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實際經濟週期理論

鎖定
經濟波動的根源歸結為以技術衝擊為代表的實際因素,認為總供給衝擊而不是總需求衝擊是產生經濟週期的一種理論。
中文名
實際經濟週期理論
外文名
real business cycle,RBC
提出者
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
提出時間
1982年
適用領域
經濟週期
應用學科
宏觀經濟學

實際經濟週期理論產生背景

實際經濟週期理論是對經濟週期理論研究的延伸和發展。然而,長期以來,對於經濟週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長期統計資料的整理分析來研究經濟週期的規律和特徵,並根據週期時間長短的不同劃分類型。早在1946年美國經濟學家W·米切爾(W.Mitchell)和A·伯恩斯(A.Burns)就從現象表述角度給經濟週期下了定義,併成為了相關研究的出發點。他們認為“經濟週期是在主要按商業企業來組織活動的國家的總體經濟活動中所看到的一種波動:一個週期由幾乎同時在許多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擴張,隨之而來的同樣普遍的衰退、收縮和一個週期的擴張階段相連的復甦所組成;這種變化的順序反覆出現,但並不是定時的;經濟週期的持續時間在一年以上到十年或者十二年;它們不再分為具有接近自己的振幅的類似特徵的更短週期”。經濟學家們還從不同的角度將經濟週期劃分為基欽週期(Kitchin Cycle)、朱格拉週期(Juglar Cycle)、庫茲涅茨週期(Kuznets Cycle)、康德拉季耶夫週期(Kondratieff Cycle)等幾種重要的類型。這些關於對經濟週期規律所作的描述和分類為開展經濟週期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實證基礎。二是在上述實證基礎上對於經濟週期形成原因的探討。這一領域產生了大量的經濟週期理論,可謂是卷帙浩繁 。但就解釋經濟週期的因素的屬性來分,這些理論不外乎兩類,即外生經濟週期理論內生經濟週期理論。其中後者用經濟之內的因素來解釋經濟週期,這些因素本身就要受經濟的影響,而反過來又影響經濟,從而使經濟週期成為一種在各種經濟因素的作用下自發運動的過程。
上世紀70年代末,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對宏觀經濟學的主要範式IS—LM/AD—AS模型進行了激烈的批評,即所謂的“盧卡斯批評”。在羅伯特·盧卡斯看來,宏觀經濟學中的IS—LM/AD—AS模型是根據給定效用函數消費函數投資函數的參數來制定包括財政、貨幣政策等在內的宏觀政策,它忽視了政策本身對於經濟主體行為的約束條件的影響,從而使政策的實施可能達不到既定的目標,而且還可能會導致形勢的惡化。因此,盧卡斯提出應當用描述經濟主體行為的基本效用函數和生產函數來建立經濟系統的基本模型,以便了解經濟主體對於政策變化所做出的實際反映。“盧卡斯批評”可以説是實際經濟週期理論家建立模型的主要驅動力量之一。
在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前,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集中研究需求面衝擊以解釋對充分就業的偏離。1973——1974年的石油衝擊使人們意識到實際的“供給面”衝擊對產量的決定也相當重要。另外,如果經濟主體基於他們對未來的預期進行決策,那麼,需求的變化也依賴於預期的生產函數的變動,則經濟供給面的衝擊就顯得舉足輕重。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對總量不穩定的新古典解釋主要集中到實際衝擊而非貨幣衝擊, [1]  實際經濟週期理論家嘗試清晰描述經濟主體面臨的實際經濟環境和各種衝擊的努力,就是從供給衝擊着手的。

