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女媧補石

鎖定
中國上古神話傳説之一,創世女神女媧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1] 相傳女媧摶土造人,並化生萬物 [2-3] ,使天地不再沉寂。女媧氏,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 [4-7] ,她是一位美麗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樣苗條,以致有些神話學家堅稱她根本就是蛇身。
女媧補天的故事和女媧造人的故事一樣,都是中國人家喻户曉的。女媧時代,隨着人類的繁衍增多,社會開始動盪了。後人將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戰,結果共工氏因為大敗而怒撞不周山為由,銜接女媧熔五彩石以補天等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動人故事。
在中國民族所有的古代神話傳説人物中,有些都是有其原型人物的,都是遠古時期為人類做過特別重大貢獻的部落羣體和首領。後人為了紀念她們的功績,而將其神話。
中文名
女媧補石
出    處
 《易經
人    物
 女媧
類    型
中國神話故事
稱    謂
人類始祖

女媧補石引言

女媧是傳説中的歷史人物,“女媧補天”是神話故事。史書上有不同的記述。無量山,女媧爍石補長天。也是桃花江人對女媧補天傳説的一種解讀。
易經》卦辭有云:“庖犧氏沒,神農氏作,是為炎帝”。按《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雲:女媧氏,風姓,神農氏母。代伏羲氏立號,曰女希氏。女媧以功高而列“三皇”。庖犧(又曰伏羲)、女媧、神農是中華歷史遠古代的《三皇》。神農氏炎帝傳八代,計五百三十年。神農氏末年,軒轅氏興起,他與末代炎帝榆罔三戰於阪泉,又禽殺蚩尤於涿鹿。他的功業東至於海、登泰山;西至於崆峒、登丸山;南至於江、登熊湘,北至於葷粥、登烏丸。他統一了中華大地,是為黃帝。他開創了一個“五帝時代”。“三皇”、“五帝”是中華歷史上的一個長達幾千年的歷史紀元。
《史記·三皇本紀》記:(女媧)當其末年,諸侯共工氏任智以強,霸而不王,以木乘水,與祝融戰,(共工)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女媧乃煉五色石補天,斷鱉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這是“女媧補天”的歷史記載,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早的光輝篇章。

