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仁秀

鎖定
大仁秀(?-830年 [2]  或831年 [3]  ),渤海國第十代君主(818年-830年或831年在位),渤海國建立者大祚榮之弟大野勃的曾孫。
朱雀五年(817年),在渤海簡王大明忠去世後,大仁秀權知國務,翌年得到唐朝承認,被唐憲宗冊封為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等,以大明忠從父身份繼位,改元建興。大仁秀在位時勵精圖治,鋭意中興。累遣使朝唐,請求“宿衞”,受到唐穆宗讚譽。對外打擊南方鄰國新羅,兼併靺鞨鐵利安車骨、拂涅、號室等部,擊敗了黑水靺鞨。這時的渤海疆域達到“地方五千裏”的規模。此外多次遣使日本發展友好關係,並維護渤海尊嚴。建興十二年(830年)或建興十三年(831年),大仁秀去世,唐文宗諡號“宣”。 [3] 
大仁秀是渤海史上文武兼治的國王。他在位期間,南定新羅,北伐海北諸部,擴大領土,釐定京府州縣名,使渤海國達到鼎盛時期,成為名副其實的“海東盛國” [7]  [21] 
本    名
大仁秀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靺鞨族
逝世日期
830年(一説831年)
主要成就
南定新羅,北略諸部,釐定制度,使渤海國達到鼎盛時期
在位時間
818年-830年或831年 [3] 
年    號
建興
官    爵
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唐冊封)
諡    號

大仁秀人物生平

大仁秀嗣位為王

大仁秀是渤海國高王大祚榮之弟大野勃的曾孫,簡王大明忠從父 [4]  [2] 
朱雀五年(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五月,嗣位僅一年的大明忠去世,由大仁秀權知國務,代行王權。太始元年(818年)二月,大仁秀遣李繼常等二十六人向唐朝告喪,五月,唐憲宗遣使赴渤海王都上京龍泉府,封大仁秀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命其襲封渤海國王 [18]  。次年(819年)正月,大仁秀改元“建興”,隨後唐穆宗加大仁秀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 [2]  [4]  [7]  [16] 
大仁秀的即位標誌着大祚榮一系已斷,王位已轉到大野勃一系。由其為大明忠從父的輩分推知,其年齡可能在壯年或中年。 [7] 

大仁秀南定北略

大仁秀時期,渤海西有勁敵契丹,西南有割據抗命的河朔三鎮,因此他着重向東北、東南方向擴張,進攻東北部的黑水靺鞨諸部和東南的新羅 [7] 
全盛時期的渤海,“地方五千裏” 全盛時期的渤海,“地方五千裏” [19]
建興元年(819年),大仁秀利用新羅內部“州郡大飢,盜賊蜂起”之機,揮師南下,沉重打擊了長期以來對渤海國懷有敵對情緒的新羅,使新羅退到大同江一線,築起長城三百里。 [4]  由此,渤海國的南界抵達了泥河(今朝鮮大同江支流龍興江)。 [7] 
南定新羅之後,大仁秀趁着唐廷忙於應對河朔三鎮,對渤海控制力下降的時機,舉兵討伐“海(今興凱湖)北”的南黑水靺鞨諸部。海北諸部,即《新唐書·北狄傳》所提到的佛涅、虞婁(一説即為挹婁 [12]  )、越喜、鐵利諸部。這些部落雖曾不同程度被大武藝大欽茂所征服,但在相當長時間裏保持着一定的獨立性。經大仁秀征討後,這些部落徹底成為渤海國的役屬 [20]  ,其所分佈的地域成為渤海國的“境宇”,渤海國逐漸形成“地方五千裏”的疆域規模,渤海國疆域的基本格局至此形成。 [4]  [7] 
此外,有一些學者還認為此時渤海西南的疆域達到了遼東半島 [23-24] 

