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奧朗則布

鎖定
奧朗則布波斯語:اورنگ‌زیب‎,英語:Aurangzeb [14]  ;1618年11月3日-1707年3月3日),本名穆西-烏德-丁·穆罕默德(英語:Muḥī-ud-Dīn Muḥammad [14]  [19] 莫卧兒帝國第六位君主(1658年7月21日-1707年3月3日在位),號“阿拉姆吉爾”(烏爾都語:عالمگیر,世界征服者) [1-2]  。莫卧兒皇帝沙·賈汗第三子,母親為阿姬曼·芭奴
奧朗則布自幼受到良好的宮廷教育,學識淵博,通曉經訓和伊斯蘭教法。他足智多謀,尤精於武略,被讚譽為“帝位之榮綴”。早年任德干副王。1657年至1658年,在激烈的皇位繼承戰爭中擊敗了三個兄弟,並囚禁了父親,成為莫卧兒皇帝。奧朗則布登基後,採用招撫為主、武力為輔的手段,分別征服比賈普爾高康達王國,將莫卧兒帝國的版圖擴大到除最南端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 [18] 英國-莫卧兒戰爭中,他保護了孟加拉地區的貿易權。但他捨棄了阿克巴大帝以來的宗教寬容國策,對國內的非穆斯林徵收人頭税,並把他們從官僚機構中驅逐出去,從而激化了國內矛盾。晚期奔波於查特族起義、錫克教徒武裝反抗以及拉傑普特人的叛亂中。尤其是在歷時二十多年的德干戰爭中,奧朗則布同南方新興的馬拉塔王國作戰,始終未能完全擊滅馬拉塔游擊隊,反而使國力耗盡。 [18] 
1707年,奧朗則布在從德干北返的途中死於阿馬德納加爾,享年89歲。他留下的是一個四分五裂並被馬拉塔人、錫克人強大勢力包圍的莫卧兒帝國。莫卧兒帝國在他死後很快就分崩離析,逐漸走向滅亡。
別    名
穆西-烏德-丁·穆罕默德
所處時代
17至18世紀
民族族羣
突厥化蒙古人
出生地
莫卧兒帝國-多哈德
出生日期
1618年11月3日
逝世日期
1707年3月3日
主要成就
征服南印度,使莫卧兒疆域擴展到最大
本    名
奧朗則布(波斯語:اورنگ‌زیب;英語:Aurangzeb)
信    仰
伊斯蘭教
在位時間
1658年7月21日-1707年3月3日
稱    號
阿拉姆吉爾

奧朗則布人物生平

奧朗則布文武兼備

早年的奧朗則布 早年的奧朗則布
奧朗則布(意為“帝位之榮綴”,是其年輕時取得的名字 [19]  )於1618年11月3日生於莫卧兒帝國北部的多哈德(今印度古吉拉特邦多哈德縣)。 [17]  [19]  他本名穆西-烏德-丁·穆罕默德(英語:Muḥī-ud-Dīn Muḥammad [14]  [19]  ,是莫卧兒帝國第四位君主賈汗吉爾之孫、第五位君主沙·賈汗的第三子,母親為阿姬曼·芭奴(泰姬·瑪哈)。1622年,沙·賈汗企圖起兵奪位,但被賈汗吉爾擊敗,被迫認罪,將長子達拉·舒科與奧朗則布送往位於拉合爾的賈汗吉爾的宮廷作為人質。在拉合爾,年幼的奧朗則布受到良好的宮廷教育,受業於米爾·穆罕默德·哈希姆等知名學者,認真學習《聖訓》和《古蘭經》,因此學識淵博,通曉伊斯蘭教法,並“在青年時代他就抱有嚴肅的事業心並形成了宗教的人生觀”。他集中精力學習波斯語阿拉伯語,後來還學會了奧斯曼土耳其語 [19]  [3] 
奧朗則布足智多謀,尤精於武略。15歲時,在一次象斗的場合中,面對狂怒衝奔的大象,他已能應對自如,毫不畏懼 [17]  [3]  1634年,時年16歲的奧朗則布成功鎮壓邦德拉人(拉傑普特部族的一支)的叛亂。自1636年7月11日起,奧朗則布開始擔任德干行省的總督,1644年奉詔回朝 [4]  。1645年出任古吉拉特行省總督。在1646年至1647年的巴里黑戰役中,奧朗則布以“冷靜的膽略和堅定的指揮而出名”。1648年至1652年,奧朗則布相繼任木爾坦和信德總督,並在塔塔打造了一座要塞。期間曾兩次受命指揮坎大哈戰役,率軍同烏茲別克汗國薩法維王朝作戰,雖然失去了坎大哈,但在敗軍中仍顯示了一定才幹。1652年再度出任德干總督。 [3] 

