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

鎖定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成立於1895年,總部位於美國紐約,是世界上最大最有成就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之一,致力於保護野生生物及其棲息地,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北美洲的64個國家開展有500多項野外項目。WCS在中國的工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已經形成了一個系統的工作框架,開展了西部羌塘保護項目、東北虎保護項目、爬行動物項目、華南地區野生動物貿易項目,並設有中國邊境野生生物衞士獎。WCS在北京、拉薩、琿春、廣州設有辦公室。 [1] 
中文名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
簡    稱
WCS
成立時間
1895年
總    部
美國紐約
描    述
世界上最大非營利非政府組織之一
職    責
保護野生生物及其棲息地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簡介

WCS總部位於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總共擁有600多名員工,以及GIS、教育以及野外獸醫等方面先進的設施。WCS在紐約還管理着其他4個動物園,有1000多名員工,包括中央公園動物園、景觀公園動物園、皇后區動物園及紐約水族館。所有動物園和水族館的2008年的遊客量達到四百萬人次。
WCS除紐約總部外,在全世界有3000多名員工。WCS國際保護項目中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有:從事科學和探險、培訓和能力建設專家、生命景觀專家和GIS實驗室專家、野外獸醫專家和保護教育專家。
WCS著名野生動物保護學家威廉·畢彼於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做過雉雞類的研究,繼威廉·畢彼後,首席科學家喬治·夏勒博士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長期在四川和羌塘開展大熊貓與高原有蹄類的保護工作。1996年WCS在上海建立了中國項目辦公室,2005年,中國項目的總部轉移到北京。WCS中國項目在西部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開展有蹄類保護,在東北地區開展跨國界東北虎保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對揚子鱷和斑鱉進行保護,還在華南地區開展減少野生生物消費和貿易以及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教育項目,並從2008年起設立中國邊境野生生物衞士獎。WCS注重與政府、社區合作,開展長期的野外科學研究,用收集到的野生生物與生態系統的第一手信息推動保護工作。到2008年底,WCS中國項目一共有4個辦公室,分別是北京辦公室、拉薩辦公室、琿春辦公室和廣州辦公室。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的策略是支持綜合的野外研究課題,培訓當地的自然保護專業人員,為保護和管理野生生物種羣。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主要活動

1.設立野外研究課題,建立野外工作計劃;
2.派遣專家赴世界各地醫治野生動物和培訓當地獸醫;
3.WCS的教育部編寫以強化自然保護內容中小學教材並在世界各地舉辦教師培訓班。 [2]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中國活動

WCS在中國的工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喬治·夏勒博士受邀代表WCS進入中國,在四川羌塘開展大熊貓與高原有蹄類的研究保護工作,和各級政府部門以及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喬治·夏勒博士是20世紀偉大的博物學家之一。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歲月中,他一直致力於野生動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長期以來,夏勒博士擔任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的科學主任,在非洲美洲亞洲開展先鋒性的研究工作。他將深奧的科學研究、公眾交流、政府合作以及對生命的尊重有機地結合起來,將許多鮮為人知的動物及其現狀告知世人,並協助多個國家的地方政府推動當地的野生動物保護事業。
WCS全球項目在夏勒博士工作的基礎上,於1996年在上海正式建立了WCS中國項目辦公室,以老藏羚羊為代表性物種,構建WCS在中國的項目。WCS中國項目已經形成了一個系統的工作框架,開展了西部保護項目、跨國界的東北虎保護項目、兩棲爬行動物項目、野生動物貿易項目以及教育項目。範圍涵蓋了從關鍵物種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公眾意識和環境教育、野生動物貿易調查,以及景觀水平的規劃。WCS注重與政府、社區合作,共同開展長期的野外科學研究,用收集到的野生生物與生態系統的一手信息推動保護工作。WCS在北京上海拉薩設有辦公室,哈爾濱辦公室即將建立。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發展歷史

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
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2張)
WCS的歷史要追溯到1895年4月26日,紐約州特許建立紐約動物學會(New York Zoological Society),這是WCS的前身。紐約動物學會是美國首批保護組織之一,它有着明確的目標:做野生生物保護的先鋒,促進動物學的研究,創建一流的動物園。創建人中包括被譽為“紐約市之父”的Andrew H. Green,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長Henry Fairfield Osborn,後擔任美國第26屆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以及其他一些紐約著名人士。
WCS的總部位於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它是美國最大的城市動物園,1899年11月8日起開始接待遊客,其在紐約公眾文化中的地位可以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相提並論。紐約市每年為布朗克斯動物園提供一定資金用於園區的運轉,WCS則是動物園的管理者。這種政府與自然保護組織之間的合作關係已保持並完善了100多年。此外,WCS的大部分日常管理資金來自於私人捐助。此後,紐約市政府將中央公園動物園、景觀公園動物園、皇后區動物園及紐約水族館交由WCS負責管理。每年有超過400萬遊客參觀這些動物園與水族館,WCS鼓勵遊客瞭解野生動物的世界,關心自然界的未來。在動物園的管理之外,WCS更多致力於野生生物及其自然棲息地的先鋒性保護研究,這些研究工作甚至在布朗克斯動物園建成之前就已進行。19世紀末,WCS的動物學家William Temple Hornaday開展了一次美國野生動物生存狀況調查,公佈了鳥類與哺乳類數量逐年下降的報告,這些研究報告推動了美國各州動物保護法律的出台與規範化。
自1905年開始,Hornaday帶領開展了一個全國性保護項目,通過政府資助建立避難所,拯救瀕臨滅絕的美洲野牛。這一獨特的物種最終得到拯救——這也是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布朗克斯動物園鳥類館館長威廉·畢彼自20世紀初開始對亞洲的野生雉雞類進行研究,並出版了相關著作。此外,他還乘坐深海潛水裝置於1934年下潛至半英里深的百慕大海底,探索深海世界。
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WCS在肯尼亞、坦噶尼喀(今坦桑尼亞)、烏干達、埃塞俄比亞、蘇丹、緬甸、馬來半島等地開展了一系列野生動物調查研究項目。1959年,WCS資助喬治·夏勒博士對剛果的山地大猩猩進行先鋒性研究,此後,喬治·夏勒博士先後在非洲、亞洲、南美洲開展先鋒性的野生動物研究,併成為世界上最傑出的野生生物研究學家。1962年,William Conway擔任布朗克斯動物園園長,並於1992年開始擔任WCS主席。在他的帶領下,WCS在全球的保護事業進一步擴大。WCS在全球64個國家開展保護工作。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代表人物

