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xuān yán,意思是揚言,宣揚。謂故意散佈某種言論。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宣言釋義
編輯1、揚言,宣揚。謂故意散佈某種言論。2、宣告,宣佈。3、國家、政黨、團體或領導人對重大問題公開表態以進行宣傳號召的文告。4、發表言論,表達意見。5、猶聲明。
宣言出處
編輯《左傳·桓公二年》
宣言例句
編輯1、揚言,宣揚。謂故意散佈某種言論。
《晉書·段匹磾傳》:“末杯宣言匹磾將篡,出軍擊敗之。”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一回:“范雎亦不命坐,厲聲詰之曰:‘外邊宣言,欲代我為丞相者是汝耶。’”
巴金 《滅亡》第九章:“而且他不是常常宣言他只知道自己底幸福,從來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嗎。”
2、宣告,宣佈。
清 朱琦 《感事》詩:“宣言我大邦,此物永禁止。”
3、國家、政黨、團體或領導人對重大問題公開表態以進行宣傳號召的文告
4、發表言論,表達意見。
《國語·周語上》:“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3]
《史記·周本紀》:“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5、猶聲明。
毛澤東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結論》:“檢驗一個作家的主觀願望即其動機是否正確,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為(主要是作品)在社會大眾中產生的效果。”
宣言政治學名詞
編輯宣言概念
一般指國家、政府、團體或其領導人為説明自己的政治綱領、政治主張,或對重大的政治問題表明基本立場和態度而發表的文件。有時,也以會議名義發表宣言。
宣言也可能用於國際事務,如若兩國、兩黨、兩種以上社會團體共同發表宣言則稱“共同宣言”或“聯合宣言”。宣言在國際事務中有時也承擔條約的義務。
宣言特點
宣言是一種極為嚴肅的公佈主張、意見的文體,它的首要特點是嚴肅性。它的口吻、用語、姿態、行文,都充滿着認真慎重的色彩。這裏沒有嬉戲,有的是認知之後的思想、情感的宣泄。
宣言的另一特徵在於它的鼓動性。它公開地昭示自己的主見,為的正是抵銷一切異己的言行,使自己的心聲昭著於天下。為此,它總是充滿着一定的情感色彩,充滿着號召與呈請。
宣言坦誠布公團體或個人主張,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又具有周密的綱領宣示的特性,這一點尤其體現在社會團體成立宣言等系統論述主張的宣言裏。
宣言具有透明。不存在姿態模糊,含糊其辭的宣言。宣言必須公開主張,而且態度鮮明。
宣言類別
宣言的種類當然也有許多。有聯合宣言,有國家、政黨宣傳政見的宣言,有社會團體宣傳綱領的成立宣言,有個人宣傳意見及想法的個人宣言。當然,從內容上劃定的諸如宗教宣言、政治宣言、外交宣言等。
宣言構成
宣言一般由二部分組成:
(1)標題。宣言的標題形式多樣,但可歸為兩類:一類是由發表宣言的國家、政府、政黨、團體名稱、事由和文種類型(宣言)構成;一類是由發文單位名稱和文種類型或者事由和文種類型組成。
題目下是時間標誌。宣言題目下用括號將宣言簽署年、月、日括起來,顯示生效時間。
(2)正文。宣言的正文一般分為導語和主體兩部分。導語部分寫發表宣言的依據、原則。主體部分具體寫宣言的內容,一般以條文格式書寫。
若是聯合宣言一般要在正文後簽署各方名稱。
宣言寫作應當注意如下幾點:
(1)態度明朗,用語不得模稜兩可。
(2)筆力應集中,不得分散旁騖。
(3)注意鼓動性,以求引起廣大讀者的贊同與支持。
(4)用語莊重、樸實。
- 參考資料
-
- 1. 宣言 .百度漢語[引用日期2020-12-27]
- 2. 《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 (純文學網站) .純文學網站[引用日期2020-12-27]
- 3. 宣言的解釋|宣言的意思|漢典“宣言”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