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叔羣

鎖定
鄧叔羣(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10日),福建福州人,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森林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1]  [3] 
鄧叔羣1923年從清華學校畢業;1928年獲得康奈爾大學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1929年任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教授;1933年任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48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任東北農學院副院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應用真菌研究所副所長;1958年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1970年5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歲。 [1-3]  [13] 
鄧叔羣畢生從事真菌學、植物病理學和林業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12] 
中文名
鄧叔羣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福建福州
出生日期
1902年12月12日
逝世日期
1970年5月10日
畢業院校
康奈爾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48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鄧叔羣人物生平

1902年12月12日,鄧叔羣出生於福建閩侯(今福州市)。
1914年,在閩侯小學畢業。
1915年,考入清華學堂留美預備班學習。
1923年,從清華學校畢業,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院林學系。
1925年,從康奈爾大學林學系畢業,進入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學習深造。
1926年,獲得康奈爾大學森林學碩士學位,並轉入康奈爾大學植物病理學系。
1928年,獲得康奈爾大學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同年,任嶺南大學植物病理學教授。
1929年1月,任金陵大學造林學教授。
1929年8月,任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教授。
1955年,鄧叔羣在訪問匈牙利期間 1955年,鄧叔羣在訪問匈牙利期間
1931年,在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籌備處任技正。
1932年,任中國科學社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1933年,任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1941年,任甘肅水利林牧公司森林部經理;同年秋,任農林部中央林業實驗所副所長。
1946年,到上海中央研究院職務研究所工作,創建森林生態學研究室。
1948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9月,任瀋陽農學院教育長;10月,任上海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1950年,任東北農學院副院長。
1955年4月,任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真菌植病室副主任;5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應用真菌研究所副所長。
1958年,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
1970年5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歲。 [1-3]  [13] 

鄧叔羣主要成就

鄧叔羣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鄧叔羣在學習中 鄧叔羣在學習中
鄧叔羣早期從事林業、植物病理學研究工作。運用生態學觀點研究中國早期林業史、造林與管理、洪壩森林等問題對半邊蓮的絲核菌病、水稻黑穗病、棉糧作物主要病害及其它經濟作物病害防治研究均取得成就,尤其專長於真菌學研究,發現新種120個,新屬4個,對蘑菇識別、食用菌的營養價值、毒蘑類型、中毒症狀、解毒方法有系統的闡述。
鄧叔羣從20世紀30年代初期開始了生態學的研究,1939年,對中國西南地區的森林分佈、生長生態特性以及林木的病害情況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1941年,在甘肅省的林區進行調查研究,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建立一種有利於農林牧業生產的生態系統,進行科學地營林育林;在甘肅卓尼縣,對林場中的森林分別進行調查、勘測,繪製了中國較早應用的林型圖,並就各樹種、樹齡以及林木生長、材積、更新和病蟲害等情況進行分類研究,制定出了一整套保證更新量、營造量大於採伐量的科學經營管理制度。 [1-3] 
  • 學術論著
鄧叔羣專著《中國的真菌》 鄧叔羣專著《中國的真菌》
截至1970年5月,鄧叔羣發表了近40篇論文和兩部專著,代表作有《中國高等真菌》《甘肅林區及其生態》《甘肅的造林與管理》《甘肅林業的基礎》《甘肅的氣候與樹木年輪》《我國天然林管理法之研究(二)》《中國森林地理概要》等 [3]  其部分論著參考如下:
[1]鄧叔羣.中國的真菌[J].科學出版社,1963. [14] 
[2]鄧叔羣.中國的真菌[M].科學出版社,1963. [15] 
[3]鄧叔羣.祁連山森林調查簡述[J].發展,2017(7):3. [16] 
[4]戴芳瀾,沈其益,裘維蕃,鄧叔羣,周家熾,黃河,李季倫.美軍飛機在朝鮮北部及中國東北投擲帶菌植物體的報告[J].科學通報,1952(S1):111-131. [17]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49年
全國科學工作者大會 [1] 
北京
1955年
第四屆國際林業會議 [1] 

1963年
全國農業科學技術工作會議 [13] 

