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郎探母

(京劇傳統劇目)

鎖定
《四郎探母》又名《北天門》《四盤山》《探母回令》,京劇傳統劇目。取材於《楊家將演義》第四十一回。周明泰《道鹹以來梨園系年小錄》已著錄該劇目。見《戲考》第二冊及《袖珍京戲考》《戲典》《戲學匯考》《平劇彙刊》《戲學指南》《名伶京劇大觀》《戲學顧問》等刊本。除京劇外,滇劇有《坐皇宮》《斬輝》,漢劇有《雙回國》,湘劇有《四盤山》,粵劇有《四郎會母》,贛劇有《回國圖》,秦腔、眉户戲、同州梆子、晉劇、上黨梆子川劇、河北梆子、祁劇等劇種均有該劇目 [1] 
該劇目講述了楊延輝(四郎)被擒後,改姓名,與鐵鏡公主成婚。遼邦蕭天佐擺天門陣,佘太君親征。楊四郎思母,為公主看破,以實告之;公主計盜令箭,助其出關,私回宋營,母子兄弟相會。四郎復回遼邦,被蕭後得知,欲斬,公主代為求免 [2] 
概述圖為鄧敏飾鐵鏡公主(左),黃炳強飾楊延輝。
中文名
四郎探母
別    名
北天門
四盤山
探母回令
類 型
京劇傳統劇目
取 材
《楊家將演義》第四十一回
主要角色
楊延輝
鐵鏡公主
佘太君
蕭太后

四郎探母劇情簡介

宋遼交戰,楊延輝(四郎)被俘,改名木易,被遼主蕭太后招為駙馬,與鐵鏡公主成婚。十五年後,宋遼再次交戰,楊母佘太君押運糧草來到雁門關。四郎思母心切,欲趁機探望老母,因關口正緊,未能如願。鐵鏡公主問其心事,四郎只得以實情相告。公主得知丈夫是楊家將,更加敬重,願盜來蕭太后令箭,助其出關,但又擔心他一去不復返。待四郎發誓只要見母一面立即返回後,方才去盜令牌。四郎私往宋營探母,得與母佘太君、弟延昭、八姐、九妹及原配四夫人相會。四郎恐誤令箭限期,又連夜趕回遼邦,不料此事被蕭太后得知,四郎被擒拿問斬,經鐵鏡公主與二位國舅等求情,方獲寬恕並被派往北天門鎮守邊關 [1] 

