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

鎖定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是鮑羅丁編曲的交響樂。
中文名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
外文名
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
歌曲時長
0時6分51秒
編    曲
鮑羅丁
作品類型
交響音畫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關於作者

鮑羅丁(Alexander Borodin,1833~1887)
他從小對科學和音樂表現出同樣的興趣。醫學院畢業後,成為有機化學教授,並出版科學論文。1862年結識巴拉基列夫後,業餘學習和創作音樂。主要作品:歌劇《伊戈爾王》、第一、二交響曲和交響音樂《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他不直接引用民歌,然而音樂中卻瀰漫着俄羅斯民間音樂的氣息和東方色彩,藝術上具有獨創性
中亞西亞的大草原 中亞西亞的大草原
在1880年,為慶祝沙皇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登基25週年,彼得堡大歌劇院準備上演一部舞台劇,這首著名的交響音畫就是劇中的一段音樂。
作者成稿後將其題獻給李斯特,並改編為鋼琴四手聯彈曲。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作者自評

鮑羅丁在樂譜上注到:“單調的,黃沙滾滾的中亞細亞草原上,傳來了寧靜的俄羅斯歌曲的奇妙旋律,接着聽到漸漸走進的馬匹和駱駝的腳步聲,以及古老而憂鬱的東方歌曲音調。一隊土著的商隊伍在俄羅斯軍隊的保護下,穿過廣袤的草原和沙漠,又慢慢遠去,俄羅斯歌曲與東方古老的歌曲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在草原的上空長久地縈繞回蕩,最後在草原上空逐漸消失。”
鮑羅丁 鮑羅丁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波菲裏耶維奇·鮑羅丁(Alexander Porphyrievitch Borodin,1833-1887)(Александр Порфи́льевич Бороди́н),俄國作曲家,從小就對科學和音樂同時發生濃厚的興趣。他的專業是化學,1856年從彼得堡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並在科學上有重要發明,二十五歲獲醫學博士學位,後任醫學院教授。直至1869年(三十六歲)《第一交響曲》公演前,一直是業餘音樂愛好者。之所以能在化學、音樂兩大領域中獲得成功,一方面由於他的努力,另一方面要歸功於他的音樂老師和朋友巴拉基列夫、裏姆斯基-柯薩科夫等人。1833年生於俄國的彼得堡,鮑羅丁自幼顯示出對音樂和科學的才能,作有鋼琴曲和長笛協奏曲。1855年畢業於彼得堡醫藥及外科學園,行醫為業。1859-1862年在海德堡及其他地方學習科學,1862年被任命為醫學院化學副教授。同年與巴拉基列夫相遇,後者説服他在繼續科學工作的同時,業餘時間認真學習音樂。1872年創建了婦女醫學校,在該校講課直至去世。1867年他的喜歌劇《勇士》上演遭到失敗,1869年他的《第一交響曲》上演,同年他的《第二交響曲》上演也不成功,但在魏瑪拜訪了李斯特。1880年李斯特促成其《第一交響曲》在巴登-符騰堡的演出大獲成功,鮑羅丁開始在國外出名。1869年他的朋友斯塔索夫建議以《伊戈爾王子》為題材創作歌劇。這一題材很投合鮑羅丁的民族主義精神,但腳本的困難再加上他的科學工作的干擾,創作進行緩慢,以致鮑羅丁的這一傑作未能完成,而是由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和格拉祖諾夫續完。1887年鮑羅丁在彼得堡去世,年僅54歲。他是“強力五人集團”成員之一,主要作品有:被稱為“勇士”的《第二交響曲》、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В Средней Азии》和兩部絃樂四重奏,為俄國民族交響樂室內樂的創作作出的貢獻。此外還有歌劇《伊戈爾王》《Князь Игорь》(自編腳本)。在他去世以後,這部歌劇由裏姆斯基-柯薩科夫和格拉祖諾夫續成。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的作品主題和他研究的化學公式。一位評論家説:“沒有一個音樂家只寫了那麼一點作品而能永垂不朽”。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樂曲主題

樂曲有兩個主題,一個是代表俄羅斯軍隊的第一主題,氣息寬廣,具有俄羅斯歌曲特有的舒緩悠長的風格。另一個主題是代表土著商隊的第二主題,悠揚迷人,具有濃郁的東方色彩。樂曲一開始,單簧管和法國號依次吹出第一主題,而小提琴在高把位所走出的空八度的持續泛音表現出草原的廣漠無垠與空曠寂寥。隨後,雙簧管吹出了第二主題,在原先的背景伴奏下,加入了絃樂的撥奏,彷彿是商隊的駱駝和馬隊的腳步聲。當樂隊以多種手法對兩個主題進行反覆展開時,結構大為擴展,力度也大大加強,在樂隊的伴奏下,形成樂曲的高潮,隨着樂曲的發展,兩個主題由並置關係轉而為融合,表現出軍隊與商隊之間的融洽關係。最後樂曲漸漸歸於平靜,在長笛悠揚的旋律中結束全曲,表示在軍隊的護送下商隊平安穿過草原,漸漸遠去。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音樂評價