女媧補石伏羲和女媧

有考古研究發現,在非洲發現了人類最早的古人類化石。而現代遺傳基因研究中,各大洲,不同膚色的不同人種,他的遺傳基因同一性在99.95%以上,説明人類有共同的祖先,據此推測,那中華民族的祖先也來自於非洲。
古人的生活與動物無異,均以“食為天”。處於赤道附近的非洲大陸,日照長、氣温高,植物的生長週期短。從而大地綠色葱蘢,植物品種數量繁多,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是動植物的自由王國。人類首先在那裏繁衍,是在情理之中。
人類的智能,使人的種羣數量在不斷增加。而出現食物缺乏,就不斷的向四周擴展而發生遷徙。他們沿海岸線進行漁獵生活,從非洲過紅海到歐亞大陸,最後到達美洲,沿着物產豐富的路線而遷徙的。
首先來到中華大地的先人,從南亞,經東南亞而進入中國大陸的。中華民族的一枝先人,沿瀾滄江而上,到達三江源地區。此乃崑崙山脈、巴顏克納山東麓。那時,這裏沒有這麼高的高原,也沒有現在這麼寒冷。印度洋的季風,温暖和潤濕着這大片山河。這裏有着廣闊的草原,綠色葱蘢的山脈,平靜的湖泊。近年來在這裏大量恐龍化石的出土。説明六千萬年前,這裏是恐龍的樂園。山上的野果,水中的魚蝦;草原和山上的牛羊、野獸,是漁獵的廣闊天地。豐富的物產,是為人類生活的美好地方。他們依山峒而居,古稱為燧人氏或稱之為山頂洞人。
先人從南方向北方的擴展之中,氣候越來越冷,過冬是他們能在那裏生存的首要問題。我們的祖先有人在用石頭在打擊野獸時,不巧打在一塊石頭上,冒出了火花,點燃了草原,燒死了許多野獸。當先人拾起燒熟了的野獸吃的時候,覺得鮮美異常。從此熟食傳開了,人類的飲食來了個質的飛躍,熟食杜絕了許多病菌的傳染渠道,減少了人的死亡數量。是火帶來了人類的文明,文明發展了人類。
而火的獲得和保存,就象我們欲獲得基因物種和挽救瀕危動物一樣難。現在尚流傳着一種鑽木取火的傳説,此種説法是不可信的。鑽木取火就是摩擦生熱而產生火苗。它必須要有堅硬的鑽頭和高速轉動的工具。而那時除了石頭、骨頭之外,恐怕要找到一根耐用的繩子也很困難,鑽木取火是不可能的。取火最有效的辦法是用礫石相互敲打而產生火花。中國在半個多世紀前,在沒有“洋火”(即火柴)的地方,獵人進山時,就採用打火鐵片,敲擊火石(一種堅硬的石頭)產生火花,點燃紙媒(一筒捲紙)而獲得火種。所以擊石取火,流傳了上萬年。
‘火’的廣泛使用而出現了陶器,人類由舊石器時代而進入新石器時代。蚩尤得蘆山金,造五兵;開創了冶金時代..。材料和工具的更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在工具製造中,產生科學。
“火”歷來就是先民敬畏的神靈,處於崑崙之野,三江源的中華祖先首先從燧人氏族發明和掌握了取火的方法,並利用火來驅趕猛獸,製造工具,生產出美味熟食,而使許多部落歸服,而形成燧人氏社會。這中間的出現了風部族的伏羲與女媧兩兄妹。兄長伏羲比女媧大很多,父母早亡。女媧是靠伏羲帶大的。伏羲是打獵的高手,捕魚的能人。他身強體壯,肯動腦子,每天夜伏早歸。每當晨曦初露時,就發現了伏羲的身影,而稱他為伏羲,也叫太嗥。伏羲還有一門特殊本領是庖解動物的肢體,稱庖廚。因之越來越多地部落擁戴他。他很有心思,他把田圍起來進行養魚。把捉到的小豬、小狗及牛羊圈養起來交女媧餵養。並與女媧一道栽果樹,種野麥、蜀、黍。他倆的產業多了,收穫也多了。為了記數,他捉到了一隻大龜,看着龜背上的八方形的圖形出神,他用樹枝在地上划着,而創制了《八卦》文字,成為中華人文之祖。《八卦》到神農時代發展成為64卦的《連山易》,到大禹時發展為《歸藏易》,周文王演八卦而著《周易》。孔子以此作十翼而為《易經》成為中華哲學之祖。中華文明由此發生而發展。伏羲的《八卦》這種形態發展成了東方文字方塊形體。而結繩記數的西方文明則發展成為英文的二十六字母,構成了各自的文字和不同的文明體系。
伏羲那個時代,沒有農業,只有狩獵和捕撈業。以庖解動物肢體為食物,以伏羲時代特色而成為庖犧氏社會。而食物的獲得是依靠男性。在這之前,是男人主宰的社會。傳説中的盤古氏、燧人氏、有巢氏及夸父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均是男人主宰的社會。
伏羲的妹妹,作為女孩子,由於哥哥的愛護,不讓她去狩獵,蝸居在家,人們稱之為女媧。女媧也是異於常人的女孩,她在家飼養豬、牛、羊的幼子,栽培果樹,種植麥、蜀、黍及蔬菜,也養魚蝦。從中掌握了動物、作物的習性,生產經驗技術不斷提高。她把這些技術傳授給當代的女人們。隨着人口的增加,野生動物及野果越來越少時。養殖與種植成為生活的主要來源,母性便執掌部落和家庭,成為母系社會。食物的匱乏,先人就沿着黃河流域向東遷徙。留下來的部落,人們的食物來源,是靠女媧發展起來的種植、養殖業。東遷的人們也把種植、養殖業及“火”的文明帶到了新的地方,與原居民共同發展以“火”與種植養殖業文明。
當人們的食物來源依靠種植養殖業的時候,母系社會就形成了。女媧功高蓋世,當伏羲死後,以女媧核心的“帝國”也就形成了。因之,史書上説她因功高而列為《三皇》。女媧氏代表的是農牧業與狩獵業並行的社會,是興起的農牧業,而逐漸取代狩獵的時代。它是一個過渡時期,在歷史上的時間不長。後代儒家文化是以男人為主宰的文化理念,到宋代,理學家把女媧這個時代從教科書上刪掉了。他們便把黃帝列入“三皇”,造成了中華傳統文化上的混亂。

