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皓

(三國時期孫吳末代皇帝)

鎖定
孫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一字皓宗,幼名彭祖,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吳大帝孫權之孫,吳文帝孫和之子,三國時期孫吳末代皇帝 [95]  [97]  (264年9月10日 [95]  ~280年5月1日在位 [97]  )。
孫皓在位初期,施行明政。後沉溺酒色,專於殺戮,暴虐之名驚動中原,令晉朝君臣感到惶怖。天紀四年(280年),東吳被西晉攻滅。孫皓投降晉朝,被司馬炎冊封為歸命侯。 [91] 
太康五年(284年),孫皓在洛陽去世,時年四十二歲。 [92-94] 
全    名
孫皓
別    名
吳末帝
歸命侯
元宗
封    號
烏程侯(即位前)、歸命侯(降晉後) [5] 
年    號
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冊天璽天紀
所處時代
三國西晉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丹陽郡建業縣(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
242年
逝世日期
284年
逝世地
洛陽(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1] 
在位時間
264年9月10日 至 280年5月1日 [95] 
前    任
吳景皇帝孫休
主要作品
遺羣臣書
籍    貫
吳郡富春縣(位於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

孫皓人物生平

孫皓早年經歷

孫皓是孫權廢太子孫和之子。孫皓的祖父孫權非常喜愛這個孩子,為他起名叫“彭祖”。 [2-3] 
赤烏十三年(250年),其父孫和在二宮之爭中太子之位遭廢黜,徙故鄣王(治今浙江省安吉縣),太元二年(252年),又封為南陽王,再遷至長沙(治今湖南省長沙縣)。
建興二年(253年),宗室孫峻殺死諸葛恪(孫和妻子的舅舅),將孫和押往新都(治今浙江省淳安縣),隨後賜死,孫和正妃張妃也跟隨殉情自殺。何姬説:“如果都死了,誰來養遺孤呢?”於是孫皓和他的三個異母弟一起被何姬撫養大。 [4] 
永安元年(258年)十月,孫休即位,封他的侄子孫皓為烏程侯,並且聘娶滕牧的女兒滕芳蘭為正妃。 [5]  在前往封地途中,一個叫景養的西湖居民給孫皓看相後説他將來的前程不可限量。孫皓心裏很高興但是不敢向外人泄露。 [6] 
永安七年(264年),吳景帝孫休去世,羣臣尊孫休的朱皇后為太后。雖然孫休有兒子,但當時蜀漢剛滅亡,再加上交趾(郡治今越南北寧市)發生叛亂,東吳國內大為震驚,想立一個較年長的君主。左典軍萬彧以前擔當烏程令的時候,與孫皓關係很好。便向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推薦孫皓,説孫皓才識明斷,很有當年長沙桓王的風采。又更加好學,遵守法度,於是,濮陽興和張布説服朱太后讓孫皓繼位。這一年,孫皓二十三歲。 [7] 