喬治·夏勒
1933年生於德國柏林,野外保護生物學家、作家,是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首席科學家,曾擔任WCS科學與探險部副主席。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喬治·夏勒博士致力於野生動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傑出的野外生物學家,對於許多大型瀕危物種,如大猩猩、非洲獅進行先鋒性研究。他的足跡遍及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荒野,是諸多長期研究項目的開創者,揭示了許多保護問題,對學術界乃至社會公眾影響至深。他將深奧的科學研究同公眾交流、政府合作以及對生命的尊重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將許多鮮為人知的動物及其現狀告知世人,並協助多個國家的地方政府推動當地的野生動物及景觀水平上的生態系統保護事業。 [3] 
喬治·夏勒 喬治·夏勒
20世紀80年代初,受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原國家林業部的邀請,喬治·夏勒博士成為了第一位來到中國研究大熊貓的西方人,此後,他更成為第一個被允許進入羌塘的外國專家。他也是第一個將“沙圖什”貿易和藏羚羊數量鋭減聯繫在一起的人,從而揭示出藏羚羊被大量獵殺的事實真相。喬治·夏勒博士在中國的足跡遍及四川、內蒙、西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所研究的野生動物包括大熊貓、藏羚羊、雪豹、馬可波羅盤羊、普氏原羚、孟加拉虎等多個物種。
喬治·夏勒博士先後獲得世界自然基金會金質勳章、國際宇宙獎、泰勒環境成就獎、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終身成就獎、印第安納波利斯獎、中華環境獎等多個獎項。他發表了眾多的科學論文,出版了15部書籍,其中《塞倫蓋提的獅子》獲得了197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而《最後的熊貓》一書則為眾多中國讀者所熟知,成為他們關注、保護野生動物的最初啓蒙。
喬治·夏勒博士如今已近80歲,卻依然工作在中國荒野的第一線。
在將近半個世紀中,喬治·夏勒博士一直從事野生動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1933年他生於德國柏林,從大學開始,每年仍有8個多月都在野外度過。
從非洲的獅子大猩猩,到亞洲的野羊和藏羚羊,他是許多長期研究項目的開創者和保護問題的揭示者,對學術界乃至社會公眾影響至深。 執著和敏鋭使他成為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動物學家之一,並先後獲得國際宇宙獎(日本)和泰勒環境成就獎(美國)、2007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終身成就獎。迄今,他已經發表了眾多的科學論文,出版了15本書,其中《塞倫蓋提的獅子》獲得了197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
他寫的《最後的熊貓》一書曾為眾多中國讀者所熟知,成為他們心中對野生動物關注和保護意識的最初啓蒙。
他是第一個研究大熊貓的外國專家;
喬治·夏勒博士 喬治·夏勒博士
他是第一個被允許進入羌塘的外國專家;他是美國新聞週刊評選出的20世紀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
他第一個將“沙圖什貿易”和藏羚羊的鋭減聯繫在一起,1984年,喬治治夏勒博士開始在羌塘無人區開展研究,他的著作《青藏高原上的生靈》和最新出版的《西藏生靈》(Tibet's Hidden Wilderness-Wildlife and Nomads of Changtang Reserve)將幫助你瞭解那片土地。
解焱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中國項目主任,國際動物學會秘書長。1989年南京大學生物系學士,1994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遺傳系碩士,2000年中科院動物所生態學博士畢業 [4] 
解焱 解焱
她從小熱愛動物和大自然,從1994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就開始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由她負責統籌的“中國物種信息服務”(CSIS)、“保護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網站”、《世界自然保護信息》刊物和野生生物保護閲覽室堅持向全國各地的保護管理人員、保護研究人員、教育人士以及保護愛好者、自然愛好者提供最新、最全面的保護理念和方法。她的一些研究引導了新的保護理唸的傳播,包括保護地、外來入侵種、天然植被恢復、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制定、中國生物地理區劃等。
此外她長期堅持國際合作,與國際保護界保持着密切聯絡,曾經擔任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生物多樣性工作組、生態安全課題組和保護地課題組協調員,現任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執委會成員,曾任IUCN世界保護地委員會東亞地區副主席、全球GAP分析項目技術指導委員會成員、GEF項目專家。
她參與編寫的《中國物種紅色名錄》(4卷)、《中國生物多樣性地理圖集》、《中國獸類野外手冊》、《中國的保護地》、《生物入侵和中國生態安全》、《中國外來入侵種》、《恢復中國的天然植被》、《開發建設中的生物多樣性原則》、《大自然的精靈》等書成為保護界人士的參考書和宣傳教育的材料。
伊麗莎白·貝內特
Elizabeth Bennett獲得劍橋大學馬來半島靈長類生態學博士學位。曾在馬來西亞及其所屬沙撈越工作達18年。起初,她同時為WCS和WWF馬來西亞組織工作,首次開展了長鼻猴的生態與保護需求方面的深入研究。之後又參與了WCS和沙撈越政府組織的多個項目,包括沙撈越全境野生生物調查,捕獵及木材砍伐對野生生物影響的詳細研究,最終擔任考察隊的領隊,與WCS和沙撈越政府工作人員一起制定了綜合野生生物政策,隨後擔任政府一個部門的領導,負責監督政策的執行情況。包括為新的野生生物與保護區立法提供技術幫助,通過廣泛宣傳和鞏固項目的方法完成計劃,協助沙撈越政府制定保護區體系。政策的核心及實施包含了多種途徑,從而可以控制沙撈越不斷出現的捕獵與野生生物貿易活動。
Elizabeth還積極參與了許多培訓工作,從研究生管理到培訓沙撈越、沙巴、緬甸、中國台灣和大陸從事野生生物研究人員。她已出版了85個科學與普及出版物,包括合作編寫的一本關於熱帶雨林狩獵綜合議題的著作,以及合著的涉及同類問題的世界銀行政策論文。1994年,荷蘭Berhard Prince授予她“金文學”獎,2003年她又獲得沙撈越政府頒發的“Pegawai Bintang Sarawak”獎,2005年獲得英國女王陛下伊麗莎白二世為她頒發的“英國最傑出人物勳章”,這些都對她在野生生物保護方面所做的工作給予了肯定。
點擊閲讀Elizabeth1發表於2006年12月《中國國家地理》的文章《沉寂的荒野——記錄全球野生動物消費》
烏拉斯·卡倫斯
作為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印度項目主任,Ullas Karanth博士不僅是一名資深科學家,還是一名世界一流的老虎書籍作者。在早年,他曾試圖成為一名工程師,甚至從事農業,不過最終他選擇了野生動物這一工作領域。他的主要研究內容是食肉動物與被捕食者間的數量關係,其主要工作區域在印度的Karnataka地區,尤其是Nagarahole,當然,他在印度各地都進行過老虎研究。除去大量的科研論文,Karanth還著有《狩獵台上的風景》(已經WCS中國項目翻譯、發行中譯本)以及《老虎之道》(中譯本即將發行),它們都得到了廣泛的稱讚。作為2007年ABN AMRO保護區終身成就獎(Sanctuary-ABN AMRO Lifetime Service Award)獲得者,他與Bittu Sahgal一同針對老虎、科學以及保護問題進行了一次訪談。
有人認為你的生活中充滿着冒險,你一定有很多難以忘懷的野生動物經歷與大家分享吧?
説道冒險,我得提起在近距離用麻醉槍射擊老虎,那個距離在老虎的一次跳躍範圍之內。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我17年前的工作日誌中記錄的一個時刻:“然後,我的短暫一瞥發現了一隻帶有黑色斑紋的金黃色老虎。陽光透過凌亂的山黃皮樹葉照在它的身上。這頭老虎安靜地躺在小路上,不時擺動着它碩大的頭顱,優雅又充滿着力量……我緩緩的移動麻醉槍,希望不要被它敏鋭的眼睛發現……當它側過身去時,我的準星瞄向了它的右腿, 然後是輕輕的一槍……”
烏拉斯·卡倫斯 烏拉斯·卡倫斯
在工作中你有生命威脅嗎?
沒什麼。當我在進行樣帶調查時可能會遇到大象的威脅,在射擊老虎時也可能會遇到危險。可我得説,在班加羅爾大街上開車會更危險。
你的父親Shivrama Karanth博士非常著名,他對你的影響有多大?他的哪些觀點比較貼近你?
他對我帶來過很多早期影響,他指引我走向大自然。他非常熱愛野生動物,廣泛閲讀動物類書籍。事實上,我家是一個動物的天堂,我是看自然讀物以及Jim Corbett的食人猛獸故事長大的。
我想你的家庭對你還有更多的影響吧?
在50年代,我的姨母Vasantha Satyashankar送給了我第一本Salim Ali的書,並鼓勵我進行觀鳥;我的表哥Shyam Sundar是一位很有經驗的護林人,在60年代時他帶我去過熱帶叢林;還有森林管理員K. M. Chinnappa,我在60年代晚期結識的摯友,他在Nagarahole教會了我工作技巧。當然,在學術方面給過我很大影響的大是喬治·夏勒,1965年我在《生命》雜誌上第一次讀到了他關於老虎的研究文章。
你是在哪裏成長,又是在哪裏讀書,並完成後來的碩士、博士研究的呢?
我在Western Ghats地區的一個叫Puttur的農村小鎮長大,它距離Karnataka地區的芝格洛爾有50公里。我曾在Kannada中學學習,之後學習工程學並工作了一段時間。我在佛羅里達攻讀野生動物碩士學位,並在芝格洛爾完成了博士學位。
你每天具體要做哪些工作?
有段時間,我每天都要早起進行老虎的無線電跟蹤,而現在我把這項工作交給了我年輕的同事和學生去做,並對他們進行指導。我儘可能多的到森林裏去,檢查紅外線照相機,它們可以用於給老虎拍照,以此進行老虎鑑別並確定種羣數量……
你認為當前野生動物工作急需要嚴格的學術研究嗎?
當然!如果我們單憑信心和熱情進行保護工作,而缺乏理性與科學的指引,那麼這種保護可能不會見效。就像科學在科技、醫學以及農業中的應用一樣,它可以幫助我們分析結果,並使我們能及時瞭解研究方向是否正確。
