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君主

(漢語詞彙)

鎖定
君主:王權皇權社會最高統治者稱謂。(王衍釗定義)。它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具備國家雛形後,對最高統治者的稱謂。作為術語,多與君主制、封建制度相聯繫。在封建時代,君主多實行君位世襲制,在任期上實行王位終身制。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出現的分封制,即由共主分封土地、封賜爵位,共主和被賜封的人都被稱為君主。
伊麗莎白二世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1] 
中文名
君主
外文名
monarch
特    指
共主和被賜封的人
地    位
最高統治者

目錄

  1. 1 稱謂
  2. 2 列表
  3. 三皇
  4. 五帝
  5. 夏朝
  6. 商朝
  7. 西周
  1. 東周
  2. 秦朝
  3. 西漢
  4. 新朝
  5. 東漢
  6. 三國
  7. 西晉
  8. 東晉
  1. 十六國
  2. 南朝
  3. 北朝
  4. 隋朝
  5. 唐朝
  6. 武周
  7. 唐朝(復辟)
  8. 五代
  1. 十國
  2. 北宋
  3. 南宋
  4. 遼朝
  5. 元朝
  6. 明朝
  7. 清朝

君主稱謂

不同國家,君主的稱謂、不同:
1.中國君主
隋天子 隋天子
周王認為自己是上天的兒子,故自稱“天子”,後來,用作對皇帝的敬稱
儒釋道三家都鼓吹“君權神授”,天公玉帝是上天主宰,對應到凡間,天子統治黎民百姓。天為父,所以號“皇天”,地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為天之子。按照宗法制度來説,只有嫡長子才有權力繼承其父的遺產,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傳子孫。一般認為,將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稱為“天子”始於周代。儒經《尚書》中説,天神改變了他對自己的長子、大國商國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義,乃是天的長子或嗣子,即後世所説的太子、今日君主制國家的王儲。因此,原則上説,許多人都是天神之子,都有做天子的資格,只要有德行。儒學把《尚書》作為自己的經,也就對《尚書》的説法堅信不移。中國歷史上想做皇帝(天子)的人人數眾多,儒經為他們提供了理論根據。
(2)皇帝
秦始皇 秦始皇
我國和西歐歷史上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我國皇帝稱號始於秦始皇,而西歐最早採用這一稱號的是羅馬帝國戴克裏先,往往含有“將軍”、“統帥”的意思,一般只有統治範圍遼闊的君主才有資格叫。在中國,皇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稱。“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舉措審諦。”又《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稱皇帝。”所以人們考量上古時的賢君,根據他們各自的功績,將能夠配得上皇、帝之稱的八人合稱為“三皇五帝”。但此時皇、帝還分別為兩個稱號,不同時用於一人身上。首次將二者合併,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則始於秦始皇。至此後,皇帝一詞正式成為中國封建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專稱。近代以來,“皇帝”也是對其它強大帝國的國君的翻譯。
在我國曾經是最高一等的封爵,在中世紀的西方是在自己領有的王國內部僅次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最高統治者稱號,多為立憲君主國的國家元首,在位而不統治。
(4)諸侯王
中國學者對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封地(諸侯)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謂,也叫藩王。
(5)王
秦始皇以前是國君的稱號,自漢朝起成為第一級封爵,分為親王(有時是國王)和郡王兩等,大多封給宗室皇親。