四郎探母作品選段

選段:楊延輝坐宮院自思自嘆
劇中人:楊延輝
【西皮慢板】楊延輝坐宮院自思自嘆,想起了當年事好不慘然!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我好比虎離山受了孤單,我好比南來雁失羣飛散,我好比淺水龍困在沙灘。
想當年沙灘會【二六】一場血戰,只殺得血成河屍骨堆山,只殺得楊家將東逃西散,只殺得眾兒郎滾下馬鞍。我被擒改名姓身脱此難,將楊字改木易匹配良緣。
蕭天佐在天門兩下會戰,我的娘領人馬來到北番。我有心回宋營見母一面,怎奈我身在番遠隔天邊。思老母不由人肝腸痛斷想老孃不由兒淚珠不幹。
眼睜睜高堂母難得見,兒的老孃啊!【搖板】要相逢除非是夢裏團圓。
1912年百代唱片,譚鑫培飾楊延輝 [1] 
選段:聽他言嚇得我渾身是汗
劇中人:鐵鏡公主、楊延輝
鐵鏡公主:【西皮流水】聽他言嚇得我渾身是汗,十五載才露出袖內機關,他本是楊家將把名姓改換,他思家鄉想骨肉不得團圓。走上前施一禮駙馬來見,尊一聲駙馬爺細聽咱言:早晚間休怪我言語息慢,不知者不作罪你的海量放寬。
楊延輝:【快板】我和你夫妻情恩愛不淺,賢公主又何必禮儀太謙!楊延輝有一日愁眉得展,誓不忘賢公主恩重如山。
鐵鏡公主:説什麼夫妻情恩愛不淺,我和你配夫妻前世良緣,為什麼終日裏愁眉不展,有什麼心腹事只管明言。
楊延輝:非是我這幾日愁眉不展,有一樁心腹事不敢明言。蕭天佐擺天門兩國交戰,我的娘押糧草來到北番。我有心回宋營見母一面,怎奈我身在番不能出關。
鐵鏡公主:尊駙馬又何必巧言來辯,你要拜高堂母我不阻攔。
楊延輝:蒙公主施恩德母子相見,怎奈我無令箭不能出關。
鐵鏡公主:有心與你金鈚箭,恐怕一去就不回還。
楊延輝:公主賜我金鈚箭,五鼓天明我即刻還。
鐵鏡公主:宋營相隔路途遠,一夜之間怎能夠還。
楊延輝:宋營雖然路途遠,快馬加鞭我一夜還。
鐵鏡公主:知山知水不知淺,人心難防防未然。先前教我盟誓願,你對蒼天也表一番。
1935年高亭唱片,尚小云飾鐵鏡公主、馬連良飾楊延輝 [1] 
選段:老孃親請上受兒拜
劇中人:楊延輝
【西皮導板】老孃親請上受兒【回龍】拜,【二六】千拜萬拜也是折不過兒的罪來,孩兒被擒番邦外,隱姓埋名躲禍災,多蒙太后恩似海,鐵鏡公主配和諧,兒在番邦一十五載,常把我的老孃掛在兒的心懷,胡地衣冠懶穿戴,每年間花開【快板】兒的心不開,聞聽得老孃徵北塞,喬裝改扮回營來,見母一面愁眉解,願老孃福壽康寧永和諧無災。
1923年百代唱片,餘叔巖飾楊延輝 [1] 
選段:一見嬌兒淚滿腮
劇中人:
【西皮導板】一見嬌兒淚滿腮,【叫頭】延輝,嬌兒,唉,兒呀!【流水】點點珠淚灑下來。沙灘會一場敗,只殺得楊家好不悲哀。爾大哥長槍來刺壞,你二哥短劍下他命赴陽台,爾三哥馬踏如泥塊,我的兒你失落番邦一十五載未曾回來,唯有爾五弟把性情改,削髮為僧出家在五台,爾六弟鎮守三關為元帥,最可嘆你七弟被潘洪就綁在芭蕉樹上亂箭穿身無處葬埋。【搖板】娘只説我的兒今何【哭頭】在,延輝我的兒啊!【搖板】哪陣風將兒你吹回來?
1936年蓓開唱片,李多奎飾佘太君 [1] 

四郎探母演出代表

劇中人
扮演者
角色行當
楊延輝
老生 [3] 
鐵鏡公主
旗裝旦 [4] 
佘太君
老旦 [5] 
蕭太后
梅巧玲、陳德霖、尚小云、趙桐珊
青衣 [6] 
音像資料
時間
內容
-
勝利、百代、高亭等公司錄製有該劇目唱片。
1933年
譚富英、雪豔琴等合演的《四郎探母》被拍攝成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
1990年
北京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根據馬連良、姜妙香錄製的《四郎探母》老唱片,翻錄為 CD收錄於《中國京劇有聲大考》第五集、第十四集 [1] 
京劇音配像工程
錄音
配像
收錄
李少春、梅蘭芳、趙桐珊、周信芳、韓金奎、劉斌昆、姜妙香、馬盛龍、譚富英、馬富祿、馬連良
於魁智、李勝素、蕭潤增、譚元壽、張學津、葉少蘭、馬幼祿、柯菌嬰
《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第一集
譚富英、張君秋、尚小云、吳素秋、奚嘯伯、馬富祿、蕭長華、陳少霖、姜妙香、譚富英、李多奎、馬連良、李硯秀
張克、王蓉蓉、馬小曼、張萍、張建國、黃德華、鄭巖、陳志清、葉少蘭、高寶賢、藍文雲、張學津、李冬梅
《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第六集 [1] 