孫皓登基為帝

元興元年八月庚寅日(264年9月10日 [95]  ),孫皓被擁立為帝,時年二十三歲,孫皓即位後,大赦天下,改元元興。八月,任命上大將軍施績、大將軍丁奉為左右大司馬,張布為驃騎將軍,加侍中,對諸位大臣班賞。九月追諡父親為文皇帝,貶朱太后為景皇后,尊其母何姬為太后。十月,吳景帝的四個兒子則分別封為豫章王、汝南王、梁王、陳王,立滕妃為皇后。 [8]  十二月,冊封岳父滕牧為高密侯 [9] 
據《江表傳》記載,孫皓初立時,下令撫卹人民,又開倉振貧、減省宮女和放生宮內多餘的珍禽異獸,一時被譽為令主。 [10]  但一段時間後,治國有成、志得意滿的孫皓便顯露出,粗暴驕盈、暴虐治國,又好酒色,人民對此感到失望。濮陽興和張布暗地裏感到後悔,有人告訴孫皓,二人被誅 [11]  。張布被殺後,他的女兒又被封為美人。 [12] 
元興元年(264年),魏國的相國司馬昭派遣原來吳國壽春城的降將徐紹孫彧領着使命帶着書信,陳述國事形勢的利害,前來吳國向孫皓説明。 [13] 
孫皓 孫皓
甘露元年(265年)三月,孫皓派遣使者隨徐紹、孫彧前往魏國,送去給司馬昭的回信,信中説道:“知道您以超過世人的才幹,位居相國的職任,有移化引導皇帝的功勞,辛勤至極。寡人無德,順承皇統,想與賢良之士共同拯救亂世,而由於道路阻隔沒有實現這一緣分,您的美意真切明顯,深沉執着。現派光祿大夫紀陟、五官中郎將弘璆前來宣明我的誠意。”徐紹行至濡須,有人報告徐紹稱讚中原,於是孫皓將他召回來殺死,將其家屬遷徙到建安(今福建省建甌市)。 [14]  四月,蔣陵傳説有甘露降下,於是當年改為甘露元年。同年七月,孫皓逼殺朱太后,隨後又把孫休的四個兒子遣送到一個偏遠的小城,到達後,不久又追殺其中較年長的兩個。 [15]  。九月,有望氣的人説荊州有王氣會對建安宮不利,於是聽從西陵督步闡上表,遷都武昌。御史大夫丁固、右將軍諸葛靚鎮守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派遣紀陟、璆到洛陽去,獻上特產。孫皓到了武昌,大赦。 [87-88] 
寶鼎元年(266年)正月,孫皓派遣大鴻臚張儼、五官中郎將丁忠弔祭司馬昭。回來的路上,張儼途中病逝。 [16]  八月,得到一口大鼎,於是改年寶鼎,大赦。任命陸凱為左丞相,常侍萬彧為右丞相,自徐紹等人帶來書信後,孫皓逐漸被説服。
這時候西晉剛剛受禪,無暇顧及邊境,使節丁忠勸説皓道:“北方不設防守戰的戰備,可以襲擊取得弋陽。”於是孫皓詢問羣臣,鎮西大將軍陸凱説道:“兵是不得已才用,三國鼎立一來,互相征伐,沒有安定的時候,而今更是剛剛兼併巴蜀。如今敵方形勢強,想要僥倖獲勝,沒有好處。” [17]  車騎將軍劉纂説道:“國家之間爭霸,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如果有機會,怎麼可以放棄呢。應該派遣間諜觀察形勢。”孫皓採納劉篡的説法,於是和西晉斷絕關係。 [18-19] 
冬十月,永安山賊施但等人聚眾數千人,劫持了孫皓庶弟永安侯孫謙離開烏程,拿走孫和陵上鼓吹曲蓋。等到到建業時候,已經有一萬多人。丁固諸葛靚駐紮在牛屯,大戰,施但失敗逃走,獲得孫謙,孫謙自殺。孫皓聽説施但謀反,認為之前遷都是對的,讓幾百人鳴鼓喧譁進入建業,殺施但家人,説是以荊州的王氣破揚州賊。 [20]  十二月,孫皓回到建業,衞將軍滕牧留鎮武昌。 [21] 
寶鼎二年(267年)春,大赦。右丞相萬彧上鎮守巴丘。夏六月,建起昭明宮, [22-23]  昭明宮約五百丈。孫皓建立新宮,讓兩千石以下的官員都到山林裏監督伐木。破壞營房,周以圍牆,佈置亭榭石木,窮極伎巧,費用以億萬計算。陸凱勸諫,孫皓沒有聽從 [24]  。十二月,皓移居昭明宮。
寶鼎三年(268年)春二月,任命左右御史大夫丁固、孟仁為司徒、司空。秋九月,孫皓開始向西晉發起攻擊。這一年,他親率大軍屯駐東關 [25]  (今安徽省含山縣西南),令左大司馬施績攻江夏(今湖北省雲夢縣南),右丞相萬彧攻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右大司馬丁奉、右將軍諸葛靚進攻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西),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脩則、將軍顧容等率攻擊投降晉國的交阯叛軍,但都沒有取得成功。北伐大軍被司馬望大軍所拒,兩路主力施績、丁奉分別為晉將胡烈司馬駿所敗,而南征交阯軍隊被晉將楊稷大敗,劉俊、脩則戰死,顧容率殘軍退守合浦(郡治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東北)。 [26] 
建衡元年(269年)春正月,孫皓立長子孫瑾為太子,又封另兩子為淮陽、東平王。冬十月,改年,大赦。十一月,左丞相陸凱去世。孫皓派監軍虞汜、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陶璜從荊州出發,監軍李勖、督軍徐存從建安海路出發,令兩軍在合浦會合共同剿滅交阯叛軍 [27]  。此外,還派遣右大司馬丁奉再次北征,攻打穀陽(今安徽省靈璧縣)。
建衡二年(270年),丁奉部在渦口(今安徽省懷遠縣)一帶被晉將牽弘擊退,李勖以道路不通為由,殺死嚮導馮斐後率軍無功而返。殿中列將何定揭發道::"李勖冤殺馮斐,擅自帶領全軍退還。“李勖同徐存都認罪被誅。九月,何定率領五千人馬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打獵,吳宗室前將軍、夏口督孫秀害怕是孫皓命令何定來抓自己,帶領家送眷數百人投奔西晉。司馬炎拜孫秀為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封會稽公,禮遇備至。 [28] 
建衡三年(271年)春正月,孫皓親率大軍從牛渚(今安徽省當塗縣 [29]  西進伐晉。孫皓母親及妃妾都跟隨。 [30]  這年,汜、陶璜擊破交阯,擒殺西晉設置的守將,九真郡、日南郡都回歸吳國的統治下後又平定了扶嚴夷,設置武平郡,任命武昌督範慎為太尉。使持續多年的交阯之亂暫告停歇,此時右大司馬丁奉,司空孟仁去世 [31]  。大赦,分交阯為新昌郡。 [32-33]  西苑據説有鳳凰雲集,於是第二年改元鳳皇。 [34] 
鳳皇元年(272年)八月,孫皓徵召西陵督步闡。步闡擔心被孫皓加害,不迴應詔書,佔據城池投降西晉 [35]  。孫皓派遣樂鄉都督陸抗成功討伐了步闡,成功收復了戰略要地西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將步闡與同謀夷三族,擊退了由名將羊祜率領的五萬大軍,圍殲晉將楊肇的三萬援軍。右丞相萬彧因為被孫皓斥責憂悶而死,他的子弟被流放到廬陵 [36]  。何定邪惡奸穢的事情被發現,認罪被誅。孫皓認為他的惡如同張布一般,於是改何定名為何布。 [37] 
鳳皇二年(273年)春三月,孫皓任命陸抗為大司馬。秋九月,孫皓改封淮陽王為魯王,東平王為齊王,又冊封九個兒子擔任陳留、章陵等王。這樣一共十一王,每個王派給三千兵。大赦。孫皓的愛妃派人到市場上劫奪百姓財物,司市中郎將陳聲以前是孫皓寵愛的臣子,憑藉孫皓的待遇將人繩之以法。愛妃告訴孫皓,孫皓大怒,藉口其他事鋸斷陳聲的頭,將他的身體扔到四望山之下。 [38-39] 
鳳皇三年(274年),會稽有傳言説章安侯孫奮為當上天子。臨海太守奚熙寫信給會稽太守郭誕,雖然沒有討論國政,但郭誕回信時沒有提及傳聞。於是被治罪。郭誕惶恐無法自白,其功曹邵疇派人陳情。孫皓仍然極度生氣,於是邵疇擔心郭誕不能免死罪,自殺為他證明,留下遺言。官吏治喪時將邵疇遺言據以相告,於是孫皓免除郭誕的死罪,流放建安 [40-41]  。孫皓讚賞邵疇的節義,下詔令郡縣塑像 [42]  。孫皓又派遣三郡督何植收捕奚熙,奚熙發兵自衞,斷絕海道,被其手下殺害,首級被送往建業,被夷滅三族。秋七月,孫皓派遣使者二十五人到各個州郡去,查核出叛逃之人。大司馬陸抗病逝,孫皓將他的兵馬一分為五,交給陸抗的五個兒子分別統領 [43]  ,又分鬱林為桂林郡。 [44] 
三國志11遊戲形象 三國志11遊戲形象
天冊元年(275年),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有傳言掘地得銀子,長一尺,寬三分,刻上有年月等字,於是孫皓大赦,當年改元天冊。 [45] 
天璽元年(276年),吳郡有傳言臨平湖自漢末草穢堵塞,如今卻疏通了。長老互相傳播,此湖堵塞時,天下是亂世,此湖開通,天下會被平定。又在湖邊得石函,中間有青白色石頭,長四寸,寬二寸多,上面刻有皇帝二字,於是孫皓改年,大赦。會稽太守車浚、湘東太守張詠交不出算緡錢,就在所在地斬殺,將頭顱向各諸郡宣示。秋八月,京下督孫楷叛降西晉。鄱陽有傳言歷陽山石的紋理可以成文,一共二十字,曰“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孫皓大為高興,多次派遣使節,刻石為銘,迴應祥兆。 [46] 
天紀元年(277年)夏,夏口督孫慎征討江夏、汝南,燒略居民。當初張俶常進讒言,特別受到孫皓的寵愛,被遷升為司直中郎將,封侯。如今他的極惡罪行被揭發,認罪被誅 [47] 
天紀二年(278年)秋天七月,孫皓立成紀、宣威等十一王,每人給三千兵,大赦。 [48] 
天紀三年(279年)夏天,郭馬叛亂,郭馬本是合浦太守修允的部曲督,修允任桂林太守時生病住在廣州,先派遣郭馬帶領五百兵士安撫各個夷狄。修允死後,軍隊被重新分配,郭馬不滿與以前舊兵分開。孫皓此時又在查核廣州户口,於是郭馬與手下何典、王族、吳述、殷興等人鼓動士兵人名,匯聚羣眾,攻擊殺害廣州督虞授。郭馬自稱是都督交廣二州軍事安南將軍,殷興自任廣州刺史,吳述自任南海太守。郭馬派又何典攻蒼梧,王族攻始興。 [49] 
當時有傳言道:”吳國將敗,軍隊會從南方開始,滅亡吳國的將是公孫。孫皓聽到了傳言,將從大臣到士卒中姓公孫的人,都全部流放到廣州,不讓呆在他們在長江附近,聽説郭馬叛亂,大為恐懼:“這是要被天滅亡啊。” [50]  八月,孫皓任命軍師張悌擔任丞相,牛渚都督何植擔任司徒。執金吾滕修擔任司空,還沒有正式任命,轉為鎮南將軍,假節領廣州牧,率萬人從東道討伐郭馬,與王族在始興相遇,未能勝利。郭馬殺南海太守劉略,放逐廣州刺史徐旗。孫皓派遣徐陵督陶浚帶領七千人從西道走,命令交州牧陶璜部伍帶領的合浦、鬱林諸郡的軍隊,與東西軍一起討伐郭馬。 [51] 

