於學生的要求,他自己就在踐行 [51] 

張晉藩人物觀點

  • 法律的階級性不能否定法律的繼承性
張晉藩堅持法律的階級性不能否定法律的繼承性。他指出,法律既然是現實中階級力量對比關係的反映,因此特定形勢下的舊法中也會含有一些符合勞動人民利益的規定;由於人們之間的行為規則有歷史因襲性,而絕不屬於某一特定的社會,因此對於這一部分行為規則的法律調整是可以批判地繼承的;中國數千年的法制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些已經法律化了,應該使之為人民所用 [42] 
  • 中國法制近代化過程
中國並正在經歷法制近代化的過程,在“變”與“不變”,“西化”與“中國化”,“世界性”與“民族性”之間遊走。張晉藩認為,近代化不僅是法律條文和法律制度的近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近代化——人的法律意識、法律思想、法律邏輯的進化。單純法典條文的改變,遠不足以構成近代化的視野。相對於西方,中國應該、也有能力走一條“他選”道路,近代化不能完全等同於西方化,依然要從本國國情出發,放眼大歷史來尋找屬於自己的路徑 [3] 
  • 理想中的中國社會
張晉藩理想中的中國社會,是一個“法情允諧”的社會,是一個生髮於中華法制、倫理傳統的,有中國特色的法治社會。這個理想的社會至少要滿足三點:一,禮樂政刑綜合為治;二,改制與更法互相促進,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配合以立法調整;三,治法與治人並重,有治法還要有治人 [3] 
  • 如何探索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重構新的中華法系有助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夯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法治基礎 [39] 
一方面,中華法系的重構不意味着復古,而是立足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出適應時代需求的新文化,既要避免全面肯定一切傳統的“國故派”思維,也要摒棄全盤西化妄自菲薄的“新潮派”心理;另一方面,中華法系的重構不是簡單地傳承古代的某些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條文,而是弘揚發源於中華民族本土上的體現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富有理性思維的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使那些經過數千年風雨歷練的民主性精華,成為構建當代法治中國的優良基因 [39] 
重構不是復舊,而是創新,是走中華民族自己的路。這樣做更能體現國情因素所加給中華法系的特殊性與典型性,同時也能使中國當代的社會主義法治的特色更加鮮明,更具有感召力 [39] 
  • 如何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鑑古明今
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真正做到以史為鑑。在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民惟邦本的民本主義,德法互補的治國要略,嚴以治官、寬以養民的施政方針,良法善治的法治追求,都是重構新時代中華法系的重要文化資源 [39] 
將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相融合,這是一個獨立發展、不斷創新的過程。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激活傳統法律文化的優秀部分使之不斷融入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為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道路,提供可資借鑑的法文化支持 [39] 
  • 法制歷史經驗的借鑑
一,法制與國家盛衰之不可分。二,禮樂政刑綜合為治。三,改制與更法相互促進。四,治法與治人並重。五、重視或漠視法治對國家盛衰具有重大影響。六、變法改制與法律的保障作用。七、正確處理權力與法律的關係是維繫法制的根本。八、良法與廉吏是推行法制的必要條件。九、發揮監察機關司法監督的作用 [40] 
  • 中國法制近代化的經驗與教訓
一、西方法文化的輸入與大陸法系的取向。二、法觀念的更新是法制近代化的思想相前提。三、移植西方法律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四、改良政治是清末法制近代化的前提 [40] 

張晉藩人物作品

張晉藩個人作品

  • 校歌創作
歌曲名稱
歌詞
軍都山下
小月河邊
矗立着政法教育殿堂
鑄就厚德品格
淬礪明法鋒芒
為民族昌盛
為祖國富強
為民族昌盛
為祖國富強
行致公以追求社會和諧
勤格物以探索真理之光
黃鐘大呂發自微音
滄海洪波源於涓流
看我法大學子
明朝國之棟樑
看我法大學子
明朝國之棟樑
參考資料 [44] 
  • 詩詞選登
題目
內容
戊子中秋夜遊崑玉河偶記
閒雲淡抹月朦朧,柳枝搖曳蕩秋風。歡歌飄落闌干外,師生雅聚總關情 [34] 
七律
冷月霜寒壓古城,敵炮狂轟北大營。三千倭寇兇如虎,守卒數萬各西東。江山一夜易顏色,長使哀歌伴秋風。讀罷痛史心猶痛,知恥而後國方興 [35] 
自敍
六十二載逝如風,踏破青天紫雲輕。霾霧豈能遮望眼,春來去路在目中。金戈鐵馬催徵志,健步何須待玉驄。苦戀文字雖雲苦,書沒深山有餘名 [40] 
秋黃山閒詠
“聽水”石上聞幽響,“觀瀑”樓旁覺雲香。晨雀歡歌山愈靜,松濤入韻詩成行。霧滿林巒煙氣重,雨後清秋灑新涼。最是令人難忘事,“紫雲”居處論文章 [41] 
頌沈公
治法修律話沈公,枕碧樓前仰遺風。書聯中外開新史,蓋棺千載有餘名 [41] 
碣石懷古
碣石立滄海,洪波接太空。沙細屐痕淺,雲影伴濤聲。祖龍巡八荒,此地留遺蹤。悠悠千古事,蕭瑟又秋風 [41] 

