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爾扎克像

鎖定
巴爾扎克像由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創作。這尊耗時七年的偉大塑像融合了無數關於這位法國大文豪的史料和羅丹最深邃的理解但同時也造成當時美術界一場浩大論爭。
中文名
巴爾扎克像
材    質
青銅
規    格
高270cm
現藏地
巴黎 羅丹美術館

巴爾扎克像簡介

巴爾扎克像詳細介紹

巴爾扎克像
巴爾扎克像(9張)
《巴爾扎克像》巴爾扎克是法國19世紀文壇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義激情和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羅丹對他非常敬慕,十分樂意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國文學家協會委託羅丹雕塑一尊巴爾扎克像時,他當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尋常的事業。”在羅丹10歲時,巴爾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閲讀、考察和研究,前後作了四十多件形象習作,着意刻畫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徵。雕刻家認為,創造形似的巴爾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慮的是他的熱情工作,他的艱難生活,他的不息的戰鬥,他的偉大的膽略和精神,我企圖表現所有這一切”羅丹塑造的巴爾扎克是個夜間漫步的形象。文豪習慣於夜間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羅丹讓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寬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據説原來作的小稿中,巴爾扎克有一雙智慧的手。羅丹在徵求他的學生、助手布爾德爾的意見時,布爾德爾讚美地説:“他這雙手雕得太好了!”羅丹聽後拿起錘子就砸掉了這雙手,因為他怕這雙手過分突出而讓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面部精神被突現了出來,在月光下好像獨自整夜在行走、思考。

巴爾扎克像遭受打擊

作者--奧古斯特·羅丹
作者--奧古斯特·羅丹(8張)
作品完成後,出人意料的是委託人拒絕接受,甚至指責這尊雕像像一隻企鵝、一個雪人、一堆煤、一個怪胎、不成形的幼體動物。還有人認為巴爾扎克像是19世紀末頹廢風氣和精神錯亂的象徵。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認為它“哲理過多,造型不足”。法國文學家協會決定廢除合同,理由是他們在“粗製濫造的草稿”中很難認出巴爾扎克的形象。面對這一切批評、指責,羅丹卻説:“我的巴爾扎克像,他的動態和模樣使人聯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會環境,他與社會生活是不可分離的,他是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他還認為:“〈巴爾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頂峯,是我全部生命奮鬥的成果,我的美學理想的集中體現”。

巴爾扎克像社會反映

《巴爾扎克像》,形神俱備,是一個全新的人體雕塑理念,當作品於1898年在沙龍展出時,激起了廣泛的社會抨擊。説它是“印象主義”,是怪異的、病態的表現,脱離現實的人體的塑造型式。有的尖刻的批評者甚至把這尊雕像説成是“麻袋裏裝着的癩蛤蟆”。作協拒絕接受它,作協主席——詩人揚·愛卡德因拒收訂貨而氣憤得辭了職。作家左拉、法朗士、畫家莫奈、勞特累克、音樂家德彪西等人,聯合起來支持羅丹,並發表了宣言。最後,羅丹不堪忍受這種長時間的爭執,毅然決定把作品運回自己的工作室,退還了稿費。但他堅信:“假如真理應該滅絕,那麼後代就會把我的《巴爾扎克像》毀成碎塊,若是真理不該死亡,那麼我向你們預言:我的雕像終將立於不敗之地。”1939年,這座雕像終於被鑄成銅像矗立在巴黎,此時,羅丹已逝世22週年。

巴爾扎克像畫像沒有手

羅丹的創作手法十分豐富多彩,具有特別的藝術個性。他塑造的聞名世界的巴爾扎克像,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確是雕塑藝術的珍品。可這位大師的巴爾扎克塑像卻沒有手臂,這是什麼原因呢? 那天,羅丹很高興地把他的幾個學生叫來,叫他們欣賞他剛剛作完的巴爾扎克紀念像,正當羅丹把蒙在塑像上面的布給揭開時,學生們都不禁發出一聲聲驚歎,呈現在眼前的巴爾扎克披着寬大的睡袍,雙手交叉着在胸前,兩眼深深看着前方。他好像是經過了一夜的辛勤筆耕,此時正在眺望着窗外的黎明,在醖釀着一部新的鉅著的問世。 學生們都被老師的這尊傑作所鎮住了。其中一位學生布爾岱便指着雕像的手,激動地説:“老師,您雕的這隻手簡直太傳神了,簡直跟真的一樣!”而這句讚美的話並沒有讓羅丹感到高興,相反地,大師的眉頭立即蹙緊了,臉上便顯出了一種深深的失望表情。忽然,他拿起了一把斧子,把刀對準巴爾扎克的手臂,狠狠地砍了兩刀!他的這一舉動真的把在場的所有學生們都驚呆了。羅丹説:“這雙手這樣美,它就不再屬於這座雕像的整體了。那麼就讓它獨立出來吧!你們千萬要記住,作為一件真正的藝術品,不可能任何一部分都可以比它的整體更加重要!”羅丹的這樣一種深刻見解,最後使他的學生們終於明白了老師的用心。自此,這尊無手臂的巴爾扎克像,與羅丹的《思想者》、《青銅時代》等一同屹立在世界藝術傑作之林。

巴爾扎克像質疑聲音

他為該作費時6年,數易其稿,最後選擇了《人間喜劇》作者在靈感的召喚下,半夜披衣起牀的情景。人物的全身包含雙手在內,都被裹在寬大的睡袍之中,以突出那毛髮散亂碩大智慧的頭顱。手法的奔放可比中國畫酣暢的潑墨。結果,這件神品卻被譏為“麻袋片中的蛤蟆”而遭拒絕。人們當時認識不到它已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事實上,甚至連羅丹自己也未能再超越它。羅丹作為一位真正的雕塑家,始終關注着人,但他並不把精神集中在人的形體上,而更關心人的心靈、人的感情、人的命運和人的力量。這種態度貫穿在他富於創造性的一生中。在表現偉大的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時,他不斤斤計較於細節,反覆探索的目的只有一個,即展示這位天才的精神氣質。他為此選擇了極其簡單而又極富特色的構圖,披裹着睡袍的巴爾扎克昂首凝思的瞬間,生動有力地體現了他在夜晚沉迷於創作的情景。正如德國大詩人里爾克形容的,這一雕像傳達出巴爾扎克創作時感到的“驕傲、自大、狂喜和陶醉”。羅丹創作時,力求捕捉住最關鍵的東西,而不追求面面俱到,他這種寫意性的處理方式,從他在雕像上刪除巴爾扎克手的傳説中可以感覺得到。

巴爾扎克像主要影響

集嚴謹的資料和大膽的設想這兩種崇高創作主旨於一身的巴爾扎克像誕生了。這尊耗時七年的偉大塑像融合了無數關於這位法國大文豪的史料和羅丹最深邃的理解。但當這座傲然獨立的紀念碑,它附着其上的存在於結構和線條中的偉大靈魂展出在沙龍的時候,卻遭到了文人學會的猛烈抨擊。緊隨其後的是羅丹支持者的反擊,造成當時美術界一場浩大論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