大仁秀中興渤海

在進行南北征伐的同時,大仁秀自掌權起,幾乎每年都遣使朝唐,由此加強了與唐朝的隸屬關係,為其“文治武功”的施展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同時他在位時期,六次遣使赴日,強化了與日本的交往,提高了渤海在東北亞的政治影響。對內,大仁秀對渤海官制及地方行政區劃積極進行變革,使得渤海的政體基本定型。 [7] 
在大仁秀的治理下,渤海得以中興。渤海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繼大欽茂後,再次出現盛況。渤海國達到了其歷史的極盛時期,成為中外聞名的“海東盛國” [6]  [4]  [7] 

大仁秀去世

建興十二年(唐太和四年,830年)冬,一説建興十三年(唐太和五年,831年) [3]  ,大仁秀薨逝,諡號為“宣”。 [2]  [4] 

大仁秀為政舉措

大仁秀政治

  • 穩定政局
大仁秀即位後為了改變之前幾位國王在位時政局不穩的局面,重新恢復了嫡長子繼承製度,並對渤海內部的權力進行調整與分配,用儒家學説作為維護和團結王室的理論依據,使內部紛爭逐漸平息,政局漸趨穩定。 [22] 
  • 裁定官制
大仁秀時期是渤海政治制度發展和完善的重要階段。渤海國建立早期,其官制仍帶有濃厚的軍政合一、置官從簡的特點。自大欽茂時期,渤海官職完成了由武向文的轉變。大仁秀在大欽茂等王創建的基礎上對渤海官制進行完善,設立了工部(應為信部的支司)郎中、政堂信(或作“部”,應為政堂省所轄六部中的一部)少卿等官職。後來,他很可能撤併工部為水部。 [7] 
在軍制上,大仁秀為擴張疆土,在軍制上做了臨時性的變革。據《舊唐書·文宗紀下》載,唐文宗太和六年,即大彝震咸和二年(832年),宦官王宗禹出使渤海回朝後,“言渤海置左右神策軍事、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畫圖以進” [17]  ,此時距大仁秀逝世僅隔一年,此項改革很可能是大仁秀所創。 [7] 
總之,大仁秀在大欽茂等諸王官制改革的基礎上,根據實際行政的需要,對渤海的文官官職做了一定的撤併和變更,使渤海官制最終定型。 [7] 
  • 開置郡邑
大仁秀大膽革新,對全渤海的行政區劃,按京、府、州、縣進行整頓或者重新劃定。具體來説,他完善了渤海的京府設置,使五京製得以確立。同時,在“北略諸部”後,於挹婁故地設置了定理府安邊府,分別“領定、潘二州”和“安、瓊二州”;在鐵利故地建鐵利府,“領廣、汾、浦、海、義、歸六州”;在拂涅地建東平府,“領伊、蒙、沱、黑、比五州”;在越熹故地建懷遠府,“領達、越、懷、紀、畜、美、福、邪、芝九州;安遠府領寧、郿、慕、常四州”等。以上舉措,確定了渤海的政區和地方機構,進行直接統治。其統治時期,渤海轄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4]  [7]  [12] 
  • 選拔賢才
大仁秀才智出眾,熟悉漢籍,瞭解中原情況。為了消除吏制方面的弊端,大仁秀重用賢能,大力選拔人才,這不僅為渤海的統治機構注入活力,而且使大仁秀得到一批中、下層人士的支持。 [4] 

大仁秀文化

大仁秀大力吸收中原文化,加速了中原漢籍制度、技術、習俗在渤海的傳播 [1]  。大仁秀時代,渤海統治集團,地方官吏,貴族地主,京、府、州、縣等主要地區某些居民,均日趨漢化。 [4] 