孫皓戰敗請降

天紀三年(279年)冬天十一月,晉武帝令鎮軍將軍司馬伷、安東將軍王渾、建威將軍王戎、平南將軍胡奮、鎮南大將軍杜預、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唐彬等分六路大舉伐吳。西晉命令鎮東大將軍司馬伷向塗中,安東將軍王渾、揚州刺史周浚向牛渚,建威將軍王戎向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向夏口,鎮南將軍杜預向江陵,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浮江東下,賈充為大都督 [52]  。陶俊到達武昌,停滯不前。
天紀四年(280年)正月春天,孫皓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大赦。王浚、唐彬所到的地方,都土崩瓦解,極少又能抵禦的人,杜預又斬殺江陵督伍延,王渾復斬丞相張悌、丹楊太守沈瑩等,所到之處都取得勝利 [53] 
三月,孫皓殿中數百個近臣叩頭請求孫皓道:“北方的軍隊日日逼近,所到之處都兵不血刃,陛下要怎麼辦呢!”孫皓問道:“什麼緣故?”眾人答道:“給岑昬定罪。”孫皓驚慌昏聵自言道:“這樣的話,就應當以你向百姓謝罪。”眾人就一起收捕岑昬,孫皓想要再阻止,岑昬已經被殺了 [54-55] 
陶浚從武昌回來,孫皓就立即召見他,問他水軍的情況,回答道:“蜀國的船都很小。現在給我二萬兵,乘坐大船戰鬥,也足夠了。”於是就彙集大眾,授陶浚假節鉞,明日應當出發,當天夜裏所有人已經全部逃走了。而王俊已經順流將至,司馬伷、王渾都接近邊境。孫皓用光祿勳薛瑩、中書令胡衝的方案,分別派遣使節奉書信給王俊、司馬伷、王渾,試圖分化他們。 [56] 
孫皓 孫皓
孫皓將要落敗,就寫信給舅舅何植,信中講道:“當年吳大帝以神武之略,發動三千兵卒,割據江南,虛卷交廣,開拓宏偉的基業,想要傳至萬世。到我末德,保守成業,不能安撫黎民百姓,這多是由於責任缺失的緣故,違背了天的法則。昏庸變化的意象,反而被我認為是祥兆,致使南蠻叛亂,征討不能攻克。聽説晉國大軍,從遠方到來來到江邊,希望大家竭盡辛勞,都被擊退,而張悌沒有返回,喪失軍隊超過一半。我很慚愧不已。此時感到無聊,得到陶浚上表説武昌以西,已經沒有人防守了。不防守的人,不是糧食不足,不是城不堅固,這是軍隊不肯作戰罷了。軍隊不肯戰鬥,難道是怨恨戰爭嗎?這是我的罪啊。天文懸在空中產生異兆,百姓在下面感到怨恨,看這形勢,危急如同累卵,吳國國祚最終結束,這是什麼樣的局面啊!天的匪寇要來滅亡吳國,是我所招致的。瞑目埋入黃土時,我又有什麼臉面見四帝呢!你們要勉勵自己奇謀,飛筆上報。 [57] 
孫皓又給羣臣留下書信説:“寡人不修德行,愧對繼承先帝的法度,居皇位多年,政治與教化兇狠暴躁,致使百姓長久困苦,致使最終一朝天命歸於有道之人,社稷被傾覆,宗廟無主了,羞愧如山堆積一般,沒有其他的罪責。自己沒有才能,對不起自己的名號,才能品質都不好,又擔任王公重任,所以卜卦的時候有‘折鼎’(象徵丟江山,大事不成)的誡詞,有詩人作詩譏諷。以皇室自居。我仍然不聽勸告,計謀不足,考慮事情也不到周到,很多事被耽誤。身邊的小人,因此就變得酷虐,酷虐漫延,使忠順之人被害,昏庸不能覺察。自走窄路,我對不起各位,大事難成,覆水難收了。如今大晉平治四海,用心致力於選拔賢才,這是俊傑展現才華的機會了。管仲有大仇,齊桓公任用他,張良、陳平離開楚國,入朝為漢臣,捨棄混亂選擇有理的,不是不忠誠的。沒有人因為改朝換代,因此喪失志向的。嘉勖休尚,愛敬動靜。還能再説些什麼呢,只能投筆罷了!” [58] 
天紀四年三月壬寅日(280年5月1日),王濬最先到達,孫皓聽從胡衝的建議,仿效劉禪的做法: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兩手反綁),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把棺材裝在車上),率領太子孫瑾等21人來到王濬營門。孫皓決定投降後,為了讓晉軍順利接收各地,廣發勸降書信給臣僚。王濬接受孫皓的投降,親解其縛,接受寶璧,焚燒棺櫬,並派人將孫皓一家送到晉都洛陽,孫吳至此滅亡。 [59-60] 

孫皓病逝洛陽

孫皓歸晉來到洛陽之後,得到司馬炎接見,被賜號為歸命侯。之後,孫皓便在洛陽居住。
當初,有人稱孫皓命人將水流引入宮中,如果對後宮哪一個姬妾看不順眼,馬上殺掉,扔進水中。如果有人敢看孫皓,就會被剝掉麪皮,或被挖掉眼睛等等。吳國平定後,西晉侍中庾峻就此傳言詢問孫皓的侍中李仁,被其所否認,又認為君子都厭惡身居下位的人,故才將天下的罪惡都歸結於他。李仁的回答合乎道理,庾峻等人都認為他説得對。
太康五年(284年 [96]  ),孫皓在洛陽去世 [1]  ,時年四十二歲 [61]  ,葬在洛陽的北邙山。滕皇后親自為他寫了哀悼文,文章甚是悲痛悽楚。 [62-64] 

孫皓主要影響

孫皓政治

孫皓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他大行封賞,將迎立有功的丞相濮陽興,加封侍中,兼領青州牧,左將軍張布升為驃騎將軍,加封侍中,又把吳國宿將施績丁奉升為左、右大司馬,以拉攏臣子。另一方面,他發放糧食,救濟窮人,從皇宮放出大量侍女讓她們可以婚配,並放歸宮中圈養的一些野獸,以一系列惠民政策來爭取民心。當時人們都把他稱為明主。但一段時間後,治國有成、志得意滿的孫皓便顯露出魯莽暴躁、驕傲自滿、迷信以及好酒色的一面,他設立諸多酷刑。他曾殺死或流放多名重要宗室,如殺害孫奉,流放孫霸二子,誅殺孫奮及其五子,殺死異母弟孫謙、孫俊等。對大臣,他也常常施以重刑,僅丞相一級的官員為例:除張悌在亡國之際戰死外,濮陽興被流放處死,夷三族,萬彧被譴自殺,全家遭流放;陸凱死後數年,全家被處以流放。此外,孫皓非常迷信,常憑藉運歷、望氣、筮卜、讖語之類的原因來決定如遷都、用兵、皇后廢立等重大事件,並因此一直堅信自己將統一天下。 [65] 

