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思想者

(羅丹創作雕像)

鎖定
《思想者》(法語名:Le Penseur)是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創作的雕塑,該模型在羅丹的指導下有多個雕塑,青銅放大像高度為198釐米;1880年製作石膏模型高度為68.5釐米。現藏巴黎羅丹美術館。 [1] 
《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沉浸在極度痛苦中的姿態。這件作品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於一體,體現了羅丹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 [2] 
《思想者》是羅丹整體作品體系中的典範,也是對他充滿神奇的藝術實踐的體現和反映;更是對他所建構並整合人類藝術思想—羅丹藝術思想體系的見證。 [3] 
中文名
思想者
外文名
Le Penseur
The Thinker [12] 
作    者
奧古斯特·羅丹
創作年代
1880年
雕塑類型
圓雕
材    質
青銅、大理石等
規格一
198x129.5x134cm(青銅雕像)
規格二
68.5x40x50cm(石膏模型)
現收藏地
巴黎羅丹美術館

思想者雕塑內容

思想者雕塑 思想者雕塑
《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這個巨人彎着腰,屈着膝,右手託着下頜,默視下面發生的悲劇。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嘴唇咬着拳頭姿態,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絕對”的冥想,努力把那強壯的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他的肌肉非常緊張,不但在全神貫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惱之中。 [4] 
雕塑人物全身赤裸,腰身微弓,左手在左膝上自然放置,左腿支撐着右臂,右手託在有着凌厲線條的下巴雕像上,握緊的拳頭用力地頂在嘴唇上,本身就十分健美的肌肉此時更是緊張地隆起,露出飽滿的線條雕像形象雖然是靜止的,但似乎顯示出他在進行着高強度的勞動他神態莊嚴肅穆,似在審視着宇宙中的一切。 [5] 

思想者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8世紀—19世紀,正是拿破崙統治時期,而且帝國正處在繁盛時期,社會生產力也在急劇上升,科學技術也在快速發展,並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高額壟斷資本統治地位的當時,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迸步,高額壟斷資本的不斷積累和膨脹,人民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這給當時的社會時局進程無疑帶來了巨大的隱患,革命鬥爭此起彼伏。而在藝術界和思想界,各種思潮也是一浪過於一浪。 [3] 
羅丹創作《思想者》時,正是法國工人階級奮起反抗的年代。他對貧困者是持同情態度的。他並無明確的意圖去歌頌無產者,但作品中流露和體現了對無產者的讚美和歌頌。 [6] 
創作歷程
1880年,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即將動工,法國政府委託羅丹為它的青銅大門做裝飾性的雕刻。這時,羅丹想到了雕塑家吉貝爾蒂於為意大利佛羅倫薩洗禮堂北門創作的青銅浮雕“天國之門”。受此啓發,羅丹決定以但丁的《神曲·地獄篇》為主題,創作一件表現人間地獄的雕塑。這就是後來的《地獄之門》。
在接受這項任務以後,法國政府出資為羅丹建立了一個工作室,而羅丹自己也有兩處工作室。為了能夠同時進行不同作品的創作,他在三處工作室之間來回奔波,每天工作達十六七個小時,有時甚至是二十四個小時。儘管如此,從1880年開始,直到1917年帶着遺憾離開人世,他花了37年的時間也沒能很好地完成這件作品。 [7] 
《思想者》最初是為《地獄之門》一件龐大的雕塑構圖所作的小稿。《思想者》居於《地獄之門》的中心位置。題材取自於但丁《神曲》的《地獄篇》。在《地獄篇》裏,並沒有關於“思想者”的描寫,只有地獄罪行裁判者的形象。 [6]  最初,這尊雕像的名字並不叫《思想者》,羅丹給它命名為《詩人》,象徵着但丁對於“人間地獄”中種種罪惡的思考。後來,這尊雕塑從《地獄之門》中獨立了出來,參加一次展出,羅丹重新給它命名為《思想者—詩人》。就這樣,《思想者》這個名字很快傳開了。 [7]  歷來,西方的藝術家們都把這裁判者描繪成可怖的、權力無比的巨人。羅丹卻賦予這形象以新的內容,把他雕刻成嚴肅和深沉思索問題的勞動者。這個勞動者有粗壯的體魄,但是他的力量卻被桎梏着、束縛着。似乎在他的思考中凝聚着對自己,對人類命運憂慮和關注的心情。羅丹的《地獄之門》未能最後完成,他的許多小稿卻發展成為獨立的構圖,《思想者》也被羅丹做成等人大小的雕刻,並鑄成銅像。 [6] 