大仁秀軍事

大仁秀在位時期,主要的軍事活動有兩項:“南定新羅”和“北略諸部”。 [8] 
  1. 首先是“南定新羅”。大仁秀時代,新羅的國力早已因為內部動盪而遭到削弱,經大仁秀進攻後,新羅王金彥昇被迫於建興八年(826年)七月命牛岑太守白永徵漢山北諸州郡一萬人,修築浿江長城三百里(即沿今大同江一線修築達一百五十公里的長城) [10]  ,以防備渤海的進攻 [8]  。《新唐書·渤海傳》稱“南比新羅,以泥河為境”,被認為是這次戰爭的結果 [12] 
  2. 其次為“北略諸部”,即攻略海北諸部(主要指興凱湖以北的南黑水靺鞨的拂涅、虞婁、越熹、鐵利諸部)。在大武藝及大欽茂時期,渤海國並未能對其實現穩定的統治。經過大仁秀的“北略”後,這些部族完全淪為渤海的被統治民族。大仁秀對這些新徵服的地區設立府、州、縣的地方管理體制,以嚴格的行政體制取代原來鬆散的部落組織體制。 [8] 
大仁秀的軍事活動,使渤海政權所轄疆域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其南界達到了高句麗全盛時期與百濟、新羅的界線;北面征服了居住在今東流松花江烏蘇里江中下游,以及三江平原一帶的黑水靺鞨各部,把這些地方納入渤海國的版圖中,取得了“北略諸部”的勝利。此時,渤海國疆土的基本格局至此形成,達到“地方五千裏”的規模。 [8] 

大仁秀民族與對外關係

  • 渤海民族意識的形成
大仁秀時期,渤海國對外征伐取得較大進展,渤海人的民族意識增強。而大仁秀實現了對南黑水靺鞨的控制,全面釐定京、府、州、縣之名,也是渤海人由原來的血緣關係轉向比較徹底的地緣關係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渤海國使臣、商人的民族屬性也越來越清晰,在日本、新羅、高麗的文獻中有大量關於“渤海人”的記錄,“渤海”從政權的稱謂開始轉變為民族的名稱。一些研究者認為,這是渤海族最終形成的重要標誌。 [8] 
  • 與唐朝的藩屬關係
大仁秀為保持安定的周邊環境,以進行振興內政和征討北部的活動,積極同唐廷保持親密關係,稱臣納貢,恭謹事唐,不缺藩禮,同時竭力使渤海國在唐中央政府與河朔三鎮間保持一個相對較為重要的地位 [7]  。在其執政的十三年裏,遣使朝唐十四次:
大仁秀時期渤海遣使朝唐大致情況
時間
簡介
太始元年(唐元和十三年,818年)
三月,遣臣李繼常等二十六人朝唐告喪
建興元年(唐元和十四年,819年)
——
建興二年(唐元和十五年,820年)
閏二月,遣使朝唐,祝賀唐穆宗即位。
十二月,遣使朝唐。
建興三年(唐長慶元年,821年)
遣侄大公則同慎能至等朝唐。
建興四年(唐長慶二年,822年)
正月,遣使朝唐。
建興五年(唐長慶三年,823年)
遣侄大多英同大定順等朝唐
建興六年(唐長慶四年,824年)
正月,遣臣大聰睿等五十人朝唐“請備宿衞”,並祝賀唐敬宗即位 [14] 
建興七年(唐寶曆元年,825年)
三月,遣使朝唐。
建興八年(唐寶曆二年,826年)
正月,遣使朝唐,祝賀唐文宗即位。
建興九年(太和元年,827年)
四月,遣使十一人朝唐。
冬,遣使朝唐,祝賀明年正旦。
建興十年(太和二年,828年)
十二月,遣使朝唐。
建興十一年(太和三年,829年)
冬,遣使朝唐。
表格參考資料 [7]  [2]  [16] 
在頻繁朝貢的同時,大仁秀還遵循渤海國王送宗室王族親屬入唐為質的慣例,將侄子數次送入唐廷,留備宿衞。為防止渤海與河朔三鎮聯結,唐朝也重視大仁秀加強隸屬關係的做法。如唐穆宗、文宗常親自在麟德殿召見渤海使臣;唐穆宗加授大仁秀為檢校司空,還以敕書的形式褒揚渤海使臣。建興二年(820年)秋,唐廷在此前分割平盧淄青節度後,規定新設的平盧軍新加押新羅、渤海兩蕃使,賜印一面,允許設置巡官一人。由此使平盧節度使再次代表唐中央政權實行管理渤海國的職能。此後的一段時間內,唐朝仍能直接通過平盧節度使來對渤海行使有效的管轄權。 [7] 
為了培養熟悉漢籍、通曉古今制度、具有較高漢文化水平的統治人才,大仁秀特派遣學生,赴長安深造。這些學生,多以品學兼優,受到崇敬。如“才綺文新”的李居正、高壽海等人,後來都被委以要職,成為渤海的股肱之臣。 [4]  [7]  [22] 
  • 與日本的交往
出於渤海“雄據海東”的戰略利益和經濟利益的考慮,大仁秀主動改善了與隔海相望的日本的關係。在維護雙方平等交往的原則上,大仁秀主動在國書的措辭上加以謙辭,這一做法被此後渤海諸王所繼承。自大仁秀及其以後諸王所遣赴日使臣,除因違約通聘而被卻還外,尚無因國書禮儀而被拒的情況,説明大仁秀的靈活做法是較為有效的。 [7] 
這一時期的渤海與日本的交往還帶有很大的經濟目的。據統計,整個渤海國包括東丹國時期與日本通聘共三十五次,而大仁秀時期就有六次之多(太始元年遣慕感德、建興元年遣李承英、建興三年遣王文矩、建興五年遣高貞泰、建興七年遣高承祖、建興九年遣王文矩)。每次相隔基本上在兩年之間,是渤海通聘日本頻率最高的時期之一。其規模有三次達到百人以上。此時渤海通聘日本使團的規模“很可能在大仁秀時期制度化了”。在大仁秀時期,渤海與日本的經濟交流已由初期的互贈形式發展到有目的性的官方“回易”“交關”以及廣泛的民間“市易”階段,渤海所贈多為日本稀有的珍貴物品,深受日本人喜愛,而日本所贈多為渤海統治階層所需的奢侈品,渤海的收益大於日本。為扭轉日本在雙方貿易中的不利地位,日本右大臣藤原冬嗣奉敕將渤海通使日本的期限該一紀,藤原緒嗣又建議淳和天皇限制渤海與日貿易。至建興九年(827年)王文矩再率百人使團抵日時,日本政府對使團與日人的貿易加以嚴格限制。不過這些限制性的規定並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 [7] 
  • 與新羅的交往
大仁秀時期,渤海與新羅關係緊張。他曾發兵南征新羅,迫使新羅築浿江長城以防禦 [9] 

