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少舫

鎖定
王少舫(1920年10月11日—1986年7月19日) [1]  ,原名王少芳,原籍江蘇省南京市,中國黃梅戲男演員,主工小生,兼演老生。曾任安徽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安徽省政協委員、全國劇協會員 [2]  、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副團長 [1] 
王少舫九歲在上海從師鮑小林學京劇,工老生。13歲正式登台演出。自1938年起,與黃梅戲藝人共同在江蘇、安徽等省演出,開始出演黃梅戲並嘗試對黃梅調的傳統唱腔進行修改 [3]  。1949年在合肥組織新生平劇社,擔任社長,導演並演出過京劇《小倉山》《紅娘子》《逼上梁山》等。1950年,正式改唱黃梅戲,參加安慶市民眾黃梅戲劇團,任團長,參加整理排演黃梅戲傳統劇目《打豬草》《夫妻觀燈》《藍橋會》《路遇》等。1954年,調安徽省黃梅戲劇團任演員(後任副團長),同年參加華東地區戲曲會演,因飾演《天仙配》中的董永獲演員一等獎。1956年,參加安徽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扮演《告糧官》中的張朝宗,獲演員一等獎。1975年,赴北京參加部分省、市文藝調演,出演《海港》中的馬洪亮一角。1979年,參加安徽省戲曲調演,在《袁璞與荊鳳》中扮演老校長,獲演員一等獎 [1] 
1986年7月19日,王少舫因病去世,終年67歲。
王少舫把京劇藝術與黃梅戲糅合起來,豐富了黃梅戲生行的表現藝術,鋪開了一條黃梅戲生行藝術的發展之路 [4] 
中文名
王少舫
外文名
Shaofang Wang
別    名
王少芳(原名)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
1920年10月11日
逝世日期
1986年7月19日
職    業
演員
主要成就
1979年獲得安徽省文藝調演大會演員一等獎
代表作品
天仙配
女駙馬
行    當
黃梅戲小生
出生地
漢口
星    座
處女座