四郎探母角色人物

劇中人
行當
角色介紹
參考資料
楊延輝
老生
楊繼業第四子,人稱楊四郎。在宋、遼金沙灘一戰中被俘後改名木易,被遼招為駙馬。十五年後,宋、遼交戰,佘太君押送糧草來到兩軍陣前,楊四郎聞訊,遂向鐵鏡公主表明身份,並説服公主從蕭太后處盜來令箭,乘夜去宋營探望老母,天明前又按約返回遼國。
[3] 
鐵鏡公主
旗裝旦
蕭太后之女,與北宋降將木易成婚。當得知木易原是北宋將領楊延輝後,鐵鏡公主計盜令箭,幫助丈夫出關與家人相見。
[4] 
佘太君
老旦
佘賽花,楊繼業之妻。在丈夫兒子相繼過世後,帶領楊家眾寡婦、孤兒上陣殺敵,直至百歲仍親自掛帥西征,阻止西夏的大舉入侵。佘太君忠君愛國,寬厚明理,性格剛強。
[5] 
蕭太后
青衣
遼景宗耶律賢皇后,史稱承天太后,多次領兵攻打北宋,後與北宋締結檀淵之盟。
[6] 

四郎探母戲曲表現

四郎探母演出改編

《四郎探母》據傳為清朝張二奎所編。傳統京劇全本《四郎探母》分為八場:“坐宮”“盜令”“出關”“闖營”“夜審”“拜母”“哭堂”“回令”;改編後的全本《四郎探母》分為十二場:“坐宮”“盜令”“別宮”“出關”“巡營”“見弟”“見母”“見妻”“別親”“回關”“斬輝” [1] 
都門紀略》中記載余三勝、張二奎、陳鸞仙(鳳林)等常演該劇。該劇自問世以來,有多次名家聯袂演出,最著名的有兩次:一次是1947年9月12日在上海中國大戲院,梅蘭芳飾鐵鏡公主,李少春、麒麟童、譚富英、馬連良分飾楊延輝;另一次是 1956年9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李和曾、奚嘯伯、譚富英、馬連良分飾楊延輝,張君秋、吳素秋分飾鐵鏡公主,尚小云飾蕭太后,蕭長華、馬富祿飾二位國舅,姜妙香飾楊宗保,李多奎飾佘太君,李硯秀飾四夫人 [1] 

四郎探母服飾行頭

在《四郎探母》“坐宮”一場中戴黑三、忠紗帽加駙馬套、狐尾,插翎子,穿紅龍蟒,搭三肩,圍玉帶,下穿紅彩褲,足穿厚底靴;在“過關”一場中罩紅風帽,戴面牌,穿紅龍箭衣、黑馬褂,搭三肩,系大帶;在“見母”一場中戴甩髮;在“回令”一場中穿紅龍箭衣,戴手銬;被赦免後,穿戴與“坐宮”一場相同 [3] 
*圖片為黃炳強飾楊延輝。
梳旗裝頭,戴正花,穿白繡花旗袍、琵琶襟小坎肩,下穿淺素彩褲,足穿白襪子、旗鞋,後改戴正鳳、水鑽頭面、流蘇,內襯藍領衣,外穿紅色繡龍旗蟒 [4] 
*圖片為管波飾鐵鏡公主。
系勒子、白網子、白髮鬏,戴老旦冠,系秋色綢條,穿秋緗色老旦蟒,掛朝珠,系小絛子,下穿綠素裙、素彩褲,足穿白襪子、蝠字履 [5] 
*圖為畢楊飾佘太君。
梳旗裝頭,上插鈿子花,戴點翠頭面、挑子,穿黃色紫邊繡龍旗蟒,罩深紫色繡龍氅衣,掛朝珠,下穿淡湖色彩褲,足穿白襪子、旗鞋,拿手帕 [6] 
*圖為李海燕飾蕭太后。