女媧補石共工與祝融

女媧時代,是種植、養殖業即農業發生發展的時代。種埴、養殖業逐漸取代狩獵和捕撈業,成為主要生活的渠道。這個時代也是狩獵、捕撈傳統產業與農業並行的時代。在這時,還有一門專業技術是用火燒製陶器,生產器具與工具,從事這個產業的部落叫祝融氏。在一年中,從事陶器製作的時間很短,大都時間從事種植養殖業,祝融氏在女媧時代己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狩獵需要弓箭,捕撈需用舟、筏,是從事狩獵捕撈業的部落的工作,其部落叫共工氏。
女媧末年,共工氏的首腦憑自己的智能,製造了許多弓箭與舟筏,勢力非常強大,也經常用武力去搶奪其它部落的食物,引來眾多部落的不滿,史稱他為“霸而不王”,即稱霸而不具備王者的風範。而祝融氏的子民則不斷向氣候温暖的東南方向遷徙。以炎帝的一支在南嶽衡山附近建立了自己的家園。第一代炎帝在嘉禾發現了一株優良的稻種,他們斷木為耒,揉木為耜,教人農耕,農業迅速發展起來了。炎帝為了尋找可食用的植物,而嘗百草,始有醫藥。他創五絃之音,教人日中而市,日沒而退,各得所值乃歸其所。他在農業上的重大發現與傑出成就,故稱為神農。農業技術廣泛傳播,形成了神農氏族。在女媧時代,形成了很大的勢力。
神農氏族的豐富的財產,成為靠狩獵為生,資源匱乏的共工氏搶劫與掠奪的對象。好象中國歷史上的遊牧民族對中原漢族的掠奪一樣,神農氏不斷受到工共氏的侵擾。作為帝王女媧,只是一個精神領袖,沒有國家機器,沒有軍隊,是無法制止所發生的掠奪。於是以狩獵騎射為生的共工氏不斷掠奪的戰爭與神農氏的反抗戰爭,先從中原轉到江漢平原,共工氏所用它們製造舟筏與弓箭,在南方的江湖之地也節節取得勝利。神農氏作田種莊稼為生,以家庭為基本單元進行勞作,分散而沒有統率關係,在共工氏的攻擊面前,只能成為被掠奪和奴役的對象。
當共工氏的戰火從八百里秦川,打過洞庭湖之後。神農氏才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洞庭湖南邊,眾多的山丘與谷地,共工氏的騎射與舟車失去了戰爭的優勢。而共工氏的掠奪激起了神農氏為保衞家園的戰鬥精神。共工氏的勞師遠征,南方原居民的逃逸,缺乏給養,戰爭就不能持久。當共工氏渡過洞庭湖之後,其戰爭的優劣勢互換。為了保衞長沙與衡嶽,神農祝融氏與共工的決戰在桃花江盆地(今益陽以浮丘山、天井山為邊界)爆發了,2019年天子山脈亦有城牆山之稱,它與浮丘山組成一道天然屏障。這是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戰。祝融氏堅守浮丘山的各關隘谷口,而共工佔據了桃花江盆地。共工氏久攻不下,補給越來越短缺。在戰爭中屨戰屢勝,而高傲自大,所向披靡的共工氏軍隊,在受阻之後,首領共工不勝而怒,乃向不周上撞去。
浮丘主峯像一顆寶珠嵌在蒼翠的羣山之中,園而不周,古人稱之為不周山。先人説上有天柱、支撐九天不至於坍塌;下有地繩,維繫着地層板塊不致分崩離拆,使之成為一體。共工頭向不周山撞去,天柱拆斷,地繩也從而斷絕。天柱斷,日夜星辰向西北傾斜處移動;地維絕,東南方下陷,成為大海;水潦塵埃,流到那裏去了。天柱斷,天穹在此地出現了裂縫,天河傾瀉。昔日的吳楚大地,江河橫溢,成為一片汪洋澤國,人畜或為龜鱉。數十萬共工軍隊無一倖免,從此共工的勢力消失。廣大被奴役的農民得以解放,神農氏取得了徹底的勝利。接着,女媧來此補天之後而失去了蹤影,神農被擁立為炎帝,而進入神農氏社會。

