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戲黃梅

鎖定
《大戲黃梅》是中央電視台和北京鋭度空間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的大型紀錄片。 [1] 
該片是中國第一部以整體史學觀照黃梅戲藝術的文獻性作品,將全面展現黃梅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是中國電視史上第一部有關黃梅戲全景式的紀錄作品。 [1-2] 
中文名
大戲黃梅 [2] 
外文名
Huangmei Opera [1] 
類    型
紀錄
出品公司
中國中央電視台
發行公司
中國中央電視台
導    演
陳曉卿
導    演
馬侃
集    數
10 集
在線播放平台
央視網 [2] 
榮    譽
中國首部黃梅戲紀錄片 [14] 
拍攝地點
中國安徽省安慶市 [13-14] 
文    獻
史學觀 [13-14] 

大戲黃梅分集劇情

    第1集 樂起石牌

    長江邊一個9歲的小女孩開始為我們講述關於黃梅戲的故事。光緒五年,慈禧太后已經垂簾聽政18年。倡導洋務運動的曾國藩創立安慶內軍械所製造出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自制小火輪。胡普伢成為中國黃梅戲歷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員。上海《申報》上第一次有了關於黃梅戲的報道,寫到黃梅小戲與花鼓戲沒有太大的差別,少年子弟和農村婦女都喜歡聽,沒有比這更傷風敗俗的,地方官屢禁不止。因貧窮而去做童養媳,胡普伢不是個例,而是社會普遍現象。後來名噪全國的黃梅戲演員嚴鳳英就是其中之一。


    第2集 花腔小戲

    1952年,上海《大公報》第一次正式用“黃梅戲”稱呼這種來自安徽農村的戲曲,原有的名稱“黃梅調”,隨之成為歷史。然而在這之前,黃梅戲一直被認為是“淫戲”。原因是很多黃梅小調都有對男女情事和男歡女愛的渲染,進而遭到許多地方政府的禁演。比如小戲《煙花女自嘆》展現的是妓女生活,《閨女自嘆》講述洞房生子的故事;《私情記》裏還有大量淫詞猥行。當時的主流社會對黃梅戲的態度就是:黃梅小調,傷風敗俗。新中國成立後,如何使這些被稱之為“淫戲”的花腔小戲,適應新的時代需求,成為大多數戲班和藝人面臨的問題。


    第3集 二進宜城

    安慶,又被稱為“宜城”,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安慶,劇院紛起,電影少而舊劇多,舊劇多為京劇,所演者類皆神怪劍俠及兒女色情之事,採取小説材料,斷章取義,甚或更改情節。但這些受人追捧的戲園子裏,卻沒有黃梅戲的一席之地。34歲的懷寧人丁永泉帶着戲班子兩入安慶,相對於第一次進城時的地下演出和窘迫生活,二次進城的丁永泉終於把黃梅戲推上了安慶的城市舞台,雖然只是掀開了厚重大幕的一個小小邊角,但卻是黃梅戲從一種農村小戲走向一個成熟劇種的開始。5


    第4集 雙喜班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已經發展成為僅次於倫敦、紐約、東京和柏林的世界第五大城市,被稱為“東方巴黎”,許多人來到上海,尋找自己的財富夢想,黃梅戲班 “雙喜班”也不例外。剛到上海時,雙喜班就遇到劇目欠缺、行頭慘淡、男旦私奔等問題,但經過一年多的打拼,雙喜班已經在上海的娛樂界頗有影響,然而抗日戰爭的戰火使得源於農村的民間戲曲很快消失在上海市民的記憶中。


    第5集 小辭店

    早期黃梅戲中旦角最難演的就是《小辭店》,這齣戲前半段講述了一段婚外情,後半段又充滿了對小偷的盲目同情,並充斥情色、兇殺和暴力的情節,屬於政府明文禁演的劇目之一。當年,年僅15歲的小女孩嚴鴻六(嚴鳳英)偷偷學了同行演唱的《小辭店》,主動爭取了一次登台演出的機會,從而一炮而紅。可沒想到的是,《小辭店》讓一代名伶橫空出世,也最終讓她香消玉殞。


    第6集 京黃聯姻

    “黃梅戲是吃百家奶長大的。”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黃梅戲男演員--“董永第一人”王少舫如此評價他畢生的事業。是他,將絃樂引進到黃梅戲伴奏中,並在管理訓練方式,以及服裝、舞蹈、韻白、唱腔等方面革新黃梅戲,使之成為能與京劇分庭抗禮的大戲。可很少有人知道,王少舫本人自幼學習京劇且成就卓著,在“由京轉黃”之時,他已有着20餘年的京劇表演生涯。一個痴迷於京劇的人把後半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黃梅戲中,本集講述了一個“京黃聯姻”的故事。


    第7集 天仙配

    55年前嚴鳳英通過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中飾演角色“七仙女”而聞名全國,而黃梅戲也藉着這部影片成為國人皆知的地方劇種。然而嚴鳳英面對人生的三大命題始終都在抉擇,一個是鼎力支持自己事業共患難的愛人,一個是一見傾心的合作伙伴;一邊是難以割捨的家庭和親情,一邊是黨和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嚴鳳英的每一步選擇,都無比艱難。片中王兆乾講述了自己與嚴鳳英之間的感情經歷。


