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頓術

鎖定
巴頓術(Bartitsu)是攻擊和防衞的混合格鬥術,1898-1902年興盛於英國,1901年偵破故事大師柯南·道爾爵士把這種武功賦予了他筆下的英雄福爾摩斯,而從讓這種融合了中西方傳統的格鬥技巧隨之不朽。雖然整個20世紀巴頓術都沒引起太大關注,但自從2002年起出現了復興的跡象。2009年是柯南·道爾爵士誕辰150週年,英國導演為此拍攝的電影《福爾摩斯》將在該年秋季上映,片中的福爾摩斯使用的就是被稱為紳士的防身術的巴頓術。
中文名
巴頓術
外文名
Bartitsu
類    別
攻擊和防衞的混合格鬥術
興盛時間
1898-1902年興盛於英國
核    心
注重實效的哲學理念
創始人
巴頓

巴頓術發展現狀

自從2002年起出現了復興的跡象。2009年是柯南·道爾爵士誕辰150週年,英國導演為此拍攝的電影《福爾摩斯》將在該年秋季上映,片中的福爾摩斯使用的就是被稱為紳士的防身術的巴頓術。

巴頓術概念介紹

巴頓術是攻擊和防衞的混合格鬥術。巴頓術注重實效的哲學理念,被20世紀早期歐洲格鬥術專家們,比如比爾·安德伍德和威廉·費爾班(曾經在上海居住多年)所繼承,他們無一例外都和巴頓術俱樂部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發展的近身格鬥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同盟國採納。很快變成了軍隊和警察訓練近身格鬥的基礎,20世紀傳遍了西方世界

巴頓術創始人

巴頓1898年聲稱自己發明了一種新武術並取名巴頓術,在英國努力推廣。巴頓後來一直致力於臨牀醫學,尤其是熱,光和輻射治療方法的提高和革新。他使用巴頓術這個名字來涵蓋他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1951巴頓出席了倫敦空手道大會。1951年去世,享年90歲。
巴頓也被認為是混合武藝和綜合武術(MMA對抗賽的先驅,這項在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運動是拳擊、柔道和摔跤等運動的結合,這項比賽對所有的武技一視同仁,不同武術流派的練習者可以在統一的規則下同場競技。在比賽中允許使用擊打、抱摔、關節技等各種技術,並在選手倒地時繼續進行比賽。巴頓的擁護者,像由紀和瑞士摔跤手阿曼德對這項運動貢獻頗多。
在很多方面,巴頓都超越了他的時代,他是首批學習日本武術的歐洲人,也是第一個在西方傳授東方武功的人。創造了第一套融合了亞洲和歐洲攻擊方式的武術,巴頓在一個不能佩戴武器的時代提出了公民的個人自衞問題,在這一點上比李小龍截拳道早了70年。

巴頓術形成來源

巴頓説他的巴頓術主要來源於古典柔術——神傳不動流柔術和日本傳講道館柔道(第一個道場設在東京下谷北稻荷街的永昌寺)。這是他在日本期間學習的武術。
日本柔術的意思是“温柔的藝術”或“柔軟的藝術”。這個名稱可能有些名不副實,因為柔術是一種格鬥術,直接與血腥的日本封建時期的戰場相關聯。它包括拳打、腳踢,痛苦的反關節攻擊,投摔、勒絞和關節鎖。柔術講究以力抗力,用對手的力量攻擊對方,以聰明的方式運用有效的技術剋制粗糙的力量和攻擊,這是柔術的核心哲學。遵守這些規則,瘦小的人有希望擊敗高大強壯的人。巴頓在東京的時候正是柔道最輝煌的時刻。此外巴頓聲稱他的武術還融合了天神真陽流柔術、不遷流柔術和合氣道的格鬥技巧。

