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市道路等級

鎖定
城市劃分標準道路指供各種車輛(無軌)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設施。道路包含眾多種類,性質功能等均有不同,因此無法用一個標準對所有道路進行等級劃分,為此各國現行做法一般都是先劃分道路種類,後針對各類道路的技術標準劃分等級。城市道路等級分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支路四級。
中文名
城市道路等級
劃分標準
各類道路的技術
類    別
路線
分    類
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支路

目錄

城市道路等級含義

城市道路等級 城市道路等級
中國按照道路使用特點,可分為城市道路、公路、廠礦道路林區道路鄉村道路。除對公路和城市道路有準確的等級劃分標準外,對林區道路、廠礦道路和鄉村道路一般不再劃分等級。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範圍內具有一定技術條件和設施的道路。根據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統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對沿線建築物的服務功能,中國將城市道路分為四類: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及支路。其中快速路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設置,是用中央分隔帶將上,下行車輛分開,供汽車專用的快速幹路,主要聯繫市區各主要地區、市區和主要的近郊區、衞星城鎮、聯繫主要的對外出路,負擔城市主要客、貨運交通,有較高車速和大的通行能力。主幹路是城市道路網的骨架,聯繫城市的主要工業區、住宅區、港口、機場和車站等額貨運中心,承擔着城市主要交通任務的交通幹道。主幹路沿線兩側不宜修建過多的行人和車輛入口,否則會降低車速。次幹路為市區內普通的交通幹路,配合主幹路組成城市幹道網,起聯繫各部分和集散作用,分擔主幹路的交通負荷。次幹路兼有服務功能,允許兩側佈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築,並應設停車場。支路是次幹路與街坊路的連接線,為解決局部地區的交通而設置,以服務功能為主。部分主要支路可設公共交通線路或自行車專用道,支路上不宜有過境交通 [1] 

城市道路等級等級劃分

城市道路等級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等級分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支路四級(根據《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範》(CJJ37-2012),對於道路的紅線寬度並沒有作強制性要求,僅對道路的路幅要求、橫斷面組成及各功能帶最小寬度進行了要求)
快速路 城市道路中必須設有中央分隔帶,具有四條以上機動車道,全部或部分採用立體交叉與控制出入,供汽車以較高速度行駛的道路。又稱汽車專用道。快速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60-100km/h。
主幹路連接城市各分區的幹路,以交通功能為主。主幹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40-60km/h。
次幹路 承擔主幹路與各分區間的交通集散作用,兼有服務功能。次幹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30-50km/h。
⑷支路 次幹路與街坊路(小區路)的連接線,以服務功能為主。支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20-40km/h。
根據國家《城市規劃定額指標暫行規定》(已於2011年廢止,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告894號《關於公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規範性文件清理結果目錄的公告》)的有關規定,道路還可劃分為四級,如表所示:
54
1980-12-16
國家建委關於頒發《城市規劃定額指標暫行規定》的通知
項目級別
設計車速(km/h)
單向機動車道數(條)
機動車道寬度(m)
道路總寬(m)
分隔帶設置
一級
60~80
不少於4條
3.75
40~70
(必須設)
二級
40~60
不少於4條
3.5
30~60
(應設)
三級
30~40
不少於2條
3.5
20~40
(可設)
四級
30公里以下
不少於2條
3.5
16~30
(不設)

城市道路等級公路

公路是連接各城市、城市和鄉村、鄉村和廠礦地區的道路。根據交通量、公路使用任務和性質,將公路分為以下五個等級:
高速公路:是具有特別重要的政治經濟意義的公路,有四個或四個以上車道,並設有中央分隔帶、全部立體交叉並具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設施與管理設施、服務設施,全部控制出入,專供汽車高速行駛的專用公路。能適應年平均日交通量(ADT)25000輛以上。
一級公路:是連接重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部分立交的公路,一般能適應ADT=10000~25000輛。
二級公路:是連接政治、經濟中心或大工礦區的幹線公路、或運輸繁忙的城郊公路,能適應ADT=2000~10000輛。
三級公路:是溝通縣或縣以上城市的支線公路,能適應ADT=200~2000輛。
四級公路:是溝通縣或鎮、鄉的支線公路,能適應ADT小於200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