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幌子

(漢語詞語)

鎖定
幌又稱帷幔,一種表明商店所售物品或服務項目的標誌。商店懸望子,為中國的一種商業民俗。起源甚古,初特指酒店的布招,用布簾綴於竿端,懸於門前,以招引顧客。
幌子在現代漢語中有“比喻進行某種活動時所假借的名義”及“為欺騙而採取的偽裝或權宜之計”之意。 [1-2] 
中文名
幌子
拼    音
huǎng zi
別    名
帷幔
出    處
金瓶梅

幌子漢語詞彙

幌子釋義

(名)①舊時店鋪門外的招牌或標誌物。②為進行某種活動或達到某種目的而假借的名義(常含貶義)。 [3] 

幌子出處

金瓶梅》第一八回:硃紅小櫃,油漆牌面,吊看幌子,甚是熱鬧 [2] 

幌子例句

1、舊時用布綴於竿頭,高懸在店鋪門外用以招攬顧客的標識。亦特指酒店的招子
兒女英雄傳》第七回:“走了半日,肚子裏餓了,沒處打尖,見這廟門上掛着個飯幌子,就在這裏歇下。”
郭沫若 《後悔》:“‘大放盤’,‘紀念贈品’,‘照碼八折’……白字紅底的幌子,在各層的洋樓上招揚。”
老舍趙子曰》第四:“遠遠的看見民英餐館的兩面大幌子,左邊一面白旗畫着鮮血淋漓的一塊二尺見方的牛肉,下面橫寫着三個大字‘炸牛排’。”
2、比喻標誌。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六回:“這臉上又和誰揮拳來,掛了幌子了。”
鏡花緣》第二二回:“你這儒巾明明是個讀書幌子,如何不會做詩。”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五七回:“就是打死人,也不能把屍首明擺在自家門前作幌子呀。”
3、進行活動時所憑藉的名義、方式。
魯迅 《偽自由書·從諷刺到幽默》:“人們誰高興做‘文字獄’中的主角呢,但倘不死絕,肚子裏總還有半口悶氣,要藉着笑的幌子,哈哈的吐他出來。”
馬南邨 《燕山夜話·為什麼會吵嘴》:“舊社會中種種壞事正是在這樣虛偽的以謙讓為美德的幌子下幹出來的。” [4] 

幌子詞義解釋

1.“幌”原指窗簾、帷幔,所謂“以帛明窗”。古時酒店用布旗招徠顧客,酒旗也稱“幌子”。唐代陸龜蒙《和初冬偶作》:“小壚低幌還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後來加以引申,凡商店招徠顧客門面上展示的標誌,統稱為“幌子”。
2.幌子原指布幔,後被引申為酒旗的別稱。主要表示經營的商品類別或不同的服務項目,可稱為行標。
3.顯露在外面的標誌或痕跡。 [2] 
4.為欺騙而採取的偽裝或權宜之計。 [2] 
5.比喻進行某種活動時所假借的名義。 [1] 

幌子我國商店招幌分類

我國商店招幌大約分如下七種類型:
清末北京店鋪門口懸掛的幌子 清末北京店鋪門口懸掛的幌子
1.以商店實物為幌子。賣什麼物懸掛什麼物的直接標誌,有的用實物一部分來代替,屬於商的原始標誌。如草帽店懸掛笠帽,煙袋店懸掛舊式煙管等。
2.以實物模型為幌子,大多情況是因為實物太小,懸掛實物無法引人注意,便懸掛與實物形象一致的大模型做幌子,是實物標誌的變異形式,如蠟燭店掛木質紅漆大燭為記。
3.以商品的附屬物為幌子,這種類型只有當商品無法懸掛的時候才會出現,是實物招牌轉化派生而來的,用引起人們的聯想來標明要出售的商品。如舊時賣植物油,只能懸掛盛油的油瓶,而不可能懸掛油來作為標記。
4.含有隱語暗示的物件作為幌子,這是具有特殊傳承意味的標誌。靠人們的世代傳承的介紹,才可明瞭經營的範圍,有的暗示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但是人們仍然憑藉經驗可以熟知店鋪的行業。譬如舊時賣酒店,懸掛紅漆木板做的平面葫蘆為標誌,隱語暗示古代以葫蘆裝酒,以啓發人們來打酒。
5.以燈具為幌子,這種標誌主要用於夜市夜賣,燈上往往同時標有店鋪的字號。
6.以旗簾為幌子,古代酒館多懸掛旗簾迎風飄卷,有的酒旗上還書寫文字。舊時剃頭行業往往也懸掛白布旗簾,上寫“朝陽取耳”“燈下剃頭”等字樣。
7.以文字牌匾為幌子,如舊時的當鋪便懸掛一個“當”字,茶樓懸掛一個大的“茶”字等。
參考資料
  •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12:574
  • 2.    幌子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8]
  • 3.    幌子  .百度漢語[引用日期2022-06-11]
  • 4.    幌子  .百度漢語[引用日期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