    第8集 牛郎織女

    1959年嚴鳳英排演的《女駙馬》已經是爐火純青,將黃梅戲的發展推向一個高潮,這部戲是既《天仙配》之後又一部極為成功的黃梅戲影片,隨後又湧現出很多經典之作如《夫妻觀燈》《梁山伯和祝英台》等,邵氏影業的黃梅調電影《梁祝》在商業上獲得巨大的收益,致使此類影片成為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的標誌,甚至對後來的香港商業電影和娛樂產業,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9集 似水流年

    1980年的一個盛夏,安徽省黃梅戲劇團迎來了 “五朵金花”,她們分別是吳瓊馬蘭吳亞玲楊俊袁枚。她們的出現曾給沉寂已久的黃梅戲帶來一抹亮色,她們迅速成名,卻又在盛極之時各自單飛;回首當年吳瓊和馬蘭的兩虎相爭,在電視劇《嚴鳳英》選角時達到白熱化。而這二十餘年糾纏的恩恩怨怨?最終都化解在一場名為《回家》的個人演唱會中,電視劇這種新的表現形式使得黃梅戲獲得新的活力,二度盛開。


    第10集 梅開二度

    三十年前的一個春日,安慶地區黃梅戲劇團正在招生。陪同他人考試的四年級學生韓再芬,自顧自地在屋外玩耍,周圍的一切似乎都與她無關。但現場的一位監考老師讓她演唱了一段《洪湖水浪打浪》。沒想到,這段意外的招考插曲,讓韓再芬從此與黃梅戲結下不解之緣。通過對電視劇、舞台劇等表現形式的探索,“樹上的鳥兒”,早已飛入千家萬户;田埂上的故事,至今仍在傳唱。百年的歷史了卻的是:三嘆三唱黃梅韻,一生一世紅塵緣。


大戲黃梅幕後製作

大戲黃梅 大戲黃梅
由《見證·影像志》欄目製片人陳曉卿帶領的創作團隊,在進行了長期和深入的調研工作和專家論證之後,劇組於2008年底正式組建,力求將該片打造成一部最符合史實的黃梅戲影像志。
《大戲黃梅》在策劃初期,就堅決採用“大歷史觀”的理念和方法來觀照黃梅戲百餘年的歷史,這種理念一直貫穿劇本寫作、前期採訪、拍攝和後期製作中。大歷史觀又被稱作整體史觀,它的主體精神表現為由過去相互割裂的人物史、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全面轉變為“社會的歷史”,是一個“整體的社會”。
大戲黃梅 大戲黃梅
《大戲黃梅》的拍攝,可以説是對黃梅戲藝術的一種“搶救”,其中涉及到的黃梅戲表演大家、戲迷等歷史見證人大部分已經去世,很多在世的也都是高齡老人。
本片的創作人員本着對藝術認真的態度,一次次登門拜訪老藝術家、老戲迷,像時白林、鄭立松、王冠亞等見證人都是元老級的人物了。他們被劇組的真誠所打動,説出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很多觀點和事實都是在本片中首次披露。
大戲黃梅 大戲黃梅
在梳理黃梅戲百年曆程的過程中,創作者逐漸發現,一種民間戲曲的產生和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只要注重創新和觀眾體驗,小到一個黃梅戲班,或者一部黃梅調電影,大到整個黃梅戲產業和文化,就能突破瓶頸,取得新的發展。
帶着這樣的思考,《大戲黃梅》在創作過程中,特別注意黃梅戲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節點”。第二個是上世紀後二十年,黃梅戲又利用電視劇這種形式,創造了一個黃梅電視劇的神話,也讓黃梅戲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進入新世紀,黃梅戲又吸收歌劇、舞劇和歷史劇等元素,在傳統與創新的兩條道路上不斷探索。 [3-12] 

大戲黃梅簡介

大戲黃梅 大戲黃梅
《大戲黃梅》雖然講述的是黃梅戲這種源於鄉野的民間戲曲百餘年的發展歷程,卻不是非常狹隘的單講黃梅戲。不論是黃梅戲的起源、發展,還是黃梅戲圈內的傳奇人物,都是置諸大背景下做“以大觀小”的討論,力圖讓看似“孤立”現象在文化各因子錯綜複雜的大構架中找到合適的座標。
大戲黃梅 大戲黃梅 [1]
2006年6月10日是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佈,在“傳統戲劇”入選名單中,安徽安慶市和湖北省黃梅縣申報的黃梅戲均榜上有名。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同時也説明了,黃梅戲已經面臨着一種困境,在各種文化濫觴的中國社會,已經處於一種弱勢地位。在全球化進程中,如何保持自身獨特的文化、審美價值,又能在市場經濟的大風大浪中穩步前行,是黃梅戲面臨的首要問題。《大戲黃梅》滿懷希望,在歷史的長河中,對黃梅戲自身的藝術生命力進行深入挖掘,也是為了給今天的黃梅戲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鑑。因為百餘年來,黃梅戲並沒有停滯不前,而是順應着時代潮流不斷進取,在維護相對原生態的文化發展環境和發揮黃梅戲文化的社會功能方面,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