孫皓行政

孫皓時期,孫吳行政單位持續細分。
266年,以零陵南部為始安郡,桂陽南部為始興郡。 [66] 
267年分會稽郡為東陽郡,分吳、丹楊為吳興郡 [67]  。以零陵北部為邵陵郡。
268年,分豫章、廬陵、長沙為安成郡。 [68] 
274年,又分鬱林為桂林郡 [44] 

孫皓軍事

孫皓在位期間屢次北伐晉朝,雖然曾在交趾和西陵大破晉軍,但窮兵黷武耗盡孫吳國力,終在晉滅吳之戰中一敗塗地。由於孫皓統治殘暴,屢有吳將倒戈,同時也導致民變四起。 [69] 

孫皓藝術

孫皓富有才氣,能吟詩,並有一定書法造詣,擅長行書、隸書、小篆和飛白 [70]  ,與曹操齊名,稱為“魏帝筆墨雄贍,吳主體裁綿密” [71]  。其書跡流傳到唐代,書法家韋續把他的行隸,評為“下中”品。 [72]  張懷瓘則在《書斷》中將他的書法評為第三等。 [73] 

孫皓歷史評價

陳壽:皓之淫刑所濫,隕斃流黜者,蓋不可勝數。是以羣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謀夕。其熒惑、巫祝,交致祥瑞,以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聖之德,猶或矢誓眾臣,予違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況皓兇頑,肆行殘暴,忠諫者誅,讒諛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宜腰首分離,以謝百姓。既蒙不死之詔,復加歸命之寵,豈非曠蕩之恩,過厚之澤也哉! [69] 
萬彧:皓才識明斷,長沙桓王之儔也;又加之好學,奉遵法度。
秦秀:以孫皓之虛名,足以驚動諸夏,每一小出,雖聖心知其垂亡,然中國輒懷惶怖。 [74] 
羊祜:孫皓恣情任意,與下多忌,名臣重將不復自信,是以孫秀之徒皆畏逼而至。將疑於朝,士困於野,無有保世之計,一定之心。平常之日,猶懷去就,兵臨之際,必有應者,終不能齊力致死,已可知也。
三國志12的孫皓 三國志12的孫皓
薛瑩:皓暱近小人,刑罰放濫,大臣諸將,人不自保,此其所以亡也。
吾彥:吳主英俊,宰輔賢明。 [75] 
李世民:王莽偽行仁義之道,有始無終;孫皓權施恩惠之風,有初無末。二子猶船之泛巨浪,毀在不遙,若駑馬之奔千里,困其將至。 [76] 
朱敬則:若乃投井求生,橫奔畏死,面縛請罪,膝行待刑,是其謀也。馬上唱無愁之歌,侍宴索達摩之曲,劉禪不思隴蜀,叔寶絕無心肝,對賈充以不忠之詞,和晉帝以鄰國之詠,是其才也。縱黃皓,嬖岑昏,寵高壤,狎江總,是其任也。剝面鑿眼,孫皓之刑;棄親即讎,高緯之志。其餘細故,不可殫論。聽吾子之懸衡,任夫人之明鏡。
李德裕:孫皓雖驕奢極欲,殘虐用刑,而自專生殺之柄,不牽帷牆之制,運盡天亡,而後夷滅。
周曇:吳宮季主恣驕奢,移盡江南百媚花。一旦狂風江上起,花隨風散落誰家。
蕭常:皓窮兇極惡,卒隕其業,非不幸也。
丁耀亢:皓乘江東三世之資,恣重兇暴,以狂樂飲人而罔罪快刑,桀紂何加焉?至青蓋入平湖,雖天運有終,而樓船鐵鎖,固皓為之獺也,佞能卒歲,後猶稱其才也。不足觀矣。 [77] 
蔡東藩:吳主孫皓,淫暴無道,已寓亂亡之兆,羊祜之決議伐吳,亦即取亂侮亡之古義耳。惟前時吳尚有人,內得陸凱之為相,外得陸抗之為將,故羊祜虛與周旋,未敢進逼。

孫皓軼事典故

孫皓採擇臣女

孫皓在位時期,下令採選俸祿二千石大臣的女兒入宮,簡閲不中的,才可以由家裏安排出嫁。當時後宮人數已達上千,而採擇從未停止。 [89]  據《會稽後賢記》記載,當時有謝承的孫女謝仙女炙面服醇醯,變得面黃肌瘦,從而避免入宮為妃。 [90] 

孫皓惡人視己

孫皓不喜歡別人看自己,朝臣覲見時,沒有人敢抬頭。丞相陸凱勸諫道:“君臣之間沒有不相識的道理,如果發生不測,大家就不知道該如何尋找您了。”於是孫皓允許陸凱可以抬頭看自己。

孫皓以茶代酒

孫皓 孫皓
孫皓每次大宴羣臣,座客至少得飲酒七升,雖然不完全喝進嘴裏,也都要斟上並亮盞説幹。有位叫韋曜的酒量不過二升,孫皓對他特別優待,擔心他不勝酒力出洋相,便暗中賜給他茶來代替酒。
但孫皓是一個暴君,性嗜酒,又殘暴好殺。當他對韋曜(別名韋昭)頗為欣賞時,可以酒席之間暗中作弊,偷偷地用茶換下韋曜的酒,使之得過“酒關”。
韋曜為人卻是耿直磊落,他可以在酒宴上暗地裏玩些“偷樑換柱”、“暗渡陳倉”的把戲,但一旦事關國事,由一是一,二是二,實事求是。於是當他在奉命記錄關於孫皓之父南陽王孫和的事蹟時,因不願意將孫和列入帝紀,觸怒了孫皓,被殺頭送了命。
但是“以茶代酒”一事直到今天仍被人們廣為應用,並稱得上是一件大方之舉、文雅之事,這無論是孫皓還是韋曜,都是始料未及的。

孫皓諷賈充

賈充對孫皓説:“聽説閣下在南方挖人眼睛,剝人面皮,這是什麼樣的刑罰?”孫皓説:“有作為臣子卻弒殺他的國君以及奸險狡詐不忠的人,就對他用這種刑罰。”這是在諷刺賈充殺害高貴鄉公曹髦,賈充聽後,沉默不語,非常的慚愧,而孫皓則臉色不變。 [78-79] 
此事另有一種説法:有一回晉武帝與王濟下棋,王濟問孫皓:“聽説你在吳國時剝人面、刖人足,有這回事嗎?”孫皓回答説:“作為人臣而失禮於君主,他就應當受這種刑罰。”其實是譏諷在皇帝面前坐姿不正的王濟 [80] 