奧朗則布起兵奪位

奧朗則布戎裝 奧朗則布戎裝
1657年,沙·賈汗卧病不起,理應繼位的應該是在當時以宗教寬容和開明的作風而聞名遠洋的達拉·舒科,但久戰沙場的奧朗則布憑藉自己的沉着、精明,最終於1659年3月13日在阿季米爾戰役徹底摧毀了達拉·舒科的力量 [5]  。此年8月,他將達拉·舒科綁在一頭骯髒的小象背上在德里遊街示眾後處決。
此後,他又把注意力轉向了他的二哥舒賈,還有最小的弟弟穆德拉·巴赫什。之後,奧朗則布將二人擊敗(舒賈被逐出印度,客死他鄉;穆德拉·巴赫什以謀殺罪被處死;達拉·舒科的長子蘇萊曼·舒科被慢性毒藥毒死),並於1658年6月8日將沙·賈汗軟禁在阿格拉,直至他1666年去世 [1]  [17]  這次勝利也讓奧朗則布贏得了殘忍、多疑的名聲。
1658年7月21日,奧朗則布在德里舉行了非正式的登基儀式。1659年6月5日,他重新登基,開展了正式的慶祝活動,稱號“阿拉姆吉爾”(烏爾都語:عالمگیر,意為“世界的征服者”),全稱為阿布勒·穆扎法爾·穆希烏丁·穆罕默德·奧朗則布·巴哈杜爾·阿拉蒙格埃爾·帕迪沙·加齊(英語:Abul Muzaffar Muhiuddin Muhammad Aurangzeb Bahadur Alamgir Padishah Ghasi)。 [1]  [2] 

