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弓(拼音:gō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 [2]  ,其古字形像弓,這是一種射箭的器具。字義擴大,指像弓的東西。因為弓的形狀是彎曲的,因此“弓”也有彎曲或使彎曲的意思。
“弓”是漢字部首之一,從“弓”的字多與弓的動作、狀態、器物有關,動作相關如:張、弛、引、彈等;狀態相關如彊等;器物有關如弩、弦等。
中文名
拼    音
gōng
部    首
五    筆
XNGN
倉    頡
N [3] 
鄭    碼
YZA
筆    順
橫折、橫、豎折折鈎
字    級
一級(0063) [1] 
平水韻
上平一東 [4] 
注音字母
ㄍㄨㄥ
筆畫數
3+0
統一碼
基本區-5F13
UTF-8代碼
E5 BC 93
區位碼
2513
四角碼
1702₇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象形字。甲骨文(圖1-3)的“弓”是寫實的弓形狀:有兩道弧的線條表示弓背,較直的線條是弓弦。弓背可向左,也可向右。字形上端還有多出的一筆,這可能表示弓上鑲嵌的獸角,這種鑲嵌物一方面是為了裝飾,另一方面也有其他用途,即在弓角上繫上細繩,繩子的另一端系在箭的尾部,這樣,箭射出去以後還能收回來。也有一些甲骨文省去了弓弦(圖4、5)。西周及春秋的大部分字形都己經把弓弦省去,只剩彎曲的弓背。戰國文字(圖10)或在“弓”字下部加短橫為飾。後世的篆書(圖12、13)都沿襲沒有弓弦的形體,且弓背向左。隸書(圖14)、楷書筆畫平直化,發展成為現代的“弓”。 [5-6] 
從“弓”的字形來看,其義當為彈射器械。但這一意義在甲骨卜辭中沒有反映,卜辭中的“弓”被用作人名或者國名,但在充任其他字的偏旁時,其字形義則明顯地表現出來。如“射”,甲骨文像矢在弓上發射之形;“引”,甲骨文像人張弦拉弓。
除了這種能射箭或打彈的器械稱為弓之外,作用或形狀與之相象的器物也可稱為弓,如彈弓、胡琴弓。因為弓背是由堅韌的木條彎曲而成,弓弦拉開時也彎曲成弧形,所以“弓”引申又有“彎曲”義。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上》:“歌者笑曰:‘汝不見我作弓腰乎?’及反首,髻及地,腰勢如規焉。”
“弓”在古代還作為一種丈量田地的工具,即所謂的步弓,而弓與量度單位,例如尺、裏、畝等的對應關係也因各代形制不同而有差異,一弓可以是八尺,也可以是五尺、六尺等。 [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gōng
名詞
射箭或發射彈丸的器械。
bow
《詩經·小雅·吉日》:“既張我弓,既挾我矢。”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五章:“李自成張弓搭箭,對敵將虛擬一下。”
弓箭;驚弓之鳥;杯弓蛇影
形狀或作用像弓的器具。

周禮·考工記·輪人》:“弓,鑿廣四枚,鑿上二枚,鑿下四枚。”鄭玄注:“弓,蓋橑也。”此指車蓋上的弓形骨子。
郭沫若《王昭君》第二幕:“庭前斜流御溝一道,溝上橫一弓橋,前後有石闌。”
弓鞋;琴弓;彈弓
〈文言〉弓兆(《周禮》卜師四兆之一)的省稱。

蘇洵《易論》:“龜漫而無理者也,灼荊而鑽之,方、功、義、弓,惟其所為而人何預焉。”

舊時丈量地畝的器具,形狀略像弓,兩端的距離是5尺。也叫步弓

黃六鴻《福惠全書·清丈·定步弓》:“丈田地以步弓為準。其弓悉用憲頒舊式,每村鄉地照式各備數張。”

〈文言〉通“肱”。上臂。

公羊傳·昭公三十一年》:“黑弓以濫來奔。”何休注:“二傳作黑肱。”

(Gōng)姓氏用字,參看“弓姓”。



動詞
彎曲;使彎曲。
bend;bow
惲敬《碧玉説》:“唐笏直,宋始弓之。”
蕭紅《手》:“背脊已經弓了起來,胸部卻平了下去。”
弓背
〈文言〉引申為彎身,指行禮。
bow
何良俊《四友齋叢説摘抄·經》:“昔日張先生進朝,我們要多打個弓。”

量詞
舊時丈量地畝的計算單位。其制歷代不一:或以八尺為一弓;或以六尺為一弓;舊時營造尺以五尺為一弓(合1.6米)

儀禮·鄉射禮》:“侯道五十弓。”賈公彥疏:“六尺為步,弓之下制六尺,與步相應,而云弓者,侯之所取數,宜於射器也。”
陸龜蒙《送小雞山樵人序》:“自冢至麓,凡二百弓。”
清史稿·食貨志一》:“凡丈蒙地,五尺為弓,二百四十弓為畝,百畝為頃,頃編為號。”

印度長度單位名稱。梵語dhanus(馱怒沙)的意譯。

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分一拘盧舍為五百弓,分一弓為四肘,分一肘為二十四指。”

舊時用於天空、月亮等。

郁達夫《出奔》:“照得人頭腦一清的,卻是那一弓藍得同靛青草花似的蒼穹。”


