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非自願性失業

鎖定
非自願性失業(involuntary unemployment),又稱“需求不足的失業”,指工人願意接受現行工資水平工作條件,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 業,是1936年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其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的概念。
中文名
非自願性失業
外文名
involuntary unemployment
定    義
工人願意接受現行工資水平與工作條件,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業
別    名
需求不足的失業

非自願性失業分類

非自願性失業(involuntary unemployment)
經濟學中,失業分為兩類:一類是自願失業;另一類是非自願失業
非自願失業又分為季節性失業、工資性失業、週期性失業、隱蔽性失業等。
凱恩斯指出,如果工資品的價格較貨幣工資稍微上漲,勞動者願意在當時的貨幣工資下提供勞動供給,而在同一時間的總勞動需求都大於就業量,那麼就有非自願性失業的存在。

非自願性失業基本概念

所謂失業(Unemployment)是指在勞動範圍內,
有就業能力並且有就業要求的人口沒有就業機會的經濟現象。有勞動能力並願意工作的人得不到適當的就業機會。沒有勞動能力的人不存在失業問題。有勞動能力的人雖然沒有職業,但自身也不想就業的人,不稱為失業者。對失業的規定,在不同的國家往往有所不同。在美國,年滿16週歲而沒有正式工作或正在尋找工作的人都稱為失業者。以下幾種情況也算作失業:(1)被暫時解僱而等待重返原工作崗位的人;(2)於30天之內等待到新的工作單位報到的人;(3)由於暫時患病或認為本行業一時沒有工作可找而又不尋找工作的無業者。失業者可領取一定的失業救濟金,但其數額少於就業時的工資水平,因而生活相對惡化,促使其重新就業。從這一點上來説,不少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一個合理的失業率及其失業現象的存在,是促進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之一。
大學生失業的原因:
首先,“供求矛盾”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在“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下,畢業生作為人力資源提供方通過就業市場擇業,用人單位作為需求方在就業市場中選拔畢業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實現均衡,否則則會失衡,導致“就業難”。“供求矛盾”的表現主要有:畢業生的專業結構、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學歷層次,甚至就讀院校等等不適應市場需求;畢業生的擇業傾向與技能等不適應市場需要;畢業生的擇業期望值與用人單位要求不一致等等,這些矛盾的存在,導致了非自願的摩擦性和結構性失業
失業----人人都可能面對的問題 失業----人人都可能面對的問題
其次,市場缺陷也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成因之一。市場發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場化程度低;圍繞高校、地區、行業存在不少就業市場,但是未形成較統一的大市場,導致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搜尋成本較高;市場規則不統一,部分市場甚至秩序混亂等等。導致就業市場的不完全競爭不完全信息和較高成本,影響就業。當前買方市場中的不完全競爭會導致兩種現象:一是部分用人單位的人才高消費,二是一些畢業生被迫退出市場,形成週期性失業;市場信息不完全會導致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市場進入和運行成本較高則可能會導致一定程度上的週期性失業。用人單位招不到滿意的畢業生,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單位,是市場不完善、信息渠道不暢通的直接體現。
此外,就業難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滯後,制約了人力資源的充分流動。雖然這種現象隨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務措施的出現得到了一定緩解,但是距離由畢業生就業障礙轉變為就業動力還有不小差距。

非自願性失業產生原因

非自願性失業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只要存在着有效需要不足,工人即使願意接受降低了工資率,仍然不會有僱主僱傭他們。換言之,假定產品沒有銷路,哪怕工資率再低,並且工人願意按低工資被僱傭,廠商也不會增僱工人。因此,要消除非自願性失業,關鍵在於提高有效需求,非自願性失業是凱恩斯對傳統失業理論的重要補充,也是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直接研究的對象。凱恩斯認為,只有消除了非自願性失業,才能真正實現充分就業。

非自願性失業基本類型

經濟學家所關心的失業是指“非自願性的失業”。在經濟學家看來,非自願性失業有以下幾個基本類型:

非自願性失業摩擦性失業

“摩擦性失業”是由於勞動力缺乏流動性,信息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場組織不健全所造成的失業。
由於某些部門的間歇性生產特徵而造成的失業叫作“季節性失業”。主要表現在農業部門或建築部門,或一些加工業如製糖業。

