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布特哈八旗

鎖定
黑龍江中上游的索倫、達斡爾、鄂倫春等族,原已按滿洲制度編為索倫部統轄。由於俄國入侵,居民被迫遷至嫩江。
一六六五年,又依旗制設索倫佐領二十九員。
一六六七年,從事農耕的達斡爾人,另編為十一佐領。
一六六九年,定索倫營總管為三品官,副總管為四品官。從事狩獵的索倫諸部被稱為“布特哈(打牲)八旗”,每年向清朝貢納貂皮。雅克薩城被俄軍侵佔後,原屬該城的達斡爾部,也編入布特哈八旗。
一六七一年八月,索倫副都統及屬下參領、佐領、驍騎校等各級軍兵統領共一百四十餘人到北京朝見。此後,加強整飭訓練。
一六七四年時,布特哈八旗兵已有五千五百二十四名,成為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
中文名
布特哈八旗
地    點
黑龍江中上游
隸    屬
索倫部

布特哈八旗形成背景

後金建立前後,努爾哈赤欲將東北各民族整合為一個大民族,這個民族以女真為主,同時包括東北地區的漢、蒙古、朝鮮等各個民族,形成一個擴大的女真民族共同體。這個民族共同體建立了起來,後來被皇太極更名為滿洲。但是滿洲未能實現包含東北地區各民族的目的,當時東北地區仍有一些民族或部落在滿洲之外,他們住地偏遠,對清朝也是時附時叛,清朝也不能完全控制他們,東北地區也因此未能完全掌握在清朝手中。

布特哈八旗俄國入侵的影響

俄國的入侵改變了當時東北地區的局勢。俄國人的入侵,使那些沒有併入滿洲的各部落面臨着一個選擇,要麼投降俄國,要麼歸順大清,要保持原先那種事實上的獨立是不可能的。東北各族人民理所當然地選擇了後者,因為俄國是與他們在外貌、語言、信仰、習俗、文化等方面完全不同的人,而滿洲人和他們説着相同或相近的語言,地理相接,習俗相同,很早就被視為一個民族(明朝時將東北各少數民族——除蒙古、朝鮮外——都稱作女真,後來則發展成不同的民族)。
對清朝來説,這些民族的歸附是一件大好事,它使得清朝在面對俄國時,有更加充足的理由捍衞中國的權益。此時還有必要將這些民族併入滿洲嗎?沒有必要了,努爾哈赤要建立東北民族共同體是為了打天下,此時天下已經打下,這些民族沒有必要併入滿洲了,但是肯定要對他們有合適的安排,使他們能享受足夠合理的待遇。清朝為此建立了一個新的八旗——布特哈八旗。布特哈意為打牲,即與動物打交道的意思,這與布特哈八旗民眾主要從事狩獵和放牧的生活方式有關。

布特哈八旗滿清設立布特哈八旗的原因

清朝之所以在布特哈地區編旗設佐,實行旗制,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在布特哈地區對達斡爾、鄂温克、鄂倫春等民族編設佐領,納入旗制,是清朝鞏固其北部邊疆的需要。原生活在黑龍江上中游地區的達斡爾等族是由於沙皇俄國的侵略擴張而奉清朝的命令在順治年間大規模遷往嫩江流域居住的。其時清軍入關不久,尚無軍事力量抵抗沙俄的侵略和騷擾,只能讓黑龍江中上游的各族遷入興安嶺以南地區,以斷絕其糧草供應。清朝平定三藩之亂,國內局勢穩定以後,開始加強東北防務,經過詳細的準備,於1685年夏收服了被沙俄侵佔的黑龍江中上游的重鎮雅克薩城,但俄軍隨後又重佔了雅克薩城,使清軍不得不在1686年至1687年長期圍困雅克薩城。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開始中俄邊境談判並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中俄北部邊界劃定以後,黑龍江地區的防禦變得十分重要,因此,清朝在黑龍江設立黑龍江將軍衙門,總理全省各項軍政事務。其下設布特哈八旗,以這種亦軍亦民的組織形式組織和管理黑龍江的少數民族。
2、原生活在黑龍江中上游地區的達斡爾族、鄂温克族和鄂倫春等少數民族在清初都保持着自己的氏族血緣社會組織,南遷嫩江流域後仍然以氏族為單位聚屯而居或者分散遊牧、漁獵,氏族仍然是這些民族的基本的社會組織形式,這種社會狀況特別適合編入八旗這種集政治、經濟、軍事於一體的社會組織形式。將達斡爾等族的氏族組織納入旗制,安置於佐領之下,使牛錄成為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既可以使達斡爾等族的社會生活不致發生大的變化,保持布特哈地區的社會穩定,又便於清朝對這一地區的各民族的管理。
3、達斡爾、鄂温克和鄂倫春等民族,自古以來,狩獵都是其主要的生活來源,這些民族都有很好的騎射技術,吃苦耐勞,勇猛善戰。編入八旗以後,就可以根據清朝的需要隨時調遣征戰。桐城方式濟在《龍沙紀略》中曾稱讚説:“索倫音近蒙古,間雜漢語,挽弓十石,能自縛於樹,射熊虎洞穿,負之而歸焉。有逸失者,雖數百里外,皆蹤跡得之。”
4、達斡爾、鄂温克和鄂倫春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特別是在氏族組織下,形成了有關生產和生活的各種規則即習慣法,這些習慣法的作用和影響非常深遠,清朝通過在編設佐領時繼續保留這些民族的氏族組織,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原有的習慣法,使其繼續規範人們的行為,發揮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有利於鞏固清朝在這一地區的統治。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清朝在征服索倫部之初,就開始編設佐領,以後在順康年間亦不斷擴編佐領,最終至雍正時期發展成布特哈八旗組織。

