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交響曲

(器樂體裁)

鎖定
交響曲(Symphony),是由管絃樂隊演奏的奏鳴曲。它能夠通過種種音樂形象的對比和發展來揭示社會生活中的矛盾衝突和人們的思想心理、感情體驗,是一種規模龐大、音響豐富、色彩絢麗,富於戲劇性和表現力的大型管絃樂套曲 [1] 
交響曲一般按照四樂章的奏鳴曲式套曲形式寫作。但有樂章數多於或少於四個的交響曲,例如近現代的交響曲也有一個或五個、六個、七個樂章組成。此外,有些交響曲還帶有合唱或獨唱的人聲演唱 [2] 
中文名
交響曲
外文名
Symphony(英文)
代表人物
約瑟夫·海頓、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演奏方式
管絃樂隊
代表作品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與《c小調第五交響曲》等

交響曲範圍界定

“交響曲”和“交響樂”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從使用上看,“交響樂”是一個有更廣泛含義的概念,它包含了交響曲、協奏曲交響詩和交響序曲等等由管絃樂隊參與的音樂。而“交響曲”是“交響樂”中的一種,它專指協奏曲之外的多樂章大型套曲結構的管絃樂曲 [3] 

交響曲發展歷程

交響曲交響曲源起

海因裏希·許茨 海因裏希·許茨
交響曲,即“Symphony”一詞,源出於希臘文“共響(symphonia)”。在古希臘,指音與音之間和諧的結合,以及彼此協調的歌唱。在古羅馬,則轉為指器樂重奏;在文藝復興時期,交響曲用來稱呼大型聲樂作品中的多聲部器樂插曲,如前奏曲、間奏曲。16世紀末以後,這一詞泛指聲樂與器樂協調演奏的樂曲,如威尼斯樂派作曲家喬瓦尼·加布裏埃利的《神聖交響曲》,以及德國作曲家海因裏希·許茨的三卷聖樂作品《神聖交響曲》。17世紀,德國理論家、作曲家米夏埃爾·普雷託琉斯在其學術著作《音樂全書》中論及,交響曲應為不含任何聲樂演唱的純器樂合奏作品,標誌着交響曲從此擺脱聲樂,進入純器樂體裁的發展階段 [1] 

交響曲早期交響曲

意大利地區
1680年左右,那不勒斯歌劇作曲家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創立的意大利歌劇序曲,包括三個在速度和情緒上形成的樂章:快板、抒情行板和快速舞曲,近代交響曲正是在此基礎上構建而成。因為這種血緣關係,意大利最早的一批交響曲作曲家幾乎都是歌劇作曲家,例如此時米蘭的作曲家喬瓦尼·巴斯蒂塔·薩馬爾蒂尼等人 [1] 
德奧地區
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 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
德奧地區交響曲的發展以柏林樂派曼海姆樂派等為代表。其中,柏林樂派以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等為代表,他們交響曲寫作的影響來自於巴洛克協奏曲 [1] 
曼海姆樂派隸屬於曼海姆選帝侯宮廷,擁有此時歐洲優秀的管絃樂隊,由創始人約翰·斯塔米茨及其子卡爾·斯塔米茨、歌唱家裏赫特和指揮家卡納比希等人組成。在他們的交響曲中,主調音樂風格已完全確立,旋律突出,樂隊織體清晰;樂隊編制趨於完善,併發掘出新的樂器音色,如單簧管不再僅作伴奏樂器,而作為小提琴家的斯塔米茨也確立了由熟悉小提琴手帶領樂隊的傳統 [1]  。不可否認,斯塔米茨的交響曲中已呈現出不少在這一時期頗具新意的音樂形態,如:鮮明的強弱對比、漸強的處理、簡潔而富於動感的主題構建和變化多樣的音樂處理等,但與維也納古典樂派相比,其樂思本身及對樂思發展的控制手段依然比較簡單,樂曲的整體構架尚未顯現高度的凝聚力 [4] 
早期維也納交響曲作曲家包括格奧爾格·馬蒂亞斯·蒙恩及其下一代萊奧帕德·霍夫曼等人,他們對交響曲的主要貢獻是確立了四樂章的交響曲形式,併為此後海頓和莫扎特的交響曲發展鋪平了道路 [1] 

