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戎

(當代作家、原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理事)

鎖定
西戎(1922年12月1日-2001年1月),西戎是“山藥蛋派”的重要作家,原名席誠正,山西省蒲縣人。1938年參加革命,1940年冬到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附設幹部班學習,1944年畢業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1942年任八路軍第一二O師政治部戰鬥劇社編輯股幹事,開始發表作品。歷任保德縣第四區抗日聯合會文化部長、《晉綏大眾報》編輯科長。創作有短篇小説《我掉了隊後》《誰害的》《喜事》等,長篇小説《呂梁英雄傳》(與馬烽合作),秧歌劇《王德鎖減租》(與孫謙、常功、盧夢合作)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下四川,任《川西農民報》編輯部主任、《川西文藝》主編。後回到山西,任山西省文聯副主席,《火花》《汾水》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山西分會主席、名譽主席。1992年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其“人民作家”榮譽稱號。出版有《西戎文集》。 [1]  2001年1月,西戎因病醫治無效逝世,終年79歲。 [2] 
中文名
西戎
別    名
席誠正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2年12月1日
逝世日期
2001年1月
畢業院校
延安魯藝
出生地
山西蒲縣
代表作品
《呂梁英雄傳》

西戎人物生平

西戎,本名席誠正,1922年12月1日出生於山西省蒲縣西坡村。這是一個僅有20多户人家的山區小村莊。6歲時,西戎入初級小學讀書,作文成績突出,除完成課業外,喜歡聽書場説書人説書,愛看戲劇,這對於他後來走上文藝創作道路有着一定的基礎。1933年9月,西戎考取蒲縣縣立第一高等小學,住在縣城當教師的堂兄家。堂兄是一位曾在太原上大學時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青年,在他的影響下,西戎課餘閲讀了大量魯迅等現代作家的作品。魯迅先生關於故鄉的描述,尤其是《社戲》中的情景描寫,深刻地感染了西戎。兩年後他高小畢業,考中設在臨汾的省立六中,卻因家境窘困,無法再入學讀書,成了一個放羊娃。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由作家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到蒲縣宣傳抗日,對西戎產生了極大影響。他跟隨戰地服務團聽演講、看節目、學唱歌,激發起一腔保家衞國熱情。戰地服務團開走不久,16歲的西戎參加了抗日救亡團體犧盟會,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由於他有文藝特長,被分配做文藝宣傳工作,半年後轉入呂梁劇社。1939年底,西戎隨呂梁劇社到了延安,進行短期業務學習。之後就回到晉西北,繼續從事文藝活動,並經歷了反掃蕩戰鬥。
1940年冬季,組織上再一次安排呂梁劇社赴延安學習。這次學習,在西戎的人生與創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西戎在延安學習期間,知識青年中興起了一股改名風,以示與舊我決裂,開始新的生活。他也加入了其中,請當時呂梁劇社一文化教員為自己改名。因為他是山西人,出生地是西坡村,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參加了革命隊伍,可謂是投筆從戎。因此,當年的席誠正改名叫“西戎”。
1942年夏天,西戎結束了近兩年的學習,同呂梁劇社的其他同志一起被編入八路軍某師所屬的戰鬥劇社做編輯。1944年,是“七七”抗戰7週年,晉綏邊區開展了“七七七”文藝獎金徵文活動,西戎等文藝工作者都回到機關參加這項活動。他同盧夢、孫謙、常功等合作,創作出了表現農村減租減息運動的多幕大型眉户劇《王德鎖減租》,獲得了徵文評獎戲劇類甲等獎。完成了《王德鎖減租》後,西戎被調到《晉綏大眾報》做編輯。
1949年7月,西戎赴北京出席了全國第一次文代會,之後,即隨解放大軍參加瞭解放大西北、大西南的戰鬥,年底去了四川成都,籌建《川西日報》,任編委兼副刊主編;一年後又調任《川西農民報》總編輯。1952年11月,西戎從四川調到北京,任中央文學研究所創作輔導組副組長,主要是從事創作。第二年初夏,他回到山西汾陽縣深入生活,兼任縣委副書記,在賈家莊村蹲點搞合作化擴社試點工作。1955年,西戎任省文聯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中國作家協會山西分會副主席,兼《火花》文學刊物主編。
1975年,山西省委成立文藝工作室,西戎重新獲得工作。次年,《火花》改名為《汾水》正式出版,西戎繼續任主編;到1982年更名為《山西文學》時,才卸去主編職務。1978年,省文聯、省作協恢復活動,他被推選為省作協主席,一直到1988年改任名譽主席。1992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西戎“人民作家”的榮譽稱號。2001年1月,西戎因病醫治無效逝世,終年79歲。 [2] 