巴頓術歷史發展

1898年,在日本生活了三年的愛德華·威廉·巴頓-萊特回到了英格蘭,他對外宣稱自己修煉了一種“新的防衞術”,自稱他的武藝吸取了多種格鬥技巧中最好的因素,博採眾家之長。他把新防衞術命名為巴頓術(Bartitsu),這是他的姓(Barton)和柔術(Jujitsu)這個詞的合成詞
1899-1901年這兩年間,巴頓在倫敦的《皮爾森》雜誌上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介紹他的新武功,巴頓知道要在倫敦站住腳,必須要符合當地人的口味,所以巴頓術同時還吸收了英國拳擊、瑞士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施文根(schwingen )也就是摔跤的技法和法國薩瓦特savate)踢打術,巴頓術還吸收了由瑞士人皮埃爾·維尼開創的一種棍術的精華,此外巴頓術還包括一套全面的身體訓練體系。
1899-1902年之間,巴頓除了在雜誌上發表文章,接受採訪,還在倫敦的街頭進行一系列的表演,讓巴頓術廣為人知,此外他還開辦了巴頓術器械和體育學院,稱為巴頓術俱樂部,這座學校坐落在倫敦沙夫茨伯裏大街67號。在1902年的一篇文章中,記者瑪麗·努金特帶領讀者進入了巴頓俱樂部神秘的“巨大的半地下”大廳,那裏面白色瓷磚的牆壁上,都安裝了電燈,記者説武士們像老虎一樣走來走去。

巴頓術交流武藝

巴頓和嘉納治五郎大師和日本其他柔道高手通信,邀請了三位柔道高手到倫敦來,在巴頓的俱樂部裏擔任教練。不過兩人很快就回了日本,而19歲的由紀留了下來,不久另一個柔道高手堀禎很快也來到倫敦協助他,擅長武器的瑞士人皮埃爾·維尼和摔跤手阿曼德(Armand Cherpillod)也被俱樂部聘為教練,除了教學員們怎麼鍛鍊身體之外,他們還要對外表演,與其他戰鬥風格的挑戰者比武,弘揚巴頓術的名氣。而且巴頓術俱樂部也變成了埃傑頓·卡斯特和阿爾弗雷德·赫頓倡導的古典擊劍術的大本營。
巴頓術俱樂部的學生中有當時倫敦的知名演員,他們為了表演古裝戲,學習舞台表演中如何讓械鬥更精彩。1901年夏天,巴頓術俱樂部裏添加了由艾米莉夫人講述的呼吸法課程。巴頓術俱樂部也是西方首批教授女子防身術的學校。
巴頓俱樂部的成員包括柯西莫·達夫·戈登爵士,這位1906年奧林匹克擊劍獎牌得主後來作為泰坦尼克為數不多的男性倖存者而臭名遠揚,著名的學員還有第十二孟加拉步兵團萊恩團長,他後來在印度發表了一篇論述巴頓術手杖攻擊技法的文章,傳播巴頓術的手杖法。
巴頓説,在這段時期,他在三分鐘之內就可以打敗了幾個看起來比他強壯的人,在聖詹姆斯大廈舉行的巴頓術表演會上,現場觀眾都見識了巴頓的厲害。
儘管熱情洋溢,但是事實證明巴頓心有餘而力不足,是個不稱職的推廣者,到了1903年,巴頓術俱樂部就關門大吉了,據説這是因為入會的登記費和學費太貴了。直到20世紀20年代,巴頓還一直在發展並傳授他的武藝,但是他再也沒有得到大眾的關注。
19世紀90年代,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讓巴頓術重為人所知。福爾摩斯的巴頓術到了20世紀末期重新煥發生機,小説英雄比如野蠻博士和魅影俠開始用起了這種功夫。在以愛德華和維多利亞時代為背景的遊戲中,有些角色也被設計為使用巴頓術。

巴頓術風靡世界

2001年,電子期刊《武術和科學》開始重新刊登由理查德·鮑登在大英圖書館裏發現的巴頓發表的文章。幾乎與此同時在其他網站也開始出現“使用手杖的防身術”這樣的文章,引起了小眾的追捧。
2002年,巴頓術愛好者國際大會成立了,巴頓術協會把巴頓術的研究分成兩個領域,規範的巴頓術,這是1899-1902年巴頓和他的助手們介紹的格鬥術,還有新巴頓術,現代的,由巴頓俱樂部的教練和學生在1905-1920年左右發展出來的招數。協會還連帶研究當時的社會現象,比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的街頭鬥毆,婦女參政權運動激起的女性防身術熱潮,維多利亞和愛德華時代的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