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射(拼音:shè、yè、yì)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2]  。射的古字形像箭在弓弦上,有時加手,本義指開弓放箭,引申指氣體或液體等受到壓力迅速流出。做名詞用時, “射”指官名或射手。 “射”也是古代六藝之一,指射箭技能的訓練,又轉指射擊,也引申表示抽象義,指用言語傷害人。
中文名
拼    音
shè、yè,yì
部    首
身、寸
五    筆
TMDF [3] 
倉    頡
HHDI [3] 
鄭    碼
NCDS [3] 
筆    順
撇、豎、橫折鈎、橫、橫、橫、撇、橫、豎鈎、點
字    級
一級(編號:1971) [1] 
平水韻
去聲二十二禡(shè、yè),入聲十一陌(yì) [4] 
統一碼
5C04 [3] 
UTF-8代碼
E5 B0 84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䠶、𡬤、𢎤、𨈡、𨉅、𨉛
區位碼
4168
四角碼
2420₀
注音字母
ㄕㄜˋ、ㄧㄝˋ,ㄧ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甲骨文的“射”字大多由一張“”和一支箭()組成(圖2-4);箭在弦上,待機而發,形象地體現了射箭時弓與箭的聯繫。極少數甲骨文像一人兩手拉弓射箭(圖1)。“射”本義即張弓放箭。這個字發展到西周金文(圖5-6)時,多了只挽箭的右手(“”),更加形象。戰國文字“射”字形又變,“弓”、“矢”二者不再互相配合,而是相併立;“弓”不再用象形字,改為簡省形並且成為偏旁;“矢”字倒書並加短橫,或雖正書而形變較大(圖8-11)。
到了秦代,弓和箭頭箭桿竟訛變為“”。原來,甲骨文、金文中的“身”字像一個鼓腹站立的人,它雖與射箭用的弓有區別,但又很形似;由於文字在使用流通的過程中,幾經輾轉演變,也會有筆誤,以訛傳訛,乃至失去原來的形狀現象。如圖7的弓箭構件就開始與“身”接近。
秦代文字除弓箭構件訛為“身”外,同時有一部分文字的“又”則被加一短畫成為“寸”。漢代隸書(圖16)顯然受秦文字的影響而定型。《説文解字》以“䠶”為正體,“射”為異體。現代以“射”為正體,“䠶”為異體。 [2]  [5] 
“射”本義是指用弓放出箭,即射箭的意思。在古人眼裏,善射是一種優秀表現。古人有“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射”是其中一項。習射是古人常有的運動項目,不僅是戰場上的一種作戰方式,還是王公貴族進行娛樂、競技選拔的一種方式。由於射箭在中國古代的長時期中一直是人們的重要和基本的活動,所以本指射箭的“射”在實際語言交際中字義很容易趨於抽象,於是大凡用推力、彈力送出某種東西都可以叫做“射”,於是就有了足球場上的“射門”、狙擊手的“射擊”、太陽光的“照射”、火箭的“發射”、火山熔岩的“噴射”、針液的“注射”等,以至於進一步引申出“輻射”“X射線”等。 [14]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è
動詞
藉助推力、壓力或彈力送出(箭、子彈、足球等)
shoot;project
《詩經·齊風·猗嗟》:“巧趨蹌兮,射則藏兮。”
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射箭;射門;射彈;射擊;發射
氣體或液體等受到壓力迅速流出。
shoot;project

噴射;注射
放出(光、熱、電波等)。
irradiate
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七》:“上令從門舉火射帝面。”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幸瓊林苑》:“上有橫觀層樓,金碧相射。”
照射;放射反射;輻射;折射射線
〈文言〉激;激盪。

元稹《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陰與陽相蕩,火與風相射。”
王安石《復至曹娥堰寄剡縣丁元珍》詩:“溪水渾渾來自北,千山抱水清相射。”

〈文言〉猜測;揣度。

荀子·解蔽》:“其為人也,善射以好思。”
呂氏春秋·重言》:“王射之曰:‘有鳥止於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動,將以定志意也。’”

〈文言〉指打賭。
bet
枚乘《七發》:“於是使射千鎰之重,爭千里之逐。”