中文對君主和王的合稱,和“帝王”是同義詞,一般用以總稱稱號不同的各類君主。
(7)天王
①周天子。商周時、天子稱王,春秋時,楚、吳諸國國君亦相繼稱王,遂尊稱周王為天王。
《春秋·昭公二十六年》:“天王入於成周。”
②義軍領袖:如“大秦天王句渠知”。
(8)霸王
西楚霸王項籍(前232-前202):字羽,通稱項羽,中國古代著名將領及政治人物,漢族,秦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末時被楚懷王熊心封為魯公,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鉅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秦亡後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被漢高祖劉邦所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項羽的勇武古今無雙(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他是中華數千年曆史上被稱為最勇猛的將領,“霸王”一詞,專指項羽。
西秦霸王薛舉(?-618)
隋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西)人。其父汪,徙居蘭州金城(今甘肅蘭州)。舉容貌瑰偉,兇悍善射,驍武絕倫,家產鉅萬,交結豪猾,雄於邊朔。大業十三年(617年)與其子仁杲(gāo)起兵,自稱西秦霸王,年號秦興。據隴西之地,眾至十三萬。不久稱帝,遷都天水(今甘肅天水)。
攝政王(prince regent),即代替或代表出國的、年幼的、生病的或神志不清的君主行使國家領導權的人。通常由君主的親族或戚族擔任。
(10)監國
監國,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時,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宮廷處理國事。也指君主未能親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2.東亞、南亞
(1)大君
①李氏朝鮮的王子。
②印度等國大土邦的邦主,不丹國王至今仍享有這個稱號。
(2)大王
大和國(倭)君主的正式稱呼原本是“大王”(治天下大王)。故中國南朝的正史中稱五位遣使朝貢的倭國君主為倭王,史稱倭五王(贊、珍、濟、興、武)。
(3)天皇
“天皇”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名號,出現在遠古中國。先是在三皇五帝時代,後來在唐代,都曾有最高統治者被稱為“天皇”。“天”來自“蓋天論”,為“三才”之首;“皇”的意思是王者頭戴白色大羽冠。天皇作為日本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源於中國道教。道教出於史官,故“天皇”並非道教神仙體系中的虛擬仙號,而是出於史書。天皇是日本國君主的稱號,日本國家元首和國家的象徵。天武天皇因喜歡道教而使用“天皇”作為君主的尊號
日本皇帝,自稱是“日出處天子”。
3.西亞、北非
(1)沙阿
沙阿是波斯語古代君主頭銜شاه(英語Shah)的漢譯名。“沙阿”在中文文獻中又簡稱為“沙”,如“花剌子模沙”等。波斯語的頭銜“沙阿”在歷史上為波斯語民族和很多非波斯語民族所使用。
“沙阿”是古代伊朗高原諸民族的君主頭銜,古代波斯人為伊朗高原諸民族的一支,他們締造的地跨三洲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國的君主,同樣採用了“沙阿”作為頭銜。其實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國的君主頭銜的完整形式為xšāyaθiya xšāyaθiyānām,即漢語的“王中之王”,而此頭銜與中古波斯語šāhān šāh相一致,šāhān šāh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眾王之王”。此頭銜的現代波斯語形式為shāhanshāh (شاهنشاه)。在希臘語中此頭銜被翻譯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βασιλέων (basileus tōn basiléōn)",βασιλεύς正是希臘語“國王”的意思。以希臘人看來,"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βασιλέων (basileus tōn basiléōn)" 王中之王在國王之上,和“皇帝”是同一等級。此頭銜相應的印度語言頭銜為rajadhiraja 或kshetra-pati ,後者更接近於 Padishah。正如此波斯語的完整頭銜常簡化為“沙阿”,希臘人也常將相應的頭銜簡化為basileus。
