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喜歌劇

鎖定
喜歌劇是18世紀以來,為應對意大利正歌劇弊端而興起的歌劇類別。
喜歌劇常取自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其音樂風格輕鬆幽默,具有較強的喜劇因素,往往是大團圓或勝利的結局;多使用本民族語言,採用生動活潑的對白與通俗流行的曲調演繹劇情 [1] 
中文名
喜歌劇
別    名
諧歌劇
代表人物
佩爾格萊西,莫扎特,羅西尼
代表作
佩爾格萊西《女僕作夫人》,羅西尼《塞維利亞的理髮師》

喜歌劇早期發展

歌劇自誕生後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以意大利、法國為中心的兩大派別。但歌劇,尤其是意大利正歌劇逐漸成為貴族宮廷節慶社交的裝飾品,內容逐漸變得貧乏、空洞,形式也日益僵化。18世紀初,意大利正歌劇由於這些明顯的弊端而遭到人們普遍的反感,此時一種新型的歌劇形式喜歌劇開始盛行,強烈地衝擊了傳統歌劇 [1] 

喜歌劇發展歷程

喜歌劇意大利喜歌劇

最早的喜歌劇誕生在意大利,是從幕間劇發展而來的。幕間劇是在正歌劇的兩幕之間演出的短小、詼諧的片段。早在17世紀,意大利歌劇中幕間劇就已經非常流行 [1] 
羅西尼的喜歌劇《塞維利亞的理髮師》 羅西尼的喜歌劇《塞維利亞的理髮師》
18世紀初,這些在不同正歌劇幕間演出的喜劇場面開始被抽出來獨立演出,他們的規模較小、音樂幽默,成為意大利喜歌劇的原型。18世紀60年代初,在佛羅倫薩成立了以演出喜歌劇為主的花園劇院,由此喜歌劇開始脱離了正歌劇幕間的喜劇性表演,逐步發展成為獨立的劇種 [1] 
1733年,意大利作曲家喬瓦尼·巴蒂斯塔·佩爾戈萊西創作的《女僕作夫人》標誌着意大利喜歌劇的誕生,是意大利喜歌劇的代表作品。《女僕作夫人》是正歌劇《高傲的囚徒》的幕間劇,全劇只有男、女歌唱演員和不説話的角色共3人,用一個小型絃樂隊伴奏;旋律輕鬆活潑,具有主調和聲的特點;該劇情節生動,結構緊湊,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1] 
在後來的發展中,這種喜歌劇雖然增添了抒情的成分,但是並未削弱喜劇的特徵。例如皮契尼的《切克伊娜》就在喜歌劇體裁中加強了多愁善感的因素。在帕伊茲埃洛的《塞維利亞的理髮師》《磨坊女》中,喜歌劇的情節範圍和風格特徵有所擴充,增加了詭計、諷刺、幻想的因素 [2] 
到了19世紀,羅西尼《塞維利亞的理髮師》多尼采蒂的《唐·帕斯誇勒》和威爾第的《福斯塔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了喜歌劇的優良傳統 [2] 

喜歌劇法國喜歌劇

集市劇是法國喜歌劇的前身。17世紀末,巴黎的集市上流行着一種以喜劇性的對話、聽眾熟悉的民間流行歌舞曲調為主,摻雜着雜技、啞劇的表演形式,被稱為集市劇,後來就有了專門上演這種集市劇的大眾劇院 [1] 
法國喜歌劇《卡門》 法國喜歌劇《卡門》
18世紀50年代左右,一批意大利喜歌劇演員來巴黎演出,他們上演的喜歌劇風格樸素、生動幽默引起法國人的興趣。法國人把自己的抒情歌劇和意大利喜歌劇相比較,從而引發了史上著名的“喜歌劇之爭”。爭論的兩方一方以盧梭為代表,支持意大利喜歌劇的新鮮活力,批評法國歌劇的華而不實。另一方則是貴族階層,支持宮廷貴族的藝術趣味,維護法國的抒情悲劇傳統。1752年,支持喜歌劇的盧梭創作了喜歌劇《鄉村占卜師》,他把意大利喜歌劇的優點和法國集市劇的特點結合在一起,把歌唱和對白結合在一起,把舞蹈和啞劇結合在一起。這場爭論,推動了法國早期喜歌劇的創作。此後,從一般百姓到王室貴族,對喜歌劇的喜愛成為一種時尚。1762年,法國建立了專門的喜歌劇劇院 [1] 
法國喜歌劇區別於其他國家,特別是意大利喜歌劇最明顯的特點是:用説白代替宣敍調。此類歌劇中的演唱、詠歎調往往不是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而是採用浪漫曲、分節歌、舞蹈歌曲乃至諷刺歌曲及對白等可以表現世態風俗的題材;主要是採用新創作的曲調,重視重唱和樂隊的作用;強調情感的表達和音樂的描繪 [1] 
18世紀法國喜歌劇重要的作曲家由蒙西尼,代表作有《冒失鬼的招認》《玫瑰花和可樂果》《逃兵》《美麗的阿爾塞納》等。另一位對法國喜歌劇代表人物是格雷特里,被稱作是法國的佩爾格萊西,代表作有《獅心王查理》 [1] 

喜歌劇主要特點

威爾第的喜歌劇《福斯塔夫》 威爾第的喜歌劇《福斯塔夫》
喜歌劇的題材內容不同於正歌劇所表現的歷史或神話故事,而是取自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其音樂風格輕鬆幽默,具有較強的喜劇因素,往往是大團圓或勝利的結局;多使用本民族語言,採用生動活潑的對白與通俗流行的曲調演繹劇情 [1] 

喜歌劇代表人物

國家
作曲家
主要貢獻或喜歌劇代表作
意大利
佩爾格萊西
所創作的《女僕作夫人》標誌着意大利喜歌劇的誕生。
尼古拉·皮吉尼
代表作《好女孩切基娜》。
安東尼奧·馬里亞·加斯帕羅·薩基尼
代表作《為愛情裝瘋》《愛情島》
法國
盧梭
創作《鄉村占卜師》,推動了早期法國喜歌劇的創作。
蒙西尼
代表作《冒失鬼的招認》《玫瑰花和可樂果》。
格雷特里
被稱作是發過的佩爾格萊西。代表作《獅心王查理》。
德奧
約翰·亞當·希勒
德國歌唱劇的創始人之一。代表作《魔鬼出籠》《洛蒂在宮中》。
卡爾·迪特斯多夫
代表作《温莎的風流娘兒們》。
英國
佩普什
創作了英國最早的喜歌劇《乞丐歌劇》。
以上代表人物參考資料來源: [1] 

喜歌劇體裁影響

喜歌劇的出現給歌劇體裁注入了生動活潑的新鮮血液,集中體現在音樂通俗化和平民化。喜歌劇與正歌劇的對立歸根到底是平民百姓與貴族之間的一種對立,是民主與權力的一種對立,喜歌劇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歐洲啓蒙運動的發展。喜歌劇作為一種活潑幽默的新藝術,呼應着歐洲啓蒙運動所提倡“迴歸自然”的口號,也對以後的輕歌劇的出現做了鋪墊 [3] 
參考資料
  • 1.    徐玲,張禕,薛睿韜主編. 西方音樂史及作品賞析[M].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10,83-85.
  • 2.    黃曉和,劉詩嶸編著. 西方歌劇解析 構成·種類·流派·歷史·名作[M].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2017.11,10-12.
  • 3.    李婧妍. 意大利喜歌劇的影響和意義[J]. 文藝生活(文海藝苑), 2018,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