交響曲維也納古典樂派

“交響曲之父”約瑟夫·海頓 “交響曲之父”約瑟夫·海頓
維也納古典樂派(1750年至1825年),是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在維也納形成的一種音樂流派 [5]  ,它為交響曲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使歐洲的器樂創作發展到了一個重要階段 [6]  。其中,海頓被稱為“交響曲之父”。所謂“之父”的説法通常是對某一領域的發明者、奠基者、締造者呈上的名號,而海頓並不是交響曲這一音樂體裁的創立者或奠基人。在海頓之前,數量眾多的交響曲已經存在。但是,自從海頓進入這一創作領域後,交響曲的體裁品格與形式內容都發生了變化。特別是海頓從1770年代的交響曲創作開始,交響曲的藝術特質已逐漸遠離其源頭之一意大利歌劇序曲的娛樂性音樂表達,呈現於聽眾面前的是融入作曲家創作觀念和音樂個性的藝術深意與厚度 [4]  。此外,海頓確立了四樂章交響曲的規範形式,採用了編制理想的樂隊組合方式,展示了多樣的主題發展方法,使小步舞曲洋溢着民間的氣息 [6] 
莫扎特 莫扎特
莫扎特的交響曲編入全集的是四十一首,加上未編入的,大約在五十首左右。莫扎特的交響曲雖然在數量上不及海頓,但其20歲以後的作品在質量上是優秀的。莫扎特的交響曲在海頓的基礎上,加深了戲劇性,主題與主題之間都有明顯的對比 [5]  。他的交響曲清麗流暢,結構工整,吸收了德奧歌劇的創作經驗和民間素材,採用帶有復調因素的主調風格和旋律化的展開手法,豐富了交響曲的表現力 [6]  。此外,莫扎特在樂器法方面也作出了貢獻。比如他發揮了單簧管的性能、提高其在樂隊中的演奏效果;他還有效地發揮了樂隊中各種樂器的特性,增強了它們的音色與表現,他使每一件樂器都在“歌唱”,這是莫扎特對器樂與交響曲的主要貢獻 [5] 
貝多芬 貝多芬
貝多芬的交響曲中浸滲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和戰鬥熱情 [6]  ,懷有憎恨專治壓迫、渴望自由平等的進步思想,這使他成為交響曲的革新者。他使交響曲成為表現反對專制暴政、爭取自由平等的戰鬥性和英雄性的音樂題材。貝多芬的交響曲主題常是簡潔的,比如《第五交響曲》的“命運動機”,只有四個音;有時由幾個動機式的音組構成一個完整的主題,而這些音組又隨時進行單獨的展開,貝多芬開創的這種動機的發展手法影響並啓發了後來的音樂創作 [5] 
貝多芬的交響曲進行了許多突破性的創新,在曲式和規模上打破了海頓、莫扎特在奏鳴曲式中嚴守的段落之間的平衡。而貝多芬的展開部往往很龐大,長大的結尾則像第二個展開部和第二個再現部。在樂章的體裁上,從《第二交響曲》開始,他打破了交響曲第二樂章使用小步舞曲的傳統,改用諧謔曲。貝多芬在《第九交響曲》中,再一次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創造性地在末樂章里加入了合唱與重唱。貝多芬為了在交響音樂中表現英雄氣概和戲劇性,在莫扎特的交響樂隊的基礎上,擴充了樂器編制,使交響樂隊變得更加充實完善。由於貝多芬的大膽革新,交響音樂在他手裏,不僅達到高度成熟的境界,同時為浪漫主義音樂奠定了基礎 [5] 