波斯語中另一個相關的詞kshathra 來源於kshathrapavan,字面上是行省守護者的意思,是波斯帝國行省總督的名號。後來這個詞彙通過希臘語和拉丁語而為西方語言所吸收,例如英語中的satrap ,意為省長或總督,帶有一點貶義。
(2)萬王之王
相當於皇帝而高於國王的稱號,以全球而言首見於波斯居魯士二世的萬王之王,這其實是救世主的稱呼,後來變成對波斯帝國君主的尊稱。
埃塞俄比亞也有“萬王之王(國王們的國王),猶太人的雄獅”,但埃塞俄比亞大部分朝代,因為鄰近的國家和部落多不是基督徒,所以一般信仰基督教並以其為國教的該國,較少有封立外國君主的行為,國王變成類似親王的貴族頭銜。
(3)法老
法老是古埃及國王的尊稱,也是一個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語的希伯來文音譯,其象形文字寫作,意為大房屋,在古王國時代(約前2686~前2181)僅指王宮,並不涉及國王本身。新王國第十八王朝圖特摩斯三世起,開始用於國王自身,並逐漸演變成對國王的一種尊稱。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後,成為國王的正式頭銜。習慣上把古埃及的國王通稱為法老。法老作為奴隸制專制君主,掌握全國的軍政、司法、宗教大權,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統治者。法老自稱是太陽神阿蒙-賴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4)酋長
酋長 酋長
酋長是一個部落的首領。酋長制度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廣大地區比較普遍,尤其盛行在廣大偏遠、落後的地區。據考察,酋長制度最初是從原始的氏族制度發展演變而來的。非洲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逐漸過度時,大大小小的酋長土邦和酋長制度便慢慢在氏族制度的基礎上形成了。無論是過去和今天,酋長制度在非洲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都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埃米爾”和“謝赫”兩類,不少阿拉伯酋長國的前身就是部落,所以酋長國其實就是部落國家化的產物。
(5)哈里發
哈里發(Khalifah)伊斯蘭教職稱謂。中國穆斯林俗稱“海里凡”。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代理人”或“繼位人”。《古蘭經》中有“我必定在大地上設置一個代理人”的經文。穆罕默德及其以前的眾先知即被認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代治者。後該詞被用於指稱穆罕默德逝世後繼任伊斯蘭教國家政教合一領袖的人,伊斯蘭教初期執政的四大哈里發即屬此範圍。其後又為伍麥葉、阿拔斯等王朝的統治者所襲用。
(5)蘇丹
有的也譯成“素丹”,伊斯蘭世界許多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起始於奧斯曼土耳其,後被其他回教國君主廣泛採用。阿拉伯文sultan的音譯。一譯“素丹”,舊譯“算端”,“速檀”,原意為“力量”或”權柄“。迦色尼王朝統治者馬哈穆德(998-1030在位)被稱為蘇丹,是用作國家統治者之始。以後的哈里發常將此頭銜授予帝國轄內的各地君主。十一世紀被伊斯蘭國家統治者廣泛使用。十三世紀末,土耳其人建立奧斯曼帝國,其統治者亦稱蘇丹。
(6)埃米爾
埃米爾(أمير‎‎,Emir、Amir),阿拉伯語音譯。其詞來源於阿拉伯語,原意為“受命的人”、“掌權者”,伊斯蘭教國家對上層統治者、王公、軍事長官的稱號。原為阿拉伯統帥的稱謂,現為某些君主世襲制國家元首的稱謂。其意義比較籠統和廣泛:從其軍事統帥意譯為總督;亦從其功能意譯為國王、酋長、頭人、頭目、首領、長官等;亦見有人以其作為貴族最高爵位之功能意譯為親王、大公等等。
(7)貝伊