四郎探母唱做表現

《四郎探母》以西皮唱腔貫穿到底,板式有 【慢板】、【導板】、【散板】、【快板】、【原板】、【流水】等。
尤其“坐宮”一場,幾乎囊括了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通過板式的轉換,多層次地揭示了人物的情緒變化。開始,四郎思母心“見母”一張切,苦於母子咫尺天涯,難以相見;鐵鏡公主為丈夫排遣憂悶,便猜測其心事。這段戲,唱腔用的是舒緩柔和的【西皮慢板】。接下來,四郎對公主講明瞭自己的真實來歷和思念老母的心情,公主雖然表示願從中協助,但又有所顧慮;四郎則急切地保證信守諾言。兩人的對唱層層遞進、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二人的急切心情 [1] 
戲中“自報家門”的情節也匠心獨運:並非所有人物首次上場都應用,而僅僅在整個劇中運用了2次——首先是楊延輝上場時,其次是楊宗保上場時,其他人並未採用。其中的原因仔細品味而來不乏意味深沉,由於“坐宮”屬於整部戲劇的開始,故事始末情由、人物的來龍去脈都亟待説明,則自報家門不僅是京劇的敍述規律,同時也是非常簡潔的介紹方式。“巡營”中的“自報家門”則有神來之筆的意味,此時,因為楊宗保上場是下一個事件以及人物羣落的展開,楊宗保“自報家門”則為之後的人物、故事起到了非常好的鋪墊 [7] 