〈文言〉逐取;謀求。
seek
桓寬《鹽鐵論·除狹》:“富者以財賈官,勇者以死射功。”
〈文言〉投合。
comply
魏書·閹官傳·劉騰暹》:“奸謀有餘,善射人意。”

〈文言〉循着,順着。

黃宗羲《金孺人墓誌銘》:“夜非深林薈叢,不能藏蔽,每聞兒啼,即射聲而至。”

〈文言〉謂瞬間地斜視。

茅盾《子夜》十四:“吳蓀甫的話裏有刺了;又冷冷地射了屠維嶽一眼。”

〈文言〉攔阻。
block
張居正《方氏建水射銘》:“謀為石岸,以射水勢。”

有所指。

魯迅《三閒集》序言:“編成而名之曰《三閒集》,尚以射仿吾也。”
暗射;影射
名詞
古代六藝之一。指射箭的技術。
archery
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禮記·射義》:“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

〈文言〉指射禮

儀禮·鄉射禮》:“賓主人射,則司射擯升降。卒射,即席而反位卒事。”
范仲淹《陽禮教讓賦》:“睹射飲之斯在,知政教之所由。”

〈文言〉圭璋上端尖的部分。

《周禮·考工記·玉人》:“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射四寸,厚寸。”
《周禮·考工記·玉人》:“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

非語素字
見例詞。


動詞
〈文言〉同“”。 厭棄。

《詩經·小雅·車轄》:“式燕且譽,好爾無射。”《禮記·大傳》引《詩》作“無斁”。


以上參考資料: [6-7]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五】【矢部】食夜切(shè)
䠶,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從矢從身。
射,篆文從寸。寸,法度也。亦手也。 [8] 

説文解字注

“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注:謂用弓弩發矢於身而中於遠也。《詩》《禮記》以射為猒斁之斁。
“從矢,從身。”注:會意。食夜切。古音在五部。
“篆文䠶。”注:射者小篆,則䠶者古文。此亦上部之例也,何不以射入寸部而以䠶傅見也。為其事重矢也。
“從寸。寸,法度也。亦手也。”注:説從寸之意,射必依法度,故從寸;寸同又,射必用手,故從寸。 [3] 

廣韻

羊謝切,去禡以 ‖射聲暮部
射,僕射。
神夜切,去禡船 ‖射聲暮部
射,射弓也。《周禮》有五射:白勻、參逺、剡注、讓尺、井儀。又姓,《三輔決録》雲:“漢末大鴻臚射鹹,本姓謝名服。天子以為將軍出征,姓謝名服不祥改之為射氏名鹹。”神夜切。又音石。又音夜,僕射也。四。
【校釋】①五射之名,《周禮·地官·保氏》鄭玄引鄭眾注:“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也。”當據改。②音石,當屬禪母昔韻而其又音食亦切為船母昔韻。
羊益切,入昔以 ‖射聲鐸部
射,無射,九月律。
食亦切,入昔船 ‖射聲鐸部
射,《世本》曰:“逢蒙作射。”又姓,吳有中書郎射慈。又神柘切。又羊謝、羊益二切。 [9] 