奧斯曼帝國時對統治者的稱謂。亦譯“貝格”、“巴依”、“伯克”。系突厥語音譯,意為“首領”、“頭目”、“統治者”、“官吏”、“老爺”、“先生”等。在奧斯曼帝國時,此詞先是對貴族或旁系王子的尊稱,次於汗或帕夏,一般置於名前;後泛指各省區執政者。1705年突尼斯王朝的統治者稱貝伊。1934年土耳其共和國政府明令將“貝伊”改為巴依(Bay),置於名後為一般尊稱,相當於“先生”Jo中國新疆維吾爾族穆斯林稱為“伯克”,泛指官吏或統治者;對一些封建主或宗教上層人士有時也稱“巴依”或“巴依老爺”。
(8)帕夏
伊斯蘭教國家高級官吏稱謂。又譯“巴夏”、“帕沙”。系突厥語音譯,一説源自波斯語Padshah。
其義與阿拉伯語“埃米爾”略同。13世紀塞爾柱王朝首先使用這一稱號。奧斯曼帝國時,為蘇丹授予軍事最高統帥的稱號,後用於稱呼帝國高級文武官員。只屬個人,不世襲。奧斯曼帝國在統治埃及、伊拉克等地時,將委派為該省區的總督也稱“帕夏”。如派往埃及的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此該稱號一般置於名後。另外,一些重要官員也用這一稱號,只是前面還要加上不同的前綴,例如海軍上將為卡普丹帕夏,卡普丹就非人名,而是海軍上將這一帕夏的前綴專稱。1934年,土耳其共和國政府宣佈廢除此稱,後埃及、伊拉克也相繼停止使用。約旦等國仍繼續使用,其義是對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名人的尊稱,無特定職位。
(9)赫迪夫
赫迪夫或譯赫底威(英語:Khedive、阿拉伯語:خديوي‎,衍生自波斯語勳爵,等同於歐洲的總督)這一稱號首先被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採用(非官方承認),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來自奧斯曼帝國治下的卡瓦拉,位於當今的希臘境內,有阿爾巴尼亞人土耳其人的血統,擔任奧斯曼帝國的埃及和蘇丹瓦利(統治長官)。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自稱為赫迪夫(土耳其語:Hıdiv)後,奧斯曼帝國在1867年正式承認,後來被伊斯邁爾帕夏及其王朝的繼承人沿用,直至1914年。
這名號由埃及和蘇丹的穆罕默德·阿里王朝所採用,1867年英語首次出現赫迪夫一詞,由法語khédive而來,法語khédive則由土耳其語hıdiv而來,最後可追溯至波斯語khidiw,是khuda的衍生詞,意指“君主”,來自古波斯語khvadata,“主人”。
(10)瓦利
瓦利(阿拉伯語:والٍ)是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所用的稱號,指政區的統治者。至今仍有一些穆斯林國家使用。
阿爾及利亞,瓦利是國家48個省份的行政首長,由總統委任。
在伊朗,瓦利一詞是指一地的統治者或首領。
瓦利是奧斯曼帝國最常見的一類統治者,通常都是帕夏,管治各省政務。
阿曼,當她還統治肯尼亞蒙巴薩時,會委任一名瓦利負責管治,該職位現時時稱為裏瓦利。
自1997年摩洛哥地區改革以後,瓦利是摩洛哥十六個地區當中其中一個地區的統治者。
在巴基斯坦,前王國斯瓦特的統治者稱為瓦利。
(11)伊瑪目
伊瑪目,系阿拉伯語單詞['D%E'E ]的漢語音譯,波斯語音譯為['E'E ],英語音譯為[Imam],是對領導者的尊稱。在當代,含義為領袖、表率、率領者、楷模、祈禱主持,可以理解為法學權威,此詞彙的阿拉伯語原詞在阿拉伯世界很少使用,但是波斯語、漢語詞彙比較多見,各自的具體含義區別很大。
4.歐洲
(1)巴塞勒斯
古雅典九大執政官之一。掌管神職,實際上是個高威望、無權利的名義執政官。
王者執政官的由來:
在原始社會末期,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共4部落,這些部落的軍事總指揮叫做巴塞勒斯。但是後來,隨着財富的增加和社會的分化,巴塞勒斯的慾望極度膨脹,除統帥軍隊外,還兼任祭司和法官等職務,集軍政司法大權於一身,久而久之產生了一個問題:他的權勢過大,足以左右部落聯盟的局勢和氏族的命運;他淫逸柔弱,不能領兵打仗、捍衞部族的利益。這樣,羣眾和其他貴族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因此,雅典就取消了這一職務,設立執政官。這事大約發生在公元前8世紀,因此,一般學者認為,阿提卡的統一和雅典的國家形成就在這個時候。王者執政官是雅典設立的執政官之一。所謂“王者”,即巴塞勒斯的意譯。
(2)勒克斯
相當於荷馬時代的“巴賽勒斯”,可能由選舉產生。他是軍事首長、最高祭司和最高審判官。但還沒有具備真正國王的權力,還沒有掌握民政大權。自公元前8世紀中葉到公元前6世紀末這250年間,傳統認為羅馬共有七個王,即羅慕路斯、努瑪、圖魯斯、安庫斯、老塔克文、塞爾維烏斯和小塔克文。據説第一和第三王為拉丁人,第二和第四王為薩賓人,第五、第六和第七王為埃特魯里亞人。
