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鎖定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CAS)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是中國重要的植物科學與生態科學研究機構之一。 [1]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前身為國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學家陳煥鏞院士創建於1929年;1954年改隸中國科學院,同時易名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1]  2008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2] 
截至2015年底,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共有在職職工40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07人(正高61人,副高79人)。建設有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資源庫,1個鑑定中心,3箇中科院重點實驗室,4個園級研究中心,擁有3個野外生態觀測研究站點。 [1]  截至2015年8月,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標本館收藏標本100多萬號;圖書館收藏專業書刊21萬冊。 [3]  根據2017年1月植物園官網顯示,1979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共招收培養研究生1059人,其中博士生383人,碩士生675人。 [4] 
2020年2月,為表達對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敬意,景區將在疫情結束並恢復經營後向醫務人員優惠開放。 [5]  2022年4月12日,華南植物園發佈了遊覽區正常對外開放的消息。 [54]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外文名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CAS
地理位置
廣州市天源路1190號 [49] 
景點級別
AAAA級 [55] 
開放時間
7:30-17:30
成立時間
1929年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現任主任
任海
博士點
二級學科4個
碩士點
二級學科8個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歷史沿革

陳煥鏞院士
陳煥鏞院士(2張)
1928年秋,陳煥鏞在國立中山大學設立植物研究室。 [6] 
1929年,擴充為國立中山大學植物研究所。後因“設立植物研究所屬於研究部之事業,為了更符合農科應用之目的,故其後在植物研究所名稱之前冠以‘農林’二字。” [6] 
1954年6月,改隸中國科學院,同時易名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
1955年,研究所下設生態地植物研究室,開設植物生理學。
1956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的陳煥鏞院士等創建華南植物園,同年還創建了鼎湖山樹木園(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創了中國自然保護區事業的先河。
1959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建成小良熱帶人工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1959年10月1日,華南植物園建成開放。 [50] 
1962,研究所增設植物形態解剖學研究室。
園內陳煥鏞塑像 園內陳煥鏞塑像
1973,研究所增設植物遺傳學研究室。
1978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新建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1984年,研究所在鶴山建立了鶴山丘陵綜合試驗站。
1986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與廣東省環保局共建“華南珍稀瀕危植物繁殖中心”。 [2] 
2002年上半年順利進入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序列;同年12月,中國科學院作出“兩所三園”戰略調整,撤銷華南植物研究所建制,改為華南植物園建制。 [7] 
2003年10月16日,經中編辦批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易名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2] 
2008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 
2012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和國家環境保護部簽訂“共建廣東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協議。 [1] 
2023年6月29日至30日,肇慶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共同簽訂《肇慶市人民政府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園地合作框架協議》。 [57]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人員編制

華南植物園
華南植物園(3張)
截至2015年底,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共有在職職工40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07人(正高61人,副高79人),有“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1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2人。 [1] 
中科院“百人計劃”人才(13人):吳國江蔣躍明邱聲祥周國逸譚建文李建雄、吳克強、葉清、楊子銀、侯興亮、黃建國、王瑛、張昱 [8]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蔣躍明周國逸申衞軍 [9]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黃宏文 [10] 蔣躍明 [11]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組織體系

  • 綜述
華南植物園
華南植物園(25張)
根據2017年1月植物園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設有7個管理部門,建設有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資源庫,1個鑑定中心,3箇中科院重點實驗室,4個園級研究中心,擁有3個野外生態觀測研究站點。同時,華南植物園還是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中國辦公室、國際植物園協會(IABG)秘書處所在單位,有3個學會掛靠在該園。 [1] 
  • 職能部門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58張)
職能部門(7個):綜合辦公室、科技外事處、人事教育處、財務資產處、科技促進發展中心、園藝中心、鼎湖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樹木園) [12] 
  • 科研機構
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廣東省數字植物園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應用植物學重點實驗室 [1] 
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廣東省特色植物資源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 
省級資源庫(1個):廣東省種質資源庫 [1] 
中科院重點實驗室(3個):中科院植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管理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華南農業植物分子分析與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 [1] 
野外生態觀測站(3個):廣東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廣東鶴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小良熱帶海岸帶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定位研究站 [1] 
園級研究中心(4個):植物科學研究中心、生態及環境科學研究中心、農業及資源植物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分析及遺傳改良研究中心 [1] 
鑑定中心(1個):華南植物鑑定中心 [1] 
  • 學術機構
根據2017年1月植物園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是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中國辦公室、國際植物園協會(IABG)秘書處所在單位,以及廣東省植物學會、廣東省植物生理學會廣東省生態學會掛靠單位。 [1]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設備資源