樂曲開始由第一小提琴和木管樂器在高聲區輕輕持續地奏八度泛音,色彩凝聚而透明,創造出一種寂靜、空曠的背景效果,在這個背景下,由單簧管和圓號相繼奏出了俄羅斯歌曲的主題,其旋律輕悠寬廣、遼闊空寂。隨後,在絃樂器拔奏出馬和駱駝的腳步音樂背景中,由英國管奏出了一支平穩、安詳而迷人的具有古老東方情調的旋律。緊接着在商隊的馬蹄聲中單簧管加快速度再現了俄羅斯風格的曲調,這一主題在多次反覆中漸漸增強力度,直至樂隊全奏這一主題,使它顯得莊嚴、宏大,氣魄雄偉。之後,在草原遼闊的背景和馬蹄聲中,東方歌調多次反覆,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隨後是作者運用對位手法將兩個不同民族風格的曲調巧妙地放在一起同時演奏,象徵着俄羅斯與東方民族文化的友好融合。在反覆四次後,音樂逐漸減弱,商隊已漸漸遠去,俄羅斯風格的主題及其他片斷在斷斷續續地再現,音樂越來越輕,最後樂曲在一片寂靜中結束。
整部作品出現兩個不同的主題旋律,第一個是一支俄羅斯民歌,第二個一支有點悲慼的東方風格的曲調。作品一開始主要圍繞俄羅斯民歌展開,之後才出現另一個旋律。接着,俄羅斯主題不斷反覆着,改變調性、增強力度,當音樂力度逐漸增強並發展成樂隊全奏(好象商隊已經從遠處走到聽者跟前一般)。不多久,東方風格的主題又出現,並與俄羅斯民歌的主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最後音樂逐漸減弱……完全消失。
樂曲一開始由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區輕輕地奏出空八度的持續泛音,描繪了草原的寂靜空曠。在這個背景上由長笛和雙簧管歌唱性地奏出和平的俄羅斯民歌旋律,這就是樂曲的第一主題。
大提琴倍大提琴撥奏着固定的音型,使聽者聯想到遠方傳來的駱駝和馬隊的腳步,感到一支商隊正逐漸走近。他們在俄羅斯士兵的保護下,好像十分安詳、無憂無慮。英國管吹出的描寫商隊的音樂悠揚迷人,且具有東方特點,這就是樂曲的第二主題。
音樂由小提琴E音的持續音變成了合奏。馬和駱駝的蹄聲及俄羅斯民歌在進行中成和聲的關係,接着,樂隊以全奏來演奏出一支威武的進行曲。腳步聲和蹄聲融為一體,再一次響起了由大提琴伴奏、英國管演奏的悠揚迷人的帶有東方特點的音調。接下去,小提琴將樂曲推向了高潮。中提琴和大提琴過後,出現了雙簧管演奏的俄羅斯民歌,與小提琴演奏出的東方式音調構成對位的組合。隨後,音樂又在全奏中加以發展,表現出商隊和軍隊間的融洽關係。在軍隊的保護下,商隊安然地在草原上繼續行進,越來越遠,漸漸消失在遠方。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主要內容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作於1880年,這一年是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二世即位25週年,當時籌劃舉行一個“俄羅斯歷史活動畫面配樂展覽會”,畫面的題材選自俄羅斯歷史上的一些故事和傳説。鮑羅丁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就是為其中的一幅畫面所寫的配樂,這部音畫由於其樸實動人的旋律和詩一般的意境而得以廣泛地流傳,成為世界名作。作品描繪了一支駱駝商隊在俄國軍隊的護送下,行進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由遠而近,繼而又消失在空曠的遠方。這部標題性的交響詩由俄羅斯曲調和東方音調兩個主題變化、發展而成。寧靜的俄羅斯曲調和古老的東方音調相互交融、在草原上形成和諧的回聲,慢慢飄散在草原上空。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格、精緻而極富詩意的抒情音調、嚴謹的結構、鮮明的音樂形象、絢麗的管絃樂色彩與民族民間生活場景結合在一起。 [1]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背景介紹

1881年,鮑羅丁訪問李斯特時,曾把這部作品呈獻給李斯特。原曲的總譜出版於1882年。本曲為小快板,A大調,2/4拍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