交響曲浪漫主義交響曲

主線發展
舒伯特 舒伯特
浪漫主義交響曲在沿襲了古典主義純音樂交響曲傳統方面,重視音樂自身內部潛能的發揮和樂器音色的組合,但也受到浪漫主義情感美學和標題原則的影響 [1]  ,在一系列音樂表現手段和樂曲形式方面都處理得比較自由。因此浪漫主義交響音樂的旋律、和聲與配器手法方面都有很大發展和變化 [5] 
弗朗茨·舒伯特是浪漫主義初期的作曲家 [5]  ,他的交響曲開創了歌唱抒情性交響曲的新領域 [1]  。在他的交響曲創作中既有古典音樂的傳統因素,又顯露出浪漫主義的特點。比如他的《未完成交響曲》,雖然在結構上遵守了古典樂派的嚴謹性,但是他優美的歌曲性主題、色彩性的和聲與富於變化的情緒等等,充滿了浪漫主義情調 [5] 
門德爾松舒曼創作了充滿詩情畫意的交響曲 [1]  。勃拉姆斯是19世紀最後一個堅持古典主義創作風格的作曲家,他力圖追隨貝多芬,創作嚴肅深刻的內涵與嚴謹的形式相統一的音樂作品。他的色彩多變的和、特有的奔放律動和具有憂鬱與温暖的抒情性旋律,又無不表現出浪漫主義氣質 [5]  。此外,其主題的性格特性、呈現方式以及在個樂章貫穿發展的手法都是貝多芬的進一步推進 [1] 
標題交響
浪漫派音樂在19世紀中葉走向成熟時期,也是音樂史上人才輩出、百花齊放的時期。在標題交響曲領域,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明顯帶有個人感情經歷,在每一樂章前都寫有詳盡文字説明,並以固定樂思作為貫穿全曲各樂章的有效統一手段,他標題音樂的創作原則,在其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戲劇傳奇《浮士德的沉淪》中繼續得以貫徹;李斯特的標題交響曲更注重表達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哲學理念 [1] 
民族樂派
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
作為浪漫主義的一個分支,民族樂派也大顯身手。19世紀後半葉,民族樂派隨着19世紀初在歐洲興起的民族獨立運動,以東歐與北歐為中心興起。它脱離以德奧為主的中歐傳統音樂的影響,立足於各民族自己的素材——民歌和民間舞曲音調進行創作。民族樂派早在俄國出現,其先驅是格林卡,隨後有巴拉基列夫居伊鮑羅丁穆索爾斯基裏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五人強力集團;柴科夫斯基和五人團同屬一個時代,但藝術個性不同,可是在運用民間音調、表現民族性格方面,他們是相通的。柴科夫斯基把俄羅斯民族音樂和修音樂技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作出具有獨特風格與戲劇性內容的交響曲。他對交響曲的形式也做了革新,比如他在《第五交響曲》的第三樂章中,用圓舞曲替代了諧謔曲;在《第六交響曲》裏為了表達作曲家自己的痛楚與悲憤的情緒,一反末樂章是快板的常規,而採用了哀怨的柔板。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是19世紀的民族樂派交響音樂作曲家之一,他的9部交響曲是民族樂派的代表性作品。德沃夏克的交響曲的特點是嚴謹的結構和具有魅力的主題旋律。西貝柳斯又是交響音樂的優秀傳統的勇敢捍衞者,他堅持古典交響音樂的創作傳統,寫出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點的交響音樂作品 [5] 
後期發展
馬勒 馬勒
浪漫主義音樂在19世紀下半葉開始進入晚期階段,交響音樂又出現了許多變化。這時,一些抽象的、具有現代風格的因素開始產生。理查·施特勞斯的作品形象生動、手法新穎,他使用“主導動機”的變奏手法,能表達出音樂手段難以表達的抽象的事物細節;他大力發展了管絃樂創作技巧,大膽運用和聲與配器手法,使管絃樂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奧地利作曲家布魯克納和馬勒,是晚期浪漫派交響音樂的代表性作曲家。他們每人都寫了9部交響曲。布魯克納的交響曲思想內容深刻,具有虔誠的宗教情緒和質樸的讚美大自然的特點。在他的作品中,常運用主題動機在多聲部中展開的技巧 [5]  馬勒的交響曲以內容豐富、感情充沛和結構龐大為特點 [1]  ,有的交響曲演奏時間可長達一個半小時;此外,他的交響曲具有統一的音樂構思,其全部交響曲匯合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頗具規模的交響哲學 [5]  。他創作的《第八交響曲》曾採用管絃樂隊、3個大型合唱隊與8名獨唱共計1003人演出,被稱作“千人交響曲”,創造了大規模交響曲難以逾越的高峯 [1] 