孫皓戲晉武

司馬炎派人把孫皓以及投降的吳人帶來相見。孫皓上大殿向晉武帝叩頭。晉武帝對孫説:“朕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你已經有很久了。”孫皓説:“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 [81]  三十年後司馬睿果然又在建業建立東晉。
司馬炎問孫皓説:“聽説南方的人喜歡做爾汝歌,你能作一首嗎?”孫皓正在喝酒,乘機舉着酒杯勸晉武帝喝酒説:”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晉武帝非常後悔讓他作詩。 [82]  後來王歆之曾效仿此句,向劉邕道:“昔為汝作臣,今與汝比肩。既不勸汝酒,亦不顧汝年。”用來表達對後者輕視之意。

孫皓掉包疑雲

建衡二年(270年),吳末帝因左夫人王氏之死過度悲傷幾個月都沒露面,而王夫人的葬禮豪華非凡。百姓苦外戚何氏的驕橫久矣,故此民間傳聞孫皓早已死去,在位的實際上是外貌酷似孫皓的何都。這次的葬禮實際上就是為了落葬真正的孫皓,又説孫氏的後代章安侯孫奮或上虞侯孫奉其中一個會奪回皇位,二人後來都被誅殺。然而民間始終覺得可疑。 [83] 

孫皓人際關係

孫皓曾祖父

吳武烈帝孫堅

孫皓祖父

吳大帝孫權

孫皓父母

父親:孫和,孫皓繼位後,尊為昭獻皇帝,不久追諡為文皇帝。
母親:何姬,孫皓繼位後,尊為昭獻皇后(即何太后)。

孫皓后妃

皇后
孫皓(葉雄三國人物譜) 孫皓(葉雄三國人物譜)
滕皇后,名芳蘭,滕牧之女。
有數人又配皇后印綬
嬪妃
張美人,張布次女。
張夫人(左夫人),張布長女,張美人姐。
王夫人(左夫人)。

孫皓兄弟姐妹

孫德,孫休時封錢唐侯。
孫謙,孫休時封永安侯。
孫俊,張妃所生,孫皓嫡弟。
孫氏,張妃所生,孫皓嫡妹,嫁陸抗陸景

孫皓子女

孫瑾,建衡元年(269年)立為太子。
孫虔,淮陽王,273年改封魯王。269年立。
東平王,名不詳,273年改封齊王。269年立。
陳留王,名不詳,273年封。
章陵王,名不詳,273年封。
某王,名不詳,273年封。
成紀王,名不詳,278年封。
宣威王,名不詳,278年封。
某王,名不詳,278年封。
中山王,名不詳,280年封。
代王,名不詳,280年封。
其餘9王,名皆不詳,280年封王。
孫充,封王不詳。永嘉四年(310年)被錢璯擁立為吳王,為周玘所平定。 [84] 
孫璠,封王不詳。太興元年(318年)謀反,被誅。 [85] 
三國志》中孫皓的兒子封王者有34位,《晉書》則記載孫皓投降時,有21子前來覲見 [86]  ,或有遺漏,重複計算或早夭等情況。
女兒無記載。