是什麼因素促使你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Wildlife First這一保護組織的呢?
我只是Wildlife First的顧問而不進行工作。1992年,一羣自私的居民闖入了Nagarahole,阻礙我們的研究,並打傷了在保護區從事了20年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K. M. Chinnappa。我意識到對於這些阻礙勢力我們需要強有力的支持。
同時我發現,在印度,野生動物保護的意識只侷限於大城市居民中間,而我們有必要招募一些中等社會階層的農村年輕人,以打破因階層和語言所造成的障礙,這種障礙使那些保護工作者很孤立。其實還是有很多熱情的擁護者的,婦女、農場主或是一些毛主義者的部隊,甚至是在印度中部活動的極右組織RSS。目前Wildlife First已得到了很大發展,擁有其他幾個組織的支持:Bhadra野生動物信託基金、Kudremukh野生動物基金、Chikmagalur野生貓科動物協會以及一些新的組織。Wildlife First奉行的另外一個主要準則是:不僅行動,而且是要在科學的指導下的行動。
現在印度通過了“森林權力條例”(Forest Rights Act),而老虎的未來又會是怎樣的呢?
在印度,大部分老虎被限制在一些保護地及一些重要的棲息地中,而這些地區的面積不及老虎自然生存區域的10%。我們必須要善待自然。如果在森林權力條例中的規則能夠保證在一些關鍵區域中,公平的政策以及居民異地安置、補償制度能夠改變過去的不公正,老虎仍然可以存活下去。至少那些在心裏呼籲人類與老虎和諧共存的人們必須關注這種雙贏的方式,而不是夢想着人類與老虎能夠共存,卻坐視森林開採的增加。尤其是那些的重要的老虎棲息地。保護者必須記住,不論有沒有這些條例,任何一個森林中的居民都可以自由的遷往另一個更適於生存的地方生活——沒有人能阻擋的。
Joel Berger
保護事業從大角羊開始
1978年,Joel畢業於科羅拉多大學生物學專業後,就投身於保護事業。他關注的第一種動物是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的大角羊。大角羊喜歡生活在自然形成的多巖乾燥的山區。它是對付硬東西的專家,那又長又寬的臼齒是在長期磨碎食物的過程中進化出來的。之前幾乎絕跡的大角羊,現如今數量得到了很大恢復,最近還允許了獵殺。管理當局通過頒發嚴格控制的狩獵許可證進行管理,人們可以憑證獵殺老羊,並用獲取的收益來改善大角羊和其他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
緊接着,他畫出一幅動物圖讓記者猜他保護的是什麼,在記者表示猜不出來後,他又模仿着那種動物的叫聲,原來是非洲的犀牛。
保護非洲犀牛的方法並沒成功
Joel Joel
在100年前的非洲大地上,生活着3萬多頭犀牛,不到4000頭,盜獵像癌症一樣蔓延。角是犀牛的防禦武器以及搜尋食物時翻土的工具。東方將犀牛角粉視為珍貴的退燒藥。據説,有一半多的犀牛角會經黑市由阿拉伯的貨船運到一個叫北葉門的國家,製成男人們腰間佩刀的刀柄。在北葉門,擁有犀牛柄的佩刀被視為無上的榮耀,會得到所有人的羨慕,一把犀牛角的佩刀最高可以賣到1.5萬美元以上。
90%的非洲犀牛因此被殺,於是Joel考慮割去犀牛的角來達到保護的目的。五六年後,被割去角的犀牛會重新長出角來。“但這樣做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失去角的犀牛媽媽不能保護小犀牛被獵狗吃掉,所以這個方法並不很成功。”因為調研和保護的需要,Joel的足跡踏遍了非洲的納米比亞和津巴布韋。
1991年~1994年,Joel將視野投向麝牛和賽加羚羊。麝牛曾經在歐洲和亞洲北部都有分佈,而如今它們的身影只能在北美和格陵蘭島的北極圈區域才能看到。19世紀末,人類曾試圖在俄羅斯、北歐和阿拉斯加等地重新引入這種古老的動物。
麝牛是更新世留存的古老物種,曾經與猛獁、野馬和劍齒虎生活在同一地區。麝牛是羚牛的近親,儘管像牛,但是許多方面都更像羊,可以説是一種超大型的野羊。Joel研究麝牛是在阿拉斯加接近西伯利亞的地方,當地人在兩方面利用麝牛:麝牛的肉可以吃,毛髮也非常暖和。他説,研究麝牛能夠幫我們更好地理解北極動物如何適應或不能適應氣候變化。
駝鹿和狼的故事
1995年~2004年,Joel轉而研究美國阿拉斯加、俄羅斯西伯利亞和中國的駝鹿。他作了一個有趣的實驗:東邊的阿拉斯加沒有老虎而有狼,Joel就放老虎的聲音;遠東地區沒有狼而有老虎,Joel就放狼的叫聲,結果發現,阿拉斯加的駝鹿已經不認識狼的聲音,而遠東地區的駝鹿不認識老虎的聲音。
繼而,Joel又在狼已滅絕的美國黃石公園評估了駝鹿對狼的反應,結果發現駝鹿也不認識狼,遇見重引入的狼不會逃避,從而被狼吃掉。但這批駝鹿的下一代認識到狼是他們的天敵,會想辦法逃掉。這兩個實驗,驗證了駝鹿是會後天學習的。
保護叉角羚的遷徙路線
除此以外,Joel還在美國本土研究動物遷徙路線,並進而保護。在黃石公園和一塊空地之間,有一條長75公里、寬2公里的叉角羚遷徙通道。叉角羚是北美特有的有蹄類動物,奔跑速度僅次於獵豹。Joel從錢包裏拿出它們的照片: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淺黃色的叉角羚們在草原上自由奔跑着。
自1萬年前北美獵豹滅絕後,成年叉角羚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天敵存在了。羊羔為了躲避其他動物的攻擊,依靠身上的保護色靜靜地趴在地上,以避免被敵害發現。叉角羚完美的自我保護,使它的天敵都不能對它構成真正的威脅,除了人類。
作為美洲大陸上遷徙路徑最長的哺乳動物,每年秋季,黃石國家公園中的叉角羚都會沿着固定的路線進行240公里的往返遷徙。這條古老的遷徙路線至少有6000年的歷史。如若不能遷徙,叉角羚很可能因為在嚴酷的冬季環境下不能生存而滅絕。而由於石油開採的加劇和其他人類干擾,這條古老的遷移路線可能消失。之前,叉角羚進出黃石公園的8個遷徙通道,已經有6個不復存在了。自2003年以來,Joel和項目組深入研究了經濟發展對叉角羚的遷徙行為造成的影響,對當地居民如何在保護叉角羚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提出了有效建議,“叉角羚之路”的重要性得到了認可。這限制了當地油井開採和圍欄的興建,同時為其他地區保護叉角羚提供了借鑑。
2008年1月,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以及美國森林保護管理局代表公開發表聲明,支持WCS的叉角羚遷徙路線保護工作。他們修訂了1990年的森林計劃,該森林計劃對美國森林保護管理局管轄範圍內的叉角羚遷徙路線進行保護。根據修訂計劃,修建圍欄等基礎設施需要事先進行設計,為叉角羚留出通道。在各種保護力量將近一個世紀的努力下,一度減少至不足3萬頭的叉角羚,已經恢復到200萬~300萬頭以上(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叉角羚已成為美國西部常見的動物,也是美國狩獵的主要動物之一。
從事保護工作30餘年,Joel不是沒有遇到過困難,“野外的獅子、大象都是大型動物,需要一定的膽量和勇氣。研究犀牛時,只在夜間活躍的犀牛會衝向你,很危險”。“但是,最危險的不是動物,而是人!”Joel説。
喜歡動物、讚美欣賞人生的Joel也熱衷於做科普,The better to eat you with: fear in the animal world這本圖文並茂的著作,傾注了他半生的心血。
Joel説,從事保護工作的最大動力,就在於自己的研究能使政府改變法律等規定,使之變成切實可行的保護策略。
看得見的成就感,讓他永不疲倦地奔波在保護生物的路上。
John Thorbjarnarson博士
John Thorbjarnarson博士 John Thorbjarnarson博士
WCS的高級保護科學家John Thorbjarnarson博士(也被大家稱作Juan Caiman)在WCS有很長的歷史。他於1982年獲得研究生獎金開始研究美國鱷魚的現狀和生態。作為專職爬行類學家,他專注於鱷魚研究,於90年代初,在佛羅里達大學完成他的博士學位後,從博士後研究開始,就與WCS的一些同事,及之前紐約動物學會館長韋恩·肯等一起工作。 1993年,他是成長中的拉美項目的第一個主任助理。隨後,他跨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工作。從事斑鱉繁殖保護,調查和重引入揚子鱷的工作,以及保護各種印度鱷、凱門鱷、鱷魚以及其他瀕危爬行動物。他發表了許多文章,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和國際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AZA)等機構中是一個備受尊敬的學者和保護學家。在中國,John從90年代開始推動中國野生揚子鱷種羣數量調查,和揚子鱷保護研討會,成功推動中國野生揚子鱷的保護以及圈養揚子鱷的重引入工作。特別是促成了2006年從美國出生的12頭揚子鱷引回中國,2007年成功釋放6頭揚子鱷到崇明東灘並繁殖。他推動組織研討會,設立揚子鱷保護新目標:10年內將揚子鱷從IUCN的極危等級下降到瀕危等級。直到去世前仍然在為揚子鱷的保護工作操心。2006年以來也同時推動了金頭閉殼龜和斑鱉的保護工作。
John Thorbjarnarson博士於2010年2月14日上午突然病故,年僅52歲,他的離世對於我們和保護工作來説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一生從事全球鱷類以及其他瀕危爬行動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對中國揚子鱷的保護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我們對他的英年早逝表示沉痛的哀悼!
Dale Miquelle博士
Dale Miquelle博士 Dale Miquelle博士
Dale Miquelle在美國馬塞諸塞州波士頓附近出生長大,獲得耶魯大學理科學士學位,在明尼蘇達大學獲得理科碩士學位,並在愛達荷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Miquelle博士在尼泊爾的奇旺國家公園進行了一年的老虎生態工程的工作,這份工作使得他對國際自然保護和大型食肉動物研究的愛好結合了起來。Miquelle博士加入Hornocker野生動物學會啓動了東北虎項目,這是由國際和俄羅斯專家共同進行的一個科研與保護相結合的項目,長期研究基地設在俄羅斯Primorski省的Sikhote-Alin生物圈保護區。他花費了16年時間在俄羅斯西部郊區,研究老虎生態的同時將瞭解到的知識應用到採取保護措施的行動中去。
如今,作為WCS俄羅斯項目國家協調員的Miquelle不僅在俄羅斯進行老虎研究和保護,還在中國附近的長白山景區進行老虎保恢復和還原的工作。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宗旨