西戎人物事蹟

投身革命隊伍 用戲劇宣傳抗戰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震驚全國,中華民族到了危急時刻,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儘管西戎所生活的西坡村是偏遠山區,卻也能聽到消息,已經接受過新思想的他,心靈受到極大震撼,為國家和民族命運擔憂。這年12月,由作家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到蒲縣宣傳抗日,對西戎產生了根本性影響,堂兄席道正給他介紹了丁玲的文學創作背景以及這支西北戰地服務團的情況,還讓他讀《丁玲傑作選》。每天,少年西戎情緒高漲,跟隨西北戰地服務團聽抗日演講,看節目《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學唱《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抗戰歌曲,這些活動激發起他一腔保家衞國熱情。
轉年2月,日本侵略軍佔領蒲縣,燒殺搶掠,西戎和全家老小流離失所,跟隨村裏人四處逃難。一個多月後,日本軍離開,他們回到家裏,面對的是被侵略者焚燬的家院,西戎的母親氣病交加,沒幾天就過世了。失去母愛的西戎,立志要消滅日本侵略軍。於是,他跑到縣城堂兄家。此時,蒲縣抗日救亡團體犧盟會已經成立並且開展活動,16歲的西戎感到找見組織了,義無反顧地參加了犧盟會,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由於西戎讀過高小,而且有文藝特長,被分配從事文藝宣傳工作。他年齡不大,但革命熱情高漲,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參加演出,刷寫標語,受到領導的讚揚。半年後,西戎所在的宣傳隊,合併到新軍決死二縱隊所屬“呂梁劇社”。為了廣泛發動羣眾參加抗日,西戎和劇社人員不辭辛苦,連續演出《中華兒女》《農村曲》等節目,使他受到了很好的鍛鍊。
之後,西戎隨着劇社奉命重新回到晉西北首府興縣,繼續從事文藝活動,投入了當時為慶祝晉西人民反頑固鬥爭勝利和晉西北行政公署成立舉辦的“紅五月文藝匯演”。“紅五月文藝匯演”結束後,西戎隨劇社離開興縣,赴臨縣等地繼續演出,給廣大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軍鼓勁。畢竟是戰爭時期,當他們到了臨縣木前塔村演出時,遭遇了日軍和偽軍的大掃蕩,平時作戰不多的劇社成員,都拿起槍投入激烈的戰鬥,西戎年輕,又是男同志,自然是勇敢衝鋒。戰鬥結束後,他卻與戰友們走散了。在當地老百姓幫助下,才找到了大部隊。這場生死戰,讓西戎難以忘懷,兩年後,他開始文學創作,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寫出了短篇小説《我掉了隊後》,在延安《解放日報》副刊發表,成為他的第一篇公開問世的作品。
木前塔遭遇戰不久,西戎所在的呂梁劇社人員和物資損失很大,奉命與同屬於決死二縱隊的另一個抗日劇社——“黃河劇社”合併,仍然沿用“呂梁劇社”名稱。新的呂梁劇社的任務還是和原來差不多,主要是排演劇目,話劇、歌舞劇、小節目,當然也有《黃河大合唱》《新徵程》一些大劇;同時,繼續刷寫標語,宣傳抗日;休整時,還請一些文化教員,給他們講時事政治,講國際形勢,講歷史地理知識,更講文化基礎知識,讓西戎他們這些年輕宣傳戰士提高素質。
蹲點汾陽 撰寫反映時代的經典作品
1953年初夏,西戎為了獲取生活素材,創作新作品,回到了山西汾陽縣深入生活,兼任縣委副書記,在賈家莊村蹲點搞合作化擴社試點工作。西戎白天和農民一起勞動,夜晚開羣眾大會宣講總路線。幹部會、黨團員會經常不斷,研究擴社、並社、轉社、土地入股、牲畜作價,事無鉅細,上級佈置下來什麼任務得幹什麼。只有在這裏,西戎才真正找到了創作的源泉。
回到北京以後,西戎接連寫出了六個短篇,都比較成功。包括:《糾紛》《一個年輕人》《麥收》《宋老大進城》《蓋馬棚》《行醫事件》。這些作品在西戎的全部創作中,佔有着重要地位。從內容上看,涉及到許多農村的重大問題,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比如《糾紛》表現的是男女同工同酬的問題;《一個年輕人》講述的是傳統觀念與新思想之間激烈衝突的故事;《麥收》突出瞭如何處理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矛盾;《宋老大進城》表現的是實現農業合作化後農民在物質和精神上的變化;《蓋馬棚》和《行醫事件》則反映出幹部在農村工作中需要改進的作風問題。從形式上看,主要是着力於塑造具有高度個性化性格的人物形象,刻意創造濃郁的鄉土情調,注重生動的細節描寫,使用質樸的文學語言,強調充滿情趣的喜劇效果。
在汾陽期間,西戎聽説了流傳在民間的抗日英雄蔣三與當了偽軍的哥哥蔣二智斗的故事,於是兩次去到唐興莊蔣家,與健在的蔣母促膝交談,深入瞭解了蔣氏兄弟的事情。他萌生了以蔣氏兄弟為原型創作一部電影劇本的想法,並寫信與在北京的馬烽交流。馬烽對這個題材也很感興趣,專程來汾陽與西戎匯合,兩人再度合作,進一步採訪了相關人員,討論寫作提綱,設計故事情節,然後分頭寫作。不久,創作出了名為《撲不滅的火焰》的電影文學劇本。
1954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同名影片公映後,成為轟動一時的電影。一年以後,西戎和馬烽對劇本又作了較大修改、加工,以文學劇本形式交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此後,這部電影成為紅色題材電影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表現抗日戰爭的經典電影,觀眾通過《撲不滅的火焰》,形象化地看到當年全民抗戰的景象,也看到了戰爭對普通家庭的直接影響,藝術地再現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道理。至今,這部影片一直常映不衰,説明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3] 