  • 儀器設備
華南植物園
華南植物園(49張)
根據2017年1月植物園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擁有1200平方米的實驗室和300平方米的儀器維修、設計製作車間及相關的機械加工設備,26台(套)價值2046萬元的大型精密儀器,下設微結構儀器組、光譜色譜儀器組、元素分析儀器組、分子生物學及生理儀器組、野外儀器組,能滿足科研人員進行微觀與宏觀分析研究的需要。是廣東省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植物學大型分析儀器開放共享的技術支撐平台,透射電鏡等九台(套)儀器為廣州地區大型科研儀器協作共用網入網儀器。 [13] 
  • 館藏資源
圖書資源
截至2015年8月,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標本館收藏標本100多萬號;圖書館收藏專業書刊21萬冊;參加科學院集團購買使用權的數據庫:Nature,Science,Elsevier,Wiley,ACS,OUP,BioOne,STOR,Annual Reviews等9個,有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為全院開通的SpringerLink,ISI web of knowledge,CNKI,維普等數據庫,以及中國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為全國科研院所開通的各種國內外數據庫資源。 [14] 
標本資源
標本館
標本館(3張)
根據2017年1月植物園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館藏熱帶亞熱帶植物標本超過100萬份,其中種子植物85萬份、苔蘚植物4萬份、蕨類植物4萬份、模式標本超7000份、復份標本10萬份,液浸標本6400份。該館收藏的東南亞國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的植物標本佔本館標本的8%,其中有一批菲律賓標本,其本國標本已被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該館在抗日期間由於將標本轉移到香港得以完好保存。該館收藏最早的標本距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該館還與國內外標本館進行標本交換,已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標本館建立了標本交換關係。
華南植物園標本館於1999年率先在國內實施了標本數字化,並於2009年底完成了植物標本數據庫,與全國各大標本館合作,建立了一套數字標本館系統,實現資源共享。 [3]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合作交流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根據2017年1月植物園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在建所初期就開始植物標本、種子與學術資料的國際間交換。陳煥鏞院士是中國植物學界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先行者之一,他多次代表中國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並在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在20世紀50年代,該園與前蘇聯有關單位建立起長期的交流與合作關係,多次互派專家交流並開展合作研究。 [15] 
根據2017年1月植物園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與歐美、東南亞以及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廣泛合作與交流,先後接待了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加拿大等國的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來訪,並就科學植物園建設、陸地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生物多樣性長期監測等領域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開展了實質性的合作。2002年以來成功組織和主辦了“生態系統演替理論與生態恢復實踐學術研討會”、“第三屆國際香根草大會與展覽”、“生態系統碳平衡和碳循環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研討會”、“菊科蒿屬植物資源與利用國際研討會”、“能值和複雜系統:自然資本、生物圈服務與經濟過程研討會”、“BGCI中國項目高級研討會”、“第二屆國際木蘭科植物學術討論會”、“New Phytologist第23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熱帶生態系統碳循環”等國際學術會議10多次。7年間共計有700多人次國外與海外專家與同行到華南植物園考察訪問或科研合作,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等。 [16] 
2002年主辦了“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之陸地樣帶會議”和“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演替理論和生態恢復實踐學術研討會”兩次國際會議。 [17]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2002年12月,中科院、廣東省、廣州市三方領導簽訂了共建華南植物園(所)協議書,三年內投資3億元進行大型温室、地帶性植被園暨廣州第一村、珍稀瀕危植物繁育中心、專類園、科普信息中心、城市生態景觀園、標本館建設和舊展示區改造工作。 [17] 
從2007年開始,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決定在中國設立辦事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中國植物園的植物保護及教育服務,更好地開展中國項目。鑑於華南植物園在中國植物園的影響與地位,BGCI決定將中國辦事處辦公室設在華南植物園。2008年2月26日,該辦公室正式揭牌成立,已組織出版了中英文版兩冊的《中國植物保護戰略》(2008),並組織實施了多項植物保護項目。這些工作的開展,使華南植物園與國際機構的合作工作邁上新台階。
2009年5月,“第二屆國際木蘭科植物學術討論會”在在華南植物園召開,來自世界22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名植物學家出席會議。本次會議的一項重要成果是華南植物園與BGCI和國際木蘭協會((MSI)簽署協議,將“世界木蘭中心”設在該園。華南植物園將以其現有的木蘭園為依託,通過與各國的植物園、農場、苗圃進行種苗交換,開展引種栽培試驗和遷地保育研究,收集保存世界各地的木蘭科種質資源。 [15]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科研成果