他們引進了伊達拉里亞式的豪華與威嚴:王在隆重場合頭戴金冠,身着紫袍,手持鷹頭權杖,坐在象牙寶座之上;王的身邊有12侍從,手捧1束棍棒,上插斧頭,謂之“法西斯”,它象徵着1種絕對權力,因而成為以後專制獨裁的代名詞。另1種留傳後世的禮儀則是凱旋式的舉行,每當國王率軍征戰得勝回城,必舉行盛大凱旋式:王着金紫大袍,立於戰車之上,帶着俘虜,抬着戰利品,浩浩蕩蕩穿過城市街道,直達神廟奉獻犧牲,而羣眾則夾道歡呼觀看,場面盛大壯觀。這種儀式後來成為羅馬社會生活的1個重要內容。
(3)羅馬君主
和許多其他同時代的意大利城邦國家不同, 羅馬的君主制不完全是世襲的。當一個王去世時,城市就進入了一個空位時期。城市由一名臨時執政者統治,臨時執政者將有權提名下一位王的人選。臨時執政者由元老院提名,任期不確定。一旦臨時執政者找到了一個王的候選人,他要將這個人選提交給庫里亞大會(Comitia Curiata),一個人民的大會。如果這個人選被庫里亞大會通過,元老院將批准這個投票。從理論上講,人民選舉出了他們領導,但元老院掌控着整個過程。
(4)奧古斯都
阿克提烏姆戰役之後,屋大維已經掃清了他前進的一切障礙。經過多年內戰以後,羅馬幾乎成了沒有法律 的國家,但羅馬並不願接受一個專制君主。屋大維很聰明。首先,他解散了軍隊,進行選舉。結果屋大維當選執政官,即羅馬共和國的最高行政官。公元前27年,他在官方場合表態要還政元老院並讓自己的勢力退出埃及。元老院不僅拒絕他的請求,還授予他對西班牙、高盧、敍利亞的統治權——此為羅馬兵力最富的三省。隨即,元老院授予其“奧古斯都”(Augustus)號。這個稱號和古代宗教有關,據説語源為“權威”(auctoritas)並和視者(augur)的靈踐有關。在當時人的宗教信仰中,這個稱號意味著持有者擁有超越人的權威且任何章程皆不能對其地位性質定義。此外,這種用來鞏固屋大維權力的特別辦法也讓其即將來臨的帝制與其還是個人時的恐怖統治判然分開。
一般奧古斯都最常用來指稱第一位羅馬帝國的皇帝“屋大維”;但奧古斯都也同樣可以用作為羅馬皇帝的頭銜。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許多貴族也常使用奧古斯都當男子名,特別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境內。
(5)凱撒
凱撒(前100—前44),是羅馬帝國的奠基者,故被一些歷史學家視為羅馬帝國的無冕之皇,有凱撒大帝之稱。甚至有歷史學家將其視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以其就任終身獨裁官的日子為羅馬帝國的誕生日。影響所及,有羅馬君主以其名字「凱撒」作為皇帝稱號;其後之德意志帝國及俄羅斯帝國君主亦以「凱撒」作為皇帝稱號。
(6)沙皇
沙皇 沙皇
斯拉夫國家的統治者,南斯拉夫保加利亞、俄國在歷史上都曾使用過該名號,它由羅馬執政官凱撒的名字訛變而來,伊凡四世是第一個號稱沙皇的俄羅斯君主,彼得大帝樞密院尊為皇帝后,沙皇一詞沿用為對俄國皇帝的俗稱。
(7)元首
納粹黨將其黨魁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稱為“元首”;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幾年之後,總統興登堡陸軍元帥年老病故,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獨攬德國軍政大權,德語中“元首”又成了總統和總理的統稱。二戰結束後,德國元首制廢止。
5.女性君主
歐洲國家信仰基督教,實行一夫一妻制,因此容易出現男性斷嗣現象,所以他們也允許女子有繼承權,故而也便有了諸如女皇、女王、女大公等一系列女君稱號。
(1)太后
王太后皇太后之分,原本分別是國王和皇帝的妻子,但是在丈夫死亡、兒子年紀還小的情況下,她們就代替兒子執政,成為一個國家實際的君主。
(2)王后
國王的妻子,有一些強勢的女性,往往代替懦弱的丈夫執政,例如朝鮮王朝的閔妃,只不過,她的正式稱號為王妃
(3)皇后
皇帝的妻子,有一些強勢的女性,往往代替懦弱的丈夫執政,例如武則天
(4)奧古斯塔
帕爾米倫帝國阿姆拉吉王朝女王季諾碧亞佔領埃及之後,給自己添加的君主頭銜,是“奧古斯都”的女性化叫法,意思就是“第一女公民”。
(5)君主
伊麗莎白二世1926年4月出生,1952年繼承王位,2022年9月8日去世,是英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1] 