WCS的使命——保護野生生物及它們的自然棲息地
WCS本着嚴謹的科學態度。
WCS 的策略
WCS的策略是進行長期、深入的野外研究,為保護野生生物種羣提供技術支持;培訓當地的自然保護專業人員,提高其自身的保護管理水平;同時,WCS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來提高公眾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
WCS在中國的策略是通過積極地開展保護和教育活動與政府和野生動物研究人員合作保護中國獨特重要的野生動物和野生生態系統。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使命

WCS的使命——保護野生生物及它們的自然棲息地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本着嚴謹的科學態度。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致力於保護野生生物及其野外自然棲息地。在布朗克斯動物園的帶領下,他們抱着嚴謹的科學態度,開展國際性保護活動和宣傳教育,並對世界最大的城市野生生物公園體系進行管理。希望這些行動能改變人們對自然的態度,並讓他們對在當地或全球範圍內人類與野生生物和諧共處抱有美好憧憬。WCS之所以致力於保護自然是因為他們相信,這對保持地球上的生命完整性是必須的。自1895年以來,WCS就以布朗克斯動物園為總部,在全世界開展野生生物及野外自然棲息地的保護工作。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在地區、國家和國際上開展了上百萬個具有開拓性的環境教育項目,特別是把紐約野生生物公園的資源與在全球的野外項目相結合,以激發人們對自然的愛心,並領導環境教育工作,幫助維持這個星球上的生物多樣性。
每年有超過400萬的人蔘觀布朗克斯動物園、紐約水族館及中央公園、皇后和前景動物園,工作人員鼓勵這些遊客瞭解自然世界,並鼓勵他們關心自然界的未來。
將動物園和水族館野生動物展覽與環境教育和野生動物保護項目緊密結合的前景一片光明。 --WCS主席和執行總裁 Steven E. Sanderson博士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西部項目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項目背景