女媧補石女媧補天神話

大水淹沒了大片土地,廣大先民失去了家園。作為帝君的女媧同祝融來到了這裏。只見這裏是一片汪洋,不周山主峯像顆浮動的小丘,漂浮在大海之中。他們以水乘木,架舟筏來到這浮丘之上,發現天穹的裂縫就在此地東南角。為了止住天河水,決定將天穹裂縫填平。女媧與祝融分工,由女媧找王母借趕山鞭,祝融則打井取地中的風火。當祝融打成火井之後,火從地中衝出,大火衝向天空,形成了巨大的火雲,此洞叫火雲洞。打成風洞之後,以風鼓火,將一塊塊石頭煉成五色石。女媧用趕山神鞭從雪峯山脈趕來了一座座山,安放在浮丘之西,從而浮丘山便出現了48面峯。為了取石,她打了一口石井,把取出的石塊堆放在石頭坪,這口石井有多長無人知曉,但只見其頭,不知其尾,此地留下了石井頭這個地名。取石之後,此地發生塌陷,形成了一條天塹,把浮丘山山脈與天井山脈分開,浮丘山脈自成體系。
在峯頂風洞之下有堆石坪。1600多年前,劉宋道士潘逸遠來此辟穀煉丹,建有丹台與祖師殿。後來將祖師殿擴建為浮丘觀,唐初又被改為浮丘寺。現在的浮丘寺就建在堆石坪上。女媧與祝融在此煉成了三萬六千六百六十六塊五色石。把這些石頭放在補天之處,沉重的石頭把這個山頭壓得下陷了,成了現在矮小的穿天坳,穿天坳到處散落了許多五色石,這是女媧補天的歷史見證。
女媧與祝融在煉石補天時,沒有糧食充飢,他們餓了就啃石充飢,啃過的片石就丟在山頂上,從而山上留下了許多有牙齒痕跡的石片,人稱為齒石。
女媧用五色石填入了蒼天的裂縫之中,又用五色泥將其抹平,她將多餘的五色泥拋向天空,立即化作五色雲彩,浮動在天空之中,裝飾着天空。有些五色泥,落在牛田到灰山港一帶,成為石灰岩。後來有人將其採掘出來,按女媧煉石的方法,燒製成石灰、水泥。現在這裏成為了建材之都。遺留下來的五色石,集中在穿天坳,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紅樓夢》中的通靈寶玉,因之《紅樓夢》又稱〈石頭記〉;《西遊記》中的石破驚天的石猴,成為了孫大聖。都由此而發生。
補天完工之後,祝融趕往衡嶽,進行農作,發展了農業。天河水截斷之後,但大地仍被洪水淹沒着,女媧用趕山鞭劃出了溝壑溪流及江河,疏導了洪水,形成延至如今的江流格局。
水退後,而這裏大地,寸草不生,大地為一片荒原。女媧又去王母御花園,取來了各種花木種子和枝葉,她把松樹、株樹、杉樹、楊樹、柳樹、梅花、荷花扦插浮丘山的四周,以至這裏出現松木塘、株木潭、杉樹侖、楊林坳、楊柳溪、梅山、荷塘等地名。她把竹葉撒向四周,這裏便成了無數的竹海,益陽桃江便成了竹子之鄉。
天修補好之後,女媧來到資江邊,到資江裏洗盡了污泥汗水,然後仰卧在江之陰,讓江水沖洗着自己的秀髮,在和熙的陽光下,不覺的睡着了。此時被王母看見她躺在如花似錦的大地上,便把她點化成座石山,永遠流在人間,這就是如今的修山羞女峯。而女媧生命的信息化作一股山泉,也就是羞女山泉,哺育着這裏的兒女,這裏便成了“美人窩”。
女媧死後,祝融來到這裏找她,一不見人,二不見屍,只見羞女峯那座石山,形同女媧,祝融認定這是女媧的化身,這裏是她最好的歸宿,也就是她的陵寢。從此,這裏作為神農氏的祖山、神山。在神農氏社會里,每年清明節時歷代炎帝在此舉行社會公祭,也是神農氏社會的歷代酋長、萬國諸侯的一次盛會。
五百三十年後,當時的黃帝、炎帝及蚩尤餘部在此祭天祭祖。在女媧這個共同的聖祖的蔭德感召下,實現了民族大團結,締結了中華民族,奠定了中華偉業。女媧精神昭日月。爾後的帝堯,帝舜乃至孔子均來此祭弔。
女媧的壽終正寢,祝融被擁立為帝,因他在農業上的傑出貢獻,史稱神農氏。他們世居炎熱的南方而稱之為炎帝。炎帝傳八代,計五百三十年,這個時候以發展農業生產作為時代特徵,故稱神農氏社會。
女媧氏是開創農業文明的宗師。她的無私奉獻精神,是中華文明的締造者。她那造人的神話及那“煉石補長天”的故事,開拓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成為文藝創作的源泉,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本源。浮丘山因女媧補天的無量功德而稱無量山。這裏是儒家的祖師的聖地,中華道教的“無量天尊”,與漢傳佛教的“無量壽佛”均從這裏發生。中華文明的三大支柱,在這裏互為溶合,成為一體,本源一人,那就是“中華聖祖女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