王少舫人物經歷

王少舫劇照
王少舫劇照(8張)
1920年10月11日(農曆8月30日),王少舫出生於漢口,原名王少芳。1926年,生父王忠惠去世。1927年9月,被送到上海讀私墪,三個月後返回南京家中繼續讀書 [3] 
1929年八九月間,王少舫被母親送至上海,正式拜鮑筱麟為師學習京劇。1930年,隨師父到江西南昌唱戲。1931年,師父與師母離婚,但王少舫被留在師母家幫傭,在奉師母之命陪師弟學戲期間,他學習了《四郎探母》等多出老生戲;又隨師兄到浙江參加水路班子,到南京“大世界”京班參加演出,不但學習了京劇,還領略了揚劇、文明戲、滑滑戲、蘇灘、滬劇等多種地方戲和曲藝。後隨繼父王明山離開上海,來到江西農村 [3] 
1933年,父母帶他隨安慶皖鍾舞台的老闆到安慶唱戲。在安慶唱戲時,他接觸到黃梅調,隨南洋旅館的洗衣婦學會了黃梅小戲《苦媳婦自嘆》,用在京劇《戲迷傳》《紡線紗》等玩笑戲裏。這是他從事黃梅戲工作的開端。同年,隨繼父回南京,在“民業公司”大舞台臨時救場,演出京劇《捉放曹》,隨後與民業公司簽約搭班唱戲 [3] 
1935年,加入小京班,移植演出京劇《狸貓換太子》,前半部扮演富有正義感的太監陳琳,後半部扮演包公。1936年年初,小京班解散,其失業在家,閉門讀書、學戲,後輾轉於蕪湖、宣城一帶唱戲 [3] 
1938,王少舫一家流落安慶,由繼父安排,在皖鍾舞台與黃梅調演員合班演出,兩個劇種的演員相互幫助,互相客串。這期間,其初次登台演唱黃梅調,在《天仙配》中扮演二姐 [3] 
1939年,繼續與黃梅調合班在安慶華林劇場演出,在連台本戲黃梅調《秦雪梅》中扮演男主角商林,開始嘗試對黃梅調的傳統唱腔進行修改 [3]  ,並嘗試擺脱一直使用的京劇程式,運用從黃梅調、電影、話劇等藝術形式中學來的手法 [5]  。黃梅調本無管絃樂伴奏,他請京劇琴師小喜子用京胡跟腔託唱,開黃梅戲有絃樂伴奏之先河 [6]  。同年,與王劍鋒、潘澤海等黃梅調藝人合作演出黃梅調《王清明合同記》,在劇中扮演男主角王清明,工小生 [3] 
1942年,在安慶推行“京戲皖唱”,以黃梅調演出京劇劇目《四郎探母》。1943年,由於“京戲皖唱”《四郎探母》獲得觀眾認可,王少舫又繼續排演了《諸葛亮招親》《游龍戲鳳》《汾河灣》等劇目,同時開始進一步學習黃梅調,嘗試在音樂方面對黃梅調進行豐富 [3] 
1944年,與劉春同合作演出黃梅調傳統劇目《白扇記》中的一折《魚網會母》,在劇中扮演小魚網 [3]  。他把京劇的一些演唱和潤腔方法吸收到黃梅調中,“拜母”一段的唱腔就借鑑了京劇《四郎探母》中“見娘”的唱法 [7]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成為安慶華林劇院的京劇當家老生。這一年,因為與一位唱旦角的京劇演員同名,他從《揚州畫舫錄》中取了一個“舫”字,將名字由“少芳”改為“少舫” [3] 
1946年,因不堪忍受華林劇場老闆剝削,逃出安慶,在當塗、無為等縣城和鄉鎮流動演出。1947年,從無為來到蕪湖市區,在“大娛樂”劇場演出。1948年,在當塗、合肥新民劇場演出 [3] 
1949年1月,合肥解放,合肥軍管會接管了在新民劇場演出的京劇班社,改名“新生平劇社”,王少舫任社長。在王少舫帶領下,劇社創作了《逼上梁山》《紅娘子》《三打祝家莊》等京戲劇目,受到羣眾歡迎和領導表揚,並被安慶等地同行移植。12月,成為皖北地區各界人民會議的人民代表 [3] 
1950年,在安慶文聯主席王芳松鼓勵下,王少舫決心正式“棄京就黃”,從合肥移家安慶,成為民眾劇場的主要演員和總負責人。他帶領黃梅藝人翻演傳統劇目,移植京戲劇目《石頭人招親》,排演連台本戲《二度梅》《左維明巧斷無頭案》,配合鬥爭形勢需要編排了反映時事的《打灶王》《父子爭先》《貪官與惡霸》《仇深似海》。10月21日-25日,作為黃梅戲的代表參加皖北區文藝工作會議 [8] 
1951年,私營劇團改制後,擔任民眾劇場管理委員會主席,響應政府號召,排演現代戲《勸夫上堤》《羅漢錢》《小二黑結婚》《小女婿》等劇目,並在《小二黑結婚》中扮演二孔明。在排新戲期間進行音樂改革,添加燈光、佈景,為黃梅戲的創業打下基礎 [8] 
1952年,參加安徽省戲改集訓,與嚴鳳英、潘澤海等演員排演了黃梅戲《路遇》《藍橋汲水》《秦雪梅》,與嚴鳳英、編劇鄭立松等整理了黃梅戲傳統劇目《打豬草》,移植《柳樹井》等劇目,於11月到上海演出 [8] 
1953年,參加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到蚌埠為視察治淮工程的譚震林等中央和華東局領導演出。其後,與嚴鳳英等組成“黃梅戲赴寧演出團”與到訪中國的波蘭瑪佐夫舍歌舞團聯歡,6月10日,為波蘭客人演出由《遊春》《送綾羅》等組成的傳統小戲。送走波蘭客人後,留在南京公演。10月4日,隨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離開北京赴朝鮮慰問演出 [8] 
1954年9月至10月,在華東區戲曲會演大會上,與嚴鳳英合作演出神話劇《天仙配》,在劇中扮演純樸、忠厚的董永,獲得演員一等獎 [8]  ;11月,開始排演從越劇移植來的劇目《春香傳》,扮演痴情公子李夢龍 [9]  。195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石揮執導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上映,王少舫在片中扮演董永 [8] 
