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陽之戰

(戰國時期秦國和韓國的戰鬥)

鎖定
宜陽之戰,是秦武王三年(前308)至秦武王四年(前307),秦國名將甘茂率軍在韓國的國中重鎮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一帶同韓國軍隊發生的戰爭。韓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宜陽,此戰共斬首韓軍6萬。
秦軍的這場攻堅戰進展的並不順利。戰事經歷五月,未能奏效,損兵折將,士氣大受影響。主將甘茂一度信心動搖想半途而廢。但自身客居秦國為相,在國內受樗裏疾、公孫郝攻擊,在國外與韓相公仲倗結怨,只能背水一戰。
最後甘茂將個人錢財全部用於公賞裏,重賞之下,一鼓作氣,終於拔掉宜陽。
此戰秦軍依靠強大實力,連續作戰,最終攻佔中原重鎮宜陽,取得一個大勝利。從此,秦的疆域擴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險。
名    稱
宜陽之戰
發生時間
公元前 308年
地    點
宜陽(今河南宜陽西)
參戰方
秦國、韓國
結    果
秦軍大勝韓軍
參戰方兵力
秦軍10萬
傷亡情況
韓軍死亡6萬、投降無數
主要指揮官
秦國:甘茂
烏獲
向壽;韓國:公叔嬰
戰爭延續時間
兩年
持續時間
公元前308年—前307年

宜陽之戰戰爭背景

宜陽之戰政治背景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國最初的領地在秦(現天水市),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秦穆公時,秦國開始參與中原爭霸。
戰國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大治。孝公死,子駟立。商鞅被誅,但秦法未敗。子駟即位的第十三年,秦繼齊、魏之後,始稱王,是為秦惠王。秦惠王雄才大略,廣攬各國賢才為己用,張儀入秦為相。張儀向秦惠王獻計,力主伐韓。“下兵三川(黃河、洛水、伊水一帶),以臨二週之郊,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建王業。 [1] 
大將司馬錯力主伐蜀,惠王從之。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國益富強。 [2]  然後,秦大舉攻趙,取中都、安邑;攻楚,取漢中。至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死時,秦已東擴如今宜陽、澠池西部。

宜陽之戰戰爭起因

秦武王即位後主張出兵三川,聽取了樗裏疾的建議,使甘茂為大將,發兵五萬,攻取宜陽。 [3] 
宜陽是韓國西部屏障。韓國中後期領土由三部分組成,即上黨(今山西南部)、南陽(今濟源、焦作)、新鄭,宜陽是聯結三地的樞紐。宜陽也是二週的門户,宜陽與東、西周一起成為秦東進的障礙,時人蘇秦曾説過:“韓東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長阪之塞。” [4]  故韓國在宜陽佈下了重兵,周王室也暗中相助。

宜陽之戰戰爭經過

宜陽之戰久攻不下

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即秦武王三年冬,甘茂兵臨宜陽城下,宜陽守軍頑強抵抗,秦兵圍城五個月,無法攻下該城。右丞相樗裏疾進言於秦武王道:“秦師老矣,不撤回,恐有變。”武王召甘茂班師。甘茂乃作書一封,使人送達武王,武王啓函視之,書中惟有“息壤”二字。武王大悟,命令大將烏獲率兵五萬,以助甘茂。韓王亦使大將公叔嬰率軍直救宜陽。 [5] 

宜陽之戰破城殺敵

甘茂、烏獲兩軍會合,大破公叔嬰於宜陽城下,然後,乘勝攻佔宜陽,斬殺韓軍六萬,降者無數。隨即秦軍渡黃河奪取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並築城駐守。 [6] 

宜陽之戰韓國求和

韓王恐懼,使相國公仲侈帶着珍寶入秦乞和。秦武王大喜,同意了韓國的求和。詔甘茂班師,留向壽安撫宜陽地方。 [3] 

宜陽之戰戰爭結果

此戰秦軍依靠強大實力,連續作戰,最終攻佔中原重鎮宜陽,取得一個大勝利 [6]  。韓國損失慘重,被迫向秦求和,從此,秦的疆域擴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險。

宜陽之戰戰爭影響

秦取宜陽,韓國斷為三,國力大衰。對山東各國而言,宜陽其實也是門户。秦得此城,可以挾二週北攻燕趙,東伐魏齊,南伐宛楚,實施大規模兼併戰爭。秦對宜陽城進行加固,成為東擴的橋頭堡。從此以後,山東六國轉入戰略防守階段,直至滅亡。從這個意義上説,秦拔宜陽之戰是秦統一六國的里程碑。

