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鎖定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是具有熱帶亞熱帶區域特色與優勢的微生物學專業科研機構。 [1]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原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前身為中國科學院中南真菌研究室,於1964年5月19日經國家科委批准成立,1972年改為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隸屬於廣東省科學院,2021年1月更名為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依託研究所,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於1999年經廣東省編辦批准成立。 [1] 
據2024年1月研究所官網數據,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擁有員工446人,在讀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66人,在站博士後13人;建成了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研究中心等一大批國家和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以及華南地區最大(全國第二大)的大型真菌標本館等。 [1] 
中文名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外文名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創辦時間
1964年
主管部門
廣東省科學院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所長:硃紅惠
專職院士數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地    址
廣州市先烈中路100號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歷史沿革

1964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前身中國科學院中南真菌研究室成立。
1972年,改為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
1978年,劃歸廣東省科學院。
1987年,依託研究所建設的廣東省菌種保藏與應用重點實驗室成立。
1999年,經廣東省編辦批准,成立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與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合署辦公。
2009年,華南應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
2018年11月20日,由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家微生物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廣州揭牌。 [3] 
2021年1月13日,經廣東省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核准,更名為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 [2]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條件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人員編制

據2024年1月研究所官網數據,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擁有員工446人,在讀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66人,在站博士後13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14人,博士101人,碩士110人。具有正高級職稱30人,副高級職稱33人。 [1]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吳清平 [4]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獲得者:硃紅惠、許玫英 [5-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陳謀通 [7] 
廣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獎者:陳謀通、薛亮 [7-8]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部門

據2024年1月研究所官網數據,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依託研究所建成了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研究中心等一大批國家和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以及華南地區最大(全國第二大)的大型真菌標本館等,同時,研究所也是國家微生物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單位、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單位、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單位,是廣東省微生物學會、廣東省食用菌行業協會、廣東省生物技術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掛靠單位。 [1] 
國家重點實驗室:華南應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研究中心:國家廣州化學品生態環境安全評價服務中心、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
廣東省保藏中心:廣東省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菌種保藏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微生物安全與健康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公共實驗室:廣東省微生物應用新技術公共實驗室
廣東省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微生物芯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環境微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抗微生物材料與抗菌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微生物資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飲用水安全應急技術研究中心 [1] 
組織結構 組織結構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設施資源

  • 儀器設施
截至2021年8月,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擁有液相色譜—超高分辨蛋白鑑定質譜聯用系統Q Exactive Plus(德國Thermo)、液相色譜串聯四級杆高分辨質譜聯用儀 Q Exactive Focus(德國Thermo)、氣質聯用儀7890B-5977B(美國Agilent)、超高壓液相色譜儀WATERS H-CLASS(新加坡Waters)、 離子色譜儀DIONEX ICS-6000(墨西哥Thermo)、蛋白純化儀GE/AKTA start(瑞典GE)、氣相色譜儀GC-2010Plus(日本SHIMADZU)等色譜類分析儀器。 [10] 
據2024年1月研究所官網數據,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下屬華南應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10萬元以上各類儀器設備261台套,原值1.17億元,其中30萬元以上設備127台套,原值9176萬元,包括液相色譜-超高分辨蛋白鑑定質譜聯用系統(Thermo QE Plus)、液相色譜串聯四極杆高分辨質譜聯用儀(Thermo QE Fucus)、高通量基因測序儀(Illumina Nextseq 550、Illumina Miseq等)、細胞能量代謝分析儀、流式細胞儀、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分子相互作用儀、數字PCR系統、微生物電解呼吸儀、氣相色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高速冷凍離心機、全自動微生物鑑定系統等。 [1] 
據2024年1月研究所官網數據,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電鏡室擁有配置透射電子顯微鏡1台、掃描電子顯微鏡1台及其配套的冷凍乾燥機和離子濺射儀。 [9] 
  • 館藏資源
據2024年1月研究所官網數據,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圖書情報室擁有中、外文期刊近100種;先後訂購了CA、Enviroline、FSTA、EMBASE等4個Dialog、網絡版)數據庫。 [11]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交流