華南植物園
華南植物園(33張)
根據2017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1954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編撰出版了《中國植物誌》和《中國植被》(主要編寫單位)、《廣州植物誌》、《廣東植物誌》、《廣東植被》、《熱帶亞熱帶退化生態系統生態恢復研究》、《中國景觀植物》等專著375部(卷、冊);發表SCI收錄論文2441餘篇,包括在《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著名雜誌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共取得390項研究成果,其中207項獲各類科技成果獎勵285次,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申請專利285件,授權153件,研究成果於2000年和2006年兩次榮獲“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1988年以來獲品種權/審定/國際登錄的新品種88個。 [1]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科研獲獎(部分)
獲獎名稱
獲獎類別及等級
獲獎年度
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羣落穩定性與土壤固碳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機理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6
中國南海島嶼植物多樣性研究及產業化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6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銀獎-科普影視動畫類
2016
鹽酸聚六亞甲基胍在防治柑桔酸腐病上的應用及其保鮮劑
廣東專利獎金獎
2016
優新花卉品種姜荷花、蠍尾蕉等的示範推廣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勵委員會三等獎
2015
南方特色果蔬貯運保鮮關鍵技術及應用團隊
中國科學院二等獎
2015
亞熱帶果蔬物流保鮮的核心工藝和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大北農科技獎勵委員會創意獎
2015
南方特色果蔬貯運保鮮關鍵技術及應用
廣東省人民政府一等獎
2015
南亞熱帶典型林分提質增效關鍵技術與應用
廣東省人民政府一等獎
2015
鳳凰單叢烏龍茶資源利用和品質提升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廣東省人民政府一等獎
2015
南方特色果蔬貯運保鮮關鍵技術及應用
廣州市科技獎一等獎
2014
特色果蔬貯運保鮮工藝、關鍵技術與推廣應用
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特等獎
2014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3
鄉土植物在生態園林中應用的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3
地下和蛀幹害蟲病原線蟲的系統研發和應用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3
一種易燃的果蔬煙劑型保鮮劑
中國專利獎優秀獎
2013
節約型城鎮綠地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
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3
一種菜心貯藏保鮮方法
廣州市專利獎優秀獎
2013
深圳福田鳳塘河口濕地生態系統修復研究與示範
廣東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2013
粵式傳統臘味肉製品現代化加工與安全控制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廣東省人民政府二等獎
2012
參考資料: [15]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期刊成果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於1991年創刊,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和廣東省植物學會聯合主辦,是在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性中文學術期刊(雙月刊),優先報道熱帶亞熱帶地區植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及其交叉學科領域中的新發現、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重點刊登全球氣候變化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系統與進化生物學、環境退化與生態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育及可持續利用、農業及食品質量安全與植物化學資源、植物種質創新與基因發掘利用以及能源植物的開發利用等方面的新成果。設有研究報告、快報、綜述、評論、書評和會訊等欄目。該刊為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刊登部分英文稿件。先後被BIOSIS、CAS、CAB、《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和《中國生物學文摘》等數據庫收錄。 [18]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學科建設

根據2017年1月植物園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設有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並設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華南植物園在建所之初,陳煥鏞教授就開始培養、指導研究生;1954年改隸中國科學院後,華南植物所繼續從事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但“文革”期間被迫中斷;1979年後,研究生的招生與培養工作開始恢復。 [19]  2003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獲准設立生物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04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開始招收博士後。 [19] 
博士後流動站(2個):生物學生態學 [20]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4個):植物學生態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 [19]  [21]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生物學
植物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遺傳學
林學
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
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
生態學
生態學
工程
生物工程
參考資料: [21]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教學建設

