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河直街

(位於杭州市北部的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

鎖定
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杭州市北部,地處京杭大運河、小河、餘杭塘河三河交匯處。東臨小河,西臨和睦路,南臨小河路,北臨長征橋路。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以小河直街為中心,沿運河、小河分佈的民居和航運設施整體風貌和空間特徵仍基本保存,具有一定的規模,在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中應屬於整體傳統風貌較為完整的街區之一。街區真實地反映了清末、民國初年運河沿線下層人民的生活環境,保留着一定數量的歷史建築,其建築特色、街巷風貌、運河航運遺蹟仍然保留着獨特的風貌。
中文名
小河直街
位    置
杭州市北部
地    位
整體傳統風貌較為完整的街區之一
曾    為
晚清時期的320國道

小河直街街區簡介

自宋代以來,這一區域一直是運河沿線的重要區域,經過民國年間的繁榮後留下的歷史遺蹟類型眾多,歷史文化內涵較為豐富多樣。小河直街也曾經是晚清時期的320國道
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是集中反映清末民國初期城市平民居住文化生活生產勞動文化和運河航運文化的重要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是一條以保持傳統居住商住功能為主,延續杭州地方傳統特色文化和展示運河航運文化,集商住、居住、休閒功能為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

小河直街街區起源

小河直街 小河直街
早在南宋時期,小河地區就是物資集散地,河、陸轉運地,物資儲備地。明末清初,河埠碼頭出現了勃勃生機。到了清代的中晚期,這裏開始重新發展,餐飲業、茶點業、百貨業等漸漸興起。酒作坊、打鐵店、鹽鋪、碾米店、蠟燭店等各行各業都在小河地區紮下了根。作為最有價值的歷史信息,這一階段的小河直街所留存下來的傳統民居建築和商鋪建築,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元素
小河民居作為清末民初所建典型的水鄉民居,屬運河商埠文化,即一河兩街格局,面街一樓為商鋪,二樓為居所,是下店上宅的典型。這些民居位於小河直街兩側,沿小河東南至河港交匯處,有一大排木結構建築,長約300米,還有狹街窄巷夾於其間,其中沿河居民有一部分仍存有一些或公用或私屬的河埠頭。
小河直街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南宋時期,現存街巷為民國改建,寬四到五米,數百米長。
小河民居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風情,標誌着杭州這座文化名城的歷史信息和生活情趣

小河直街地理位置

沿湖墅北路往北走,過了大關橋,看到白牆黑瓦、木門木窗的兩層小樓,小河直街就到了。
街道不長,約1公里,但市井味十足,這正是小河直街韻味所在。小河直街居民,祖輩大都從事與運河航運相關的搬運、造船等行業。沿街房屋、店面,也多是服務於當時航運業工人生活需求,如醬菜坊、理髮店、雜貨鋪等。

小河直街街區整治

這次綜合整治,小河直街在建築外觀上就保留了老房子“下店上寢”的傳統模式,恢復醬園、米鋪、孵房等老字號、老店面。
小河直街 小河直街
我們去時,街上正在辦民俗風情展,吹糖人、拉大片、變魔術、編杭籃,特別熱鬧。往前走,箍桶工人正手工制米桶,上年紀老人走到這裏,都要停下來看看稀奇。門口寫着一個大大的“醬”字,就是老醬園了,裏面一排存醬的大缸,醬園今後將重現醬的生產流程,新鮮做出的醬油、豆瓣醬醬蘿蔔醬瓜等也能在這裏買到。
為讓傳統民風民俗得以延續,小河直街實行原住民自由選擇回遷政策。社區書記殷雅芬説:“小河直街原住民有285户,從調查掌握的情況看,起碼有60%的居民想回遷。最快一批明年10月能入住。”
70多歲的陳掌虎和老伴就一心想回小河直街。陳老伯的過渡房就在離小河直街不遠的秉祥巷,“有空我就散步過來看看,現在這個樣子,和我40多年前剛住時感覺既一樣,又大不一樣。”
一樣的是,街上房子還是木結構、地面還是青石板,穿過廂房,後門就緊挨着鋪着石板或鵝卵石的洗衣淘米河埠頭,是自己熟悉的老房子味道。
不一樣的是,房子裏的設施改善了。下面廂房每間寬雖不到3米,但縱深卻有八九米,客廳、衞生間、廚房都有。
“以前街坊們基本都是倒痰盂或馬桶的;有時下大雨,整條街都被水淹透。往後,我們要永遠告別那段歷史了。”

小河直街新舊對比

來自民間的米茶醬酒和傳統工藝等百業百技9月30日重聚小河直街。小河直街開街的消息引起了回遷户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結伴來看自己的新居。55歲的張先生髮現街道兩側還保留着百年前的米店、繭行、布莊、孵坊、醬園等店鋪的模樣。
小河直街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宋時期,當時小河地區因運河而興,成為重要的貨物水陸轉運地。到清朝,小河地區已十分繁華,孵坊、酒肆、米店、倉庫林立。現在,這裏的建築是民國時期改建而成的,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民居特色,保留着完好的杭州民俗。保護修繕後的小河直街,原先286户居民中,有一半居民搬遷住進了高樓,另一半居民最近可以回到原來的家。小河直街改造採用了“舊包新”的修繕辦法,儘可能保持民居的古舊風貌。外立面在舊房的基礎上原樣修復和加固,保留了雕花木柱、花格窗、木樓梯等清末民初的建築元素。
原住在東河河下的趙奶奶告訴記者:“過去每天早上靠環衞車來收便桶,天天要倒馬桶。一刮颱風我們擔心漏雨、房子要倒……”一家5口在不到50平方米的房子中住了40年。她説:“現在好了,我們能住新房了。”記者走進改造後的趙奶奶家,發現原來的危舊房已經成為木結構的上下兩層小樓,在總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內部結構進行了徹底改造,新埋了排污管道,裝修了衞生間和廚房,還考慮了老房子的防火安全、隔熱隔潮、通風排氣。

小河直街街區特色

小河直街的民居屬運河商埠文化,保持着一河兩街格局,即面街一樓為商鋪,二樓為居所,是下店上宅的典型。如今,風俗博物館、運河文化展覽室,還原的茶樓、酒家等店鋪,已成為運河邊的一處特色旅遊區。今後,遊客們可以坐船到小街河埠頭下,訪一訪這裏的鄉土風情;也可以坐車來這裏,走一走小巷小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