奧朗則布征服四方

  • 孟加拉擴張
奧朗則布中年時期
奧朗則布中年時期(2張)
1661年,奧朗則布委任的孟加拉副王米爾·朱姆拉自德干出發,併吞了庫奇-比哈爾,並進入阿薩姆。1662年3月,莫卧兒軍對到達了阿豪馬首都加爾貢,擊敗阿豪馬國王闍耶瓦琪·辛格,莫卧兒艦隊徹底殲滅了阿豪馬的海軍力量。因雨季到來,使得莫卧兒海陸軍之間的聯繫切斷,莫卧兒軍營裏又發生了一種流行病。雨季過後,朱姆拉重新進攻,不久後,他身患重病,只得議和,阿豪馬國王同意支付大量的戰爭賠款和一筆年貢,並割讓某些地區。但在1663年3月朱姆拉死後,這些地區得而復失。長期的拉鋸戰沒有帶來任何成果。不過,庫奇-比哈爾統治者還是被迫割讓給莫卧兒蘭格普爾和西卡姆拉普。 [6] 
1666年,繼任孟加拉副王的沙伊斯塔汗從阿拉幹國王手中奪取了查特岡(即吉大港)(吉大港之圍),還佔領了孟加拉灣的桑德維普島。 [6] 
圖冊參考資料 [14] 
  • 阿富汗戰事
在阿富汗地區,普什圖族向莫卧兒人表示順從,而莫卧兒政府承認了其他的山區居民,如阿弗裏提、尤蘇夫柴、卡塔克等部族在印度和喀布爾間徵收過境税的權力。 [6] 
奧朗則布 奧朗則布
1667年,尤蘇夫柴人突然起義,劫掠朱契,切斷了德里和喀布爾之間以及喀布爾和克什米爾之間的交通。經莫卧兒將領穆罕默德·阿明汗的指揮,這次動亂得以平定。1672年,阿弗裏提人和卡塔克人起義。時任喀布爾省長穆罕默德·阿明汗兵敗於阿弗裏提人,逃往白沙瓦,莫卧兒軍陣亡數達一萬,另有兩萬人被俘。勝利的消息遠揚四方,卡塔克詩人酋長鬍沙爾汗和阿弗裏提人聯合起來,成為反抗莫卧兒人的起義。奧朗則布命寵臣蘇查特汗出征,但蘇查特汗不聽管理查姆魯德前哨的查斯萬特·辛格的忠告,在卡拉帕山道被殺。 [6] 
為了恢復帝國的聲威,1674年6月奧朗則布親臨哈桑-阿布達爾指揮作戰,歷經一年多的戰鬥,局勢於1675年底完全扭轉。奧朗則布發掘了富有才幹的阿米爾汗,任免他為阿富汗總督。阿米爾汗在任二十餘年,籠絡普什圖族,並用大量的賄賂以維持山道的暢通無阻;他還規定,部眾有權向酋長要求分得土地,此舉使各部族內部自相殘殺,諸部再無暇叛亂。 [6] 
阿富汗戰爭破壞了莫卧兒帝國的財政,其政治影響更為有害。有觀點認為:“由於這次戰爭,在隨後發生的拉其普特戰爭中要僱用阿富汗人就不可能了。而且,因為把最好的莫卧兒軍隊從德干調往西北邊境作戰,就解除了對西瓦吉的壓力。”阿富汗人就這樣間接幫助了拉其普特人和馬拉塔人取得勝利。 [6] 
  • 保衞海岸
為奪取孟加拉的貿易權,英國東印度公司於1685年委派查爾德爵士率領12艘戰艦、約1000名戰鬥人員(包含600名水兵及東印度公司控制下馬德拉斯的400名武裝僱員)的艦隊前往孟加拉灣。時任孟加拉總督、奧朗則布的叔父沙斯塔-汗建議和談,但因一次莫卧兒官員與英國水兵的衝突,談判破裂,英艦發動攻擊。莫卧兒方面要求停火,並建議重啓談判。與此同時,數萬名莫卧兒士兵自恆河水道直抵吉大港前線,開始攻擊登陸英軍。查爾德爵士撤退至胡格利河口處的一座小島上駐營,企圖逼迫莫卧兒當局妥協,卻因惡劣的環境與稀缺的資源而在三個月損失過半士兵,被迫返回馬德拉斯。
歐洲人所繪的奧朗則布 歐洲人所繪的奧朗則布
1688年,英方派希思船長統領一支規模更小的船隊突然抵達阿拉伯海海域,準備攔截從印度西北海岸起航的麥加朝聖船隻。奧朗則布措手不及,考慮到國際聲望和涉外影響,被迫同意重啓貿易談判,並以拖延戰略勸説英國艦隊返回東海岸。當英艦東返後,發現談判並未取得進展,於是以優勢火力轟炸沿海港口巴拉索。此時,大批莫卧兒軍隊集結于吉大港,並通過法國和葡萄牙的援助,建立了堅固的堡壘。希思只得返回馬德拉斯。
1689年,奧朗則布首先下令沒收分佈在各地的英商財產,接着派出穆斯林大將賈希拉和埃塞俄比亞基督徒馬皮拉率領擁有2艘裝備數十門火炮的歐洲風帆戰列艦及大量在西南海岸活動的海盜船隊進攻孟買。同時還有大量陸軍在東、西海岸協同進攻,將對方分別壓制在孟買和馬德拉斯的堡壘內。東印度公司孤立無援,被迫於1690年初求和,奧朗則布見好就收。戰後,奧朗則布逼迫公司董事同意繳納75萬英鎊,取得完勝。
不過,炮擊孟買的2艘歐式戰艦在1695年被英國海盜亨利-艾維爾等在阿拉伯海洗劫,東印度公司為此提供了賠償,並在全球水域通緝肇事者。
  • 南部擴張
奧朗則布在位時的莫卧兒帝國疆域(取自《世界歷史地圖集》) 奧朗則布在位時的莫卧兒帝國疆域(取自《世界歷史地圖集》)
奧朗則布在位時,莫卧兒帝國的領土延伸到了南亞次大陸的最南端。從1681年起,奧朗則布親自率軍來到德干地區,滅掉了最後兩個獨立王國。
莫卧兒軍隊首先進攻比賈普爾王國,圍困比賈普爾長達18個月,最終將其攻破。僅6個星期後,奧朗則布又把目標對準了最後一個在德干的獨立王國高康達,莫卧兒軍隊首先佔領了以富饒和奢華而聞名的海德拉巴,之後又圍困印度南部最堅固的堡壘城市高康達長達9個月,最終採取反間計,從內部攻破了這座城市。這次戰爭使整個南印度歸順了帝國。
奧朗則布在位時,帝國的疆域達到了鼎盛,到1687年,帝國的版圖西臨波斯,東至孟加拉,北達克什米爾,南至科佛裏河。南亞次大陸及阿富汗幾乎全部統一在莫卧兒帝國政權之下,帝國發展到了極盛。

