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秋晚期

鎖定
春秋晚期,時代名,此時中國社會正在發生巨大變革,記載於《史記·河渠書》。
中文名
春秋晚期
意    義
時代名
變革時期
奴隸制度崩潰,封建制度確立
百家思想
老子、孔子、墨子、韓非子等
農業主工具
鐵農具
文    獻
史記·河渠書》

春秋晚期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崩潰,封建制度確立。這一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在以下方面:(1)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鐵
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誌着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係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2)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着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春秋晚期百家思想

(1)老子政治思想的實質及影響: 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面對着變革的社會,他的主張實質上代表了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儘管當時沒有統治者會採納他的政治主張,但他的思想在後世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社會動盪之後(特別是在西漢初,其思想一度成為統治思想),社會需要休養生息,老子的無為思想為經濟的恢復,社會的安定、發展作出了貢獻。但無為思想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有消極的一面。(2)如何認識孔子的階級實質: 教材有言,孔子主張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對着社會的變革,顯然孔子同老子一樣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沒有一個國君採納他的主張,最後鬱郁回到魯國,安心教書育人。(3)如何評價墨家思想:墨家反映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主張兼愛非攻有進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階級社會無法實現。(4)孟子思想的實質及地位:孟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其根本目的不是為百姓考慮,是為統治者長治久安計,他的主張代表着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但是面對着你死我活的兼併戰爭,如何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孟子的思想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司馬遷評價孟子説“迂遠而闊於事情”。孟子思想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它是後世“民本”思想的重要來源。(5)如何認識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質決定意識,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產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這種思想也極大地鼓舞了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這也過分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認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古代社會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當與此有關。(6)辯證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韓非子的思想:歷史向前發展,今必勝古,主張按現實需要變革;治國“以法為本”“法不阿貴”;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思想敢於直面大變革、大動盪的社會現實,順應了統一的趨勢,有利於封建制度的建立和鞏固,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當時是最有用的,各國的改革變法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法治”過度易導致暴政,使階級矛盾激化,應一分為二來評價,以後秦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説明法家思想不能維護統治的長治久安。

春秋晚期農業產量

由於鐵農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和農業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有所提高。據李悝對戰國初年魏國農產量的估計,一畝地普通年景可產粟一石半,折今畝產九鬥。據《史記·河渠書》記載:凡受鄭國渠水灌溉的土地,每畝可收一鍾。一鍾是六石四鬥,折今畝產三石八斗四升,在二千多年前戰國晚期的生產條件下,產量的確是很高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