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子路問津

鎖定
子路問津,是指孔子讓子路打聽渡口之事。事見《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歟?’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1-2] 
後喻過問或找問路。亦作問津。宋謝枋得慶全庵桃花》:“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那上等的,自有那一班王孫公子去問津。” [2] 
中文名
子路問津
外文名
zilu asking the ferry
概    念
孔子讓子路打聽渡口之事
出    處
《論語·微子》
發生地
武漢市新洲區舊街街孔子河村孔子河

子路問津簡介

子路問津之事,《論語》《史記》等書均有記載。然“津”在何處? 歷來分歧較大,有武漢新洲、山東魚台縣桀溺裏、河南柘城縣劉家溝、河南羅山縣子路鎮子路湖畔、河南新蔡縣關津鄉等多種説法。 [4] 
武漢新洲博物館陳列“孔子使子路問津專題展” 武漢新洲博物館陳列“孔子使子路問津專題展”
歷代學人不辨《史記·孔子世家》中“去葉反於蔡”五字為衍文,反而處處為這五字辨解,故導致出現多個“子路問津處”。魯哀公六年( 前 489) ,孔子自從( 下) 的都城州來( 今安徽鳳台縣) 出發,前往楚國都城( 今湖北江陵) ,途徑邾城( 今湖北武漢新洲區) ,為匡人所圍困,孔子使子路問津。“子路問津”事反映了孔子當時內心的矛盾與痛苦,其地在今武漢市新洲區舊街孔子河村孔子山南麓。 [4] 

子路問津故事梗概

春秋晚期,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積極傳播儒家學説,爭取當權者的支持,以實踐自己“仁愛”和“德政”的治國思想,誰知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重用他。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孔子一行在赴楚國負函途中,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條河流擋住了去路。那條河不是太寬,遠遠望去,河道蜿蜒曲折,水如銀帶,近看河水清澈見底,與另一條河流在此匯合。這天傍晚,孔子師徒走到這裏,就是找不到渡口。沒有渡口怎麼過河呢?
正當孔子和他的弟子為過河犯愁之際,他們看到不遠處田野裏有兩位老人正在低頭鋤地。這兩位老人正是當時隱居在這裏的高士長沮和桀溺。於是,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兩位隱士請教渡口的位置。
兩位隱士看到子路走過來,又看到不遠處坐在車上的孔子。還沒等子路説明來意,長沮手也不停地問子路:“那位坐在車上的人是誰?”“他是我的老師孔丘。”長沮抬起頭,用嘲笑的口吻問:“是魯國的孔丘嗎?”“是的。”“哦,他不是生而知之嗎?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裏呀,還來問我們這些種地的人幹嗎?”
子路討個沒趣,又轉身去問另一位隱士桀溺。桀溺停下鋤頭,問:“你是誰?”“我是仲由。”“你是魯國孔丘的弟子吧?”“是的。”“告訴你,當今天下大亂,猶如滔滔洪水,誰能改變這樣的世道呢?你與其跟着那個總是躲避壞人的人到處遊歷,還不如跟着我們這些避開亂世的人,做個隱士吧。”桀溺説完話,又忙着鋤地,再也不理會子路了。
子路沒有打聽到渡口,只好把長沮和桀溺兩位隱士的話轉述給老師。孔子聽後,心裏相當難受,酸楚和悲涼還夾雜着一股落寞。過了好一會兒,孔子若有所失地告訴他的弟子:“人是不能同飛鳥走獸為伍的。鳥是飛的,在天空中可以自由飛翔;獸是山林中的,可以無憂無慮地行走。人各有志,只有各走各的路好了。可是,我們不同世上的人打交道,還同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符合正道,我也沒有必要這麼辛苦周遊列國力圖改變這個亂世了!”
後來,在一位農夫的指點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終於找到了渡口,過了河,並順利到達負函。
“子路問津”和“指點迷津”是孔子周遊列國歷程中為後世留下的著名典故。“問津”是孔子及其弟子與長沮、桀溺兩位隱士之間發生的故事,表面上是指孔子師徒在打聽自然河流的渡口,實際上隱喻他們正在探尋人生渡口和救世道路,還關係到孔子對人生觀、價值觀、宇宙觀的探索與考量。從“問津”事件中,我們既可以看到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亂世的黑暗和無道,又可以看出作為“萬世師表”孔子思想和人格的不凡。不管孔子在周遊列國中推廣自己思想的結果如何,但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走了一條連君子都不敢去走的道路。

子路問津發生地考證

武漢市新洲區舊街街孔子河村孔子河畔有一問津書院,民間俗塵“孔廟”,因《論語》中孔子周遊列國至楚國孔子使“子路問津”於長沮桀溺典故而得名。問津書院前身建於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22年間,因邾縣(即武漢新洲)庶民在孔子山耕地時掘出一塊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問津處”八個秦隸大字。
西漢淮南王劉安遂命在發掘地建一亭,將石碑立於亭內。同時,在孔子山孔子河濱修建孔廟祭孔,並徵召學士在廟內講學著書。 [3] 
參考資料
  • 1.    李修生,朱安羣 主編.四書五經辭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第41頁.
  • 2.    史仲文,胡曉林 主編;梁滿倉,張佔國,戈繼敏 本卷主編.中華文化掌故辭典·文化掌故.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第17頁.
  • 3.    寂寞孔子河 孔老夫子“一生未能跨過”  .武漢晚報.2012-12-14[引用日期2019-10-13]
  • 4.    柏俊才.“子路問津”處在今武漢新洲考[J].蘭州學刊,2014,(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