奧朗則布暴政與反抗

奧朗則布是位有才能的政治家,但並不像阿克巴和沙·賈汗令人敬畏,他令人感到恐懼,據説他的兒子接到他的信時總是雙手顫抖。
  • 極端宗教政策
奧朗則布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伊斯蘭教遜尼派教徒,他將自己作所穆斯林君主的典範,他認為遵守教規就是他的準則,企圖按照《古蘭經》的信條把一個絕大多數的人民都是印度教徒的“達爾-烏勒-哈爾布”(指非穆斯林國家)變成“達爾-烏勒-伊斯蘭”(指伊斯蘭王國) [6]  。他遵奉遜尼派教義,推行伊斯蘭教法,主持編纂有《阿拉姆吉爾法典》,廣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贊助伊斯蘭學術文化。曾下令禁止穆斯林採用印度教的習俗,不準在錢幣上鑄造“清真言”,宣佈恢復使用伊斯蘭教歷
晚年的奧朗則布
晚年的奧朗則布(3張)
奧朗則布破壞了阿克巴在位時的宗教自由政策,執行反印度教政策:1665年,他頒佈了一道法令,規定對穆斯林商人的關税率是2.5%,印度教商人是5%。1667年,廢除了對穆斯林的關税,但對印度教徒仍然不變。1669年,他向各省省長髮出通令,“拆毀異教徒所有的學校和寺院”。在1671年頒佈的法令中規定,書記和會計員必須是穆斯林,但是當發覺沒有印度教徒的幫助就不能進行行政管理工作時,又下令規定“比什卡爾”(税務機關的書記官)必須一半是印度教徒,一半是穆斯林。阿克巴時期廢除的人頭税於1679年4月再度開徵,“以護張伊斯蘭教,革除異教。”在其他的税收裏,印度教徒所交的税是穆斯林的兩倍。1695年,除了拉其普特人,所有的印度教徒都被禁止坐轎、騎象和騎純種馬、攜帶武器。這些舉措無疑遭到了印度教臣民的憎恨,失去了全印各地印度教徒臣民的同情。 [6] 
除此之外,他於1675年以煽動暴亂罪處死錫克教第九代領袖得格·巴哈杜爾,遭到錫克教徒的激烈反抗;他對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信徒也持排斥態度,使布赫拉人和科查人受到迫害。 [6] 
  • 反抗活動
面對奧朗則布的極端宗教政策,查特人、班德勒人、馬拉塔人拉其普特人甚至阿羅闍弗人紛紛揭竿而起,反對他的統治。1672年,信仰印度教的薩特納米人發動起義;1679年,德里印度教徒聚集於大清真寺抗議。 [6] 
1690年,奧朗則布為了籌餉鎮壓國內起義,接受英國東印度公司所繳納的現款而准許他們在西海岸蘇拉特一帶和東海岸恆河口繼續貿易。這導致英國人在印度的殖民勢力進一步增強。