交響曲20世紀交響曲

交響曲在20世紀仍是重要的器樂創作體裁,各種流派的作曲家創作出風格迥異、樣式豐富的交響曲作品,為它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貢獻 [1] 
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交響曲以普羅科菲耶夫的《古典交響曲》、斯特拉文斯基的《管樂交響曲》和《詩篇交響曲》、欣德米特的交響曲《畫家馬蒂斯》和《世界的和諧》,以及法國六人團成員米約和奧涅格的交響曲作品為代表 [1] 
新維也納樂派與民族主義
肖斯塔科維奇 肖斯塔科維奇
新維也納樂派的勳伯格和韋伯恩等寫作了序列主義的交響曲 [1]  。因勳伯格和他的學生韋伯恩、貝爾格,都在維也納從事音樂活動,因而叫作“新維也納樂派”。他們的音樂受表現主義繪畫的影響,強調用庫爾張的手法表現強烈的自我感受,發泄內心苦悶和對現實的不滿 [5]  。此外,民族主義交響曲是20世紀交響曲重要的組成部分,代表作曲家包括波蘭的曼諾夫斯基,俄羅斯的斯科里亞賓、米亞科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英國的斯坦福、沃恩·威廉姆斯、布里頓等,美國的阿隆·科普蘭 [1] 
中國交響曲的發展
冼星海 冼星海
中國交響音樂的創作,是從“五四”以後才逐漸興起的。其中,黃自的交響曲《懷舊》等,為中國交響音樂的發展開闢了道路;人民音樂家冼星海青年時代曾到法國勤工儉學,向法國作曲家杜卡學習作曲,作品有:《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第二交響曲》(“神聖之戰”)等等。這些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音樂中充滿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熾熱感情 [5] 
1949年10月新中國誕生,為交響曲的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1950年10月8日,在上海工部交響樂團的指揮台上,中國指揮家黃貽鈞演奏了中國作曲家丁善德的《新中國交響組曲》等作品,交響曲已有了一個蓬勃發展的局面 [7] 
20世紀50年代,一大批革命歷史題材的交響作品相繼誕生,主要有王雲階的第二交響曲《抗日戰爭》、羅忠鎔的《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在烈火中永生)、馬思聰的《第二交響曲》、施永康的《第一交響曲》、丁善德的《長征交響曲》等 [7] 
1976年,文化事業得到發展,在這一時期,交響作品創作也比之前增多,部分作曲家選擇歷史或現實鬥爭的重大題材及人民生活的多方面,創作出一批優秀的交響作品,如盛禮洪的《第二交響曲》,陳培勳的《第二交響曲(清明祭)》等,將中國交響音樂的創作推向一個高潮。與此同時,從中央音樂學院以及上海音樂學院培養出來的一批作曲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勇於開拓,表現出更為開放的氣息。這一批交響作品有:譚盾的交響曲《離騷》、周龍的交響曲《廣陵散》、瞿小松的《第一交響曲》、陳貽的《第一交響曲》等,使中國的交響音樂走向世界 [7] 

交響曲結構特點

貝多芬指揮樂隊 貝多芬指揮樂隊
交響曲的結構,一般分為四個樂章(也有隻用兩個樂章或五個樂章以上等情況),各樂章的基本特點如下 [6]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結構,音樂特點是快速、活潑,主調具有戲劇性,表現人們的鬥爭和創造性的活動。它強調不同形象的對比和戲劇性的發展,是全曲的思想核心。樂章前常見概括全曲基本形象的慢速序奏 [6] 
第二樂章,曲調緩慢,如歌,是全曲的抒情中心。常採用大調的下屬調或小調的關係大調。它的曲式常為奏鳴曲式(可省略展開部),單三部曲式復三部曲式,或變奏曲式等。第二樂章往往表現哲學思想、人道主義精神、愛情生活與自然風格等,其內容與深刻的內心感受與哲學思考有聯繫,這裏突出人們的情感和內心體驗 [6] 
第三樂章,中速、快速,可回到主調,常以小步舞曲或諧謔曲為基調,採用復三部曲式、變奏曲式等,具有舞蹈性。在古典交響曲的這一樂章中,往往描寫人們閒暇、休息、娛樂和嬉戲等日常生活的景象,以及活潑幽默的情緒 [6] 
第四樂章,非常快速,主調多采用迴旋曲式迴旋奏鳴曲式或奏鳴曲式的結構。它常常表現出生活的光輝和樂觀情緒,也往往表現出生活、風俗和鬥爭的勝利,節日狂歡場面等 [6] 
當然,交響曲的這種結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只有兩個樂章,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有五個樂章,而肖斯塔科維奇認為其的《第十四交響曲》有十一個樂章等 [8] 