1956年,在合肥參加安徽省第一屆戲曲會演中,與王毓琴合作演出黃梅戲《告糧官》,塑造了光明磊落、疾惡如仇的普通百姓張朝宗 [10]  ,並憑藉在該劇中的表演獲演員一等獎 [1]  。秋冬之際,隨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到廣州巡迴演出,上演了《天仙配》《夫妻觀燈》等劇目 [8]  。同年,被評為安徽省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2] 
1957年,與嚴鳳英等帶領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到天津、福州、廈門、汕頭海防前線演出,歷時七個月,行程四千華里 [8]  。1958年6月12日,參加安徽省委宣傳部召開的戲劇語言座談會,發表了《詞要歸功》的發言,談地方戲曲唱詞的編寫 [8] 
1959年,參演由嚴鳳英主演的黃梅戲電影《女駙馬》,運用俊扮醜演的表演手法塑造了詼諧、風趣的老生角色劉文舉 [7]  。1960年,與嚴鳳英共同主演的以太平天國事蹟為題材的黃梅戲《寶英傳》在合肥上演 [8]  ,他借鑑京劇“武老生”的經驗塑造了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 [11] 
1961年1月,與嚴鳳英主演的《寶英傳》在合肥公演。4、5月間,在安慶地區巡迴演出,表演了《女駙馬》《打金板》《劉三姐》等劇目。同年,當選安徽省第一屆人民代表 [8]  。1962年,隨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在安慶地區公演 [8] 
1963年,在黃梅戲電影《牛郎織女》中扮演助人為樂的金牛星。同年,參加現代戲的改編和排演,與導演喬志良等人將上海戲劇院創作的話劇《年輕一代》改編成黃梅戲,在劇中扮演老當益壯的革命幹部林堅 [8] 
1964年,到望江縣寶塔鄉農村勞動鍛鍊,在城內的望江劇場演出《打金枝》《夫妻觀燈》等傳統劇目。1965年,在皖南山區演出,並上黃山參加招待越南主席胡志明的演出 [8] 
1966年至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罰為勤雜工,在“牛棚”內外受辱。1970年4月,因《天仙配》被株連,遭巡迴批判,隨後被送到和縣的部隊農場勞動鍛鍊。勞動鍛鍊結束後,回到黃梅戲演員隊,參加了移植樣板戲《沙家浜》《紅燈記》的排演,均無唱詞 [12] 
1972年6月,導演小戲《一籃花生》。9月,排演現代戲《奇峯嶺》,在劇中飾演老書記。10月,為參加全國籃球分區賽合肥賽區運動員遊園大會演出《軍民一家》。1973年,導演小戲《主課》《書記搬家》並參加兩部戲的演出 [12] 
1974年,在安慶人民大會堂演出小戲《奇峯嶺》《向陽花》《軍民一家》。1975年,赴北京參加全國部分省、市學習移植革命樣板戲的演出,在中山公園中山音樂堂演出《海港》第六場《壯志凌雲》,飾演馬洪亮。1976年,在廣州拍攝黃梅戲電影《紅霞萬朵》,飾演青山伯。1977年,導演黃梅戲《箭桿河邊》,並出演佟慶奎一角 [12] 
1978年3月,赴上海演出黃梅戲《南國鋒煙》,在劇中飾演何老爹。6月,導演小戲《人老心紅》。9月,黃梅戲《天仙配》恢復公演,在劇中扮演董永。10月,黃梅戲《女駙馬》恢復排演,在劇中扮演太師劉文舉 [12] 
《路遇》(嚴鳳英飾七仙女、王少舫飾董永) 《路遇》(嚴鳳英飾七仙女、王少舫飾董永)
1979年1月,參加安徽省文藝調演大會,演出現代戲《袁璞與荊鳳》,憑藉老校長一角獲得演員一等獎。2月5日,與潘璟琍合作,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王震演出《天仙配·路遇》。3月21日至5月12日,赴廣西慰問參加自衞反擊戰的官兵,在南寧演出《天仙配》《女駙馬》片段和小戲《軍民一家》。6月,排練古裝劇《陳州怨》,在劇中扮演包公,工花臉。通過此劇排練,他對於黃梅戲花臉表演和唱腔進行了探索,填補了黃梅戲沒有花臉唱腔的空白。10月,在《羅帕記》中飾演王科舉。同年,恢復排演黃梅戲《江姐》,在劇中扮演叛徒甫志高 [12] 
1980年3月,其出演的古裝劇《陳州怨》在合肥江淮大戲院演出20場。5月,在安徽省廣播電台錄製小戲《普查花開》,宣傳第一次人口普查。11月30日,率團赴香港演出,公演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等劇目 [12] 
1982年2月,在南京、九江、南昌、長沙等地公演《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同年,為上海唱片廠錄製唱片《山伯臨終》(飾梁山伯)、《包公賠情》(飾包公) [12] 
1986年1月,抱病隨團深入大別山革命老區慰問演出,在小戲《軍民一家》中扮演熱情風趣的張大伯 [12]  。4月,在上海莎士比亞戲劇節演出改編自莎翁劇作的黃梅戲《無事生非》,扮演風趣、幽默、為青年男女牽紅線的將軍唐德隆 [13]  。7月17日,病情加劇,被送往醫院搶救。7月19日,因病搶救無效,在合肥逝世,終年67歲 [12] 