布特哈八旗布特哈八旗與滿蒙八旗的區別

布特哈八旗作為管理達斡爾、鄂温克、鄂倫春等族各項事務的地方軍政機構,在清代的地方政權體制中是非常獨特的,充分體現了清朝因族制宜、因俗制宜、因地制宜的統治方針。我們僅以布特哈八旗與清代黑龍江將軍、副都統所在地的駐防八旗和蒙古地區實行的盟旗制度進行比較來説明其特點。
(一)布特哈八旗與黑龍江駐防八旗比較
1、布特哈八旗與黑龍江駐防八旗在機構設置上有所不同。布特哈八旗又稱之為“打牲部八旗”,主管官員為布特哈衙門“總管”“、副總管”“,總管”具有管理布特哈地區所有地方(布特哈副都統轄區)事務之意。而黑龍江將軍所轄的齊齊哈爾副都統轄區墨爾根副都統和璦琿三個駐防機構則設副都統、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官,主要承擔軍事任務。布特哈初設達斡爾總管和索倫總管各一人。於康熙三十年增設了滿洲總管。總管公署衙門的最高統轄是三人總管,實行三總管合議制。下設左司、右司和掌印處。左司負責民政事務,右司負責徵集以及其他方面的事務,掌印處負責掌管人事文書,等等。各司的司長叫做正堂,副職叫做副堂,下面設司官筆帖式掌管事務。總管是三品官,正堂、副堂是四品官。任用範圍,正堂從佐領中產生,副堂由驍騎校們輪流擔任。
2、在職能上,有所不同。黑龍江駐防八旗主要是鎮戍地方,駐守卡倫,巡查邊境,訓練士兵,一旦有事,能備調遣。而布特哈八旗的職能與其有所不同:其一,是負責收繳達斡爾等族牲丁每年必須交納的貂皮;其二,是要定期派人巡查所轄的邊境線並隨時派出官兵服從清朝的徵調;其三,是負責管理布特哈地區的其他各項地方事務。
3、黑龍江駐防八旗與布特哈八旗雖然都由黑龍江將軍衙門管轄,但在管理上有以下不同:
第一,在履行義務上有所不同。清朝設立布特哈衙門總管,事實上就是為了把貢貂事務有效進行管理而設立的。布特哈旗丁每人每年要承擔向朝廷貢納一張貂皮的義務,而黑龍江駐防八旗則沒有這項義務。為了收繳貂皮,清朝建立了嚴格的測丁之法和賞賜懲罰制度。所有布特哈地區的男丁,從量竿身足五尺者即入丁冊,歲納貂皮一張。測丁之法則完全按照八旗之例進行。測丁每三年進行一次,屆期將老幼病殘、負傷無用之人以及陣亡、病故和新增等人或刪或入丁冊。至道光十二年,才停測丁之法,改為額定總數。貢貂足數和符合要求的給予賞賜,如果不足額或不及要求的,要撤職,或者罰牲畜或者治罪。
第二,在經濟待遇上有所不同。布特哈八旗的牲丁沒有俸餉。駐防旗兵均以兵餉為生,包括銀、米兩項,依等級、兵種的不同而有多少之分。但索倫和達斡爾“編旗披甲,率皆土著已久,專以捕獵為生,春秋會操而外,散歸屯野,各營謀食之路。揆厥情形,猶三代寓兵於農之意,所領全餉、半餉,不過等諸例賞而已”。
第三,在法律控制上有所不同。凡調出的達斡爾族官兵到各地駐防,納入各地駐防八旗組織以後,就和其他駐防官兵一樣,不得擅自離開駐地,必須聽從朝廷的統一管理,嚴格遵守清朝的法律法令,同八旗官兵一樣升遷或罷黜,獎勵或懲罰。而布特哈八旗的打牲丁,“索倫、鄂倫春等畜養牲畜,各處分散遊牧。達斡爾等畜養牲畜,耕種地畝,亦在各處分散居住”。“春秋會操而外,散歸屯野,各營謀食”。他們只需完成每年的貢貂任務,遇有戰事服從徵調,其他各族的內部事務,朝廷並不干涉,往往仍由原氏族組織自己處理,因此本民族習慣法仍然繼續發揮維護社會秩序、處理各種利益衝突的作用。
(二)布特哈八旗與蒙古地區蒙旗制度比較
清朝在蒙古地區建立盟旗制度進行管理,而盟旗是在蒙古原有的政治體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清朝對蒙古各部編旗,小部落合為一旗,大部落分為數旗,各旗互不統屬,每旗設札薩克(旗長)一人管理旗務。旗下基層組織為佐,佐的頭領稱佐領,負責差役調遣工作。札薩克為世襲制,其下官員設協理台吉、章京、參領、佐領、驍騎校等官職,分工管理旗內的軍事、司法、行政、土地等事務。旗的上層組織為盟,盟設盟長和副盟長各一人,從札薩克中產生,由理藩院奏報清廷任命。盟長的主要職責是會同各旗札薩克處理重大事務,接受上訴和會審案件,檢閲各旗軍事力量。
而布特哈八旗不僅由多個民族混編組成,以這些民族的氏族組織為基礎建立,而且,所屬機構也不同,布特哈八旗由黑龍江將軍衙門管轄,隸屬於兵部。官職有總管、副總管、佐領等,而無所謂盟長、旗長和台吉等官職。蒙古盟旗則由理藩院管轄。蒙古各旗的札薩克皆為世襲制,而鄂温克、達斡爾等族的佐領只有少部分是世管佐領,其總管、副總管都是朝廷任命的。在職能上也有所不同,布特哈八旗主要承擔巡查邊境、徵調作戰等軍事任務和貢納貂皮等項經濟義務。