在中國的西部,仍保存有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荒野。廣闊延綿的大地孕育着世界上最宏偉的高原和山脈(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崑崙山脈、天山山脈和阿爾泰山脈),入眼的是無際的沙漠、草原和荒漠。在這裏,生活着眾多的特有而瀕危的野生動物,它們有藏羚羊、盤羊、野犛牛、藏野驢、藏原羚,還有北山羊、岩羊、白唇鹿、雪豹、藏狐、猞猁等物種。然而,這片土地正面臨着發展和轉變。公路正在向偏遠的山谷延伸,遊牧民驅趕着家畜在曾經的無人區定居。經濟發展帶來了大量人類活動,政府政策也影響和改變着土地的傳統利用模式。
在人類活動擴散之前,我們仍有機會對這裏多達幾十萬平方公里的荒野地進行研究、保護和管理。為了這片珍貴而神奇的土地,WCS成立了中國西部保護項目。WCS在這裏選擇一些珍稀瀕危的野生動物作為關鍵物種,針對其種羣和棲息地現狀進行研究和評估,分析它們的致危因素以及與當地社區發展之間的衝突,探索消除這些衝突的方式,使當地的野生動物保護和經濟發展共同和諧發展。
WCS西部項目面臨以下挑戰:保護工作要從簡單向綜合管理轉變;需要在當地的居民、家畜、草場和野生動物之間找尋一種需求平衡,並努力使這種平衡成為現實。
羌塘的景觀生態系統
羌塘,位於青藏高原西部,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未被破壞的景觀之一。該區域總面積可達700,000平方公里(是德國、波蘭和立陶宛面積的總和),北部仍屬於無人區。羌塘平均海拔在4500米左右,含氧量低,氣候寒冷,特色的環境孕育了獨特的動植物羣落,如藏羚羊、野犛牛、藏野驢、西藏盤羊、西藏棕熊、藏狐和黑頸鶴等,這一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是至關重要。
1985年,喬治·夏勒博士代表WCS和當地研究機構合作,開始了對羌塘野生動物的探索。隨着研究的深入和持續進行,藏羚羊作為關鍵物種在該生態系統的代表性和重要性也逐步展現出來。1993年,國家建立了羌塘自然保護區,並於2000年將其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它的面積達300,000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的陸地自然保護區。在將近20年時間內,當地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反偷獵和保護宣教工作,效果顯著,在局部區域的大型哺乳動物數量開始恢復。
然而,隨着該區域人類活動的增加,發展和保護之間的矛盾也逐步顯現。目前,對於保護中出現的新的問題,當地缺乏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監測以及相應的能力建設來支持有效的管理。WCS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於2007年7月獲得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項目資助,與西藏自治區林業局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一同,開始實施“西藏自治區羌塘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項目”。
該項目的策略是幫助建立羌塘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設計宏觀層面的生物多樣性管理計劃,同時積極推動多部門和當地社區的能力建設和交流,希望在羌塘地區建立示範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計劃和措施,推動草場、家畜和野生動物的和諧以及可持續性發展。
新疆
帕米爾高原的跨國界保護
在亞洲大陸的中心地帶,幾條延綿的山脈在這裏匯合,形成一個巨大的山結——帕米爾高原。它位於中亞東南部、中國的西端,地跨塔吉克斯坦、中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部分區域。帕米爾高原有着地球上極其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如雪豹、馬可波羅盤羊、西伯利亞北山羊。馬可波羅盤羊是帕米爾高原上無價的象徵,它們有一雙美麗的大角,但同時它們也被狩獵者所覬覦。
WCS在帕米爾地區的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近二十年來,WCS的科學家們和四國相關部門合作,在該地區開展了一系列的野生動植物調查,其中包括在阿富汗展開了其戰後最大型的生物多樣性恢復項目。2005年與2006年,喬治·夏勒博士與WCS中國西部項目的康藹黎博士共同針對帕米爾地區中國部分的馬可波羅盤羊開展了調查。
對於馬可波羅盤羊這樣的野生動物,只有通過帕米爾四國的合作才能有效的保護。2006年9月,中國國家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司與WCS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共同主辦了“2006帕米爾高原野生動物和棲息地保護國際研討會”,來自四國相關政府的代表和國際保護機構的專家出席了會議。這一會議開啓了四國合作保護帕米爾地區的新紀元,未來帕米爾地區將開展更多的跨國界保護行動。
新疆和田西崑崙巡護項目
崑崙山脈橫亙於新疆和西藏之間,這裏與西藏的羌塘相連,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西崑崙的新疆和田,WCS科學家和當地林業部門的聯合調查,確定了當地一個藏羚羊遷徙種羣的重要繁殖地。2005-2006年,WCS中國項目在當地資助反偷獵巡護,並且為和田地區西崑崙藏羚羊繁殖地保護區的建立提供技術支持。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能力建設