宜陽之戰軼聞故事

息壤之盟
秦武王張儀之言,謂樗裏疾道:“寡人生於西戎,未睹中原之盛。若得通三川,一遊鞏、洛之間,雖死無恨。”樗裏疾道:“王之伐韓,欲取宜陽以通三川之道。然而宜陽路遠而險,勞師費財,魏趙必出兵助韓,因此,此事斷然不可。”秦武王復問於甘茂,甘茂道:“請讓我出使大梁,約魏相助。”武王大悦,使甘茂出使魏國,魏王許諾助秦。
甘茂與樗裏疾素來不和,恐樗裏疾從中阻撓,先遣副使向壽回奏秦王,而甘茂自己滯留於息壤。秦武王至息壤,甘茂道:“宜陽為縣名,其實是個郡。攻伐宜陽,山高路遠,必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過去有個與曾參同名同姓的人,他殺了人,先後有三個人告訴曾參之母其子殺人,最後曾母不得不信,逾牆走匿。我沒有曾參之賢,大王對我的信任沒有曾母對曾參的信任度高。如果我率軍攻宜陽,久攻不克,而朝中大臣詆譭我,大王也必然對我生疑。”武王道:“寡人不聽人言,請與你結盟。”於是,君臣歃血為盟,藏誓書於息壤,遂發兵五萬,使甘茂為大將,向壽副之。宜陽是韓國西部屏障。韓國中後期領土由三部分組成,即上黨(今山西南部)、南陽(今濟源焦作)、新鄭,宜陽是聯結三地的樞紐。宜陽也是二週的門户,宜陽與東、西周一起成為秦東進的障礙,時人蘇秦曾説過:“韓東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長阪之塞。”故韓國在宜陽佈下了重兵,周王室也暗中相助。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即秦武王三年冬,甘茂兵臨宜陽城下,宜陽守軍頑強抵抗,秦兵圍城五個月,無法攻下該城。右丞相樗裏疾進言於秦武王道:“秦師老矣,不撤回,恐有變。”武王召甘茂班師。甘茂乃作書一封,使人送達武王,武王啓函視之,書中惟有“息壤”二字。武王大悟,命令大將烏獲率兵五萬,以助甘茂。韓王亦使大將公叔嬰率軍救宜陽。甘茂、烏獲兩軍會合,大破公叔嬰於宜陽城下,然後,乘勝攻佔宜陽,斬殺韓兵六萬,降者無數。韓王恐懼,使相國公仲侈持寶器入秦乞和。秦武王大喜,同意了。詔甘茂班師,留向壽安撫宜陽地方。 [3] 
參考資料
  • 1.    《戰國策.秦策》: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説。”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週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闢之國,而戎狄之長也,弊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
  • 2.    《史記·秦本紀》:九年,司馬錯伐蜀,滅之。
  • 3.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 秦武王三年,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請之魏,約以伐韓,而令向壽輔行。”甘茂至,謂向壽曰:“子歸,言之於王曰‘魏聽臣矣,然原王勿伐’。事成,盡以為子功。”向壽歸,以告王,王迎甘茂於息壤。甘茂至,王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曰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險,行千里攻之,難。昔曾參之處費,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人告其母曰‘曾參殺人’,其母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又一人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投杼下機,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懼焉。今臣之賢不若曾參,王之信臣又不如曾參之母信著參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始張儀西並巴蜀之地,北開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張子而以賢先王。魏文侯令樂羊將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樂羊返而論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樂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今臣,羈旅之臣也。樗裏子、公孫奭二人者挾韓而議之,王必聽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聽也,請與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將兵伐宜陽。五月而不拔,樗裏子、公孫奭果爭之。武王召甘茂,欲罷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擊之。斬首六萬,遂拔宜陽。韓襄王使公仲侈入謝,與秦平。
  • 4.    《史記·蘇秦列傳》: “韓北有鞏、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商阪之塞,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陘山,地方九百餘裏,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彊弓勁弩皆從韓出。
  • 5.    《戰國策.秦策》:攻宜陽,五月而不能拔也。樗裏疾、公孫衍二人在,爭之王,王將聽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對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復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陽。
  • 6.    《史記·秦本紀》: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其秋,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魏太子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