根據2017年1月植物園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共有導師87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6名(含外聘導師13人),碩士生導師46名(含外聘導師10人)。 [4] 
根據2017年1月植物園官網顯示,1979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共招收培養研究生1059人,其中博士生383人,碩士生675人。2011年2月,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有在讀研究生318人,其中博士生119人(含外籍博士生8人)、碩士生199人。2005年起,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開始招收外國博士研究生,留學生分別來自美國、印度、泰國、越南、伊朗等國家,其中的3位留學生已學成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4] 
2000-2010年間研究生獲國家及中科院各種獎學金與獎勵達百餘人次,有2人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1人獲中科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4] 
2011年6月,在中科院廣州分院第十屆研究生學術報告會上,該園研究生李波獲得二等獎,方中明、張梅獲得三等獎,王美娜獲得優秀獎,張梅獲得PPT最佳演示獎。 [22] 
2011年6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與《科學時報》聯合舉辦的“給力科技創新譜寫青春樂章——知識創新工程中的研究生紀事”徵文活動中,該園研究生方中明的徵文“為了大地的豐收——一個最美的夢”獲得二等獎。 [23] 
2016年8月,據《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關於2016年度“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獲選結果的通知》(博管辦〔2016〕80號),華南植物園李濤濤博士獲得2016年度“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資助,資助金額60萬元。 [24]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文化傳統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形象標識

形象標識 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園徽為華南植物園的形象標識。園徽以熱帶亞熱帶棕櫚科植物瓊棕(Chuniophoenix hainanensis Burret)、“1929”四個阿拉伯數字和“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中英文字體作為構圖的主體。採用瓊棕葉片為紀念我園創始人陳煥鏞院士(瓊棕又稱陳氏棕,是德國植物學家為表彰陳煥鏞院士在植物分類學上的造詣和貢獻而用其姓氏來命名該新屬植物),並寓意華南植物園從事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和生態學研究的定位。“1929”表示研究所的創建年份。外面的套圈內為圓形,外為平滑的菱形,是植物花圖式的變體,既體現植物科學研究的內涵,又給人以一種熱烈、和諧、大氣的美感。側面觀的葉片為一展翅高飛的鳳凰,意喻攀登科學高峯。此外,園徽採用了綠色和藍色兩種顏色,意喻植物與環境和諧共處。 [25]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精神文化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倡導無私奉獻的"綠葉情操"、開拓進取的"細根精神"和志存高遠的"木棉風采"。這種具有該園特色的創新文化,體現了科學院"唯實、求真、協力、創新"院風的精髓,也是該園"嚴謹治學、艱苦創業、以人為本、民主辦園"的優良傳統在新時期的繼承和發揚。 [26] 
綠葉情操:綠葉為植物生長日夜工作,當我們欣賞紅花時,它甘當陪襯;當我們讚歎參天大樹時,它卻默默凋落。綠葉精神之寓意就是辛勤勞動,無私奉獻;富有獻身精神,為培育和扶持棟樑之材,甘當"人梯";當好陪襯,配角,助手,不追名逐利,不妄自尊大。
細根精神:細根總是縱深生長,不管環境多麼惡劣,它總是在開拓,並總在支撐整個植株。細根精神之寓意就是默默無聞,忘我工作,不好高騖遠,不譁眾取寵;迎難而上,鍥而不捨;齊心協力,團結拼搏;植根於土壤(羣眾)之中,堅持不懈,開拓進取。
木棉風采:木棉是廣州市花,也叫英雄花。木棉風采之寓意就是志存高遠、信念堅定;在逆境中無所畏懼,不屈不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展現集體主義、英雄主義,在"三性一攀登"中敢爭第一的勇氣。 [26]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科學傳播