布特哈八旗歷史貢獻

布特哈八旗建於1665年,從此之後,布特哈八旗的民眾正式成為大清的公民,在保衞國家、開疆拓土和平定內亂的戰鬥中,屢屢可見布特哈八旗的身影。布特哈八旗與滿洲一樣,是從明朝時期的女真發展而來的,但由於布特哈各族生活在故土,保持了老女真的生活習俗,使他們在滿洲因生活方式改變而耽於安樂喪失勇武之風時,仍能保持老女真的英勇善戰,因此在清朝中期後,布特哈八旗成為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比如,清統一準噶爾之戰,布特哈八旗就是主力之一。清朝在平定新疆後,從布特哈八旗的錫伯人和達斡爾人中,抽調了一部分駐紮新疆,這些錫伯族和達斡爾族的布特哈八旗將士,攜帶他們的家屬、財產,經過長途跋涉到達西北,為保衞邊疆建設邊疆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天,錫伯族和達斡爾族仍生活在新疆大地(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阿西爾達斡爾民族鄉),他們半農半牧,説着老滿語(錫伯語是滿族語言的一種方言)和達斡爾語,與新疆各族人民幸福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這就是布特哈八旗,沒有他們,清朝面對沙俄的入侵,就沒有充足的理由保衞中國在東北的權益。沒有他們,清朝開疆拓土與保衞邊疆就缺少一支重要的力量。沒有他們,中國的建設就有某種缺憾。但是,布特哈八旗聲名不顯,很多人不瞭解他們,因此,這裏對他們進行粗略的介紹,以紀念這些純樸、勇猛和對祖國做出重要貢獻的前代少數民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