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沉積變質礦牀

鎖定
沉積變質礦牀(sedimento-metamorphic deposit)是指由沉積作用或火山沉積作用形成的鐵、錳、磷、黃鐵礦等礦牀,經受區域變質作用而發生變質的礦牀。
中文名
沉積變質礦牀
外文名
sedimento-metamorphic deposit
屬    性
區域變質礦牀
形成作用
區域變質作用
控礦因素
含礦原巖建造、變質程度
典型礦牀
鞍山式鐵礦

沉積變質礦牀礦牀簡介

沉積變質礦牀(sedimento-metamorphic deposit)是指由於區域構造的影響,在高温高壓及岩漿活動的聯合作用下,沉積岩或沉積原生礦石發生強烈的變質改造,使有用組豐富集所形成的一種區域變質礦牀。沉積變質礦牀屬變質礦牀的重要類型,大部分變質礦牀均屬此類。
在區域變質作用中,沉積礦牀受温度、壓力、岩漿作用、熱液作用以及構造作用的影響,發生脱水作用、重結晶作用還原作用交代作用及活化轉移作用等,使其礦物成分、礦石的結構、構造以及礦體形態和產狀等都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變質成礦作用的能源來自地熱增温、構造熱能和岩漿熱能。
典型礦牀如北美的蘇必利爾型鐵礦、我國的鞍山鐵礦和河北遷安水廠鐵礦等。

沉積變質礦牀礦牀特徵

1、礦牀分佈於區域變質帶中,不限於巖體附近和與其無直接的成因聯繫。
2、在礦牀範圍內變質程度一致,不具因變質程度差異而形成的分帶。
3、控礦因素是含礦原巖建造和變質程度(相)。

沉積變質礦牀變質鐵礦

我國的沉積變質鐵礦形成於前寒武紀(主要為太古代到早元古代),因其礦石主要由硅質(碧玉燧石石英)和鐵質(赤鐵礦磁鐵礦)薄層呈互層組成,又稱為鐵(質)-硅(質)建造、條帶狀鐵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簡稱BIF)。 [1] 
BIF產於世界各地前寒武紀地盾區和地台區。礦牀的形成與前寒武紀地殼演化密切相關,根據礦牀的形成時代及含礦建造的不同,可分為阿爾戈馬型(Algoma)和蘇必利爾型(Superior)。
阿爾戈馬型BIF
公認鐵來自海底火山,總伴有大量火山岩,鐵建造總是在火山岩最厚的地方形成。
蘇必利爾型BIF
雖然與之伴生的火山岩較少,但鐵也可能主要來源於火山,鐵質以膠體的形式經較長距離搬運至近海岸帶沉積形成。
形成過程
沉積變質鐵礦的形成經歷了沉積和變質改造兩個階段。關於鐵的來源,多認為來自海底火山作用。火山活動對鐵礦的形成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1、岩漿和火山岩與海水及火山氣體之間的反應可提供鐵;
2、是火山氣體可以提供CO2和S;
3、是火山活動的加熱作用可引起深部富鐵溶液向淺部運移並與海水作用形成鐵礦。
沉積變質鐵礦的成礦模式
目礦牀學家已提出BIF等類型礦牀的熱水噴流沉積成礦模式,很好地解釋了BIF的成因,比較公認的看法是:
熱水沉積成礦是海底(或湖底)深部高密度的硅質熱滷水通過同沉積斷裂上湧,攜帶大量的Fe、Cu、Pb、Zn等成礦物質,噴出海底地表與冷水混合在噴口附近所產生的沉積成礦作用。
阿爾戈馬型BIF和蘇必利爾型BIF可能分別屬於近噴口附近和遠離噴口的熱水噴流沉積礦牀。 [1] 
參考資料
  • 1.    翟裕生,姚書振,蔡克勤.礦牀學.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10:329-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