  • 科學傳播
根據2017年1月植物園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已建成科普信息中心等知識傳播場所和愛國主義教育設施,開展公眾教育理論方法研究與實踐,舉辦各類科普培訓與大型科普活動,先後獲“全國科普日活動先進單位”(2005—2007連續3次)、“十佳廣東省科普基地”(2008、2010) 、“廣州市最受市民歡迎的科普基地”(2009)、“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2010)等榮譽稱號,而且被中國科協繼續認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10—2014)。 [1] 
2009年10月19—26日,“2009年科普活動策劃能力培訓班”在廣州市科協舉辦,華南植物園代表蔣厚泉受邀作了“科普旅遊大型活動策劃與案例分析”專題報告。 [27] 
2010年9月18日,華南植物園開展了以“我是東道主—綠色低碳迎亞運”為主題的“全國科普日”宣傳活動。 [28] 
2011年6月18日,應執信中學的邀請,華南植物園胡啓明研究員在科普報告廳為執信中學生物興趣小組學生做以 “植物世界”為題的科普報告。 [29] 
2011年11月8日,“廣州科普基地聯盟校園行”活動在從化市鰲頭中學舉行;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做了“顯微鏡下的植物世界”科普報告,並向該校同學展出“植物、環境、人類”科普展版及派發各類科普資料700餘份。 [30] 
  • 科普場館
科普信息中心:建築面積4063平方米,包括時空隧道、植物與人、植物與環境、生物技術等4個主題展示內容,開展植物學相關科普展示。有霧幕電影、幻影成像、多媒體觸控一體機、廣告一體機等媒體科普展示設備,及標本、模型等設備。
科學互動實驗室:面積584平方米,按中小學自然教育大綱要求,建設有植物克隆實驗室;植物標本製作室昆蟲標本室;植物藝術創作室;生物能源實驗室;電鏡室;基礎生物實驗室等。 [31] 
園史展覽館:面積380平方米,展示華南植物園從1929年建園以來的相關歷史資料及實物資料,是瞭解華南植物園歷史及進行園史教育的場所。 [31] 
中小學生物實踐園:面積50多畝,建設有肉質植物種植棚;食用菌培養室;植物無土栽培室;藤本植物種植區;農具及農耕文化展示廊;糧食作物園農田水稻實踐區;經濟作物實踐圃;蔬菜作物實踐圃;嶺南水果作物實踐圃;園藝實踐區;動手實踐區及DIY植物繁殖圃;植物形態與文化區;太空作物區等。 [31] 
廣州第一村暨地帶性植被園:佔地近200畝,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考古發現:早在2200-4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種,因此被認為是孕育廣州人老祖宗的“發祥地”。 第一村景觀再現了南粵先民與周邊環境的和諧共生,並體現了當時人類利用鄉土植物的文化傳統。第一村兩側山坡通過模擬自然森林羣落結構配置鄉土植物,展示了廣州地區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的典型羣落類型。 [31] 
科學家雕塑徑:為紀念和緬懷植物學家們為科學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所做的貢獻而設立的雕塑徑。雕塑徑上的分別為:陳煥鏞院士、張肇騫院士、俞德浚院士、蔡希陶教授、陳封懷教授、何椿年教授。此外,園內還設立了李時珍雕像於藥園、達爾文雕像於蒲崗、林奈雕像於植物分類區、劉玉壺雕像於木蘭園。 [31] 
名人植樹區:名人植樹區位於華南植物園中心大草坪旁,其中有朱德委員長種植的青梅,董必武副主席種植的青梅,葉劍英元帥種植的木棉樹,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種植的海南紅豆,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種植的樂昌含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種植的無憂樹,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種植的無憂樹,泰國詩琳通公主種植的詩琳通木蘭,阿富汗前國王穆罕默德·查希爾種植的紅花天料木等。 [31] 
蒲崗自然教育徑:佔地面積約22.5畝,以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的植物學和生態學知識為主題建成的蒲崗自然教育徑,是中國第一個集遊覽觀光、科普教育、人文景觀為一體,向公眾普及植物學、生態學知識以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區內有廣州市重點保護文物――朱澄古墓。 [31]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旅遊建設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自然資源

  • 植物資源
根據2017年1月植物園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建有木蘭園、姜園、竹園、蘭園、棕櫚園、蘇鐵園等30個植物保育專類園,保存植物13000多種, [32]  其中熱帶亞熱帶植物6100多種,經濟植物5300多種,國家保護的瀕危野生植物430多種 [33]  ,被譽為 “中國南方綠寶石”。 [32]  [34-35]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佔地面積300公頃,引種熱帶亞熱帶植物6000種,擁有木蘭科姜科植物專類園。華南植物園屬下鼎湖山樹木園(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佔地面積1133公頃,有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景觀,保存着1800多種植物,500多種真菌。 [36] 
  • 動物資源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動物資源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動物資源 [37]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有30多種脊椎動物,和100多種鳥類,是蜚聲國內外的科研、科普和生態旅遊基地。 [17] 
華南植物園環境
華南植物園環境(14張)
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有鳥種更新至129種,隸屬12目35科91屬。其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14種,佔總數10.8%:綠頭鴨、斑頭鵂鶹(xiuliu)、領角鴞(xiao)、黑冠鵑隼(sun)、黑翅鳶、黑耳鳶、蛇雕、鳳頭鷹、松雀鷹、普通鵟(kuang)、烏雕、紅隼、褐翅鴉鵑、小鴉鵑;中國特有動物3種:畫眉、慄背短腳鵯、領雀嘴鵯;廣東省保護動物1種:黑水雞。三有動物85種,佔65.9%。按目劃分,共11目,包括雞形目1種,雁形目1種,形目4種,佛法僧目7種,鵑形目6種,雨燕目2種,鴞形目2種,鴿形目2種,鸛形目22種,雀形目82種。雀形目是植物園鳥種分佈最多的,佔63.5%。按類型劃分,猛禽類12種,佔9.3%。從單科,其中鶲科(12種)和鶯科(17種)所佔比例較大,分別佔總數的9.3%和13.2%。 [38] 
截至2011年9月,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有蝶類101種,分別隸屬9個科71屬。這些蝶類大多數屬東洋區系種類,約佔總數的70%,此外還有古北區、澳洲區、非洲區、新北區、熱帶區等的共有種。 [39]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要景點