交響曲演奏方式

交響曲樂隊組成

交響曲的形成與管絃樂隊發展有密切關係。近代管絃樂隊是由許多不同種類的樂器組合而成,一般分為四個樂器組,即絃樂組、木管組、銅管組和打擊樂器組。絃樂組以提琴類樂器擔任,使用小提琴(小提琴往往分成兩組,即第一小提琴聲部和第二小提琴聲部)、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組的基本樂器有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也叫巴松),有時也輔以短笛與英國管等;銅管組有小號圓號長號;打擊樂器組包括定音鼓小軍鼓、鑔、三角鐵以及其他一些特色樂器 [3] 
常規的管絃樂隊一般為雙管樂隊,即每一木管樂器為兩支,並以這種規模來配置其他樂器組。而近代管絃樂隊有時會突破常規組合樂隊。其中,大型樂隊採用四管編制,即每一種木管樂器有四支,並相應增加其他組的樂器數量,這樣樂隊規模大大擴展 [3] 

交響曲樂隊作用

管絃樂的細緻精巧操作,要求調動重大的人力因素。每個管絃樂隊都是一個為了服務於同一音樂作品而團聚起來的演奏家集體,樂手發揮各自才能並予以優美程度不同的演奏;包括樂隊指揮在內,通過整體的協同一致,圓滿完成任務 [9] 
管絃樂隊起傳導和表現雙重作用。第一,交響曲作者必須通過管絃樂隊來傳播其作品,為此,後者必須準確地反映作曲者的樂思,演奏的載體則是完整記載着種種符號用以説明各種表現手段的樂譜。第二,管絃樂隊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自身客觀屬性的範圍,由於它同所承載的樂思混為一體而成為一種表現手段 [9] 

交響曲代表樂團

樂團名稱
創建時間
説明
1548年
世界上最早的德國交響樂團。韋伯和瓦格納曾指揮過該團。
1743年
又譯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門德爾松等曾指揮過該團。
1842年
歐洲具有代表性的樂團,馬勒、富特文格勒、勃拉姆斯與布魯克納等指揮過該團。
1842年
伯恩斯坦等曾指揮該團。
1881年
小澤征爾等曾指揮該團。
1900年
斯托剋夫斯基和奧曼迪使該團水準得到提升。
克利夫蘭交響樂團
1918年
先後曾與塞爾、洛林·馬澤爾等指揮家合作。
1891年
索爾蒂就任指揮後,該團迎來發展契機。
1882年
歐洲的代表性樂團之一,1979年卡拉揚曾率團來到中國演出。
列寧格勒國立交響樂團
1772年
前蘇聯的代表性樂團,1938年穆拉文斯基出任指揮後使其得到進一步發展。
1888年
荷蘭指揮家格爾貝曾執棒50年,使其得到快速發展。
1904年
1979年由阿巴多執掌後得到進一步發展。
1828年
前身為巴黎音樂學院管弦樂團。
以上代表樂團參考資料來源 [10] 