康熙字典

【寅集上】【寸部】 射
《唐韻》神柘切。《集韻》食夜切。《韻會》《正韻》神夜切,竝蛇去聲。《説文》: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禮·射義》: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飾之以禮樂也。
又射之為言繹也。繹者各繹己之志也。故心平體正,持弓矢審固,則中矣。
又射義有大射,賔射,燕射。《周禮·地官·保氏》:五射,曰白矢,曰參連,曰剡注,曰襄尺,曰井儀。詳鄭司農注。
又《廣韻》羊謝切。《集韻》《韻會》《正韻》寅謝切,竝音夜。僕射,秦官名。《漢官儀》注:僕,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督課之,故名。師古曰:射本如字讀,今音夜,蓋關屮語轉為此音也。朱子曰:《禮》僕人師扶左,射人師扶右。《周官》大僕之職,僕射之名,蓋起於此。漢獻帝始分置左右僕射,唐改左右匡政,又改左右相。
又《廣韻》《集韻》竝食亦切,音實。《增韻》:以弓弩失射物也。
又指物而取曰射。《論語》:弋不射宿。
又《蜀志》:孟光曰:吾好直言,每彈射利病,為世所嫌。歐陽氏曰:泛而言射,則在去聲,以射其物而言,則在入聲。《正字通》以為曲説,非。
又《廣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竝音睪。《詩·大雅》:無射亦保。《周頌》:無射於人斯。注:射,厭也。
又無射,九月律名。《前漢·律曆志》:無射,言陽氣上升,陰氣收藏,終而復始,無厭已也。
又葉當故切,音妒。《詩·小雅》:式燕且譽,好爾無射。
又葉於略切,音約。《詩·大雅》: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楚辭·天問》:封豨是射。葉下若。
《説文》本作䠶。從身從矢。或從寸。寸,法度也。亦手也。 [10]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射”字書寫演示 “射”字書寫演示
【筆順】①ノ(撇)②丨(豎)③㇆(橫折鈎)④一(橫)⑤一(橫)⑥一(橫)⑦ノ(撇)⑧一(橫)⑨亅(豎鈎)⑩丶(點)
【寫法】❶“身”的末筆撇上端不出頭。❷“身”“寸”寬窄相當,頂部“身”高,底部左右旁齊平。❸“身”,首筆短撇起筆於豎中線上端左側,㇆(橫折鈎)的豎鈎段在豎中線左側,第六筆橫起筆偏左,右端不出頭,第七筆撇的上端也不出頭。“寸”,首筆橫在橫中線上側,末筆點在田字格中心右下側。 [11]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2] 

音韻集成

韻書集成


小韻
反切
聲母
清濁
韻目
韻系
聲調
等第
四呼
擬音
韻攝
廣韻
羊謝切
次濁
四十禡
去聲
三等
開口呼
0ja
神夜切
全濁
四十禡
去聲
三等
開口呼
dʑʰja
羊益切
次濁
二十二昔
入聲
三等
開口呼
0jɛk
食亦切/神柘切
全濁
二十二昔
入聲
三等
開口呼
dʑʰjɛk
中原音韻

全清
齊微

入聲作平聲

齊齒呼
ʂi


全清
齊微

入聲作去聲

齊齒呼
i


全清
車遮

去聲

齊齒呼
ʂiɛ


全清
車遮

去聲

齊齒呼

洪武正韻
神夜切
全濁
十六蔗
去聲


ʒiə

寅射切
次濁
十六蔗
去聲


oiə

裳只切
全濁
七陌
入聲


ʒiək

夷益切
次濁
七陌
入聲


oiək

分韻撮要


第七英影應益
陽入






第二十九遮者蔗
陽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3]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ăɡ
先秦
王力系統
ȡ
i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ȡʰ
jă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zd
jia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
rjiagh
西漢

鐸/魚


東漢





jia


jia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a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a
隋唐
高本漢系統

dʑʰ
i̯a
隋唐
王力系統

ǐa
隋唐
董同龢系統

dʑʰ
ja
隋唐
周法高系統

ʑ
ia
隋唐
李方桂系統

ja
隋唐
陳新雄系統
dʑʰ
ǐa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ɤ
51
去聲
文讀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ʅ
35
陽平
白讀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ʂɤ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ʂɤ
55
去聲
文讀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ʂʅ
24
陽平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e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ʂe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ɪ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31
陽去
文讀
吳語
蘇州
zoʔ
23
陽入
白讀
吳語
蘇州
zo
31
陽去
白讀
吳語
温州
zei
22
陽去
文讀
吳語
温州
zei
212
陽入
白讀
湘語
長沙
45
陰去
文讀
湘語
長沙
sa
45
陰去
白讀
湘語
長沙
sa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ɕio
35
陰去
文讀
湘語
雙峯
ɣio
33
陽去
白讀
贛語
南昌
sa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sa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ʃɛ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ʃɛ
54
陽去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ia
33
陽去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oʔ
5
陽入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sia
11
陽去

閩語(閩東語)
福州
sia
242
陽去
文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suɔʔ
23
陽入
白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ia
42
陽入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9-2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71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6-09-09]
  • 4.    平水韻 二十二禡  .搜韻[引用日期2019-09-27]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142-143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149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2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63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11
  • 9.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22;423;517;519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33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07
  • 12.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30]
  • 13.    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27]
  • 14.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450-451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