鳳梨園
鳳梨園主入口 鳳梨園主入口 [40]
鳳梨園由入口區、門廳、花廊、甲乙兩個玻璃房及接待室組成,參觀路線明確,有高潮、有平伏,可靜觀、可賞動,屬設計精美的嶺南庭園式植物專類園區。
入口區為2004年底至2005年初改造新建,並以建園早期大型香樟樹和南美圖騰為引導,以入口景牆標識“鳳梨園”突出專類園區名。重新組織入口道路佈局,突顯“曲徑通幽”園林特色。調整後的園區根據鳳梨科植物特性分為旱生區、附生區、半附生區和觀賞區配置植物,改善空間佈局,為鳳梨科和其他熱帶植物的生長和展示提供適合的環境,體現以鳳梨為主的熱帶園林景觀。
門廳以露光淺水池與門形成對景,池邊卵石築成,手法雅緻。初植蘇鐵數株。改造時保留水池卵石景觀,將景牆改造為文化石,鑲嵌火山石種植鳳梨,以飄逸的軟葉刺葵替換原有蘇鐵,配以火山石滴水景觀。
玻璃房為門式鋼架結構,跨度分別為10m與8m,高分別為7.4m與7m。甲號玻璃房保留了原有知名的神秘果、墨西哥油梨、夷蘭香、金蓮木、咖啡等熱帶植物,片植鳳梨科植物,
營造熱帶植物成林,小道藏於林間、迂迴曲折,植物種類豐富,生長茂盛,行於其中數尺之外可聞其聲不見其人,如同進入南美熱帶森林。乙號玻璃房調整了景觀格局,遍地砂礫,行人穿梭沙丘曲行而過,以地生、氣生、附生鳳梨植物配以園林小品替換原有肉質植物,使人宛若置身於沙漠之中。
門廳以曲廊與甲號玻璃房連接,使庭園一分為二,內側是陽生鳳梨植物區,外側是附生鳳梨區。科普接待室與甲號玻璃房自然融合,既可向遊人展示南美熱帶鳳梨和其他植物,又與甲號玻璃房互為借景,領略甲號玻璃房內熱帶景緻。休息室臨湖面構築露台,可借景覽湖外景色。景區還以曲廊連接兩個玻璃温室,並營造自然外庭旱生鳳梨區。 [41] 
龍洞琪林
龍洞琪林 龍洞琪林 [42]
龍洞琪林是華南植物園最具有代表性景點之一,1986年入選為“羊城八景”, [43]  它由棕櫚園和孑遺園兩個半島及人工湖組成,整個景觀自然和諧,最佳觀賞點是水榭。棕櫚園內棕櫚植物四季碧綠,椰風葵林一片熱帶風情,孑遺園內落羽杉四季分明,春來嫩綠、入夏青葱、秋時棕紅、冬來飄落,一片温帶景象,宛如一幅會變的風景圖。
廣州第一村
廣州第一村(入口廣場) 廣州第一村(入口廣場) [44]
在廣州人的發祥地——飛鵝嶺的遺址上覆原建成。50年前,考古學家在廣州發現了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飛鵝嶺。經過專家的考證,這就是廣州人的發祥地之一。該遺址現位於華南植物園內一條寬約80米至100米、縱深約250至300米,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間谷地中,總面積約3公頃。該景點由標誌性廣場、遺址觀光暨遺址保護羣、大型塑像與主題雕塑羣、模擬原始生態村落、模擬考古現場、歷史文化展館等構成,全面展示4000多年前先人們的生活和生態環境。遊客還可在陶藝製作區像幾千年前的祖先那樣燒製陶器,在射箭場和農耕示範區親身體驗一下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由塑料樹和真樹相結合建成的“樹屋”,則可以讓遊人上樹“休息”,做一回“原始人”。
大型展覽温室羣
佔地1000平方米,是亞洲最大的綜合性温室,集科研、科普、旅遊為一體,展示熱帶雨林植物、沙漠植物、高山植物和奇花異草。温室設計方案採納了法國著名的温室設計公司設計的木棉造型,該設計的靈感源自於廣州市市花木棉花。温室由四個造型各異的五邊形温室相互連接,組成了木棉樹的花枝。温室的設計和水系相互映照,水系的設計形成整個木棉花枝和葉子,沿着水系,四座大小不一的花瓣形温室串聯起來,遊客可以從綿延的葉形橋步行到温室參觀,也可以乘坐水上電瓶車來到温室,進行水上參觀。這座專門為植物建造的新“房子”包括一個主體展覽温室和三個輔助性温室。
科普信息中心
分“時光隧道”、“植物與人”、“植物生態”、“植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四個主題內容,用實物、模型、圖片、多媒體視頻等形式展示與植物學有關知識。展廳在結構造型、展覽設計上講究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富於變化,互動性強,比較適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徵。“時光隧道”主要利用通過影、音、圖像等媒體技術構造成時光隧道的形式來表現植物的演化歷史,讓人們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穿越幾十億年的生物演化進程,來了解植物進化及相關知識。
在科普信息中心內還建有霧屏立體成像系統及幻影成像系統,霧屏影院展頂由三個屏霧連接而成,構成弧形屏幕,通過弧形屏幕成像,實現影、音立體效果,霧屏影院的圖像清晰,富有動感,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視聽新體驗,讓人們在一種輕鬆而又愉快的環境中瞭解科普知識。幻影成像以濱海植被為主題,利用模型和影視多媒體技術,通過動態異形屏投影系統表現海岸、紅樹林、熱帶雨林等幻影場景,宣傳生態系統保護。
歷史展覽館
建於2005年,設計上以表現植物園特性為重點,融入嶺南特有的黑桃木結構和雕花造型彰顯出植物園的“華南”特點;在顏色的配用上,運用了黑、灰、土黃等基色,體現植物園歷史的厚重感與文化的積澱。歷史展覽館分為序廳、陳煥鏞專欄、歷史沿革、全面發展與共建工程五個展區。
名人手植樹區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華南植物園優美的環境和豐富的科學內涵不但吸數以萬計的旅遊愛好者,同時還吸引了不少國家領導人以及國賓前來參觀和訪問,並欣然在此植樹留念。名人手植樹區位於中心大草坪旁,其中有朱德委員長種植的青梅葉劍英元帥種植的木棉樹董必武副主席種植的青梅,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種植的海南紅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種植的無憂樹,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種植的樂昌含笑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及夫人種植的無憂樹,泰國詩琳通公主種植的詩琳通木蘭阿富汗前國王穆罕默德·查希爾種植的紅花天料木等。
蒲崗自然教育徑
朱澄古墓 朱澄古墓
佔地面積約1.5公頃,以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的植物學和生態學知識為主題建成蒲崗自然教育徑,是我國第一個集遊覽觀光、科普教育、人文景觀為一體,向公眾普及植物學、生態學知識以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區內有重要人文景觀、廣州市重點保護文物――文天祥的老師朱澄的古墓。
專類園
華南植物園建園過程中,遵循了“師法自然”的中國園林美學思想,根據植物分類系統和生態習性,建立了木蘭園、姜園、竹園、棕櫚區、孑遺植物區、藥用植物區、蘭園、蘇鐵園、蕨類陰生植物區、蘭園、鳳梨園、杜鵑園、山茶園、城市景觀生態園能源植物區、澳大利亞植物園等近30個專類園。
中小學生物實踐園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面積50多畝,建設有肉質植物種植棚;食用菌培養室;植物無土栽培室;藤本植物種植區;農具及農耕文化展示廊;糧食作物園農田水稻實踐區;經濟作物實踐圃;蔬菜作物實踐圃;嶺南水果作物實踐圃;園藝實踐區;動手實踐區及DIY植物繁殖圃;植物形態與文化區;太空作物區等。主要為中小學生提供植物栽培、育種、園藝體驗等户外實踐體驗。
華南植物園木蘭園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華南植物園木蘭園佔地120畝,收集木蘭科植物約11屬150種,保存有華蓋木、觀光木、蓋裂木、煥剛好好 鏞木、鵝飛掌楸、合果木、大果木蓮等珍稀瀕危植物,是世界上收集木蘭科植物種古古怪怪該類最多的種質保存基地之一,被命名為“世界木蘭中心”。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旅遊指南

