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天璽紀功碑

鎖定
吳天璽紀功碑(天發神讖碑),刻於三國天璽元年(276)七月 [2]  。因為這時東吳的皇帝為孫權之孫孫皓,東吳國事衰敗。孫皓為維護其統治,找來神漢當眾跳大神,説出他與其事先商量好的話語,用來欺騙羣眾。神漢説:老天保佑東吳,東吳即將興旺,統一中原。製造“天命永歸大吳”的輿論。讖是跳大神的人,裝作神仙附體説出的話。當時這個跳大神的人説的話使得在場的大臣信以為真,起到了欺騙羣眾的作用。吳皓為了矇蔽更多的羣眾,就命人把大神的讖語刻在石碑上,立在了吳國的國都建業,即如今的南京。吳國滅亡後,這個石碑被推倒。這塊石碑是偽稱天降神讖而刻,故又稱天發神讖碑。最近民間又發現了一部保存完整的天發神讖碑拓本。這部拓本對研究歷史和書法都很有價值。還具有考古價值。
中文名
吳天璽紀功碑
別    名
天發神讖碑
刻石時間
三國東吳
俗    稱
三段碑
刻石發起
東吳末帝孫皓
相關輿論
天命永歸大吳
發展歷史
吳天璽紀功碑,三國東吳刻石。因為東吳末帝孫皓為維護其統治,製造“天命永歸大吳”的輿論,偽稱天降神讖而刻,故又稱天發神讖碑
通體篆書。陰刻21行224字。因石斷為三,俗稱“三段碑”、“三擊碑”(一説是分刻於3段石碑上),為吳國四大名碑之一。
東吳天璽元年(276),末帝孫皓為維護其統治,製造“天命永歸大吳”的輿論,偽稱天降神讖而刻。篆體方整,有隸書之意,筆力雄健。相傳為東觀令華核撰文,書法家皇象所書。原石立於建業城南巖山斷石崗上,後幾經遷徙,置於上江兩縣學宮(今夫子廟)尊經閣。清嘉慶十年(1805)毀於火。煦園夕佳樓西側圍牆尚有晚清重刻的碑文。
現存最早的碑文拓本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北宋拓本,半開,每頁縱32.2釐米、橫20.6釐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