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技術條件

鎖定
技術條件標準中規定產品達到的各項性能指標和質量要求,如材料牌號、表面質量、物理性能、化學性能、力學性能、工藝性能、內部組織、交貨狀態等。
中文名
技術條件
外文名
technical condition
有時還包括一些供參考 的性能指標。牌號是技術條件中的首要內容,同一牌號的材料可能有不同的保證條件、交貨狀態、使用加工種別、質量級別等。

技術條件礦牀開採技術條件

礦牀開採技術條件(mining technical factors)是評價礦牀時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是指決定或影響開採方法和技術措施的各種地質及技術因素。它包括礦體的規模、數量、產狀、形狀、埋藏深度及分佈的集中程度,礦石和頂、底板圍巖的機械物理性質(如巖、礦石的塊度、硬度、體重、抗壓強度、抗拉強度、抗剪強度、鬆散係數、含泥量和結塊性、自然安息角及礦粉比例等),破碎帶、斷層、節理裂隙的發育程度,對生產和人體有害的物質(如遊離二氧化硅)及有害氣體的含量,等等 [1] 

技術條件礦牀形狀的分類

礦牀的形狀可分為:
(1)層狀礦牀
多為沉積或沉積變質礦牀規模較大、賦存條件穩定,有用礦物組分和含量較均勻。
(2)脈狀礦牀
多為熱液和氣化裂隙充填礦牀。賦存條件不穩定。有用礦物組分和含量不均勻。
(3)塊狀礦牀
多為充填和接觸交代礦牀。礦牀大小不一。往往呈不規則的透鏡狀、巢狀和株狀產出、礦巖接觸界限不明顯[1]。

技術條件礦牀傾角

礦牀傾角與採場運搬方式、地壓控制和回採方式有關。礦牀按傾角可分為:
(1)水平及微傾斜礦牀,傾角小於5°。
(2)緩傾斜礦牀,傾角為5°~30°
(3)傾斜礦牀,傾角為30°~55°
(4)急傾斜礦牀,傾角大於55°[1]。

技術條件礦牀厚度

礦牀上、下盤間的垂直距離或水平距離。前者叫垂直厚度,後者叫水平厚度。對急傾斜礦牀常用水平厚度。礦牀厚度與礦塊佈置、回採方式、採礦方法、採場支護和地壓控制有關。礦牀按厚度分為:
(1)極薄礦牀,厚度小於0.8m
(2)薄礦牀,厚度為0.8~4m。
(3)中厚礦牀,厚度為4~10m。
(4)厚礦牀,厚度為10~40m。
(5) 極厚礦牀,厚度大於40m[2]。

技術條件礦巖穩固性

已開採空間的礦巖允許暴露面積大小和暴露時間長短的性能。它對採礦方法的選擇和地壓控制有很大影響。
礦巖按穩固性可分為:
(1)極不穩固
在掘進及採礦過程中,不允許有無支護的暴露面積。
(2)不穩固
允許無支護的暴露面積在50㎡以內,長時間暴露則需支護。
(3)中等穩固
允許無支護的暴露面積為50~200㎡
(4)穩固
允許暴露面積為200~800㎡。
(5)極穩固
允許暴露面積在800㎡以上[2]。

技術條件礦巖粘結性

採下礦石遇水或受壓一段時間後面產生粘結的性質。對放礦、裝車和採礦方法選擇影響較大。

技術條件礦巖氧化性

採下的硫化礦石在水和空氣的作用下發生氧化的性質。氧化後的礦石會降低選礦回收率[3]。

技術條件礦巖自燃性

採下的高硫礦石〔含硫18%~20%以上)在空氣中氧化。並放出熱量,一定時間後礦石温度升高引起自燃的性質。對採礦方法選擇有其特殊的要求[3]。

技術條件礦巖鬆散性

礦巖爆破破碎後,因空隙加大,其體積比原礦巖體積有所增大而鬆散的性質。破碎後的體積與原礦巖體積之比稱為鬆散係數。其值一般為1.5~1.6,主要取決於破碎後礦巖的塊度組成和形狀[1]。
參考資料
  • 1.    丁衞澤. 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教師的角色定位[J]. 電化教育研究, 2002(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