奧朗則布德干戰爭

出行中的奧朗則布(中) 出行中的奧朗則布(中) [17]
特別是困擾晚年奧朗則布的,是西瓦吉領導的馬拉塔人起義,他們建立起自己的勢力,點燃了起義的火焰,源源不斷的進攻莫卧兒帝國,成為奧朗則布的勁敵。西瓦吉善於用人,精於游擊戰術,軍隊紀律嚴明,對伊斯蘭教採取寬容態度,曾於1663年的浦那之戰、1670年的蘇拉特之戰屢敗莫卧兒軍隊。
西瓦吉死後翌年,即1681年,奧朗則布離開首都,自此未曾北迴,進行了二十六年(1681年-1707年)的德干戰爭,其中後二十年是同馬拉塔人的戰爭。莫卧兒軍隊長期在乾旱的沙漠裏對付馬拉塔人的游擊戰,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奧朗則布在處死了西瓦吉的繼承者桑布以後,仍然遇到了馬拉塔人出乎意料出乎意外的長期有組織的抵抗。
他耗費了大量時間、軍力、金錢去奪取馬拉塔人的要塞,而馬拉塔人被滅掉後,又捲土重來,這樣換來的只是士氣低落,士兵們抱怨這是在和蒼蠅作戰。而且其他地區的馬拉塔人又發起反攻,並奪去了莫卧兒人的領土。實際上從1700年以後,德干的許多地區成為了馬拉塔人的附庸。戰爭大大消耗了帝國的實力,耗盡了奧朗則布的國庫。

奧朗則布愧恨逝世

奧朗則布時期莫卧兒帝國疆域 奧朗則布時期莫卧兒帝國疆域
奧朗則布因長久留在南部,還導致了帝國北部的政治腐敗,部分人開始擁兵自立,大貴族也都紛紛鞏固自己的地位。帝國的離心力日趨發展。他沒有意識到帝國需要各個階層來維持安定,而把伊斯蘭教強加於一切事務之上,導致帝國的根基被破壞,這使得他的征服失去了意義,與其要一個疆域遼闊的帝國不如選擇阿克巴時期一個四海安定的國度。
奧朗則布最後被迫從德干撤退,途中患病,1707年2月20日,89歲的奧朗則布死於艾哈邁德納加爾的賓格阿爾(今屬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臨終前寫到:“除了苦行之外,過去的日子留下的只是悔恨,如此寶貴的生命,卻沒有收穫任何意義。”他葬在了一處簡單的、沒有標記的墓地中,留下了一個四分五裂並被馬拉塔人、錫克人強大勢力包圍的莫卧兒帝國。 [17]  [19] 

奧朗則布為政舉措

奧朗則布政治

洪哈爾《奧朗則布與三子阿扎姆》 洪哈爾《奧朗則布與三子阿扎姆》 [7]
奧朗則布是一個勤勉的政治家,英勇善戰的將軍以及虔誠的穆斯林。但他性情偏激,工作作風粗暴,而且對除了伊斯蘭教以外的印度宗教都實行不寬容的壓迫政策。他在位期間,雖然帝國表面盛極一時,但其實已經埋下了分裂和衰落的種子。
實際上,印度有土邦自治的傳統,缺乏中央集權的國家觀念,而且已面臨歐洲殖民者的步步緊逼,奧朗則布的政策在當時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從長遠來看,也許只是加速了帝國的分裂和殖民化,而不是改變了歷史進程。

