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基欽週期

鎖定
基欽週期是現代西方經濟學關於資本主義經濟週期性波動的一種理論。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基欽於1923年提出的。基欽根據對物價、生產和就業的統計資料的分析,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每隔40個月就會出現一次有規律的上下波動。這一理論後被“創新理論”的提出者——經濟學家熊彼特吸收,作為他的經濟週期理論的一部分,促進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 [1] 
中文名
基欽週期
別    名
短波理論
提出時間
1923年
提出者
約瑟夫·基欽

基欽週期週期簡介

他認為經濟週期有大小兩種。資本主義經濟週期只有3-5年,大週期約包括2個或3個小週期,小週期平均長度約40個月。基欽根據美國和英國1890年到1922年的利率、物價、生產和就業等統計資料從廠商生產過多時就會形成存貨、從而減少生產的現象出發,把這種2一4年的短期調整稱為“存貨”週期,在40個月中出現了有規則的上下波動發現了這種短週期。

基欽週期研究價值

經濟學家熊彼特把這種短週期作為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循環的一種方法,並用存貨投資的週期變動和創新的小起伏,特別是能很快生產出來的設備的變化來説明基欽週期。他認為3個基欽週期構成一個朱格拉週期。18個基欽週期構成一個康德拉季耶夫週期。有的學者認為,短週期很可能只是一些適應性的波動。
參考資料
  • 1.    韓雙林,馬秀巖.證券投資大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