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孔子山

(山東省平陰縣孔村鎮)

鎖定
孔子山,本名紫蓋山,在山東省平陰縣孔村鎮西北兩公里處,山巔故有孔子講書堂遺址。因此,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於此址建“孔林書院”,又名“杏壇遺響”。明弘治十五年(1502)重修孔廟(即“孔林書院”),始立孔子及四配像。明萬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596-1597年)遷至山東坡,仍立孔子及四配像。清康熙年間,張拔重修孔子山廟;1770年,1859年,1934年分別重修孔子山廟。“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壞。
中文名
孔子山
地理位置
山東省平陰縣孔村鎮西北兩公里處 [1] 
景點級別
無等級
門票價格

孔子山主要景點

孔子山
孔子山(5張)
孔子山系歷史名山,與五嶽同為中國三十洞天之一。《名山志》有孔子山絕頂“孔子講書堂”遺址的記載。這是曲阜以外惟一的“孔子教書堂”遺址。“杏壇遺響”是平陰縣八大景之一。
孔子山 孔子山
孔子山孔廟位於東面山坡,座西面東,臨孔子山村西。東西長約120米,南北寬約80米。整體為三進大院外跨兩樓。大門高建台階之上,排樓式三間。大門裏圈有長方院,對牆為大影壁,影壁兩旁通過兩座小門入一進院。該院南北各建三間瓦房,南為過道房,為接待官廳。此處晚清興辦學堂時立為學堂。過道房南另闢一小院,建有平房六間,供祭祀時做炊事用,早期曾有看廟者居住。由一進院登階進入二進院,此院南北對稱,各建有三間帶前廊的瓦房,房內是孔子弟子及後世入孔廟的儒家木主。二門旁有南北兩道牆,牆上半部為青瓦排花透體。從二進院再登階進入三進院,此係大平台式,前沿有兩段南北半身高透體牆欄,通過兩列12個石俑進入大殿。大殿五間,前廊四根八稜青石柱,前牆上半部全系木格花窗扇,殿頂外構築筒瓦高脊,頂山均有禽獸裝飾。殿內雕樑畫棟,大紅圓柱8根,設木閣三間。正中一間供孔子塑像,左右兩間供四配像。殿內貼南北山牆各建一長台,各供6個木主,即12哲。
大門前左右兩側跨出正院建有兩座高台樓。左側是講書樓,西面後牆實體到頂,左、右、前三面環廈,黑漆圓柱8根,南北大對窗,面東木格花門,平頂四角斜尖。右側是文昌閣,兩層六角尖頂。一層有文昌帝君塑像,二層是魁星塑像。兩樓樓身並樓台高約10米左右。大門前兩樓之間為一南北長平台,再前有15米見方的大平台,兩平台均系青條石壓邊。文昌閣北側設一進廟便門。
廟系循山而建,由前往後逐步升高。因此,大方平台台階為13級,大門、二門和大殿平台前三座台階均為9級,大殿前3級。

孔子山匾額題字

廟內有木製大匾額6塊,木製長牌對聯一副,其顏色和匾文分別是:大門外面為白地藍字“生民未有”;大門裏為赭色地黑藍字“斯文在茲”;二門上為白地天藍字“圖書天地”;大殿門上為紅地紅字“與天地參”;殿內孔子塑像閣上的大匾長與閣寬相等,寬鑲邊黑漆地金字“金聲玉振”;講書樓內對門牆上白地黑字“春風化雨”。大殿內孔子像木閣兩旁圓柱上長牌對聯是:“盛德同天地馬跡車塵到處皆春風化雨;斯文炳日星宮牆俎豆此間即泗水尼山。”長牌面為金色碎屑地天藍色字。
廟內外共有青石碑13通,大殿前5通,二進院內4通,大門外3通,村東1通“杏壇遺響”碑。大門外左側一通斷為四截的“杏壇遺響”碑,系從山頂移下來的,明萬曆初立於山巔。另有兩通殘碑,一是北宋熙寧五年篆額曰“孔林書院”部分碑頭,一是弘治十五年重修孔廟碑部分碑身。
孔子山東面,遍植翠柏。廟內外原來大樹頗多,一進院內曾有兩人合抱的柏樹,院子被遮其大半。從遠處看孔子山,見樹不見廟。廟的建築特色為青磚青瓦白牆,加之古木參天,廟貌巍然。

孔子山文化內涵

孔子廟在山巔和遷移後常年遊人不斷,從官吏以至百姓各階層人士都有。尤其是在每年的清明節,上午十多里外的師生雲集孔子山,瞻仰孔廟,下午周圍村莊以婦女為主體形成人流往來於孔廟。明《兗州府志》有詩曰:“紫蓋鬱蒼蒼,孤峯標聖堂。四時誰俎豆,萬仞見宮牆。聖運千年在,風流自世長。高山多仰止,寧北舊甘棠”。《平陰縣誌》也載有名人登山贊孔廟的詩:“紫蓋山中雲樹蒼,傳來孔子教書堂。列侯霸業煙銷盡,惟有尼丘聖澤長”,元、明、清以來,每年祭祀孔子,孔子山廟與縣文廟同時舉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