奧朗則布軍事

1667年-1675年,普什圖人在印度與阿富汗邊境起義,奧朗則布派穆罕默德·阿明汗等鎮壓,但未能根除,莫卧兒軍反遭失敗,他被迫於1674年親征,次年平定叛亂。1672年,信仰印度教的薩特納米人起義,很快遭到鎮壓。 [6] 
西瓦吉領導的馬拉塔起義則對奧朗則布的統治構成了最大的威脅,他曾於1664年和1670年屢敗莫卧兒軍隊。西瓦吉死後,奧朗則布南下,進行了二十六年(1681年-1707年)的德干戰爭,主要是同馬拉塔人的戰爭,最終陷入泥潭,始終無法殲滅其軍隊。
在1685年至1689年的英國-莫卧兒戰爭中,莫卧兒軍隊擊敗了英國人,保護了新佔領的孟加拉地區的貿易權。

奧朗則布宗教

正在禮拜的奧朗則布 正在禮拜的奧朗則布
奧朗則布在位期間,遵奉伊斯蘭教遜尼派教義,推行伊斯蘭教法,打壓印度教、錫克教甚至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企圖以法律和經濟手段迫使其改變信仰。
他於1665年加重印度教商人的關税;1669年諭令摧毀印度教寺廟和學校;並在原址上修建新的清真寺,1679年重徵印度教徒人頭税;1695年禁止印度教徒騎馬、乘象等。1675年以煽動暴亂罪處死錫克教領袖得格·巴哈杜爾,遭到錫克人的不斷反抗。 [19]  他還恢復了非伊斯蘭教教徒人頭税,並且在其他的税收裏,印度教教徒所交的税是穆斯林的兩倍。
阿克巴之所以奠定了莫卧兒王朝統治的基礎,正是因為有宗教自由這根支柱,皇帝也因此得到了全國人的擁護,而奧朗則布無疑破壞了帝國的根基。這樣的舉措激化了國內矛盾,引發接連不斷的反抗,使莫卧兒帝國走向衰落。

奧朗則布文藝

  • 細密畫
巴萬尼·達斯繪《奧朗則布臨朝》 巴萬尼·達斯繪《奧朗則布臨朝》 [8]
奧朗則布是偏執的清教徒式的皇帝,漠視藝術,不再贊助繪畫,加速了莫卧兒細密畫衰微的過程。1660至1680年,德里的皇家畫室人數縮減,尚未解散,宮廷畫家們仍舊繪製了不少皇帝、王子、朝臣、貴族的肖像和宮廷朝覲場面,但人物造型刻板冷漠,構圖因襲,筆法拘謹,已失去沙·賈漢時代優雅的裝飾趣味。1681年,奧朗則布把統治中心從德里轉移到德干,莫卧兒畫家們也離開德里,流散各地。 [9] 
奧朗則布時代,首席宮廷畫家洪哈爾畫的細密畫《奧朗則布與他的三子阿扎姆》(約1660年),此畫因襲了沙·賈漢時代皇帝接見王子、朝臣場面的正規構圖,人物面部表情都比較刻板。奧朗則布死後,莫卧兒畫家巴萬尼·達斯的細密畫《奧朗則布臨朝》(約1710年)的人物造型更顯拘謹刻板,白髮長髯的老皇帝與朝臣們亦呈全側面,儘管服飾華麗,但姿勢僵硬,毫無表情,與奧朗則布時代的清教徒精神恰相吻合。 [9] 
  • 建築
奧朗則布時期的主要建築
奧朗則布時期的主要建築(3張)
奧朗則布本人並不熱愛建築和藝術,在他統治期間,莫卧兒帝國的建築營造活動開始走向衰微。他不僅對建造城堡宮殿不感興趣,還將此前的建築精品上有關異教的建構摧毀。在為數不多的建築營造活動中,奧朗則布摒棄了奢華的裝飾,將建築迴歸本源,使用低廉的材料、簡單的工藝,盡顯一名伊斯蘭教清教徒的偏執和冷漠。 [10] 
奧朗則布統治期間的主要營造活動有拉合爾的巴德夏希清真寺(Badshahi Mosque)和他為妻子拉比亞在奧蘭加巴德修建的拉比亞陵(Rabia Tomb)。巴德夏希清真寺是奧朗則布統治時期規模最大的建築,但和莫卧兒時期其他清真寺相比顯得呆板、拘謹;拉比亞陵雖仿照前人的泰姬·瑪哈爾陵修建,所使用的材質、建築設計的比例、施工的工藝都不可與之同日而語,被嘲為“窮人的泰姬·瑪哈爾陵”。 [10]  [15] 
奧朗則布不僅對宮殿建築不感興趣,而且毀掉了阿格拉城堡的象門上阿克巴時代雕刻的大象,因為伊斯蘭教戒律禁止偶像崇拜。 [15]  他晚年在德里紅堡深處為自己祈禱而建的珍珠清真寺(1699年),雖然採用了白色大理石,尚不失沙·賈漢時代建築的優雅格調,但也不如沙·賈漢在阿格拉城堡所建的珍珠清真寺勻稱、純淨而華貴。 [16] 
圖冊參考資料 [14] 