孫皓史料索引

陳壽三國志·吳書》
司馬光資治通鑑·晉紀》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壬申,王濬最先到,於是受皓之降,解縛焚櫬,延請相見。伷以皓致印綬於己,遣使送皓。皓舉家西遷,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於京邑。四月甲申,詔曰:“孫皓窮迫歸降,前詔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猶愍之,其賜號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諸子為王者,拜郎中。五年,皓死於洛陽。
  • 2.    《三國志》:孫皓字元宗,權孫,和子也,一名彭祖,字皓宗。
  • 3.    《三國志·孫和何姬傳》:生男,權喜,名之曰彭祖,即皓也。
  • 4.    《三國志·孫和何姬傳》:太子和既廢,後為南陽王,居長沙。孫亮即位,孫峻輔政。峻素媚事全主,全主與和母有隙,遂勸峻徙和居新都,遣使賜死,嫡妃張氏亦自殺。何姬曰:“若皆從死,誰當養孤?”遂拊育皓,及其三弟。
  • 5.    《三國志·孫皓滕夫人傳》:皓既封烏程侯,聘牧女為妃。
  • 6.    《三國志》:孫休立,封皓為烏程侯,遣就國。西湖民景養相皓當大貴,皓陰喜而不敢泄。休薨,是時蜀初亡,而交址攜叛,國內震懼,貪得長君。
  • 7.    《三國志》:休薨,是時蜀初亡,而交址攜叛,國內震懼,貪得長君。左典軍萬彧昔為烏程令,與皓相善,稱皓才識明斷,是長沙桓王之疇也,又加之好學,奉遵法度,屢言之於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興、布説休妃太后朱,欲以皓為嗣。朱曰:“我寡婦人,安知社稷之慮,苟吳國無損,宗廟有賴可矣。”
  • 8.    《三國志》:於是遂迎立皓,時年二十三。改元,大赦。是歲,於魏鹹熙元年也。 元興元年八月,以上大將軍施績、大將軍丁奉為左右大司馬,張布為驃騎將軍,加侍中,諸增位班賞,一皆如舊。九月,貶太后為景皇后,追諡父和曰文皇帝,尊母何為太后。十月,封休太子為豫章王,次子汝南王,次子梁王,次子陳王,立皇后滕氏。
  • 9.    《三國志》:十二月,封后父滕牧為高密侯
  • 10.    《江表傳》:皓初立,發優詔,恤士民,開倉稟,振貧乏,科出宮女以配無妻,禽獸擾於苑者皆放之。當時翕然稱為明主。
  • 11.    《三國志》: 皓既得志,粗暴驕盈,多忌諱,好酒色,大小失望。興、布竊悔之。或以譖皓,十一月,誅興、布。
  • 12.    《三國志》:皓既誅布,復以布女為美人
  • 13.    《三國志》:是歲,魏置交址太守之郡。晉文帝為魏相國,遣昔吳壽春城降將徐紹、孫彧銜命齎書,陳事勢利害,以申喻皓。
  • 14.    幹寶《晉紀》:陟、璆奉使如魏,入境而問諱,入國而問俗。壽春將王布示之馬射,既而問之曰:“吳之君子亦能斯乎?”陟曰:“此軍人騎士肄業所及,士大夫君子未有為之者矣。”布大慚。既至,魏帝見之,使儐問曰:“來時吳王何如?”陟對曰:“來時皇帝臨軒,百寮陪位,御膳無恙。”晉文王饗之,百寮畢會,使儐者告曰:“某者安樂公也,某者匈奴單于也。”陟曰:“西主失土,為君王所禮,位同三代,莫不感義,匈奴邊塞難羈之國,君王懷之,親在坐席,此誠威恩遠着。”又問:“吳之戍備幾何?”對曰:“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又問曰:“道里甚遠,難為堅固?”對曰:“疆界雖遠,而其險要必爭之地,不過數四,猶人雖有八尺之軀靡不受患,其護風寒亦數處耳。”文王善之,厚為之禮。
  • 15.    《三國志》:秋七月,皓逼殺景後朱氏,亡不在正殿,於苑中小屋治喪,眾知其非疾病,莫不痛切。又送休四子於吳小城,尋復追殺大者二人。
  • 16.    《三國志》:寶鼎元年正月,遣大鴻臚張儼、【張儼事見《蜀志·諸葛亮傳》注。】五官中郎將丁忠弔祭晉文帝。及還,儼道病死。
  • 17.    夫兵不得已而用之耳,且三國鼎立已來,更相侵伐,無歲寧居。今強敵新並巴蜀,有兼土之實,而遣使求親,欲息兵役,不可謂其求援於我。今敵形勢方強,而欲徼倖求勝,未見其利也。
  • 18.    《晉書·文帝紀》:孫皓使紀陟來聘,且獻方物。弼按《魏志》雲請和,《晉書》雲獻方物,參以本傳報書之辭,孫皓已漸屈服矣。迨晉方受禪,不暇治邊,丁忠使還言:北方無備,弋陽可取,皓遂與晉相絕矣。
  • 19.    《三國志》:車騎將軍劉纂曰:“天生五才,誰能去兵?譎詐相雄,有自來矣。若其有闕,庸可棄乎?宜遣間諜,以觀其勢。”皓陰納纂言,且以蜀新平,故不行,然遂自絕。
  • 20.    《三國志》:初望氣者雲荊州有王氣破揚州而建業宮不利,故皓徙武昌,遣使者發民掘荊州界大臣名家冢與山岡連者以厭之。既聞但反,自以為徙土得計也。使數百人鼓譟入建業,殺但妻子,雲天子使荊州兵來破揚州賊,以厭前氣。
  • 21.    《三國志》:十二月,皓還都建業,衞將軍滕牧留鎮武昌。
  • 22.    《太康三年地記》曰:吳有太初宮,方三百丈,權所起也。昭明宮方五百丈,皓所作也。避晉諱,故曰顯明。
  • 23.    二年春,大赦。右丞相萬彧上鎮巴丘。夏六月,起顯明宮
  • 24.    《三國志》:皓營新宮,二千石以下皆自入山督攝伐木。又破壞諸營,大開園囿,起土山樓觀,窮極伎巧,功役之費以億萬計。陸凱固諫,不從。
  • 25.    胡三省曰:今柵江口有兩山,濡須山在和州界謂之東關,七寶山在無為軍界謂之西關,兩山對峙中為石樑,鑿石通過。《唐志》廬州巢縣東南四十里有故東關俠,讀曰夾,古者俠夾二字通,又曰東關即濡須口,亦謂之柵江口。
  • 26.    《三國志》:是歲,遣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修則等入擊交阯,為晉將毛炅等所破,皆死,兵散還合浦。
  • 27.    《三國志》:建衡元年春正月,立子瑾為太子,及淮陽、東平王。冬十月,改年,大赦。十一月,左丞相陸凱卒。遣監軍虞汜、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陶璜由荊州,監軍李勖、督軍徐存從建安海道,皆就合浦擊交阯。
  • 28.    《三國志》:二年春,萬彧還建業。李勖以建安道不通利,殺導將馮斐,引軍還。三月,天火燒萬餘家,死者七百人。夏四月,左大司馬施績卒。殿中列將何定曰:“少府李勖枉殺馮斐,擅徹軍退還。”勖及徐存家屬皆伏誅。秋九月,何定將兵五千人上夏口獵。都督孫秀奔晉。是歲大赦。
  • 29.    《晉書·武紀》:太始七年三月,孫皓率眾趨壽陽,遣太司馬望屯淮北以距之。三月孫秀部將何崇帥眾五千人來降。
  • 30.    《三國志》: 三年春正月晦,皓舉大眾出華里,皓母及妃妾皆行,東觀令華核等固爭,乃還。
  • 31.    《三國志》:置武平郡。以武昌督範慎為太尉。右大司馬丁奉、司空孟仁卒。
  • 32.    《三國志》:是歲,汜、璜破交阯,禽殺晉所置守將,九真、日南皆還屬。 大赦,分交阯為新昌郡。
  • 33.    《晉書地理志》:交州新昌郡,吳置,統六縣,治麋泠。鄒代鈞曰:今越南太原道境。
  • 34.    《三國志》:西苑言鳳凰集,改明年元。
  • 35.    《三國志》:鳳皇元年秋八月,徵西陵督步闡。闡不應,據城降晉。
  • 36.    《三國志》:闡眾悉降。闡及同計數十人皆夷三族。大赦。是歲右丞相萬彧被譴憂死,徙其子弟於廬陵。
  • 37.    《三國志》:何定奸穢發聞,伏誅。皓以其惡似張布,追改定名為布。
  • 38.    趙一清曰:《寰宇記》卷九十,四望山在升州上元縣西北十五里,高十七丈,可望四方,以為名。梁章鉅曰:四望山名。《元和志》:四望山在上元縣西北八里。