交響曲代表人物

時期
作曲家
主要貢獻或交響曲代表作
維也納古典樂派
約瑟夫·海頓
作有交響曲108部,被稱為“交響曲之父”,代表作包括《告別》《驚愕》《時鐘》等。
莫扎特
作有近50部交響曲,將歌劇因素融入交響曲創作。
貝多芬
交響曲創作歷時四分之一個世紀,9部交響曲體現了其在音樂樹立的英雄形象和革命精神。代表作包括《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和《c小調第五交響曲》。
浪漫主義交響曲
舒伯特
開創歌唱抒情性交響曲的新領域,代表作有《未完成交響曲》等。
柏遼茲
標題音樂的創作原則,代表作有《幻想交響曲》。
門德爾松
交響曲表達了浪漫主義對大自然的情感,代表作包括《第二交響曲》《第三交響曲》等。
舒曼
詩情畫意的交響曲表達,代表作有《第一交響曲“春天”》。
李斯特
創作標題交響曲。
布魯克納
交響曲帶有宗教氣息。代表作有《第七交響曲》《第九交響曲》等。
勃拉姆斯
作有4首交響曲,是浪漫主義無標題交響曲的典範之作。
鮑羅丁
民族主義交響曲。代表作有《第一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在交響曲中體現一定的標題性原則。代表作有第四、第五與第六交響曲。
德沃夏克
共有9部,代表作為《第九交響曲》等。
裏姆斯基-科薩科夫
民族主義交響曲。
馬勒
交響曲樂章數目靈活,在其中加入人聲演唱。代表作有《第八交響曲》《第九交響曲》等。
西貝柳斯
作有7部交響曲,純音樂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20世紀新古典主義的特點。
20世紀新古典主義交響曲
普羅科菲耶夫
師法莫扎特和海頓的《古典交響曲》。
斯特拉文斯基
交響曲代表作包括《管樂交響曲》和《詩篇交響曲》。
欣德米特
交響曲代表作包括《畫家馬蒂斯》和《世界的和諧》。
勳伯格
新維也納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創作序列主義交響曲。
韋伯恩
新維也納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創作序列主義交響曲。
20世紀民族主義交響曲
席曼諾夫斯基
作有4首交響曲。
潘德列茨基
作有2首交響曲。
斯科里亞賓
作有3首交響曲。
沃恩·威廉姆斯
作有9首交響曲。
阿隆·科普蘭
作有3首交響曲。
肖斯塔科維奇
作有15部交響曲,代表作包括《第五交響曲》《第七交響曲》等。
布里頓
作有3首交響曲。
查爾斯·艾夫斯
作有4首交響曲。
霍華德·漢森
作有7首交響曲
喬治·羅奇伯格
作有5首交響曲。
20世紀以來中國交響曲
馬思聰
《第一交響曲》與《第二交響曲》。
冼星海
《第一交響曲》與《第二交響曲(神聖之戰)》
丁善德
作有交響曲《長征》。
王雲階
代表作包括,第一交響曲《建設祖國》,第二交響曲《抗日戰爭》,第三交響曲《春天》。
陳培勳
作有第二交響曲《清明祭》。
盛禮洪
作有第一交響曲《海之歌》以及《第二交響曲》。
朱踐耳
交響曲共8部。
羅忠鎔
作有第一交響曲《浣溪沙》,以及第二交響曲《在烈火中永生》。
呂其明
交響曲《鄭成功》(合作)。
王西麟
《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第三交響曲》。
關乃忠
交響曲三部。
蘇聰
《第一交響曲》,以及交響曲《破曉》。
周龍
交響曲《廣陵散》。
譚盾
交響曲《離騷》。
葉小鋼
交響曲《春天的故事》。
郭文景
合唱交響曲《蜀道難》。
以上代表人物參考資料來源 [1]  [7]  [5] 