西戎人物作品

1942年春末,西戎在部隊藝術學校學習結業後,他在延安杜甫川兵站窯洞的山坡上,根據自己參加木前塔戰鬥的經歷,寫出《我掉了隊以後》,發表在延安《解放日報》(1942年10月)。同年,陸續寫出《頭一次參加奮勇隊》《受苦的日子算完了》《二爹》《戰鬥着的農村》等小説、通訊、散文。
1944年冬,晉綏邊區召開羣英大會。馬烽和西戎參加了大會,他們將會議上的英雄事蹟整理出來,在《晉綏大眾報》羣英欄上連載,由馬烽、西戎整理編寫。從1945年6月5日開始在《晉綏大眾報》刊載《呂梁英雄傳》,每5天出一期,每期連載三千字。到1946年8月20日全部登載完,共95回。 [5]  1944年,西戎還寫作了《喜事》《誰害的?》等作品。
1953年,西戎調到中國作家協會,進行專業創作,撰寫了《糾紛》《麥收》《宋老大進城》《有這樣一個年輕人》等主要作品。
1965年,西戎調到山西省文聯,到1964年陸續寫出了《燈芯絨》《冬日的夜晚》《姑娘的秘密》《女婿》《兩澗之間》《平凡的崗位》等近二十個短片。同時還和馬烽等寫了《撲不滅的火焰》《興業春秋》等電影劇本。1964年又寫作大型話劇《青春的光彩》,報告文學《在榮譽面前》《母親的晚年》等。 [6] 
1975年後,西戎相繼寫出《母親的晚年》《憶良師丁玲》和《他,是弱者也是強者》等一系列散文和評論,《春牛媽》《趙莊鬧水》《耿勞模》《走上新崗位之前》《在住招待所的日子裏》等小説,1986年,他出版了一本文學言論集《寄語文學青年》。 [2] 

西戎社會評價

傅晉宏:可親可敬的西戎先生雖已故去多年,但他的人品、文品和作品,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他對運城這塊黃土地有着濃到化不開的一往情深,他心中總是裝着這裏的百姓,河東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他。 [4] 

西戎社會紀念

西戎文學獎
為了更好地繼承發揚好西戎先生的優良作風和可貴精神,貫徹落實“文化優先”發展戰略,蒲縣設立“西戎文學獎”,並於2015年10月中旬成功舉辦了首屆頒獎活動。 [7] 
參考資料
  • 1.    杜學文,楊佔平主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山西抗戰文學  下  第2版,北嶽文藝出版社,2015.06,第702頁
  • 2.    西戎:從“山裏娃”到“人民作家”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3-06-19]
  • 3.    楊佔平:《從“山裏娃”到“人民作家”——西戎的生平與創作》,《山西文學》2022年第12期,第82-105頁.
  • 4.    作家西戎的河東情懷  .運城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6-19]
  • 5.    李仲明:《西戎在抗戰時期的小説創作》,《團結報》2019年4月11日,第7版
  • 6.    《西戎自傳》,《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第42-43頁
  • 7.    王曉靜:《西戎文學獎舉行頒獎禮》,《臨汾日報》2019年5月1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