2021年10月22日,深圳大學與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簽約儀式在粵海校區舉行。 [12] 
2023年7月25日,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與TÜV奧地利集團TÜV奧地利OK Compost認證測試機構授牌暨簽約儀式”在研究所舉行。 [13]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正門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正門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成就

  • 科研成果
據2024年1月研究所官網數據,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從1978年以來,在科技成果方面,共取得科技鑑定成果176項,其中國際先進、領先水平的67項;獲得國家及省部級成果獎101項,其中國家級成果獎6項、省部級一等獎12項;在專利申請方面,共申請專利287件,其中發明專利275件,授權專利162件,其中發明專利150件。在中國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700多篇,出版科技專著35部。特別是2010年以來,研究所在中國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科研論文461篇,其中SCI和EI收錄共152篇,其中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影響因子(IF)為17.949的國際學術期刊上《Ecology Letter》發表的學術論文,在同行引起關注;申請專利122件,其中申請發明專利117件,實用新型5件;授權專利86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81件。
在研究所傳統優勢學科—大型真菌分類方面,實驗室先後獲得了4項省部級一等獎,6項省部級二等獎,特別是2008年的“中國華南及鄰區森林大型真菌多樣性研究及其應用”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該成果依據生物學的系統分類學、生態學和資源學原理和方法,闡明瞭華南及鄰區森林大型真菌種類、形態特徵、種類組成及分佈特點;採集標本近6萬號,描述華南及鄰區森林大型真菌2綱26目63科290屬2360餘種;發現新物種165個、新組合106種、新記錄種736個;收集菌株2000株,馴化食用菌16種;創建了系統可行的經濟真菌資源調查研究與開發利用平台;為真菌資源儲備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和創新材料;是中國近十年來生物資源本底調查的一項重大成果。 [14] 
  • 專利獲獎
1978-2013年獲獎成果一覽表(部分)
獲獎日期
獲獎成果名稱
獎勵等級
參加人員
1978年
殺蟲桿菌-殺螟桿菌 
全國科學大會獎
黃坊英、盧祖廣、韋汝華
1979年
香菇新法栽培和草菇栽培
廣東省科學大會獎
羅寬華、朱美琴、林捷能
1979年
化學致癌物質微生物快速測定
廣東省科學大會獎
李雅觀
1979年
生物合成輔酶A粉針劑
廣東省科學大會獎
葉玉坤、童劍嬋
1979年
安絡痛
廣東省科學大會獎
張素祥、羅寬華、葉結冰
1979年
細菌法提取蓮花山鎢礦含砷硫化礦中鈷的研究
廣東省科學大會獎
薛漢煌、林長和、盧漢逵
1979年
皮革防酶的研究
廣東省科學大會獎
林長和、盧漢逵
1979年
30萬噸合成氨設備水質穩定劑-菌類部分的評試
廣東省科學大會獎
葉東海
1979年
鼻咽癌病毒遺傳及環境因素等病因調查研究
廣東省科學大會獎
李雅觀
1979年
農用抗菌素的研究—井岡黴素工業生產研究
廣東省科學大會獎
林長和、羅修和 [15] 
2000-2013年授權專利一覽表(部分)
授權日期
授權號
專利名稱
19881006
85102231.1
蟲草菌種814(paeci lomyces guangdongen sis Huang)選育及其發酵工藝
19920212
88104916.6
指示菌法平板快速篩選糖化酶產生菌新方法
19940408
87104802.7
粗澱粉料混菌固體發酵製備菌體蛋白及菌株選育方法
19950317
88107646.5
飼料防黴劑
19951029
89100684.2
固定化a-葡糖基轉移酶製備帕拉金糖
20010224
94106774.2
礦泉茶飲品的生產方法
20001021
94105633.3
L-蘋果酸高產突變株麴黴N1-14,及生產L-蘋果酸的方法
20010127
95114895.8
一種酵母固定化載體和製造方法
20000617
99236891.X
一種微生物生化鑑定管
20020313
01215726.0
水質總氯、餘氯及臭氧快速測定試劑盒 [16]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資質認證