思想者作品鑑賞

思想者主題

作品形象包含着靜和動兩個對立的因素。靜(沉思)是暫時的,動(在強壯體魄中孕育着的無窮精力)是絕對的。《思想者》靜坐着,但他的神情和姿勢卻給人不穩定的動感,似乎即將行動。因此,不能把《思想者》理解為消極的、低沉的形象。他有着改造世界的雙手,他全身充滿着精力。人們在欣賞《思想者》時,自然地會想到當代受壓迫和凌辱,但是有力量的無產者。 [6] 

思想者形象

思想者 局部
思想者 局部(3張)
《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典型的思想者的藝術形象。它不但是人類每一個個體的代表,也是人類總體的代表。從個體而言,這個巨人彎着腰,屈着膝,右手託着下領,在靜靜的思考着人類整體發展的艱難和所經歷的各種苦難。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有力的拳頭觸及厚厚的乾裂的嘴唇的姿態,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但最終表現的是反抗和鬥爭。這種痛苦對於羅丹而言是一種自然,這種反抗和鬥爭則更是一種自然——一種不可抗拒的社會發展規律。正是這種自然,使得人們具有了一種平實的心態。但是,他冷靜關注着人的發展狀況,並且表現出極度的同情和愛惜,尤其是對那些犯罪的人不能下最後的判決,所以他懷着極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體現了詩人但丁內心的苦悶,而這種苦悶,也是《思想者》本身的苦悶。這種苦悶的內心情感,通過對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藝術處理,生動地表現出來,例如前額和眉弓極度的向外凸出,雙眼又極度的凹陷,隱沒在暗影之中,增強了苦悶沉思的表情,小腿肌鍵的伸張與收縮,極力彎曲緊扣地面而保持穩定的腳趾,有力地傳達了這種痛苦的情感。這種表面沉靜而隱藏於內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這部作品,是象徵主義的體現和反映,也是印象主義的體現和反映,更是自然主義的體現和反映,最終走向現實主義的體現和反映。 [3] 
這件作品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於一體,體現了羅丹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羅丹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藴藏着深刻與永恆的精神。雕刻家在這件作品中,一方面採用了現實主義的精確手法,同時表達了與詩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義思想,他們對人類的苦難遭遇寄予了極大的同情和悲痛。 [8] 

思想者姿態

《思想者》採用了俯身低頭支頦的坐姿。首先:雕像要體現的是一種直麪人類死亡與苦難的思想,這應當是一種理性、冷靜、深刻,充滿着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動過程。要體現這樣一種痛苦思索的主題,雕像的總體動態趨向應當是相對比較“沉靜”、“沉重”、“沉凝”的。而與站姿相比,將身軀、肢體摺疊收縮起來的坐姿,更有重量感、體積感,沉穩厚重,更適於表現這樣一個主題。
其次,採用這樣一種俯身低頭的坐姿,是因為雕像在《地獄之門》這件巨雕中所處的位置及作用使其需要與處於其下方的羣雕有一種交流、呼應乃至統領的關係,而這種俯身低頭下視的姿態自然是合適的。
第三,這樣的姿態也是人們在沉思時最常採用的一種姿態,從觀眾欣賞理解的角度考慮,這也是一種最易為觀眾接受並認同的姿態,或者,換言之,這類的姿態造型實際上可能有陷於一種相當“濫俗”的造型的危險。
較之常態下的左肘支左膝的動作,右肘支左膝會使得正常狀態下相對均衡平穩的人體姿態發生很大的變化,產生失衡、扭曲和對比、衝突――右肘支左膝使得這個支膝的動作在方向上由穩定的垂直向下變為不穩定的向左下斜出,構成一條斜線,同時其運動的距離也變長,這樣便牽拉右肩下沉,完全破壞了原本整個上身的穩定狀態,並且右手不是以手心支撐下巴而是以手背支撐下巴,並且同樣反常地向着右肩內屈,這樣就使得右前臂從肘部向左外倒,又形成一條斜線。至此,整個右臂,從肩、上臂,到肘部,形成一條斜線;從肘部、前臂到腕部,形成第二條斜線;從腕部、手,到手指內屈指向的肩部,形成第三條斜線,構成一個三角形,外側的肱三頭肌、尺骨側前臂肌羣拉伸展開,而內側的肱二頭肌、橈骨側前臂肌羣收縮隆起,形成一種完全內收扭曲的動作姿態。同時,由於右肘斜出右肩左牽,使得骨骼肌肉向背部擴張而在胸部收縮——羅丹正是要用這種不尋常的充滿緊張變化、衝突的肢體和肌體造就的雕塑語言來體現人類面對苦難、死亡時內心沉重痛苦的思索。
雕像肢體的其他部分,羅丹也同樣處理得頗有匠心。如雕像的雙腳,不是與地面平行平平地貼放在地面上,因為雕像腳下的地面是傾斜的,所以雕像的雙腳不是平放而是傾斜着“搓”在一個斜面上。這就使得本來可以與地面構成一種穩定的平衡、平平穩穩地支撐身體的小腿和腳的動作,變得不穩定了,有了一種向下的力,向下的失衡的趨向,而在平置在地面上時可以自然放鬆的小腿和足部,為了克服這種失衡也變得緊張起來。這個向下“搓”的動作使得足背和脛骨前肌羣被拉伸、展開,又使小腿後側的腓腸肌收縮,而足趾為阻止腳掌在斜面上的下滑,也緊張地彎曲摳抓地面。於是,整個小腿和足部都因此而處於十分緊張的狀態。 [4] 