奧朗則布歷史評價

印度學者賈頓納特·薩爾卡爾稱:奧朗則布(阿拉姆吉爾)的歷史實際上就是印度的歷史……在他的統治下,莫卧兒帝國獻版圖擴張到了最大的限度,成為從印度有史以來直到英國勢力興起之前最大的一個統一的國家。 [3] 
印度學者R·C·馬宗達等《高級印度史》:奧朗則布五十年的非凡統治時期可以“自然地劃分為兩個相等的階段”,……儘管奧朗則布極其勤勉,十分忠於職守,但他的長期統治卻以悲劇告終。 [11] 
晚年奧朗則布 晚年奧朗則布
印度學者愛德華茲、加勒特所著的《莫卧兒帝國》認為:奧朗則布精明、殘暴、簡樸、虔誠,他努力實踐嚴格的正統穆斯林的理想,而這也許正是他作為一位失敗的君主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在軍營中度過了餘生,將莫卧兒帝國的版圖擴張到頂點,卻在極度懊悔中離開了人世。 [1] 
印度開國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對奧朗則布持消極評價,他認為:奧朗則布不惟不瞭解現在,甚至也不懂得方才過去的事情;他是一個開倒車的人物,他儘管很有能力,很認真,他試圖廢止先王的施政。他是一個執拗的人,一個嚴肅的清教徒,並非是藝術或文學的愛好者。 [12] 
美國學者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奧朗則布是一位能幹的將軍、出色的行政官和一位謹慎、勤勉的統治者。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缺點:不能容忍其印度教臣民,尤其是在他漫長統治的後半階段。他將阿克巴制定的建立一個民族國家的政策視作恰恰是對伊斯蘭教思想的否定……這種種歧視手段自然引起廣大印度教徒的強烈反抗……奧朗則布把印度留在緊張、虛竭的狀態中,而他的後繼者都是些可悲的怪傢伙,根本無能力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 [13] 
中國學者尚勸餘《莫卧兒帝國》:奧朗則布是所有兄弟中最能幹的一個,他勤奮過人,有高超的外交手腕和軍事才能,有無可置疑的行政能力。此外,作為一個熱誠的遜尼派穆斯林,他自然得到正統的遜尼派的支持。 [4] 
美國學者弗蘭克·薩克雷與約翰·芬德林合著的《世界大歷史:1571—1689》認為奧朗則布是“印度莫卧兒王朝最後一位偉大的皇帝”。 [19] 

