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丹

(中國作協遼寧分會專業作家)

鎖定
羅丹 (1911—1995)原名羅士垣,化名王清平,廣東興寧龍田鎮蓼塘村人。中共黨員。畢業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曾任潮汕戰時文化協會理事長、《大連日報》社長兼總編輯、鞍鋼鑄管廠廠長、鞍鋼鍊鋼廠副廠長、遼寧作協主席等職。 [1] 
中文名
羅丹
別    名
羅士垣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95年
職    業
作家
出生地
廣東興寧龍田鎮蓼塘村

羅丹人物生平

羅丹(1911—1995),原名士桓,廣東興寧龍田鎮蓼塘村人。幼年在龍田小學讀書,特別喜歡看《薛仁貴東征》、《羅通掃北》、《封神榜》等章回小説。
畢業後,他一度在龍田鎮晉隆布疋雜貨店當學徒。後來,考上縣立中學,時正是大革命前後。在校期間,他開始接觸新文學和新思潮,熱衷於讀《新青年》、《獨秀文存》、《鴨綠江上》、《少年漂泊者》以及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等名家的作品。幼年在龍田小學讀書,特別喜歡看《薛仁貴東征》、《羅通掃北》、《封神榜》等章回小説。畢業後,他一度在龍田鎮晉隆布疋雜貨店當學徒。後來,考上縣立中學,時正是大革命前後。在校期間,他開始接觸新文學和新思潮,熱衷於讀《新青年》、《獨秀文存》、《鴨綠江上》、《少年漂泊者》以及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等名家的作品。這不合父輩的要求,常引起反感。
畢業後,一度在龍田鎮晉隆布匹雜貨店當學徒。
1928年秋,考上縣立中學。在校期間,他開始接觸新文學和新思潮,熱衷於讀《新青年》、《獨秀文存》、《鴨綠江上》、《少年漂泊者》以及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等名家的作品。
30年代初,他參與發動一中學潮,被開除學籍。後來去紫金當店員。不久失業回鄉,先後擔任龍田仁孝小學及居公橋小學教員。這時。他寫了《閒居隨筆》,在興寧《庸言日報》連續登載,這可説是他的處女作。
1930年春,參與發動一中學潮,被開除學籍。後來去紫金當店員。不久失業回鄉,先後擔任龍田仁孝小學及居公橋小學教員。這時,他寫了《閒居隨筆》在興寧《庸言日報》連續登載。
1935年端午節後,前往汕頭,在統税所當文書。非常節儉,把大部分工資用在購買《世界文庫》、《八月的鄉村》、《生死場》等新文藝書籍。同年冬,經中學時候的進步同學張鉅曾介紹與李英(即後來越南外貿部長李班)、陳光等地下黨員與他認識。後又由李、陳等介紹加入世界語學會、新文學學會、文藝座談會等地下黨領導的進步組織,閲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革命文學作品,先後編輯革命刊物《海岸線》、《新世界》。後又主編《星華日報》專欄週刊《黎明》、《火炬》。
盧溝橋事變後,羅丹與李英、陳光、吳南生、蒲風等發起成立潮汕青年救亡同志會,並任理事,又任潮汕戰時文化協會理事長,並主持出版《戰時文化》。
1936年在廣東汕頭參加黨領導的進步組織“世界語學會”、“新文學學會”、“文藝座談會”等,並編輯革命刊物《海岸線》、《新世界》、主編《星華日報》的專欄週刊《黎明》、《火炬》。
1938年4月,羅丹由汕頭歷盡艱辛,到達延安,被安排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大畢業後,留校在訓練部工作。11月調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不久奉派往晉察冀軍區繼續從事宣傳工作。
抗戰初(1938),羅丹由汕頭歷盡艱辛,到達延安,被安排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抗大畢業後,留校在訓練部工作。後調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不久奉派往晉察冀軍區繼續從事宣傳工作。復回延安軍委總政治部。獲准在延安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及寫作。期間,他的短篇小説《李炳龍》在解放日報丁玲主編的文藝副刊上連載。同年又在“文抗”機關刊物由於黑丁主編的《穀雨》上發表短篇小説《高志堅》。
1941年夏,復回延安軍委總政治部。同年秋,獲准在延安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及寫作。
1941年起陸續在《解放日報》發表短篇小説。抗戰勝利後赴東北工作,後歷任大連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鞍鋼機械三廠廠長、鞍鋼鑄管廠廠長、鞍鋼鍊鐵廠副廠長。
1942年,他的短篇小説《李炳龍》在解放日報丁玲主編的文藝副刊上連載。在延安文藝界抗敵協會機關刊物於黑丁主編的《穀雨》上發表短篇小説《高志堅》。
1943年,奉調到中央黨校三部學習。這時,他抽空寫了有關軍事題材的短篇作品《小號手》、《模範村長》、《高大伯》、《蕭營長》、《於鳳來》等,分別在延安解放日報和重慶新華日報發表。
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奉命隨部隊前往東北軍區,先後擔任《大連日報》社長兼總編輯、鞍鋼鑄管廠廠長、鞍鋼鍊鋼廠副廠長等職。其間,他曾發表10餘篇理論性的文藝雜文以及《在敵人後方》3幕話劇和30萬字的長篇小説《被踐踏的土地》等。
1948年初出版了短篇小説集《小號手》和《薛秀明》。
日本投降,他奉命隨部隊前往東北軍區,先後擔任《大連日報》社長兼總編輯、鞍鋼鑄管廠廠長、鞍鋼鍊鋼廠副廠長等職。期間,他曾發表10多篇理論性的文藝雜文以及《在敵人後方》三幕話劇和30萬字的長篇小説《被踐踏的土地》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被調往作協瀋陽分會任駐會專業作家,並主編《文學月刊》。
1950年出版了《飛狐口》,後被譯為俄文和哈薩克文在國外出版。
1953年到中國作協遼寧分會任專業作家。曾經任遼寧作協《文學月刊》主編,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59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長篇小説《風雨的黎明》。次年春,全國文藝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茅盾在報告中讚揚此書為“十年大慶中國文壇10部優秀長篇小説之一”,為羅丹帶來崇高榮譽,也確立了他在當代文學中的地位。
1963~1964年,又出版了《秘密情報員》和《戰鬥風雲錄》。“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受到不公正待遇,雖重病住院治療,仍被強迫送往海城勞動。
1978年宣佈徹底平反,回到創作崗位,任遼寧作協主席。這時,他雖年近古稀,仍壯心不已,又創作出版了《風雨的黎明》的姐妹篇《嚴峻的歲月》。同時還寫了大量古體詩詞。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説集《小號手》、《薛秀明》、《秘密情報員》,《飛孤口》等,著有長篇小説《風雨的黎明》,《嚴峻的歲月》、《戰鬥風雲錄》、話劇劇本《秘密的鬥爭》等。短篇小説集《飛狐口》被翻譯為俄文、哈薩克文
1985年離休,享受正廳級待遇。
1992年,國務院為表彰他在文化藝術事業上作出突出貢獻,特頒發特殊津貼和證書。
1995年2月25日在鞍山病逝,終年84歲。 [1-2] 
風雨中黎明 風雨中黎明