君主列表

以下凡加*號的,為追諡。

君主三皇

或:
*燧人

君主五帝

君主夏朝

仲康

君主商朝

君主西周

周成王姬誦
周共王姬繄扈
周孝王姬闢方
周厲王姬胡

君主東周

周莊王姬佗
周景王姬貴
周悼王姬猛
周元王姬仁
周安王姬驕

君主秦朝

君主西漢

漢高後呂雉
漢宣帝劉詢
漢元帝劉奭
漢成帝劉驁

君主新朝

君主東漢

漢光武帝劉秀
漢明帝劉莊
漢和帝劉肇
漢殤帝劉隆
漢順帝劉保
漢桓帝劉志

君主三國

1.魏
魏文帝曹丕
2.蜀
昭烈帝劉備
3.吳

君主西晉

聖祖高皇帝程伯符
始祖武皇帝程伯休父
懷帝司馬熾

君主東晉

穆帝司馬聃

君主十六國

成武帝李雄
成幽公李期
漢末主李勢
正帝石世
仁武帝石鑑
興武帝石祗
哀王張耀靈
衝王張玄靚
悼王張天錫
懿武帝呂光
隱王呂紹
武昭王李暠
後主李歆
文明帝慕容皝
景昭帝慕容俊
幽帝慕容暐
成武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寶
昭武帝慕容盛
昭文帝慕容熙
歸帝慕容泓
中帝慕容顗
代帝慕容忠
惠懿帝高雲
文成帝馮跋
昭成帝馮弘
德武帝赫連昌
平武帝赫連定
惠武帝苻洪
哀平帝苻丕
武昭帝姚萇
文桓帝姚興
宣烈王乞伏國仁
武元王乞伏乾歸
文昭王乞伏熾磐
厲武王乞伏暮末

君主南朝

1.
後廢帝劉昱
順帝劉準
2.
武帝蕭賾
鬱林王蕭昭業
明帝蕭鸞
和帝蕭寶融
3.梁
簡文帝蕭綱
武陵王蕭紀
閔帝蕭淵明
敬帝蕭方智
4.
武帝陳霸先
宣帝陳頊

君主北朝

明元帝拓跋嗣
文成帝拓跋浚
孝明帝元詡
孝莊帝元子攸
長廣王元曄
節閔帝元恭
廢帝元欽
孝昭帝高演
孝閔帝宇文覺
靜帝宇文闡

君主隋朝

君主唐朝

唐高祖李淵
唐高宗李治
武后武曌(稱制)

君主武周

聖神皇帝武曌

君主唐朝(復辟)

唐玄宗李隆基
唐代宗李豫
唐宣宗李忱
唐哀帝李柷

君主五代

末帝朱瑱
莊宗李存勖
明宗李亶
閔帝李從厚
末帝李從珂
出帝石重貴
高祖劉暠

君主十國

忠遜王錢弘倧
忠懿王錢弘俶
太祖王審知
惠宗王延鈞
世宗王延政
武信王高季興
貞懿王高保融
德仁王高繼衝
文昭王馬希範
恭孝王馬希萼
後廢王馬希崇
烈宗楊渥
元宗李璟
殤帝劉玢
後主劉鋹
高祖王建
高祖孟知祥
後主孟昶

君主北宋

宋真宗趙恆
宋英宗趙曙
宋神宗趙頊
宋欽宗趙桓

君主南宋

宋理宗趙昀
宋度宗趙禥
宋端宗趙昰

君主遼朝

遼太宗耶律德光
遼穆宗耶律璟
遼景宗耶律賢
遼興宗耶律宗真
遼道宗耶律洪基
天祚帝耶律延禧

君主元朝

元太宗窩闊台
元定宗貴由
元憲宗蒙哥
元世祖忽必烈
元成宗鐵穆耳
元武宗海山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元英宗碩德八剌
天順帝阿速吉八
元文宗圖帖睦爾
元寧宗懿璘質班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君主明朝

明惠帝朱允炆
明英宗朱祁鎮
明憲宗朱見深
明武宗朱厚照
明穆宗朱載垕
明神宗朱翊鈞
明光宗朱常洛

君主清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