  • 39.    《三國志》:二年春三月,以陸抗為大司馬。司徒丁固卒。秋九月,改封淮陽為魯,東平為齊,又封陳留、章陵等九王,凡十一王,王給三千兵。大赦。皓愛妾或使人至市劫奪百姓財物,司市中郎將陳聲,素皓倖臣也,恃皓寵遇,繩之以法。妾以愬皓,皓大怒,假他事燒鋸斷聲頭,投其身於四望之下。
  • 40.    《三國志》:三年,會稽妖言章安侯奮當為天子。臨海太守奚熙與會稽太守郭誕書,非論國政。誕但白給熙書,不白妖言,送付建安作船。
  • 41.    宋白曰:吳分侯官之地立建安縣,又立曲舟卩都尉主謫徙之人作舟船。趙一清曰:《宋書州郡志》:建安典船校尉立温麻令,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立。
  • 42.    《會稽邵氏家傳》曰:邵疇字温伯,時為誕功曹。誕被收,惶遽無以自明。疇進曰:“疇今自在,疇之事,明府何憂?”遂詣吏自列,雲不白妖言,事由於己,非府君罪。吏上疇辭,皓怒猶盛。疇慮誕卒不免,遂自殺以證之。臨亡,置辭曰:“疇生長邊陲,不閒教道,得以門資,廁身本郡,逾越儕類,位極朝右,不能讚揚盛化,養之以福。今妖訛橫興,幹國亂紀,疇以噂沓之語,本非事實,雖家誦人詠,不足有慮。天下重器,而匹夫橫議,疾其醜聲,不忍聞見,欲含垢藏疾,不彰之翰筆,鎮躁歸靜,使之自息。愚心勤勤,每執斯旨,故誕屈其所是,默以見從。此之為愆,實由於疇。謹不敢逃死,歸罪有司,唯乞天鑑,特垂清察。”吏收疇喪,得辭以聞,皓乃免誕大刑,送付建安作船。疇亡時,年四十。皓嘉疇節義,詔郡縣圖形廟堂。
  • 43.    《三國志》:(陸抗)秋遂卒,子晏嗣。晏及弟景、玄、機、雲、分領抗兵。
  • 44.    《三國志》:遣三郡督何植收熙,熙發兵自衞,斷絕海道。熙部曲殺熙,送首建業,夷三族。秋七月,遣使者二十五人分至州郡,科出亡叛。大司馬陸抗卒。自改年及是歲,連大疫。分鬱林為桂林郡。
  • 45.    《三國志》:天冊元年,吳郡言掘地得銀,長一尺,廣三分,刻上有年月字,於是大赦,改年。
  • 46.    皓大喜曰:“吳當為九州作都、渚乎!從大皇帝逮孤四世矣,太平之主,非孤復誰?”重遣使,用印綬拜巫師為王,又刻石立銘,褒讚靈德,以答休祥。“
  • 47.    《江表傳》曰:俶父,會稽山陰縣卒也,知俶不良,上表雲:“若用俶為司直,有罪乞不從坐。”皓許之。俶表立彈曲二十人,專糾司不法,於是愛惡相攻,互相謗告。彈曲承言,收系囹圄,聽訟失理,獄以賄成。人民窮困,無所措手足。俶奢淫無厭,取小妻三十餘人,擅殺無辜,眾奸併發,父子俱見車裂。
  • 48.    《三國志》:二年秋七月,立成紀、宣威等十一王,王給三千兵,大赦。
  • 49.    《三國志》:三年夏,郭馬反。馬本合浦太守修允部曲督。允轉桂林太守,疾病,住廣州,先遣馬將五百兵至郡安撫諸夷。允死,兵當分給,馬等累世舊軍,不樂離別。皓時又科實廣州户口,馬與部曲將何典、王族、吳述、殷興等因此恐動兵民,合聚人眾,攻殺廣州督虞授。馬自號都督交、廣二州諸軍事、安南將軍,興廣州刺史,述南海太守。典攻蒼梧,族攻始興。
  • 50.    《漢晉春秋》曰:先是,吳有説讖著曰:“吳之敗,兵起南裔,亡吳者公孫也。”皓聞之,文武職位至於卒伍有姓公孫者,皆徙於廣州,不令停江邊。及聞馬反,大懼曰:“此天亡也。”
  • 51.    《三國志》:八月,以軍師張悌為丞相,牛渚都督何植為司徒。執金吾滕循為司空,【趙一清曰:循當作修,晉書列傳滕修字顯先。弼按《通鑑》作滕修。】未拜,轉鎮南將軍,假節領廣州牧,率萬人從東道討馬,與族遇於始興,未得前。馬殺南海太守劉略,逐廣州刺史徐旗。皓又遣徐陵督陶浚將七千人從西道,命交州牧陶璜部伍所領及合浦、鬱林諸郡兵,當與東西軍共擊馬。
  • 52.    《三國志》:冬,晉命鎮東大將軍司馬伷向塗中,安東將軍王渾、揚州刺史周浚向牛渚,建威將軍王戎向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向夏口,鎮南將軍杜預向江陵,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浮江東下,太尉賈充為大都督,量宜處要,盡軍勢之中。陶浚至武昌,聞北軍大出,停駐不前。
  • 53.    幹寶《晉紀》曰:吳丞相軍師張悌、護軍孫震、丹楊太守沈瑩帥眾三萬濟江,圍成陽都尉張喬於楊荷橋,【趙一清曰:《方輿紀要》卷二十九,楊荷橋在和州東南二十里。】眾才七千,閉柵自守,舉白接告降。吳副軍師諸葛靚欲屠之,悌曰:“強敵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殺降不祥。”靚曰:“此等以救兵未至而力少,故且偽降以緩我,非來伏也。因其無戰心而盡阬之,可以成三軍之氣。若舍之而前,必為後患。”悌不從,撫之而進。與討吳護軍張翰、揚州刺史周浚成陳相對。沈瑩領丹楊鋭卒刀楯五千,號曰青巾兵,前後屢陷堅陳,於是以馳淮南軍,三衝不動。退引亂,薛勝、蔣班因其亂而乘之,吳軍以次土崩,將帥不能止,張喬又出其後,大敗吳軍於版橋,【謝鍾英曰:《晉略》王渾斬張悌於滁口版橋,版橋當在今含山縣北滁河口,楊荷橋當在含山縣東。】獲悌、震、瑩等。
  • 54.    《三國志》:三月丙寅,殿中親近數百人叩頭請皓殺岑昬,皓惶憒從之。
  • 55.    《晉紀》曰:皓殿中親近數百人叩頭請皓曰:“北軍日近,而兵不舉刃,陛下將如之何!”皓曰:“何故?”對曰:“坐岑昬。”皓獨言:“若爾,當以奴謝百姓。”眾因曰:“唯!”遂並起收昬。皓駱驛追止,已屠之也。
  • 56.    《三國志》:戊辰,陶浚從武昌還,即引見,問水軍消息,對曰:“蜀船皆小,今得二萬兵,乘大船戰,自足擊之。”於是合眾,授浚節鉞。明日當發,其夜眾悉逃走。而王浚順流將至,司馬伷、王渾皆臨近境。皓用光祿勳薛瑩、中書令胡衝等計,分遣使奉書於浚、伷、渾曰:“昔漢室失統,九州皆分裂,先人因時,略有江南,遂分阻山川,與魏乖隔。今大晉龍興,德覆四海。闇劣偷安,未喻天命。至於今者,猥煩六軍,衡蓋路次,遠臨江渚,舉國震惶,假息漏刻。敢緣天朝含夕光大,謹遣私署太常張夔等奉所佩印綬,委質請命,惟垂信納,以濟元元。”
  • 57.    《江表傳》:皓將敗與舅何植書曰:“昔大皇帝以神武之略,奮三千之卒,割據江南,席捲交、廣,開拓洪基,欲祚之萬世。至孤末德,嗣守成緒,不能懷集黎元,多為咎闕,以違天度。闇昧之變,反謂之祥,致使南蠻逆亂,征討未克。聞晉大眾,遠來臨江,庶竭勞瘁,眾皆摧退,而張悌不反,喪軍過半。孤甚愧悵,於今無聊。得陶浚表雲武昌以西,並復不守。不守者,非糧不足,非城不固,兵將背戰耳。兵之背戰,豈怨兵邪?孤之罪也。天文縣變於上,士民憤嘆於下,觀此事勢,危如累卵,吳祚終訖,何其局哉!天匪亡吳,孤所招也。瞑目黃壤,當復何顏見四帝乎!【孫堅、孫權、孫休,孫亮廢為候官侯,或以皓父和追尊為文皇帝,故稱四帝乎。】公其勖勉奇謨,飛筆以聞。”皓又遺羣臣書曰:“孤以不德,忝繼先軌。處位歷年,政教兇勃,遂令百姓久困塗炭,至使一朝歸命有道,社稷傾覆,宗廟無主,慚愧山積,沒有餘罪。自惟空薄,過偷尊號,才瑣質穢,任重王公,故周易有折鼎之誡,詩人有彼其之譏。自居宮室。仍抱篤疾,計有不足,思慮失中,多所荒替。邊側小人,因生酷虐,虐毒橫流,忠順被害。闇昧不覺,尋其壅蔽,孤負諸君,事已難圖,覆水不可收也。今大晉平治四海,勞心務於擢賢,誠是英俊展節之秋也。管仲極讎,桓公用之,良、平去楚,入為漢臣,舍亂就理,非不忠也。莫以移朝改朔,用損厥志。嘉勖休尚,愛敬動靜。夫復何言,投筆而已!”〗
  • 58.    《江表傳》:皓又遺羣臣書曰:“孤以不德,忝繼先軌。處位歷年,政教兇勃,遂令百姓久困塗炭,至使一朝歸命有道,社稷傾覆,宗廟無主,慚愧山積,沒有餘罪。自惟空薄,過偷尊號,才瑣質穢,任重王公,故周易有折鼎之誡,詩人有彼其之譏。自居宮室。仍抱篤疾,計有不足,思慮失中,多所荒替。邊側小人,因生酷虐,虐毒橫流,忠順被害。闇昧不覺,尋其壅蔽,孤負諸君,事已難圖,覆水不可收也。今大晉平治四海,勞心務於擢賢,誠是英俊展節之秋也。管仲極讎,桓公用之,良、平去楚,入為漢臣,舍亂就理,非不忠也。莫以移朝改朔,用損厥志。嘉勖休尚,愛敬動靜。夫復何言,投筆而已!”