羅丹個人作品

民國37年(1948)初出版了短篇小説集《小號手》和《薛秀明》。
1950年出版了《飛狐口》,後被譯為俄文和哈薩克文在國外出版。
建國初,他被調往中國作協瀋陽分會任駐會專業作家,並主編《文學月刊》。
1959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長篇小説《風雨的黎明》。次年春,全國文藝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茅盾在報告中讚揚此書為“十年大慶中國文壇10部優秀長篇小説之一”,為羅丹同志帶來崇高榮譽,也確立了他在當代文學中的地位。
1963~1964年,又出版了《秘密情報員》和《戰鬥風雲錄》。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受到不公正待遇,雖重病住院治療,仍被強迫送往海城勞動。
1978年宣佈徹底平反,回到創作崗位,任遼寧作協主席。這時,他雖年近古稀,仍壯心不已,又創作出版了《風雨的黎明》的姐妹篇《嚴峻的歲月》。同時還寫了大量雄健、睿智、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的古體詩詞。
羅丹於1985年離休,享受正廳級待遇。

羅丹人物評價

1992年,國務院為表彰他在文化藝術事業上作出突出貢獻,特頒發特殊津貼和證書。
羅丹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卓有成就的文學家。從30年代起從事革命文藝創作,歷時50年。他胸懷開闊,黨性強,從不計較地位和待遇,深入生活,專心寫作。雖然長期有癌病,並且多次接受切除手術,但是他從無思想負擔,堅持與“絕症”作鬥爭,只要活着一天就坐下來提筆寫作,以國家之憂為憂,以文學之樂為樂,表現出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1995年2月25日因病醫治無效,逝世於鞍山,享年84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