非自願性失業工資性失業

非自願性失業 非自願性失業
古典經濟學家的假設,若工資具有完全的伸縮性,則通過工資的調節,便能實現人人都有工作。這就是説,如果勞動的需求小於供給,則工資下降,直至全部工人均被僱傭為止,從而不會出現失業。但由於人的本性不願使工資收入下降,而工會的存在及最低工資法均限制了工資的下降,從而使工資具有能升不能降的所謂“工資剛性”。這種工資剛性的存在,會使一部分工人無法受僱,從而出現失業。這類失業在經濟學上被成為“工資性失業”。

非自願性失業週期性失業

尤其令經濟學家關注的是“週期性失業”。它來自經濟週期的循環波動。在復甦和繁榮階段,各廠商爭先擴充生產,就業人數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階段,由於社會需求不足,前景暗淡,各廠商又紛紛壓縮生產,大量裁減僱員,形成令人頭疼的失業大軍。

非自願性失業隱蔽性失業

經濟學家還經常提到“隱蔽性失業”。這是指表面上雖然有工作,但實際上對生產並沒有作出貢獻的勞動力。當經濟中減少就業人員後而產量並沒有下降時,就可以認為是存在着隱蔽性失業

非自願性失業解決方案

借鑑經濟學的失業理論和治理失業問題時的經驗,結合中國的特殊國情,制定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妥善解決中國當前失業問題,對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從勞動力供給方面着手治理城市失業問題。失業是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上的失衡,即供給大於需求。因此減少勞動力的供給或增加勞動力的需求是解決失業的本質。為減少勞動力的供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嚴格控制人口增長速度。堅定不移地執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做到優生優育。從源頭上控制中國人口數量的增加,改善人口質量。
張小建談就業與經濟發展關係 張小建談就業與經濟發展關係
(二)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勞動力的有序流動。通過市場重新配置勞動力資源和就業結構可以解決一部分結構性失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對此,國家可以在就業政策上做出相應的調整,鼓勵不同層次、不同技能構成的勞動力進行合理對流。另外,國家也可以在政策、資金、技術和環保等方面給予鄉鎮企業大力支持,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擴大農村的就業空間。
(三)失業後無保障是影響再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一方面可以調整失業者的就業心態,有利於社會穩定;另一方面,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後,一些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技能的失業者會選擇退出勞動力市場。
(四)積極鼓勵對外勞務輸出。這樣既能緩解國內就業壓力,同時還可以賺取外匯,並且對樹立國際形象,提高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五)從勞動力需求方面着手治理城市失業問題。在減少勞動力供給的同時,增加勞動力的需求,雙管齊下,加快城市失業問題的治理。
2001年---2006年技術人才需求情況 2001年---2006年技術人才需求情況
(六)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促進經濟增長,解決因需求不足造成的週期性失業。西方國家為控制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上升所制定的工資指導線,以及一些大公司用降低工薪福利的辦法來替代裁員計劃的方法可以避免就業機會過多損失,值得參考和借鑑。
(七)充分發揮中國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創造就業崗位。發展第三產業應成為中國增加就業崗位的主要手段。從完善勞動力市場着手來治理城市失業問題。儘管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發展正逐步走向正軌,但是由於其發展受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的影響,因此還有很多不完善及不規範的方面有待改善。
(八)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法律來對市場行為進行嚴格的規範,保證勞動力市場中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平等合理的權益,使勞動力市場健康運行。通過健全勞動力市場服務體系來增強勞動力市場運作的有效性。對此,國家應當建立起職業信息、職業培訓,職業介紹一體化的服務體系。通過規範化的職業介紹機構、就業辦公室等開展信息、培訓、諮詢和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安置指導等系列化服務。
(九)投入大量資金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加快推進區域內、區域間乃至中國性統一信息網絡建設。包括勞動力供求信息網絡、職業培訓網絡和職業介紹網絡。為勞動力市場供求雙方提供迅速、準確、權威、完善的信息服務,充分發揮現代通訊工具和手段傳遞信息的作用,降低在勞動力市場尋找職業的成本。在完善勞動力市場中介機構的服務功能上,政府應該投入一定的資金建立跨地區跨行業的中國性信息網絡。就業服務機構在職業介紹、就業指導、就業培訓、法律服務、社會保險、勞動保護等服務工作上,跟上市場機制轉換的需要,有效地收集並整理分析勞動力市場的信息,指導和引導勞動力的流動,為國家的勞動政策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