王少舫個人生活

家庭成員
王少舫的祖父王奎山是蘇北鄉班的花臉演員,祖母王孫氏。生父王忠惠是來自徽班的京劇老生,母親王孫氏,藝名王月華,曾唱過梆子青衣,二人均是江蘇泰州人,南京是王忠惠夫妻進城唱戲後的長住之所 [3]  。繼父王明山是京劇丑角演員 [5]  ,河北省武清縣人 [3]  。王少舫有同母同父的妹妹王少梅、王少娟 [3] 
1940年,王少舫與京劇演員筱美玉(後改名雪寒梅) 結婚 [3]  。王少舫的三女兒王依紅是黃梅戲演員,三女婿陳精耕是安徽花梅劇院的一級作曲 [5] 
門子弟子
王少舫熱心扶植提攜黃梅戲新人,受過他指導的學生遍佈海內外,其有據可查的弟子有朱玉白、李濟民、黃宗毅、夏承平、黃新德等,另外,安慶黃梅戲劇團的羅愛文、羅愛祥、潘忠仁、祖祥雲等人也是他手把手教出來的 [12] 

王少舫主要作品

王少舫代表劇目

黃梅戲
劇目
所飾角色
《天仙配》
董永
《女駙馬》
劉文舉
《夫妻觀燈》
王小六
《寶英傳》
石達開
《羅帕記》
王科舉
《陳州怨》
包拯
《袁璞與荊鳳》
老校長 [1] 

王少舫導演作品

部分導演劇目
《一籃花生》
《主課》
《書記搬家》
《箭桿河邊》
《人老心紅》
-

王少舫參演電影

王少舫獲獎記錄

藝術類
  • 1979    安徽省文藝調演大會演員一等獎[12]     袁璞與荊鳳    (獲獎)    
  • 1954    華東地區戲曲會演演員一等獎[1]     天仙配    (獲獎)    
  • 1956    安徽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1]     告糧官    (獲獎)    

王少舫藝術特色

王少舫嗓音豐滿厚實,善於根據自己的聲音特點處理演唱,注意用聲音傳情,把演唱和塑造藝術形象協調統一起來。他主演的一些小生戲,乍一聽,他的嗓音與角色形象似乎不盡吻合,但當一段唱腔演唱完以後,人們會被他的演唱吸引而不去注意音色如何 [7] 
在唱唸方面,王少舫具有注意選擇用字,突出方言;吐字歸韻,清晰自如;舒緩適度,以情潤腔;氣酣神足,細膩委婉;念如家常話,能泣亦能歡等特點 [14] 
王少舫善於用表演和唱腔來刻畫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在《天仙配》“董永賣身”的一段唱腔,以黃梅戲的主調“平詞”為基調,中間糅合了“散板”、“哭腔”和“彩腔”等樂句而組成的。節奏緩慢,旋律婉轉,曲調深沉。他通過對人物心理的透視和剖析,細緻入微地表達了董永哀傷、痛苦的感情,塑造了一個受盡財主壓榨的忠厚、善良的青年農民形象 [7] 
他的演唱灑脱奔放,善於從人物出發,抓住唱詞所引喻的情節,運用情緒上的起伏多變、聲音上的剛柔相濟,以達到繪聲繪色、神形皆備的境地。在《天仙配》“龍歸大海鳥入林”中,王少舫在第二句“董永今日回家門”和第六句“朝朝暮暮不離分”的後面加了一個語氣助詞“哪”。在這裏,旋律有力地切分節奏,加上他富於激情和彈性的演唱,使唱腔閃爍着更加動人的光彩。這一段只有十句唱詞,他唱得有節奏、有層次,達到動人心絃的地步 [7] 
王少舫的演唱幅度寬廣,聲音豐滿。在《牛郎織女》“恨王母無情又無義”一段中,他自如地運用了聲音色彩的層次、細膩而內在的感情力度變化、持續的延長音,以及上、下行迂迴的級進託腔的深沉演唱處理,內在節奏使人感到近似京劇搖板但又不是搖板,唱法緊迫而氣質卻寬廣 [7] 