實際經濟週期理論假設條件前提

(一)關於衝擊的類型
根據實際經濟週期理論,衝擊一般分為來自於貨幣的衝擊和來自於實際因素的衝擊,以及由預期未來生產率變化產生的消費和投資的變動引起的總需求衝擊總供給衝擊。總需求衝擊和總供給的衝擊或兩者的組合會導致產量和就業的不穩定。其中總供給衝擊主要由五種因素引起,即一是自然環境中的一些不利變化包括地震、洪災旱災自然災害給農業產出帶來不利影響;二是能源價格的突然升降;三是戰爭、政治動盪等會擾亂現有經濟的運行秩序,破壞經濟結構;四是政府幹預破壞了市場激勵結構,改變了經濟主體的行為約束,使企業家才能轉向尋租活動;五是資本、勞動投入的質量改變,新的管理方法,新產品的開發及新的生產技術的引進所引起的衝擊。實際經濟週期理論將第五種因素寬泛地定義為是“技術衝擊”。實際經濟週期理論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繁榮大多得益於有利的生產率衝擊,而多數經濟衰退則源於不利的生產率衝擊。
(二)關於假設條件和基本前提
實際經濟週期理論建立的基本模型是完全的瓦爾拉斯形式的,因此也被稱之為均衡經濟週期模型。這一理論的基本假設與前提有:一是經濟主體是理性的,也就是説在現有的資源約束下追求它們效用和利潤的最大化;二是理性預期假設成立;三是市場有效性假設成立;四是就業變動反映了工作時間的自願變化,非自願失業不存在,工作和閒暇在時間上具有高度替代性;五是貨幣中性假設。
在這些假設和前提下,實際經濟週期理論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徵有:一是技術衝擊替代貨幣衝擊成為主導衝擊因素,即認為總產量和就業的波動是由可應用的生產技術的大的隨機變化引起的,各種傳播機制將使最初的衝擊擴散開來;二是不再關注有關總物價水平不完全信息,而這在盧卡斯的早期貨幣幻覺模型中起着十分關鍵的作用;三是通過整合增長理論與波動理論打破了宏觀經濟分析中的短期與長期的二分法
(三)關於經濟週期的形成原因
大多現代經濟週期理論對此達成共識的是:一個經濟系統存在一個相對平滑的增長過程,而對該系統的暫時衝擊會引起短期波動。直到上世紀80年代早期,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都認為是需求衝擊貨幣衝擊決定了短期波動。實際經濟週期理論家刻畫的經濟週期是沿着索洛(R.M.Solow)的新古典增長模型(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中的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發生的產量的變動。納爾遜(C.C.Nelson)和普羅瑟經過研究後得出這樣的結論,“把貨幣干擾視為純短暫波動的動因,所有宏觀經濟模型對大多數產量變化永遠不能做出成功的解釋,由實際因素引起的隨機變化是任何宏觀經濟波動模型的核心因素”。

實際經濟週期理論理論特點

理論淵源上,實際經濟週期理論採用了古典經濟學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並“保留和精煉了另一些新古典大廈的磚石”,其理論特徵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強調經濟行為人的目的是在現行資源約束條件下實現個人效用或利益的最大化,從微觀個體的理性行為推導出集體總量的行為方程,因此這一理論具有堅實的微觀基礎
第二,以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作為研究對象,假設經濟行為人掌握的信息是對稱的,也是完全的,能夠形成“理論預期”,或者説,他們接受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理性預期”假説。
第三,價格可以靈活的調整,能夠確保市場持續出清,因此,均衡是經濟的常態,在經濟中通常站統治地位,經濟波動是理性經濟行為人面對外來衝擊自我調節,從一個均衡狀態到達另一個均衡狀態的過程。
第四,把實際衝擊看作是經濟波動的根源,強調技術衝擊而非貨幣衝擊、供給衝擊而非需求衝擊、實際因素而非名義因素在經濟週期波動中的作用。他們認為總產量、就業的波動是由生產技術較大的隨機變化引起的,是經濟行為人面對技術衝擊理性選擇的結果。
第五,假定工作和閒暇時間具有高度替代性,就業波動反映了人們自願工作時間的變化。
第六,貨幣是中性的,貨幣政策的變動對經濟沒有實際意義。 [2] 
參考資料
  • 1.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六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 2.    宏觀經濟學 第二版 經濟科學出版社 盧先祥 陳銀娥主編1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