張晉藩相關作品

  • 紀錄片
播出時間
作品名稱
播出欄目
2019年9月3日、8日
《張晉藩·法史人生》 [12] 
CCTV4《國家記憶

張晉藩社會活動

張晉藩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20年8月20日
2012年11月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名譽院長 [32] 
2012年5月6日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第二屆學術委員會主席 [33] 
2005年9月
第八屆中國政法大學學術委員會顧問 [43] 
2005年9月
第三屆中國政法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顧問 [43] 
1999年6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53] 
1985年—1991年
國務院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 [2] 
-
中國法文化研究會會長 [2] 
-
中國法律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名譽會長 [8]  、專業顧問 [2] 
-
中國老教授協會副會長 [3] 
-
中國法學會理事 [3] 
-
中國教育家協會名譽會長 [3] 

張晉藩講學授業

1982年起,張晉藩多次赴美國、加拿大、德國、以色列、日本、韓國進行講學活動 [3] 
1986年,張晉藩應邀在中南海為中共中央書記處講授法律課,題目為《談談法制歷史經驗的借鑑問題》。1996年、1998年,又兩次應邀為全國人大常委會講授法律課,題目分別是《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中華法制文明的世界地位與近代化的思考 [3] 
張晉藩(右)在全國人大講座時與委員長喬石握手 張晉藩(右)在全國人大講座時與委員長喬石握手 [28]
2014年9月23日,張晉藩在中國政法大學國際交流中心,為國際教育學院港澳台教育中心2014級港澳台僑新生做專題講座,題目為“中國法制歷史的價值”;10月22日,在中國政法大學為山西省陽泉市檢察機關幹部做題為“談談中國古代司法監察問題”的專題講座 [29] 
2017年11月18日,張晉藩以“中國傳統法文化的歷史地位與史鑑價值”為主題,在國家圖書館為在京部級領導幹部作中華法文化講座 [20] 
2023年5月8日,由中國法律史學會主辦的“法律史大講堂”系列學術講座第一講通過線上方式舉行。本次講座由張晉藩主講,演講主題為“簡談中華民族的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 [24] 
張晉藩通過線上方式舉行發表主題演講 張晉藩通過線上方式舉行發表主題演講 [24]

張晉藩行業會議

2010年9月,張晉藩參加中國政法大學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法學院校長論壇”並在主席台就坐。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校長、法學院院長共100多人蔘加了會 [21] 
2016年6月5日,張晉藩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出席法律史學學位授權點教育質量專家評議會 [27] 
2017年7月8日,張晉藩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出席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主辦的“《中國少數民族法史通覽》出版座談會” [20] 

張晉藩媒體專訪

2017年4月2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網站刊出張晉藩接受採訪視頻,同日,《中國紀檢監察報》發表《聆聽大家•著名法學家張晉藩: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對維護國家綱紀發揮了重要作用》;5月19日,中國教育網絡電視台播出對張晉藩的專訪《張晉藩:開中國法制史學風氣之先》;7月29日,北京新聞廣播在《新聞天天談》中播出紀念香港歸回20週年特別節目,並對張晉藩進行專訪;8月18日,中央電視台播出由張晉藩、朱勇等參與拍攝的《法治中國》第一集《奉法者強》 [20] 

張晉藩組織關懷

2017年5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中國政法大學考察,親切會見了張晉藩、廉希聖李德順王衞國卞建林等中國政法大學資深教授。習近平説,你們見證和參與了我們國家依法治國的進程,對培養法治人才都作出了很大貢獻 [19] 
習近平會見張晉藩、廉希聖、李德順、王衞國、卞建林 習近平會見張晉藩、廉希聖、李德順、王衞國、卞建林 [19]