鄧叔羣人才培養

  • 學科建設
1956年,鄧叔羣在作分類研究工作 1956年,鄧叔羣在作分類研究工作
鄧叔羣將森林學與真菌學這兩個專業聯繫在一起,提出了森林病理學的概念。根據東北農業發展的需要建立了農業機械化系和森林工業等新專業。 [1] 
  • 編著教材
鄧叔羣把日本教材、蘇聯教材和美國教材加以分析,編寫出新的教材為青年教師進修講課。1948年底,鄧叔羣為東北編寫的林科大學教材綱要,其中包括森林生態學、造林學、測林學、森林經營學、森林病理學等教材。 [1] 
  • 治學態度
鄧叔羣不論是執教還是在科研過程中,治學嚴謹、言傳身教是他的特點。他自己對教學工作認真、嚴格而又講求實效,他主張師資隊伍要重質量,培養的學生要有基礎理論知識和動手實踐能力。 [1] 
  • 教學方法
鄧叔羣授課時對於基本理論總是講授得明確、清晰,使學生們領悟實質。他要求每個學生對主要作物病害的病原、病狀及傳染循環、防治方法都要記熟,隨時檢查他們的學習效果。他親自主持實驗課,手把手地指導操作;帶學生們外出採集標本,實地實物現場教學,通過實驗和實踐啓發和培養學生們對該學科的興趣與愛好,加深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對實際病害、對繁多的真菌種類物徵的識別判斷能力,訓練他們今後獨立搞科研的技能技巧。 [1] 
  • 講授課程
1928年—1932年,鄧叔羣先後任教於嶺南大學、金陵大學和中央大學,負責講授“植物病理學”、“真菌學”等課程。 [1] 
  • 培養成果
鄧叔羣培養的專業技術人材在中國各地都成為了森林病理學方面的骨幹力量,在重要崗位作出了成績。如植物病理學家沈其益教授等。 [1] 

鄧叔羣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28年
“斐陶斐”獎 [3] 
1928年
美國Sigma—Xi(科學研究協會)榮譽會員 [3] 
1955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 

鄧叔羣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50年
中國民主同盟瀋陽市委員會委員、宣傳部長 [13] 
1951年
松江省人民政府委員 [1] 
1953年
第三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東北分團團員 [13] 
1955年
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3] 
1956年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 [13] 
1956年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顧問 [1]  [13] 
1957年
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 [13] 
1959年—1964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  [8] 
1959年
中國科學院治沙隊隊長 [13] 
1962年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 [1]  [9] 
1964年—1978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  [8] 

中國植物學會常務理事 [1] 

《植物學報》編委 [1] 

鄧叔羣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鄧叔羣出生在一個清貧多子女的中學教員家庭,父親是鄧鷗予(字儀中),母親嚴綺佳,鄧叔羣兄弟姐妹共七人,他排行老四,上有兩兄一姐,下有兩妹一弟,長兄是個職員,二哥是中學教員,次弟是中國現代雜文家鄧拓,還有一位幼弟童年早逝。鄧叔羣剛出世就過繼給嚴祖母收養為孫,取名嚴農蓀。7歲時,嚴祖母過世,他失去了經濟來源,被迫中止了學業,被生父領回並改名為鄧叔羣。 [4]  [10]  [13] 
  • 婚姻家庭
鄧叔羣全家福 鄧叔羣全家福
鄧叔羣的妻子是陸桂玲,兩人育有3個女孩,2個男孩,分別為鄧泳、鄧莊、鄧煌、鄧頤和鄧鋼。 [4-5]  [11] 

鄧叔羣人物評價

“鄧叔羣是中國真菌學、森林學和森林病理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是著名的農業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評) [7] 
“ 鄧叔羣是中國真菌研究奠基人與森林病理學創始人,他對中國真菌學,尤其對粘菌和高等真菌的研究和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光明日報 [1] 

鄧叔羣人物紀念

  • 鄧叔羣雕像
鄧叔羣院士塑像在穗揭幕 鄧叔羣院士塑像在穗揭幕
2004年5月21日,鄧叔羣塑像在廣東省微生物所舉行了揭幕儀式,以緬懷老一輩的功勳並激勵後人。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