當地保護人員是保護工作中最重要的力量,他們的能力是保護工作可以持續發展的關鍵。為此,WCS從2006年開始,以帕米爾地區為主和當地林業部門合作,每年開
中國物種信息服務(CSIS)
護人員的野外巡護和記錄能力。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長期計劃

堅持長期的野生動物研究:
我們將繼續發揮WCS科學研究的特長,以旗艦物種為目標,在西部高山高原地區進行長期野外研究,並且將研究內容延伸到野生動物與家畜間的衝突以及生態系統的健康。
景觀層面的保護計劃:
在物種層面的研究以外,我們將着眼於景觀層面的保護工作。通過使用WCS生命景觀項目的構架,結合物種需求和人類發展需求製作保護景觀的模型,以此確定保護努力和效果監測的方向。
能力建設:
在項目涉及的區域,無論是在當地居民還是專門從事保護的工作人員,都是當地保護得以持續發展的關鍵。為提高當地社區與保護人員的保護理念和能力,WCS將在野外研究的基礎上,將國際和國內的先進科學保護經驗同實際應用結合,開展基於社區和當地基層保護機構的能力建設工作。
傳統文化和自然保護的關係:
在中國西部,壯麗的自然景觀孕育了當地少數民族的迷人文化。當地居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千百年,他們的傳統理念為野生動物保護所不可或缺。因此,我們應當基於景觀保護和環境教育,激發當地居民的民族、文化和信仰的自豪感,制定合理的可持續生態旅遊計劃,在信仰的觀念下促進社區發展,讓當地居民參與到每一個保護項目中,試圖發現藏傳佛教在對野生動物和自然保護中的積極因素,綜合考慮自然保護和文化保護的平衡性,還西部地區一個秀美的山川。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保護項目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項目背景