交響曲欣賞建議

交響曲屬於音樂藝術中較高深的形式,它調動作曲教高深的技巧,表達更為複雜深刻的內容,因此欣賞交響曲需要具備一些基本音樂知識和欣賞音樂的習慣 [11] 
交響曲的編號
對於作曲家的作品,通常會依其創作或出版的先後順序進行編號。因為單純稱《C大調交響曲》《升f小調交響曲》是難以進行區分的。而加上編號,人們就很容易區分和記住了。如某某的《D大調第X交響曲》,聽眾馬上就可以領會到要介紹或探討的作品是哪一部了 [12] 
作者和作品的背景
一首作品大多表達作曲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因此要比較深刻地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就必須要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特點。例如,貝多芬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和《c小調第五交響曲》是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影響中產生的,反映人民羣眾反抗專制暴政的鬥爭;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五、六交響曲反映當時俄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亞歷山大二世和亞歷山大三世統治下苦悶彷徨的心情和渴望光明幸福的意願 [11] 
作品所表現的內容
交響曲有標題與無標題之分,標題是説明樂曲的基本內容,而無標題的交響曲也反映了深奧的哲理性內容,聽眾可通過作者對其所處時代的態度及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進一步理解,這比起有標題的交響曲更難理解些 [11] 
作品的民族特徵
每一部音樂作品都有其各自的民族特徵,有些作品概括地體現了民族民間音調的某些特點,而有一些作品則和民族民間的音調保持更密切的聯繫。現代作曲家在寫作時,常喜歡以樂曲所表現內容的地區,選擇當地的民族民間素材加以展開,更恰當地表達所要表現的音樂形象 [11] 
熟悉交響作品的主題
主題是具有比較獨立的結構形式,意義比較完整,能體現清晰的性格面貌,鮮明的富有表現力的樂思。而樂曲常以主題所呈示的各種要素加以展開。熟悉主題,將使聽眾從一般的直觀欣賞進入更深刻的感情與理智的欣賞,更清楚瞭解音樂展開的邏輯性,從而得到更深刻的啓迪。再進一步要求,知曉各段落的劃分,則是更好地欣賞交響曲的鑰匙 [11] 
提升音樂修養
作曲家創作樂曲也像文學家寫詩歌、小説一樣,有一套表情達意的體系,這就是音樂語言。音樂語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節奏、街拍、速度、力度、音區、音色、和聲、復調、調式、調性等。一首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美要通過各種要素才能表現出來。因此對這些音樂要素的功能、含義應有一定的瞭解。此外,還應多聽,以理論的依據作為引導,通過自己的聽覺、感官,更多更深地體會和理解作品的內涵 [11] 
養成文明的欣賞習慣
在現場聽交響音樂是一種高尚文明的活動,應當衣着整齊,提前進入現場後安靜地就坐,不要大聲喧譁。演奏過程中,在每個樂章之間不要鼓掌,只有最後一個樂章完滿結束時才可以熱烈鼓掌。聽不懂的時候,不要左右打聽,以免干擾別人,應養成尊重演奏者和劇場秩序的良好習慣和文明欣賞的作風 [5] 

交響曲相關評價

樂隊圖
整個音樂文獻中最有説服力的、最像奇蹟般集中的交響結構是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它是交響理想的實現 [13]  。(音樂學者保羅·亨利·朗評)
交響曲這一器樂形式的出現豐富了人類的音樂文化,為人類認識器樂藝術提供了鮮明而詳實的資料,在世界音樂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14] (《西方交響音樂賞析》評)
不論交響曲的命運如何,不能否認它有一個輝煌的過去。它給作曲家準備了一個寬廣的足以馳騁的戰場,影響了西方音樂的整個進程 [15] (《西方音樂漫話》評)
交響曲音色之複雜鮮豔,為一切樂曲之冠。它是集絃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與敲打樂器四組樂器而成,每組樂器均有其自高至低之系統,而每件樂器均有其特殊風格與情趣。它高可至短笛的最高音,低可至低音大提琴的最低音,大可以大到今鼓齊鳴,眾樂並奏,小則可小至只剩一兩聲長笛,使人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之感;至於交響曲之心,則是更為深藴的藝術實質,是美的關鍵 [16] (《音樂辭典》評)
參考資料
  • 1.    錢亦平、王丹丹著.西方音樂體裁及形式的演進[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12):333-341.
  • 2.    高天康編著.音樂詞典[M].甘肅人民出版社,2014:728-729.
  • 3.    姚亞萍. 西方音樂體裁與名作賞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5:79-80.
  • 4.    孫國忠.古典音樂:時代·風格·經典[J]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2):59-67.
  • 5.    齊易編著.交響音樂欣賞.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25-29.
  • 6.    宋中.中外名曲欣賞指南[M] .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87:360-361.
  • 7.    軍馳編著.交響曲藝術史[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283-293.
  • 8.    黎孟德.世界著名交響曲欣賞[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9.
  • 9.    (法)雅各布著;管震湖譯.交響曲姚亞萍[M].商務印書館,1995:18.
  • 10.    羅仕藝等編著.大學生交響音樂欣賞[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8.
  • 11.    軍馳編著.交響曲藝術史-怎樣欣賞交響曲[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297-298.
  • 12.    戴大輝著.交響樂十日通[M].京華出版社,2000(9):103.
  • 13.    保羅·亨利·朗著,顧連理、張洪島、楊燕迪、湯亞汀譯.西方文明中的音樂[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775.
  • 14.    賀春華編著.西方交響音樂賞析[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10):19.
  • 15.    劉延立,沈永華,高凌瀚編譯.西方音樂漫話[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5):59.
  • 16.    王佩倫.音樂辭典[M] .文藝書屋印行,45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