交通信息
地址:廣州市天源路1190號
公共交通:B12、28、30、39、83、84、345、346、494、535、534、564、775路公交車直達(華南植物園站下車);地鐵3號線天河客運站下車或6號線長湴站下車,轉以上公交。54、218、46路公交車,中科院化學所總站下車,前走800米到華南植物園展覽區西門。
自駕車遊:華南快速幹線(北行),元崗出口,前行3公里;華南快速幹線(南行),龍洞出口,前行1公里掉頭;環城高速(北行),廣汕出口,掉頭前行5公里;內環路、廣園快速幹線,走廣汕公路方向。
停車信息:正門停車場、西門停車場。 [45-46] 
票務信息
華南植物園門票價目表
門票種類
票價
優惠辦法
套票(大門票+温室羣景區門票)
全票
¥50
——
9折
¥45
成人團體16-50人
8折
¥40
成人團體50人以上
7折
¥35
中小學生團體(憑學校證明)7折
半票
¥25
身高1.2-1.5米兒童;滿60週歲以上老人;殘疾人(憑有效證件);現役軍人、榮譽軍人(憑有效證件);
免票
——
身高1.2米以下兒童
大門票
全票
¥20
——
9折
¥18
成人團體16-50人
8折
¥16
成人團體50人以上;大中院校學生(憑有效證件)團體16-50人
7折
¥14
大中院校學生50人以上(憑有效證件)團體50人以上
半票
¥10
身高1.2-1.5米兒童;60-65週歲老人
免票
——
身高1.2米以下兒童;滿65週歲以上老人;現役軍人、榮譽軍人(憑有效證件);殘疾人(憑有效證件);廣州市中小學生(含職中、中專)進園具體按照《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辦法》執行
普通月票
¥35
購票時請攜帶1寸正面免冠照片1張
優待月票
¥10
男滿55週歲、女滿50週歲憑本人身份證購買;購票時請攜帶1寸正面免冠照片1張
温室羣景區門票
全票
¥50
——
9折
¥45
成人團體16-50人
8折
¥40
成人團體50人以上
7折
¥35
中小學生團體(憑學校證明)7折
半票
¥25
身高1.2-1.5米兒童;滿60週歲以上老人;殘疾人(憑有效證件);現役軍人、榮譽軍人(憑有效證件);
免票
——
身高1.2米以下兒童
導遊服務
——
¥80
1.5小時
參考資料: [47]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所獲榮譽