張晉藩公益捐贈

2023年5月13日,張晉藩捐資100萬提供支持的張晉藩閲覽室揭牌儀式在煙台大學逸夫圖書館六樓法律圖書館舉行 [6] 
張晉藩閲覽室 張晉藩閲覽室 [11]

張晉藩個人生活

張晉藩家世背景

張晉藩的父親張桂謙(號崑林)1902年出生于山東省黃縣(今山東龍口)諸由觀村。少年時在村中讀私塾,16歲闖關東,後在遼寧瀋陽經商。他深感少年時鄉村教育的落後與求學的艱辛,晚年時一再叮囑張晉藩一旦行有餘力,要在家鄉捐資助學,發展文化教育 [11]  。為了實現父親的遺願,張晉藩幾經聯絡,最後決定在煙台大學法學院開設法律閲覽室,以造福桑梓學子 [6]  。張晉藩的姐姐張夢梅曾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第一屆研究生 [11] 
1950年8月,張晉藩與姐姐張夢梅和父母合影 1950年8月,張晉藩與姐姐張夢梅和父母合影 [11]

張晉藩婚姻家庭

張晉藩的妻子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林 [9]  ,兩人於1955年7月27日結 [53]  。2005年,他們迎來“金婚”之喜 [8]  。林中在1958年後期患有家族遺傳的耳聾,張晉藩便成了她的耳朵;而張晉藩在21世紀伊始,雙眼黃斑變性,視力極差,林中又成了張晉藩的眼睛。兩人在學術生活上也同樣互補互助。2018年4月30日,林中逝世,他們以學術為媒,共譜了一段超越一甲子的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夫妻生活 [53] 
張晉藩與妻子林中合影 張晉藩與妻子林中合影 [3]

張晉藩詩詞創作

張晉藩還是一個詩人,保存下來的詩稿約有二百餘首,其中多數是沒有發表的。每次外地講學或度假回來,他總要拿出剛寫的詩作給他的學生看,一邊吟誦,一邊解説。詩很美,而且往往意境深遠,再配上俊秀飄逸的小楷書,真是詩情畫意,美侖美奐之極。他的詩或抒寫祖國大好河山,或描畫異域風光人情;或闡發懷古之情,或品味人生之樂;或關注民疾民瘼,或冀望國興國盛 [8] 

張晉藩人物影響

張晉藩設立基金

張晉藩法律史學基金成立於2007年1月,基金會的宗旨是獎勵優秀學生、扶持技術發展。基金的主要用途包括:設立面向全國法律史學界的研究項目;設立面向全國法律史學界的學術獎項;自助學術新鋭,培養法學人才;自助中外法學交流活動等 [22] 

張晉藩思想研討

2019年12月16日,由國家檢察官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中國犯罪學學會主辦,《中國檢察官》雜誌社承辦的“傳承法律傳統,重構中華法系——張晉藩教授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國家檢察官學院舉行。共有3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聚焦“傳承法律傳統,重構中華法系”,圍繞張晉藩學術思想開展探討,在法律文化傳承和中華法系重構方面取得共識 [36] 
2019年12月16日,張晉藩出席研討會 2019年12月16日,張晉藩出席研討會 [37]

張晉藩人物評價

作為一位具有國際聲譽的法學家,張晉藩老師已經在中國法律史學的園地裏櫛風沐雨、春華秋實地耕耘了六十個春秋。他六十載的治學生涯,著述等身,刻畫出了新中國法律史學的發展軌跡;他篳路藍縷,孜孜以求,開風氣之先,也見證了新中國法律史學由奠基開創到發展興旺的艱辛之路。六十年風風雨雨,張晉藩老師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寬廣的胸懷,以其堅毅的性格和辛勤的勞作,鑄就了一代學術大師的風範。(《法制日報》 評) [8]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除了著書立説,張晉藩先生也是一位師者。光明日報》 評) [9] 
他是中國著名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中國法制史學科的主要創建者和傑出代表。新華通訊社 評) [7] 
張晉藩先生筆耕不輟,開拓創新,在法律史學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是師生學習的楷模和榜樣。(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朱勇 評) [20] 
張晉藩教授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勤奮治學,品格高尚,是新中國法律史學科的主要創建者和傑出代表。在近70年的法學研究生涯中,張先生一直秉持“不偷懶、不自滿”的治學格言,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創作力。他在創建以馬克思主義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學科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等方面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為我國法學教育和法治建設做出了突出成就,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崇高聲譽。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 評)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