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刀記

(197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大刀記》第一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小説繼承併發揚了中國古典小説在行動中刻畫人物性格藝術傳統,把人物安置在典型的矛盾衝突的漩渦裏,着重從人物的言與行兩個方面,展現人物性格及其精神面貌。作品以主要人物梁永生等形象的性格刻畫為中心,展開細膩描繪,使人物形象十分醒目,躍然紙上。
2019年9月23日,《大刀記》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説典藏”。 [1-2] 
書    名
大刀記
作    者
郭澄清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75年7月1日
頁    數
1462 頁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020052660

大刀記內容簡介

《大刀記》第一部通過《德州內外》、《苦上加苦》、《難中遇難》等章節,用如泣如訴的血淚文字,描繪了”闖衙喊冤”而被打屈死的長工梁寶成的兒子梁永生苦難的童年,並通過與地主白眼狼一夥的尖鋭衝突,集中、具體地描寫了少年時代梁永生那種“嫉惡如仇、見義勇為”的“脾性”。
《大刀記》連環畫 封面集
《大刀記》連環畫 封面集(2張)
然後又通過《大鬧黃家鎮》、《夜襲龍潭街》、《怒打日本兵》、《血染龍潭》等篇章集中、具體描繪了青年時代的梁永生“怕狼怕虎別在山上住,怕死就別活着”的農民自發鬥爭的“愣葱精神”。
同時又在《古廟許親》、《新婚喜日》、《姓“窮”的人們》、《楊柳青投親》、《風雪關東路》、《下山找黨》等章節中,在更廣闊的中華大地上,展現了我中華民族文化底藴和中華民族的苦難史,熱情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精神。
《大刀記》第二部圍繞着梁永生率領的大刀隊在冀魯平原、運河兩岸的龍潭、寧安寨一帶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的戰鬥歷程,巧妙地安排情節和生動的鬥爭畫面,做到了故事完整,有頭有尾,頭緒不繁,首尾照應。

大刀記圖書目錄

第一部
第一章 鬧元宵
第二章 靈堂栽贓
第三章 闖衙喊冤
第四章 龍潭橋別妻
第五章 德州內外
第六章 苦上加苦
第七章 難中遇難
第八章 授刀傳藝
第九章 大鬧黃家鎮
第十章 夜襲龍潭街
第十一章 古廟許親
十二章 新婚喜日
第十三章 姓“窮”的人們
第十四章 “公審”鬧劇
第十五章 三條船
第十六章 楊柳青投親
第十七章 賣子救夫
第十八章 天津街頭
第十九章 怒打日本兵
第二十章 風雪關東路
第二十一章 逼進興安嶺
第二十二章 打虎遇險
第二十三章 下山找黨
第二十四章 重返寧安寨
第二十五章 楊家遭劫
第二十六章 龍潭賣藝
第二十七章 月下磨刀
第二十八章 墳前敍舊
第二十九章 血染龍潭
第三十章 夜奔
第三十一章 村野小店
第三十二章 三岔路口
第三十三章 走延安
後記
第二部(上、下)
第一章 風火燎原
第二章 夜行人
第三章 雪後初晴
第四章 戰火中的支委會
第五章 虎口拔牙
第六章 春天來了
第七章 訓敵
第八章 回馬槍
第九章 打集
第十章 巷戰奇觀
第十一章 我就是八路!
第十二章 再返寧安寨
第十三章 荒野鬥智
第十四章 奪槍
第十五章 龍潭的早晨
第十六章 巧奪黃家鎮
第十七章 夜戰水泊窪
第十八章 圍困柴胡店
第十九章 刀銑河山
尾聲
附錄

大刀記作者簡介

郭澄清同志 郭澄清同志
郭澄清(1931—1989),原名郭成清,山東寧津人,歷任《寧津日報》總編輯、山東省文化局創作辦公室主任、山東省文藝創作辦公室主任、山東省文化廳黨組成員、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副主席、省政協委員。
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説《大刀記》、《龍潭記》、《決鬥》、《歷史悲壯的回聲》,短篇小説集《社迷》、《公社的人們》、《小八將》,中短篇小説集《麥苗返青》等。
《大刀記》於1975年出版,後改編成的電影、連環畫、評書、話劇,使郭澄清聞名於世。
再版的《大刀記》由原中組部部長張全景作序,朱德發吳開晉任孚先吳義勤等著名評論家撰寫評論文章,他們一致認為,郭澄清是山東文壇短篇小説創作的領軍人物,是山東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與馮德英劉知俠齊名的山東抗戰小説作家,也是繼趙樹理孫犁之後的又一位傑出的中國短篇小説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3] 