四郎探母鑼鼓伴奏

京劇打擊樂是京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俗稱“鑼鼓”或“武場”,在京劇伴奏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打擊樂組合程式通常稱為“鑼鼓經”或“鑼鼓”鑼鼓經不僅能固定表演節奏,對不同表演章節間的銜接等起到起承轉合的作用,還要承擔烘托氣氛、提示情節、交代環境、加強感情等諸多功能 [8] 
  • 烘托氣氛
開場時楊延輝上場用【小鑼帽子頭】,在楊延輝第一次亮相以後,伴隨着正冠、捋髯、抖袖等動作伴以小鑼的擊奏。突出了楊延輝的憂愁苦悶,為全劇的起因“高堂老母難得見,怎不叫人淚漣漣”做好鋪墊。
“坐宮”中的鐵鏡公主上場和“見妻”中的四夫人上場都用到了【小鑼抽頭】,但是心情和氣氛截然不同。鐵鏡公主是在“豔陽天春光好百鳥聲喧”之中來找駙馬閒談,因此要演奏得輕快明朗,跳躍感明顯,有先聲奪人的感覺;而四夫人則是每日思念自己的丈夫,心情惆悵,故而不能與鐵鏡公主相同,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澀”一點更合適。
“盜令”中的蕭太后出場和“見弟中的楊延昭出場都用到了【慢長錘奪頭】,蕭太后出場方式所使用的【慢長錘】都節奏平緩,頓挫分明。輔以八個(或四個)龍套在節奏中上場站門,體現出蕭太后臨朝的不凡氣度和莊重肅穆的環境氣氛。而楊延昭的出場是在唱完“一封戰表到東京”的【導板】之後由二龍套領上,環境是宋軍的營帳,人物身份是統帥,且是夜間非公務時間,與前者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慢長錘】的演奏只需中規中矩,不必過於強調。而蕭太后在“回令”中的出場則要突出蕭太后得知令箭被盜之後的憤怒,因此不僅做功表演與前場不同,出場鑼鼓也換成了【急急風】,不僅避免了雷同,也突出了緊張的氣氛 [8] 
  • 掌握節奏
《四郎探母》從情節安排來説每場表演所佔篇幅並不平均,整體來説是穩步加快的節奏。整齣戲一般演出時間為 150 分鐘左右,而前兩場“坐宮”和“盜令”就需要80分鐘左右,絕大部分節奏較慢的鑼鼓和【慢板】、【原板】等大段的節奏性、規律性唱腔都在這兩場戲中。具體到這兩場來説,也都是由慢到快循序漸進的。“坐宮”中鐵鏡公主與楊延輝從猜心思到得知真相,再到主動幫助楊延輝盜令。從【慢板】到【原板】,再到【流水】、【快板】,直到“站立宮門叫小番”的高潮。“盜令”中從蕭太后臨朝的內心獨白,到母女之間的噓寒問暖,再到鐵鏡公主弄哭嬰兒使令箭到手。從【慢板】到【搖板】再到【流水】,層次分明,一氣呵成。
為了服從整體節奏的一貫性,從“交令”起劇情發展的節奏逐漸加快。楊延輝的每次上場(“見弟”除外)都是【快長錘】,而且節奏清晰明快,十分緊湊,帶着一股風風火火的勁頭。隨着劇情發展和感情變化,逐漸加快的節奏前提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由於整體提速,全劇的最高潮“見娘”也不過15分鐘左右。而恰恰在這15分鐘當中,節奏是反覆變化的 [8] 
  • 交代環境
傳統京劇的表演是虛擬性與程式性相結合的。舞台上沒有真實的佈景,演員在劇情中的時空變換,所處環境都需要由演員通過身段等手法表現出來。有的還需要打擊樂予以配合,以象徵性的聲音體現環境特點。在《四郎探母》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提示夜間環境的更鼓。《四郎探母》中的更鼓不是在【原板】的固定節奏中“圓着走”的。前三個更鼓都是在【搖板】的過門中出現,分別是在“巡營”的楊宗保上場,“見娘”的佘太君上場和“見妻”的四夫人上場的第一句演唱之前作為背景提示出現的。四更和五更則是在“見妻”和“哭堂”中切住伴奏後獨立出現的,起到了渲染時間緊迫的作用。
另一處起到背景提示作用的地方是在“巡營”中,楊宗保唱“耳邊廂又聽得鑾鈴震”之前,有大鑼一輕擊表示鑾鈴響 [8] 
  • 加強感情
劇中人的感情需要通過演員的表演(包括唱和做)使觀眾感受到,在這個外化的過程中,打擊樂起到了輔助、加強的作用。例如在“坐宮”中,鐵鏡公主猜透了楊延輝的心事,唱出“莫不是你思骨肉意馬心猿”。為了配合楊延輝的吃驚,在演員的動作中加了大鑼乾脆響亮的一擊,強調了故事轉機的出現;再如楊延輝説出自己不是“木易”,惹怒了鐵鏡公主“要你的腦袋使喚”時,使用的是大鑼一擊接【快衝頭】,演員在鑼鼓中表現驚厥,也是為表現楊延輝吃驚惶急的心情起到了加強的作用;再如“盜令”中,鐵鏡公主看到蕭太后桌上的令箭卻沒有辦法拿到手,“低下頭來心暗轉”之時輔以小鑼一擊,表示計上心頭。
在“見娘”中,楊延輝向佘太君行禮時用的是【慢長錘】,整體的演奏中都屬於“陰着來”的,也就是音量較輕。唯有在楊延輝叩頭時隨着甩髮的節奏,大鑼重擊三次,既向觀眾提示了演員表演的關鍵之處,也着重外化楊延輝激動的心情,強化了演出效果。“回令”中也有類似的鑼鼓應用,在鐵鏡公主向蕭太后賠罪的時候,鐵鏡公主與二國舅對話時都是“陰着來”的,類似於背景音樂。前兩次蕭太后扭臉不理鐵鏡公主的時候,都有大鑼重擊一下,表現蕭太后餘怒未息,不接受鐵鏡公主的賠罪到最後一次賠罪時,則在蕭太后逐漸露出笑容時從【慢長錘】轉為【快長錘】,表示蕭太后怒氣全消,也為楊延輝換好服裝再次上場做了鋪墊,可謂承上啓下 [8] 