大仁秀歷史評價

  • 信義成性,禮義立身。 [7] 
  • 俗傳禮樂,門襲衣冠……不有君子,其能國乎。 [7] 
淳和天皇:“信確金石,操貞松筠。” [7] 
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仁秀頗能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 [5] 
脱脱等《遼史》:“(大仁秀)南定新羅,北略諸部,開置郡邑。” [11] 
陳顯昌:“至第十代王大仁秀統治時,渤海又出現一次大發展,勢達極盛。宣王大仁秀的統治及其以後幾十年的繁榮,是渤海史上的中興時期。” [13] 
薛海波:“宣王大仁秀作為渤海國的中興之主,在其統治時期,根據當時政治形勢的變化加強了與唐朝的隸屬關係,並出於戰略和經濟利益的考慮,加強了與日本的交往;並在前代諸王的基礎上,改革和完善了渤海官制及渤海的各級行政區劃、開疆擴土、最終奠定了渤海的疆域、從而將渤海國推至極盛階段。” [7] 
楊雨舒:“儘管大仁秀是旁系王族的子弟,但其治國才能絲毫不遜於文王大欽茂,其武功也遠勝於武王大武藝。……由於大仁秀能以王族旁系的身份入繼大統,相對了解渤海社會各方面的實際情況,故在位期間能夠適時採取相應的系列舉措,既緩解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又使得渤海國由此前的衰落動盪轉而走向了中興並更加強大,故被視為渤海國的中興之主。” [25] 