思想者後世影響

《思想者》在20世紀初,人們把它作為一種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徵。 [1] 
在1905年,列寧囑咐俄國社會民主黨第三次代表大會的兩名代表從倫敦路過巴黎回國時,“務必要看一看羅丹的《思想者》”。列寧希望俄國的無產階級戰士從這件雕塑作品中吸取勇氣和力量。 [6] 

思想者歷史傳承

羅丹在1880年左右創作了第一個小型石膏《思想者》雕塑。第一個大型銅鑄雕塑是在1902年完成的,直到1904年才與公眾見面。由於羅丹仰慕者們一起募集資金買下了這尊雕塑,它才成為巴黎的財產,於1906年置於先祠寺門前。
羅丹創作的第一個《思想者》銅雕現收藏於美國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大學校園內。該銅雕創作於巴黎,於1901年在美國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進行首次展覽,之後將之贈與該城市。該銅雕是獨有的一版以脱蠟鑄造法制成的《思想者》。 [9] 

思想者重要展覽

1888年,《思想者》第一次在哥本哈根展出,尺寸同《地獄之門》的相當(0.72m),名字叫做《詩人》。1889年,這尊以《思想者—詩人》為名的石膏像,在莫奈—羅丹巴黎連展中展出。從此以後,《思想者》成為獨有的名字。
1902年,在亨利·勒勃賽的幫助下,《思想者》被放大成紀念像的尺寸。
1904年,放大的《思想者》石膏像在倫敦第一次展出,同年,放大的銅雕像在巴黎的全國美術展中展出。 [4] 
2007年,《思想家》於拉倫辛格博物館展出時丟失,幾天後被找回時已遺失了作品的一條腿。 [10] 
2014年12月,《思想者》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11] 

思想者作者簡介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法國雕塑家。出生在巴黎一個平民家庭,14歲時進入巴黎實用美術學院學習,後開始學雕塑,並且做過當時著名雕塑家加里埃·貝勒斯的助手。曾去布魯塞爾創作雕塑5年,1875年到意大利,深受米開朗塞羅作品的感動,從而確立了寫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1] 
參考資料
  • 1.    庭西.羅丹與他的《思想者》[J].當代職校生.2002年04期
  • 2.    盛文林編著,文物藝術鑑賞[M],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01,第248頁
  • 3.    鄭貴祥.從《思想者》看羅丹藝術思想[D].浙江理工大學.2009年3月
  • 4.    探索發現叢書編委會編.聞名世界的精美雕像: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1:第56-60頁
  • 5.    陳衞國.愛痛之美——羅丹雕塑《思想者》鑑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3年20期
  • 6.    邵大箴.羅丹的《思想者》[J].名作欣賞.1982年03期
  • 7.    盛文林編著.雕塑藝術欣賞.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01:第186-188頁
  • 8.    盛文林編著.文物藝術鑑賞.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01:第248頁
  • 9.    王田竹格,應成翠主編.英語睡前5分鐘 全球文化藝術之旅.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4.04:第250頁
  • 10.    梵高生日當天其畫作《春天花園》被盜,涉事博物館因疫情閉館  .新浪新聞[引用日期2020-04-02]
  • 11.    國博舉辦羅丹藝術展 《思想者》等百件雕塑亮相  .中國日報.2014-12-03[引用日期2016-08-08]
  • 12.    Auguste Rodin | Biography, Art, & Facts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3-12-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