四郎探母劇目賞析

王瑤卿飾鐵鏡公主、王鳳卿飾楊延輝 王瑤卿飾鐵鏡公主、王鳳卿飾楊延輝
《四郎探母》屬於歷史劇,講述帝王將相的故事,表演中卻將人物和情境平民化、生活化,從而使不可調和的家國仇恨轉入到父母兒女之間的家庭氛圍中,揭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使劇情富於人情味兒。該劇目人物多行當配置齊,同時又集中筆墨表現楊四郎去國懷鄉、心懸兩地的複雜矛盾心情及其劇烈的思想鬥爭。此外,該劇目唱腔豐富,用西皮聲腔貫穿到底。整齣戲唱唸安排得當,既能嚴格遵循西皮聲腔的規律,使全劇唱腔曲調連貫、運行順暢,又能靈活運用規律,實行變通,衍生出眾多的精彩唱段。尤其“坐宮”一場,幾乎囊括了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通過板式的轉換,多層次地揭示了人物的情緒變化。同時,該劇目對四郎、公主和其他重要人物的情感刻畫都很鮮明、生動 [1]  (《中國京劇藝術百科全書》評)
《四郎探母》和其他很多改編的楊家將戲曲作品有較大的差異,它主要描寫的並非是金戈鐵馬的殺伐,也並非是蒙冤忍屈的大義,該作品中為觀眾所呈現的是傳統英烈戲中較少涉及的一個“情”字,是在楊家這樣一個英雄家族中,那種解不開、化不了的母子情、夫妻情以及手足情,這樣的內容在相同題材戲劇着重描述楊家將的剛勇中添加了一絲暖色以及情感的温馨。
《四郎探母》在梨園中影響深遠,它從整體的藝術風格來講較為清新脱俗,整體節奏的安排巧妙得當,演出效果也盡如人意,戲曲唱腔卓爾不凡。從文本上來看它並不輸於任何改編自楊家將的戲曲作品。着重刻畫了戰爭給當時人們帶來的離別之苦以及無法磨滅的相思情懷,而其中又穿插了英雄大義,讓廣大票友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和平的珍貴。《四郎探母》戲曲結構精巧,言辭之間令人感動,很少有普通老戲看到的“水”“碎”痼疾,無論是演出還是唱腔都絲絲扣入,動人心絃。其情節脈絡與普通京劇故事所呈現出的那種情節簡單直白、平鋪直敍大異其趣,在情趣以及情態方面體現出人物互動之間的特殊關係,在危機矛盾高潮時也強調應用戲曲悲劇喜寫,這種別出心裁的手法令人眼前一新。尤其要強調地方是,《四郎探母》被廣大票友公認是唱功戲,唱腔的表現繁重多彩,妙筆橫生。更讓人驚歎的一點是,《四郎探母》如此多唱段,都是應用【西皮】板式,這不單單讓此劇具有一大特色,表現出民間藝人集體創作的高明之處,同時在京劇傳統劇目尤其是大戲中也非常少見。
京劇《四郎探母》並不難以理解,其關鍵是描寫戰亂中人們非常渴望和珍惜的“情”字。所謂唯有情感最動人,無論何種藝術形式,有了情感的存在便擁有了温度。在《四郎探母》這齣戲中,演員唱、念、做、打表現出了極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受到了無數票友的讚歎。《四郎探母》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的侷限性,在某個角度上來説體現了當時時代的倫理觀。但更應注意其中所彰顯出的人道主義光輝以及傳遞正能量的一面。楊家將的故事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當前再次體現出了提升民族凝聚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味“粘合劑”作用。中華民族是多元化的民族,也正是因為這種“粘合劑”的力量而團結在一起 [7]  (《戲劇之家》評)
參考資料
  • 1.    王文章,吳江.中國京劇藝術百科全書[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10月1日:775-777
  • 2.    京劇《四郎探母》 - 京劇劇目  .戲曲文化網[引用日期2023-04-24]
  • 3.    王文章,吳江.中國京劇藝術百科全書[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10月1日:1018
  • 4.    王文章,吳江.中國京劇藝術百科全書[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10月1日:839
  • 5.    王文章,吳江.中國京劇藝術百科全書[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10月1日:734-735
  • 6.    王文章,吳江.中國京劇藝術百科全書[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10月1日:944
  • 7.    胡乃文,陳芸.京劇《四郎探母》賞析[J]:《戲劇之家》,2019年第19期:51
  • 8.    邵業欽. 京劇打擊樂在伴奏中的作用——以《四郎探母》為例[J]. 《中國京劇》, 2022第三3期: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