大仁秀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
渤海國開創者大祚榮的弟弟,在建立渤海國的過程中立有功勳。
族侄
渤海國第九代君主。
兒子
大新德
渤海國王世子,早逝。
孫子
大新德之子。渤海國第十一代君主。
表格參考資料 [5] 

大仁秀史料索引

關於大仁秀的簡要介紹,見《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 [15]  、《新唐書》卷219《北狄傳》 [5]  ,兩《唐書》的相關帝紀。近代則有《渤海國志長編》。日本、朝鮮方面的史料則有《類聚國史》《三國史記》等亦有提及 [7]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卷219《北狄傳》:“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訖帝世(指玄宗朝),朝獻者二十九.……初,其王數遣諸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至是遂為海東盛國……。”
  • 2.    《新唐書》卷219《北狄傳》:弟明忠立,改年太始,立一歲死,諡簡王。從父仁秀立,改年建興,其四世祖野勃,祚榮弟也。仁秀頗能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有功,詔檢校司空、襲王。元和中,凡十六朝獻,長慶四,寶曆凡再。大和四年,仁秀死,諡宣王。
  • 3.    夏徵農,陳至立 主編.大辭海 民族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2:196-197
  • 4.    黑龍江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編.黑龍江省志 第76卷 人物誌: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05:20-22
  • 5.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0-30]
  • 6.    《新唐書》卷219《北狄傳》:初,其王數遣諸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至是遂為海東盛國……(渤海制度)大抵憲象中國製度如此。
  • 7.    薛海波.試論宣王大仁秀與渤海國的中興.東北史地,2006(03):47-55.
  • 8.    孫倩.渤海族形成的發展階段[J].貴州民族研究,2016(06):186-187.
  • 9.    《遼史》卷38《地理志二》:興遼縣。本漢平郭縣地,渤海改為長寧縣。唐元和中,渤海王大仁秀南定新羅,北略諸部,開置郡邑,遂定今名。
  • 10.    《三國史記·卷十·新羅本紀十》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1-25]
  • 11.    《遼史·卷三十八·志第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25]
  • 12.    陳顯昌.論渤海國的疆域[J].學習與探索,1985(02):131-133.
  • 13.    陳顯昌.渤海國史概要(二)[J].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83(02):109,116-118.
  • 14.    《舊唐書》卷17上《敬宗本紀》:長慶……四年……二月……壬午,渤海送備宿衞大聰叡等五十人入朝。
  • 15.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25]
  • 16.    《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十三年,遣使來朝,且告哀。五月,以知國務大仁秀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都督、渤海國王。十五年閏正月,遣使來朝,加大仁秀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十二月,復遣使來朝貢。長慶二年正月,又遣使來。四年二月,大睿等五人來朝,請備宿衞。寶曆中,比歲修貢。太和元年、四年,皆遣使來朝。
  • 17.    《舊唐書》卷17下《文宗紀下》:(太和)六年……十二月……戊辰,內養王宗禹渤海使回,言渤海置左右神策軍事、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畫圖以進。
  • 18.    《舊唐書》卷15《憲宗紀下》:(元和)十三年……五月……辛丑,知渤海國務大仁秀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冊為渤海國王。
  • 19.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2)——唐時期圖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25]
  • 20.    《新唐書》卷219《北狄傳》:拂涅,亦稱大拂涅,開元、天寶間八來,獻鯨睛、貂鼠、白兔皮;鐵利,開元中六來;越喜,七來,貞元中一來;虞婁,貞觀間再來,貞元一來。後渤海盛,靺鞨皆役屬之,不復與王會矣。
  • 21.    鄭天挺,譚其驤 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1: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09:115
  • 22.    劉炬,華陽 主編.圖説渤海國: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07:177-178
  • 23.    尹鉉哲 著.渤海國交通運輸史研究:華齡出版社,2006-06:51-52
  • 24.    王旭,楊雨舒 著.渤海國興亡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11:35
  • 25.    魏國忠、楊雨舒.《渤海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第278、28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