以上參考資料: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弓部】居戎切(gōng)
以近窮遠。象形。古者揮作弓。《周禮》六弓:王弓、弧弓以射甲革甚質;夾弓、庾弓以射干侯鳥獸;唐弓、大弓以授學射者。凡弓之屬皆從弓。
【註釋】①以近窮遠:窮,窮盡。這裏指及。《太白陰經·發弩圖篇》:“自近及遠。”②《周禮》:指《夏官,司弓矢》。今本原文:“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zhēn)質者;夾弓、庾弓以授射豻(ǎn)侯鳥獸者;唐弓、大弓以授學射者、使者、勞者。”王、弧為強弓,夾、庾為弱弓,唐、大為中弓。甲革:指鎧甲。椹:斫木砧。質:承培元《引經證例》:“正也。”即靶子。紆侯鳥獸:即豸幹侯鳥獸侯,後“侯”字承前省略。豻:胡地野犬。豻:靶子。 [9] 

説文解字注

竆也。
注:補此二字。以疊韻為訓之例也。
㠯近竆遠者。
注:者字今補。
象形。
注:居戎切,古音在六部。讀如肱。
古者揮作弓。
注:郭景純引《世本》曰:牟夷作矢,揮作弓。此等皆當出《世本》作篇。揮,黃帝臣。
《周禮》六弓:王弓、弧弓㠯䠶甲革甚質;夾弓、庾弓㠯䠶幹侯鳥獸;唐弓、大弓㠯授學䠶者。
注:《夏官·司弓矢》文也,説詳鄭注。甚質今作椹質,按故書作鞎。大鄭雲:鞎當為椹,許書無椹字,蓋許從鄭,鄭本作甚也。幹今作豻。 [10] 

廣韻

居戎切,平東見 ‖弓聲蒸部(gōng)
弓,弓矢。《釋名》曰:“弓,穹也,張之穹穹然也。其末曰簫,又謂之弭,以骨為之,滑弭弭也。中央曰弣:弣,撫也,人所撫持也。簫弣之閒曰淵:淵,宛也,言曲宛然也。”《世本》曰:“黃帝臣揮作弓。”《墨子》曰:“羿作弓。”《孫子》曰:“傜作弓。”又姓,魯大夫叔弓之後。居戎切。六。
【校釋】①穹穹,《釋名·釋兵》作“穹隆”。《孫子》,即《荀子》,荀卿,漢避宣帝劉詢諱稱孫卿。傜作弓,《荀子·解蔽篇》作“倕作弓”,《廣韻·支韻》:“黃帝時巧人名倕。”“傜”當為“倕”之訛。 [11] 

康熙字典

【寅集下】【弓部】 弓
《唐韻》居戎切。《集韻》《韻會》居雄切。《正韻》居中切,竝音宮。《説文》:弓,以近窮遠。象形。《釋名》:弓,穹也。張之穹穹然也。《山海經》:少皡生般,是始為弓。《荀子·解蔽篇》: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於射。《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又車蓋橑。《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弓鑿廣四枚。注:弓,蓋橑也。疏:漢世名弓蓋為橑子也。
又射侯之數。《儀禮·鄉射禮》:侯道五十弓。疏:六尺為步,弓之古制六尺,與步相應,而云弓者,侯之所取數,宜於射器也。《周禮·天官·司裘注》:凡侯道,虎九十弓,熊七十弓,豹麋五十弓。
量地之數。《度地論》:二尺為一肘,四肘為一弓,三百弓為一里。三百六十步為一里,卽三百弓也。《西域記》:鼓小者聞五百弓。注:五百弓,二里半也。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河閒國有弓高縣。《史記·韓王信傳》:漢封頹當為弓高侯。
又水名。《史記·霍去病傳》:濟弓閭。
又姓。《廣韻》:魯大夫叔弓之後。《韻會》:漢有光祿勳弓祉。
又與肱通。《公羊傳·昭三十一年》:黑弓以濫來奔。注:黑弓,二傳作黑肱。
又與穹通。《史記·天官書》:穹閭。注:索隱曰:一作弓閭。弓音穹,蓋謂以氊為閭,崇穹然。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筆順 筆順
【規範】第三筆㇉(豎折折鈎)一筆寫成。
【寫法】❶“コ”居上偏左;首筆㇕(橫折)的豎段向左下斜行。❷第二筆橫與首筆㇕(橫折)的橫段平行。❸末筆㇉(豎折折鈎)豎段短;右斜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略寬於上“コ”;豎鈎段向左下斜行,鈎尖過中線。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ŭŋ
先秦
王力系統
k
ǐwə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juə̆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jwə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w
jəng
兩漢
西漢


兩漢
東漢




jong


jo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東冬鍾江

jwo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u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u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k
i̯uŋ
隋唐
王力系統

k
ǐuŋ
隋唐
董同龢系統

k
juŋ
隋唐
周法高系統

k
iuŋ
隋唐
李方桂系統

k
jung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一東

合口呼
全清
居戎切
kjuŋ
集韻
平聲
上平一東

合口呼
全清
居雄切
kiuŋ
禮部韻略


平聲





居中切

增韻


平聲





居中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東鍾

合口呼

全清

kuŋ
中州音韻


平聲
東鍾





孤翁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一東


全清
居中切
kyu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方言音韻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u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u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uo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oŋ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oŋ
44
陰平
文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yoŋ
44
陰平
白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əŋ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o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ku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ko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ɕyo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koŋ
44
陰平
新讀
湘語
長沙
kə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ka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kuŋ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iu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ʊŋ
55/53
陰平

粵語
陽江
kʊ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iɔŋ
55
陰平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ɪŋ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e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y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œyŋ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5]  、《漢語方音字彙》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9-1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2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5-07-19]
  • 4.    平水韻 一東  .搜韻[引用日期2019-09-10]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 :395
  • 6.    戴吾三著.漢字中的古代科技[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01:154-157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449
  • 8.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4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79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28
  • 10.    魯仁編;(清)段玉裁注.中國古代工具書叢編 1 説文解字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643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5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00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09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11]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10]
  • 1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49-50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7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