大刀記創作歷程

長篇小説《大刀記》共三部,120萬字,1975年出版。。《大刀記》正是郭澄清回到家鄉寧津時集鎮郭皋村創作完成的。
一間不到8平方米的農家土屋,一張搖搖欲墜的八仙桌和一盞煤油燈,一個自制的簡易書架,這就是郭澄清創作《大刀記》的地方。
長篇小説《大刀記》描述了魯北人民在舊社會受盡了封建欺壓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血淚歷史,塑造了廣大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起來反抗封建欺壓、推翻黑暗的舊社會,消滅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而不怕流血犧牲的抗日英雄的光輝形象。小説出版後即風靡全國,成為影響7億人的文學經典
郭澄清,1931年生於山東寧津縣郭皋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從小受盡了舊社會的苦難,親眼目睹了日寇侵略者殘害中國人民的暴行。1947年他參加革命工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寧津日報》總編輯兼廣播站站長,山東省文化局創作辦公室主任,山東省文化廳黨組成員,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副主席。自1955年開始,郭澄清便開始公開發表作品。
1971年的春天,郭澄清放棄了濟南優越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回到寧津縣時集鎮郭皋村開始了長篇小説《大刀記》的創作。
剛剛回到老家的郭澄清,沒有房子,為了創作,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房子。“回來以後,也沒有房,他個人琢磨着修了三間房,俺們村有個順口溜就是,‘澄清修房土打牆,沒磚沒瓦也沒梁,睡覺兩頭頂着牆’。”時集鎮郭皋村村民郭金忠説。
劇本大都取材於當地真實故事
“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當年父親創作長篇小説《大刀記》的素材,主要是他自己的親身生活經歷和他早年從一些知情經歷者那裏獲得的。”郭澄清之子郭洪林介紹説,“老八路”閻成和他家住一個院裏,“父親有時間除了和閻成下兩盤棋,更多的是有意地與閻成這個‘老八路’談論一些當年抗戰時期的事情。閻成在抗戰時期經歷過很多艱難險阻,在他身上也發生過許多險奇的故事,父親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創作長篇小説 《大刀記》時,將閻成當年親身經歷的‘死裏逃生’真實的險奇故事,經過藝術加工創作成為《大刀記》第二卷中的《重返寧安寨》一章。《大刀記》第三卷中《奪槍》一章,是參考寧津抗戰時期發生的八路軍戰士崔景生奪槍的真實故事。”
郭澄清回家創作《大刀記》期間,對每個鄉親都禮貌相待,從沒有因為文學創作艱辛而對周圍的人亂髮脾氣,正因為如此,他在村裏的人緣極好,白天上門拜訪的客人絡繹不絕。每當家中來客人,郭澄清無論將《大刀記》寫到哪個環節,都會停下手中的筆,熱情地出來迎接客人,和鄉親們聊天交流。郭澄清為創作《大刀記》經常騎自行車到處採訪,每次採訪回村時,他在離郭皋村500米的鄰村推着自行車,看見人就熱情地打招呼,在村民面前從來都是笑呵呵的。
歷時4年多帶病堅持創作完成
郭澄清專注於創作,但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當時他回家的時候,身體已經有慢性闌尾炎肺結核陳舊性心肌梗塞等多種疾病,但就是在這種狀態下,郭澄清仍然沒有放棄文學創作,並開始了他的長篇小説《大刀記》的創作。”73歲的郭治明曾是郭澄清的保健醫生,曾與郭澄清前後鄰居。1961年,郭治明在國家“巡迴醫療”的號召下,當起了郭皋村的“赤腳醫生”,負責村裏600多人的身體健康,回家創作《大刀記》的郭澄清就在其中,他每天去郭澄清家兩次為他做健康檢查
郭澄清忍受着時常發作的病痛,不分晝夜地進行文學創作,病情發作時,就服急救藥品,然後又投入到創作中去。他經常通宵達旦搞創作,困了就用喝茶、吃辣椒、冷水澆頭的辦法來刺激自己打起精神。
經過四年多的艱苦文學創作,1975年秋天,長達120萬字的三部長篇小説《大刀記》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山東人民文學出版社同期出版。長篇小説《大刀記》的成功問世,轟動了全國各地,並且得到了廣泛好評,而且很快被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大刀記》電影公映,山東人民廣播電視台也推出了《大刀記》評書節目,各地還演出了《大刀記》話劇,出版了許多《大刀記》連環畫等。其中小説先後發行400萬套,連環畫發行3000多萬套,評書也在全國20多家省級電台連播,影響了幾代人,至今依然在影響着我們。

大刀記人物原型

閻成:程莊孤膽突圍戰
1944年3月,寧津八區副區隊長閻成因病住在程莊,被雙碓據點敵探獲悉,由偽軍隊長帶30名偽軍前往搜捕。面對敵人的突然搜捕,閻成毫不畏懼,機智沉着抵抗。經周旋激戰,30多名偽軍所剩無幾。敵人又向大柳據點告急求援,100多援救之敵輪番圍攻近3個小時,仍無法得手。又急報縣城偽軍大隊長李振彪,李振彪率兵包圍了程莊,並指令首批偽軍向閻成居住的庭院發起攻擊。激戰中,閻成右臂負傷。此時,兩名偽軍乘機衝進屋內,欲將閻成抓獲。閻成手疾眼快,左手持槍將兩名偽軍擊斃,並繳獲大槍、匣槍各一支。在雙方對峙僵持之下,敵人被迫改變強攻戰術,一方面在院中堆柴點火,妄圖火燒閻成;一方面由李振彪爬到房頂上喊話勸降。此時,閻成乘敵不備,將一枚手榴彈拋上房頂,炸傷了李振彪。此時已日漸偏西,氣急敗壞的敵人又不情願地向縣城日軍急報求援。日軍聽説只有一個八路,大罵李振彪無能,拒不派兵增援。夜幕降臨,閻成乘機突出重圍。經過此次突圍戰,閻成名聲大振,被日偽軍稱為“活閻王”。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