中國是虎的發源地,在其長達200萬年的生存和進化中,虎的分佈逐步從中國擴散到印度土耳其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亞以及中亞地區。1996年,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在俄羅斯開展的全面調查顯示,野生東北虎的數量約為350頭左右。在中國,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組織中、俄、美三方專家於1998~1999年間在吉林和黑龍江兩省先後展開了野外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境內東北虎僅剩不到15頭並無“常住個體”,野生華南虎已消失或瀕臨滅絕,我們若不下決心,我們就不能保證華南虎的情況不在東北虎上發生。
冬季是最容易發現東北虎活動蹤跡的季節,靜靜的深林裏,皚皚的雪面上,東北虎那巨大、美麗的足印既顯眼又神秘,即令人緊張,又令人激動。冬季又是野外巡護清山工作任務最重、最容易出成果的季節。目前中國的東北虎由於公路交通和生產活動,單隻的老虎被分割在不同區域的山林中,呈片段化、島嶼化的傾向。而只有在發情期雌雄老虎才會相聚繁衍後代,片段化、島嶼化後,老虎相聚很難,這也是中國東北虎繁衍十分緩慢的一個原因。
目前老虎的活動區域都有人類的活動,東北虎的保護就顯得困難和複雜。當地偷獵現象嚴重,一些不法份子用套獵、鋏捕、堵洞穴、設陷阱等來進行偷獵活動。對大型獸類來説,最常見也是危害最大的就是鐵絲套獵捕。獵具簡單,攜帶方便,隱蔽性強,不易發現,給管理造成困難。另外設置套子數量多,常年放在山上,持續危害。鐵絲套大多是用來套獵狍子、野豬等大中型獸類,有時虎在追趕野豬捕食過程中也會偶爾會誤入圈套,甚至死亡。例如:1995年動機迎春林業局五泡林場29林班,有一個套野豬的鐵絲套子套住了一隻東北虎。最後導致這隻虎的死亡。在琿春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和2005年都發生過非法狩獵者用鋼絲套獵殺東北虎和遠東豹的違法犯罪案件。
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北虎一直沒有得到向大熊貓藏羚羊白暨豚等動物一樣的重視。學會希望通過清套活動,可以切實保護野生動物資源,有效遏制和震懾亂捕濫獵等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杜絕和防止非法獵捕工具對野生動物的危害和傷害,進一步強化全社會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意識,確保野生動物資源及國土生態安全。同時提高廣大人民羣眾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意識,使更多的志願者參與到東北虎及其野生動物保護事業中,瞭解並宣傳保護事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項目目標

(1) 消除套子等非法狩獵工具,最大程度上消除其對東北虎及其狩獵的威脅;
(2) 通過此次活動對當地居民進行教育,遏制和震懾亂捕濫獵等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
(3) 使廣大人民羣眾重新正確地認識東北虎以及認識到自己對保護東北虎的責任。
(4) 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活動,使保護區及其周遍當地能夠理解並親自參與東北虎的保護;並希望能通過宣傳加大政府和國際組織對東北虎保護工作的資金和人力投入。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重要獎項