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 [48] 
2022年1月,擬入選2021-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認定名單。 [51] 
2022年3月30日,被中國科協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52-53] 
2023年5月,入選2023年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56] 
2024年4月,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區域特色經濟植物科普活動”獲科普活動類獎。 [60]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園區領導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現任領導

主任:任海
黨委書記、副主任:魏平
副主任:閆俊華葉清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徐海 [58]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歷任領導

歷任所長/園長及任職時間
陳煥鏞 院士(1929.12-1946.5; 1947.9-1971.1)
吳印禪 教授(1946.7-1947.9)
張肇騫 院士(1971.1-1972.1)
陳封懷 研究員(1979.1-1983.8)
郭俊彥 研究員(1983.8-1986.10)
屠夢照 研究員(1986.10-1995.12)
梁承鄴 研究員(1995.12-2000.6)
趙南先 研究員(常務副所長)(2000.6-2001.9)
彭少麟 研究員(2001.9-2003.7)
陳勇 研究員(2003.7-2006.11)
黃宏文 研究員(2006.11-2015.5) [59] 
歷任黨組織負責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職時間
奚斌 華南植物研究所黨支部書記(1955-1958)
黃敏元 華南植物研究所黨支部書記(1959-1960)
張肇騫 華南植物研究所黨總支書記(1960-1961)
王洪 華南植物研究所分黨組書記(1961-1964)
廣東省植物研究所黨的核心小組組長(1973-1979)
王哲貫 廣東省農科站經作隊黨支部書記(1969-1973)
黃雲耀 華南植物研究所分黨組書記(1964-1969)
李康壽 華南植物研究所黨委書記(1979.12-1983.8)
洪光華 華南植物研究所代理黨委書記(1983.8-1984.2)
黨委書記(1984.2-1997.5)
梁承鄴 華南植物研究所黨委書記(1997.6-2001.8)
彭少麟 華南植物研究所黨委書記(2001.9-2003.7)
任海 華南植物園黨委副書記(2003.7-2009.6)
黨委書記 (2009.6-2016.12)
張福生 華南植物園黨委書記(2016.12-2019.12) [5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