王少舫人物評價

王少舫鋪開了一條黃梅戲生行藝術發展之路,大大提高了生行表演藝術,提升了生行舞台位置,擴大了生行的表現領域。他把京劇與黃梅戲的藝術精華融會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創造了一系列生動的藝術形象。他有整體意識,大局為重。在任何戲中,他都找準自己角色的位置,盡力演好自己的角色,不以角兒欺人,作紅花則盡展風采,作綠葉則甘作扶持,把自己融入整體中,為藝術之大局盡心盡力。他不論角色大小,演來都十分認真。他自己是黃梅園林中的秀森奇葩,又為梅林培育和秀木繁花,造就了“無派之派” [11] (安徽省藝術研究院一級編劇金芝評)
王少舫為人謙和,很好相處,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不含糊。在演出中遵守紀律,一絲不苟。他認真演戲,不怕苦,不怕累,是青年人的榜樣。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處處以身作則 [15] (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安徽省藝術研究所一級編劇陸洪非評)
王少舫把自己學到的戲毫不保守地教給別人,對自己不會的戲也肯虛心向別人請教。他大膽啓用青年演員,把他們推上第一線。他自己是小生行當,但卻從不霸戲,總把許多年輕人推上去。他終生致力於黃梅戲改革,特別是在男聲唱腔的革新上做出重大貢獻。他虛心好學,注意旁人的長處,不管是誰的演唱他都認真聽。演《女駙馬》劉大人時採用了老藝人馬老四的唱腔,這位老藝人的這段唱腔很一般,經過王少舫加工後用在“硃筆頭上一點紅”裏,唱得悠揚圓潤,有滋有味。在《海港》中,他把老藝人程積善的唱腔用得非常貼切、自然,很適合劇中人物。(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黃梅戲演員丁紫臣評)
王少舫將自己在京劇舞台上積累的經驗帶入了黃梅戲,來自於大劇種規範化流程的帶入加速了黃梅戲在劇目和表演上的成熟,大大縮短了黃梅戲的“草台期”。他以身作則,並帶頭執行嚴格的排演制度。令全劇團養成了嚴謹的工作作風。同時,作為一個黃梅戲的實踐者和探索者,他給予其他演員很多幫助和指導,這帶來了人才上的活躍,令黃梅戲藝術打破了傳統套路,得到質的創新和提升 [4] (安徽省文聯組聯處處長、戲劇評論家王長安評)

王少舫後世紀念

2010年9月29日,紀念王少舫誕辰90週年座談會在合肥召開 [4] 
2017年5月13日,《王少舫談黃梅戲》在安徽合肥首發。該書是安徽省文史館歷時5年,根據王少舫生前講課、採訪、講話錄音資料,搶救性整理出版的談藝錄 [16] 
參考資料
  • 1.    北京語言學院《中國藝術家辭典》編委會.中國藝術家辭典(現代第四分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79-80
  • 2.    錢振源. 德藝雙馨的藝術家──王少舫[J]. 黃梅戲藝術, 2000(01):9-10.
  • 3.    洪非.王少舫生平系年(1920-1949年)[J].黃梅戲藝術,2001,(第4期)
  • 4.    紀念王少舫誕辰90週年座談會在肥舉行  .中安在線[引用日期2020-10-07]
  • 5.    林青. 王少舫與雪寒梅[J]. 黃梅戲藝術, 1999(02):4-13.
  • 6.    楊璞. 向先賢致敬[J]. 黃梅戲藝術, 2010,(004):16-19.
  • 7.    方紹墀. 王少舫和他的唱腔藝術[J]. 黃梅戲藝術, 2010, (004):12-13.
  • 8.    洪非.王少舫生平系年(1950-1966)[J].黃梅戲藝術,2002,(第2期).
  • 9.    李力平.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回憶和王少舫同志幾次合作[J]. 黃梅戲藝術, 1987(01):82-87.
  • 10.    喬志良. 悼藝友王少舫──從《天仙配》等劇看少舫表演藝術的發展[J]. 黃梅戲藝術, 2000(01):31-33.
  • 11.    金芝. 架橋鋪路育梅林:王少舫與黃梅戲藝術發展速寫[J]. 黃梅戲藝術, 2000, (001):19-21.
  • 12.    安徽省文史館編.王少舫談黃梅戲:黃山書社,2017:353-361
  • 13.    黃梅戲將參加首屆莎士比亞戲劇節演出[J]. 黃梅戲藝術, 1986(01):21.
  • 14.    夏承平. 論王少舫先生表演藝術中的唱、念風格和特色[J]. 黃梅戲藝術, 2010(04):20-24.
  • 15.    洪非. 王少舫的最後十年[J]. 黃梅戲藝術, 2000, 000(001):11-18.
  • 16.    《王少舫談黃梅戲》首發 填補黃梅戲研究空白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0-10-0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