奧朗則布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父親
沙·賈汗(1592-1666)
名庫拉姆,莫卧兒帝國第五位皇帝(1628年-1658年在位)。
母親
阿姬曼·芭奴(1593-1631)
沙·賈汗最寵愛的妃子,稱號泰姬·瑪哈爾。
沙·賈汗共有四子二女,奧朗則布是他的第三子,其餘兄弟姐妹見下行起。
大哥
達拉·舒科
與奧朗則布爭奪皇位失敗,被處決。
二哥
舒賈
爭奪皇位失敗後失蹤。
四弟
穆德拉·巴赫什
因罪被處死。
姐妹
賈哈娜拉
沙·賈汗長女,支持達拉·舒科稱帝。
羅姍娜拉
沙·賈汗次女,支持奧朗則布稱帝。
妻子
拉比亞·道拉尼
在她逝世後,奧朗則布在奧蘭加巴德修建了拉比亞陵,以作紀念。 [10] 
兒子
巴哈杜爾沙一世(1643-1712)
奧朗則布長子,莫卧兒帝國第七位君主(1707年-1713年在位)。
表格參考資料 [4]  [16] 

奧朗則布人物爭議

後世認為奧朗則布殺兄囚父 [14]  。但在幾個兄弟中,除被處死的大哥達拉·舒科外,二哥舒賈兵敗逃亡後,不知所蹤,消失在緬甸的密林中 [2]  ;四弟穆德拉·巴赫什並非為他所殺。穆拉德本與奧朗則布一同起兵。後因分配勝利成果的問題,二人產生矛盾,穆拉德被設計軟禁,因此前的一樁謀殺罪(謀殺沙·賈漢所派的老臣阿里·納奇)遭受害人家屬告發,在瓜廖爾監獄被處死。除達拉·舒科的長子蘇萊曼·舒科被毒死外,其餘兩位王子西皮赫爾·舒科(達拉·舒科之子)、伊茲德·巴赫什被赦免,在長公主賈哈娜拉的照料下長大,並與奧朗則布的女兒結婚。 [1] 
參考資料
  • 1.    [印]愛德華茲,[印]加勒特 著;尚勸餘 譯.莫卧兒帝國: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03:92-136
  • 2.    [印]賈杜納斯·薩卡爾;孫力舟,李珂 譯.皇位之爭:奧朗則布和他的時代Ⅰ(下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4-30:731-741
  • 3.    [巴基斯坦]拉希姆等著,庫雷希主編.四川大學外語系翻譯組譯,巴基斯坦簡史 莫卧兒帝國 第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75-09:175-176
  • 4.    尚勸餘.莫卧兒帝國: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4-01:89-90
  • 5.    [印]賈杜納斯·薩卡爾;孫力舟,李珂 譯.皇位之爭:奧朗則布和他的時代Ⅰ(下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4-30:680
  • 6.    [印]恩·克·辛哈,阿·克·班納吉著 張若達,馮金辛 譯.印度通史 第2、3冊:商務印書館,1973:658-666
  • 7.    洪哈爾繪《奧朗則布與三子阿扎姆》,現藏哈佛大學哈圖爾·M.薩克勒博物館。
  • 8.    巴萬尼·達斯繪《奧朗則布臨朝》,現藏都柏林切斯特·貝蒂圖書館。
  • 9.    王鏞.印度細密畫.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12:115-116
  • 10.    汪永平.印度伊斯蘭時期城市與建築: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04:60-61
  • 11.    [印]馬宗達 著,張澍霖等 譯.高級印度史 上:商務印書館,1986-08:527
  • 12.    [印]尼赫魯 著;齊文 譯.印度的發現.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6-08:349
  • 13.    [美]斯塔夫裏阿諾斯 著;吳象嬰,梁赤民 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後的世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05:57-58
  • 14.    Aurangzeb | Biography, Accomplishments, History, Family, & Facts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2-04-24]
  • 15.    朱伯雄 主編.世界美術史 第8卷 十三-十九世紀亞洲美術:山東美術出版社,1991-05:316-317
  • 16.    王鏞 著.印度美術史話: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03:175
  • 17.    Biography of Aurangzeb, Emperor of Mughal India  .ThoughtCo[引用日期2022-04-25]
  • 18.    靳文翰等 主編.世界歷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12:667
  • 19.    [美] 薩克雷,[美] 芬德林 主編;閆傳海 譯.世界大歷史 1571-1689:新世界出版社,2014-09:320-3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