  • 59.    《晉陽秋》: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宮五千餘人。
  • 60.    《晉紀》:王濬治船於蜀,吾彥取其流以呈孫皓,曰:“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江。”皓弗從。陸抗之克步闡,皓意張大,乃使尚廣筮並天下,遇同人之頤,對曰:“吉。庚子歲,青蓋當入洛陽。”故皓不修其政,而恆有窺上國之志。是歲也實在庚子。
  • 61.    《吳錄》:皓以四年十二月死,時年四十二,葬河南縣界。
  • 62.    《建康實錄》:後五年,薨於洛陽,葬河南芒山。滕後自為哀策,文甚酸楚。
  • 63.    《陳書·後主紀》:隋仁壽四年十一月壬子,薨於洛陽,時年五十二。追贈大將軍,封長城縣公,諡曰煬,葬河南洛陽之邙山。
  • 64.    《三國史記·百濟本紀·義慈王》:王病死。贈金紫光祿大夫衞尉卿。許舊臣赴臨。詔葬孫皓、陳叔寶墓側。
  • 65.    《三國志》:陸抗之克步闡,晧意張大,乃使尚廣筮並天下,遇《同人》之《頤》 ,對曰:“吉。庚子歲,青蓋當入洛陽。”故晧不修其政,而恆有窺上國之志。
  • 66.    《三國志》:八月,所在言得大鼎,於是改年,大赦。以陸凱為左丞相,常侍萬彧為右丞相。
  • 67.    《三國志》:皓詔曰:“古者分土建國,所以褒賞賢能,廣樹籓屏。秦毀五等為三十六郡,漢室初興,闓立乃至百王,因事制宜,蓋無常數也。今吳郡陽羨、【《寰宇記》:故城在宜興縣南,一名蝦虎城。】永安、餘杭、臨水及丹楊故鄣、安吉、【謝鍾英曰:今湖州府安吉縣西南。】原鄉、【《方輿紀要》:今湖州府孝豐縣東,以縣在山中高原而名。】於潛【《一統志》今浙江杭州府於潛縣治。】諸縣,地勢水流之便,悉注烏程,既宜立郡以鎮山越,且以籓衞明陵,奉承大祭,不亦可乎!其亟分此九縣為吳興郡,治烏程。”
  • 68.    《三國志》:冬十二月,皓移居之。是歲,分豫章、廬陵、長沙為安成郡。
  • 69.    《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三嗣主傳第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1-09-17]
  • 70.    陶宗儀《書史會要》:烏程侯,諱皓,字亢宗,和之子。善行、隸、小篆、飛白。
  • 71.    《書品》:論曰:魏帝筆墨雄贍,吳主體裁綿密。
  • 72.    韋續《墨藪·九品書》曰:下中,孫晧行隸。
  • 73.    《書斷》:......孫皓 孫權 應璩 徐幹 張昭 嵇康 何曾 衞覬 杜預 楊肇 樂康 劉恢 司馬攸 衞恆 衞夫人 衞玠 李式 王敦 郗鑑 郗愔 韋昶 桓玄 王廙 王導 王洽 王珉 謝安 庾翼 或奇材見拔,或絕世難求,並庶幾右軍草書之價。以上四十三人第三等。
  • 74.    《晉書 列傳第二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5-31]
  • 75.    《資治通鑑·卷八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02]
  • 76.    太平御覽 卷五百九十一 ◎文部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8-11]
  • 77.    《天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27]
  • 78.    《資治通鑑》:賈充謂皓曰:“聞君在南方鑿人目,剝人面皮,此何等刑也?”皓曰:“人臣有弒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則加此刑耳。”充默然甚愧,而皓顏色無怍。
  • 79.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1-09-17]
  • 80.    《晉書 卷四十二》:帝嘗與濟弈棋,而孫皓在側,謂皓曰:“何以好剝人面皮?”皓曰:“見無禮於君者則剝之。”濟時伸腳局下,而皓譏焉。
  • 81.    《資治通鑑》:引見歸命侯及吳降人。登殿稽顙。帝謂曰:“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曰:“臣子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
  • 82.    《世説新語》:晉武帝問孫皓:“聞南人好作爾汝歌,頗能為不?”皓正飲酒,因舉觴勸帝而言曰:“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帝悔之。
  • 83.    《三國志》:吳末昬亂,何氏驕僭,子弟橫放,百姓患之。故民訛言“皓久死,立者何氏子”雲。
  • 84.    《晉書·周玘傳》:“吳興人錢璯……自號平西大將軍、八州都督,劫孫皓子充,立為吳王……”云云。
  • 85.    《晉書·元帝紀》:“故歸命侯孫皓子璠謀反……”云云。
  • 86.    《晉書》:皓乃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率其子瑾、瑾弟魯王虔等二十一人,造於壘門。
  • 87.    《三國志·卷四十八》:九月,從西陵督步闡表,徙都武昌,御史大夫丁固、右將軍諸葛靚鎮建業。陟、璆至洛,遇晉文帝崩,十一月,乃遣還。皓至武昌,又大赦。
  • 88.    《漢晉春秋》:初望氣者雲荊州有王氣破揚州而建業宮不利,故皓徙武昌。
  • 89.    《三國志》注引《江表傳》記載:(孫)皓又使黃門備行州郡,科取將吏家女。其二千石大臣子女,皆當歲歲言名,年十五六一簡閲,簡閲不中,乃得出嫁。後宮千數,而採擇無已。
  • 90.    《會稽後賢記》曰:貞女謝仙女者,謝承孫也。吳歸命侯採仙女充後宮,仙女乃炙面服醇醯以取黃瘦,竟得免。
  • 91.    孫皓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92.    張大可著.三國十二帝[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01.第246頁
  • 93.    陳宗懋,楊亞軍主編.中國茶葉詞典[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07.第537頁
  • 94.    孫皓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5-31]
  • 95.    《建康實錄》:(元興元年八月)庚寅,即皇帝位,改元興元年,以濮陽興為侍中、丞相、領青州牧,上大將軍施績為左大司馬,丁奉為右大司馬,張布為驃騎將軍、加侍中,諸各增班秩。
  • 96.    《三國志》:(太康)五年,皓死於洛陽。
  • 97.    《資治通鑑》:(太康元年三月)壬寅,王濬舟師過三山,王渾遣信要濬暫過論事;濬舉帆直指建業,報曰:"風利,不得泊也。"是日,濬戎卒八萬,方舟百里,鼓譟入於石頭,吳主皓面縛輿櫬,詣軍門降。濬解縛焚櫬,延請相見。收其圖籍,克州四,郡四十三,户五十二萬三千,兵二十三萬。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