據2024年1月研究所官網數據,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於1999年通過計量認證(CMA),具有獨立法人地位和第三方實驗室地位。2004年通過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CNAL)認可,檢測數據可獲得國際互認,成為可為社會提供用於貿易出證、產品質量評價、成果鑑定的公證數據的合法檢測機構,具有法律效力。2000年經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批准,在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下設廣東省質量監督食用菌檢驗站,2002年首次通過廣東省計量認證,承擔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委託的食用菌監督抽檢任務。 [17]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人才培養

  • 教學建設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於80年代初開始招收和培養研究生,已有30多年研究生培養經驗。2005年研究所和華南理工大學聯合申報微生物學博士點獲得成功,已建立起較完善的包括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逐步形成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創新能力較強的人才隊伍,近十年來共培養了碩士研究生124名,博士研究生51名。
據2024年1月研究所官網數據,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擁有博士生導師6名,碩士生導師32名;在讀博士和碩士研究生90人;研究所先後與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江西農業大學西南大學江南大學陝西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 [18]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文化傳統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形象標識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徽是該所英文簡稱“GIM”的變形,整個標誌給人以深厚歷史底藴的視覺感受。統一的標準色為研究所專有藍色,體現微生物的魅力。標誌的五菱形設計即具有莊重典雅的基礎,又展示科技領先的志向,傳達拼搏進取、蓬勃向上的院所精神狀態。 [1] 
研究所所徽 研究所所徽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精神文化

  • 核心理念:人本、創新、團結、奉獻
釋義:人本是指“以人為本”。其核心是尊重人、激發人的潛能,其着眼點在於滿足人的合理需要,從而進一步調動人的積極性。創新是根據現實的變化不斷推陳出新,找到解決問題的更好辦法,永不自滿,永不停步。創新是發展的根本,是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團結是上下之間同心同德,是部門之間密切協作,是員工與組織共同發展,是創造現代文明的動力。奉獻是責任的體現,是科研工作者的原始精神,更是個人和組織共同發展的需要。 [19] 
  • 十種精神
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就是祖國利益、民族尊嚴高於一切的志氣和情操,是實現中華民族獨立富強、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
團結友愛的集體主義精神:同甘共苦、和衷共濟、顧全大局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組織全體職工羣策羣力、同心同德辦好科研院所的行為規範。
愛所如家的主人翁精神:主人翁精神是科研院所精神的實質和核心。要樹立主人翁精神,就是要想主人事、説主人話、幹主人活、盡主人責。要使職工發揚主人翁精神,必須做到權利與義務的統一。
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奉獻精神就是為祖國的社會主義事業、科學事業,為所的發展奉獻一切。
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提倡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就是不怕困難,不畏艱險、頑強鬥爭、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勤儉樸素、厲行節約等。
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就是不滿足於現狀,不墨守成規,敢於同舊觀念作頑強的鬥爭,敢於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奮力拼搏的競爭精神:競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樹立競爭精神,就是要不甘落後,勇於進取,攀登高峯。
尊重職工的民主精神:研究所的態度是“尊重科學、發揚民主”。
尊重科學的求實精神:就是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搞好各項工作。
全心全意的服務精神:全心全意為用户服務,可以塑造美好的科研所形象,提高信譽。 [20]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文化活動

2023年6月7日,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所開展“重温銷煙戰史汲取奮進力量”主題教育踐學暨迎“七一”紅色教育活動。 [21]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機構領導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名譽所長
黨委書記、所長
硃紅惠
副所長
紀委書記、副所長
馬連營 [23]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歷任領導

職務
任職時間
名單
所長
1964-1966
所長
1979.3-1979.12
李康壽
所長
1979.11-1984.3
所長
1979.4-1984.3
所長
1984.3-1986.8
賀鷹摶
所長
1986.8-1993.12
何能波
所長
1993.12-1998.1
丘元盛
所長
1998.1-2007.1
所長
2007.1-2019.1
吳清平 [2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