中國的陸地國境線長達21000多公里,其中包含一系列獨特的生態系統,是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的家園。但在這些地區,野生動物卻面臨着非法盜獵與走私犯罪的威脅,而邊境地區艱苦的執法環境更使得當地的保護工作及其複雜。2008年,WCS中國項目啓動了中國第一個針對邊境地區的野生生物執法保護的獎項——中國邊境野生生物衞士獎。該獎項旨在激勵、表彰打擊盜獵、控制野生生物跨國界非法貿易,為中國野生生物保護做出重要貢獻的集體和個人,促進邊境地區相關人員在野生生物保護和執法工作上的交流,提高他們的野生生物保護和執法能力。
2008年12月,首屆中國邊境野生生物衞士獎最終評選出25名獲獎者。獲得相關執法設備等物質獎勵之外,獲獎者還參加了WCS在新疆舉辦的野生生物保護與執法培訓,並赴柬埔寨、泰國、老撾三國進行考察,參觀學習當地先進的野生生物保護與執法經驗。
2009年10月,WCS啓動了第二屆中國邊境野生生物衞士獎,最終評選出5名卓越衞士獎、5名傑出衞士獎以及15名優秀衞士獎獲獎者。2010年1月25日的第二屆“衞士獎”頒獎儀式被英國《衞報》譽為“奧所卡式的野生生物保護頒獎典禮”。
2009年10月24日,11月27日,2010年1月25日,WCS聯合搜狐網先後三次舉辦公益訪談,呼籲公眾拒絕消費野生生物製品,支持邊境地區的野生生物執法保護。著名演員陶虹、知名導演馮小寧與著名節目主持人龔寧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訪談。
第二屆“衞士獎”期間,知名導演馮小寧與著名節目主持人龔寧應邀擔任WCS野生生物保護形象大使,與WCS一同呼籲更多公眾關注我國的野生生物保護。西藏羌塘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2007-2010) 青藏高原西南部的羌塘地區是世界上最獨特的景觀之一,有着豐富和特有的野生動物資源。但是,該區域內持續增長的人口和家畜的數量,導致原先沒有被人類利用的地區也開始被人類所利用。牧民們原來的帳篷換成了房屋,馬匹也換成了摩托車。這些變化導致了羌塘地區的人——野生動物衝突的不斷升級,包括家畜被捕殺、草場的競爭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錯位。家畜和野生動物活動區域的重疊同時也導致了它們之間疾病的傳播。而且,新建成的青藏鐵路直接連接了拉薩和北京,加速了羌塘地區的發展,該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所面臨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
該項目將通過政府部門間的合作,制定和加強執行相關的計劃和政策。特別是本項目將推動制定一個項目區內全面的景觀水平上的保護管理計劃,並將被整合到關鍵經濟部門的現有政策和發展計劃中。這樣,該項目將支持對該計劃所需信息的收集,幫助建立必需的監測機制來跟蹤保護的效果。該項目將和當地牧民合作,提高他們瞭解更多的保護信息,幫助他們發展可持續生產活動。
目前關於環境方面的政府和牧民的工作生產習慣的改變,將被結合到這個管理計劃中,並受到培訓項目的支持。培訓、教育和宣傳-中醫藥與瀕危野生動物保護項目 傳統中醫藥是中國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它為防病治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起到了相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動物類中藥是中醫藥的重要部分,有着悠久的歷史。然而近十幾年來,中醫藥中動物藥的需求和瀕危動物的保護產生了矛盾。以虎為例,儘管虎製品貿易被明令禁止,仍有不法之徒參與虎製品貿易,同時有不少人仍然相信虎製品的療效,因此供需關係依然存在。中醫藥從業人員對於公眾消費動物藥起了重要的作用,WCS一直注重與中醫藥界的聯繫和合作,並把中醫藥界專家和相關權威人士以及中醫藥大學生作為宣傳教育的主要對象。
WCS在ACCP項目的支持下,自1997年以來共舉辦了15次“中醫藥與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研討會,足跡遍佈上海雲南四川海南湖北廣西江蘇等地。研討會邀請中醫藥界著名專家、中醫藥雜誌主編、林業局和有關主管部門官員等參加。在這些研討會上,項目人員對瀕危動植物現狀做了詳細介紹。研討會為中醫藥界與保護瀕危野生動物學家、政府主要官員等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平台。希望通過這些系列研討會的召開與中醫藥人員達成共識,共同來解決好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在此期間,WCS先後根據研討會的發言以及專家的投稿彙編成《中國瀕危野生藥用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和《中藥資源和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兩本書。
WCS同時積極參加與瀕危藥用保護動物相關的研討並積極資助相關研討會的召開,如資助了1999年9月在第二軍醫大學召開的第四屆動物藥學術研討會,其後的全國第四屆生藥研討會,第五屆中醫藥和瀕危藥用動物保護研討會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會議,使得野生動物保護成為中醫藥界的一種共識。所有這些研討會的目的是一致的:呼籲中醫藥人士與我們共同努力,為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作出自己的貢獻。
為了覆蓋更多的中醫藥人羣,WCS也嘗試把目光投向普通醫師。1999年WCS在《藥學實踐》雜誌上連續刊登了“請不要使用瀕危野生動物入藥”為主題的公益廣告。雜誌《未來在你手中》也有6期被髮送到中醫藥醫師的手中。同時2003年8月在長春舉行的研討會上,WCS也邀請了部分普通中醫藥醫師積極參與研討。
中醫藥大學生在今後會成為正式的中醫藥從業人員,他們的態度對於消費者將有直接的影響。項目對這些未來的中醫藥從業人員也開展了相應的教育活動,形式上以學生的自主參與為主。譬如2000年11月WCS在上海組織了以“瀕危物種入藥利弊孰大”為主題的研討會,得到了醫學院校和非醫學院校學生的積極響應。隨後,在合肥長春桂林等地相關的辯論賽和其它形式的活動也被組織起來,並附有拯救野生動物的簽名儀式等。同時,WCS也十分支持學生的實踐活動,曾支持了四川和安徽的中醫藥大學學生進行野生動植物考察和保護宣傳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普遍對於野生生物保護的重要性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WCS計劃將繼續開展這方面的宣傳教育活動,正在向CEPF申請經費。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宣傳與教育

WCS不僅關注野生生物與自然棲息地的保護,同時也注重面向公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通過書籍、展覽、影音作品等形式傳遞科學的野生生物保護理念。WCS還基於研究成果開發教材,將自然保護融入到教學當中。無論是在紐約市的WCS總部,還是在世界各地的項目區域,WCS都開展保護教育項目,讓當地的學生與教育工作者嘗試欣賞大自然,瞭解野生生物保護的相關事宜。
在中國,WCS中國項目撰寫、編輯、翻譯一系列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書籍,涉及科研論著、科普作品、以及實用性極強的物種查詢手冊等多種形式,出版了《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國獸類野外手冊》、《中國生物多樣性地理圖集》、《遠東地區野生動物蹤跡指南》、《生物入侵和中國生態安全》、《老虎的老師》、《狩獵台上的風景》等書;主編的季刊《世界自然保護信息》創刊11年,免費發放到全國各級保護區、林業局、環保局、科研院校以及關心自然保護的社會各界人士,通過編譯國外科研/科普文章,為我國的保護工作帶來國際最新的保護經驗和信息。此外,公眾可以通過WCS中國項目的網站 “保護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瞭解WCS的工作以及相關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新聞。
WCS還與中國國家教育部合作,於1997年在四川、江西、湖北和雲南四省的部分中小學中開展教師培訓活動,至2002年,共舉辦了11期教師培訓班,培訓教師人數達448人;召開教師會議28次,有數千人次參加。
2004年,WCS與國家教育部合作,將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納入到中小學的教程,在國內建立了120所以野生動物教育為特色的示範學校。2004年12月,WCS在上海為40名野生動物保護特色學校的教師及科普工作者舉行培訓《蟒蛇羅羅看動物》,2005年8月,WCS教育部又相繼在上海和琿春開展培訓班,並引入老虎課程。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介紹

總述
WCS的教育部門有對年輕人開展長期教育的責任,這一點在2003年Bronx動物園野生生物科學事業項目獲得AZA重大成就獎時再一次得到肯定。這個獎項強調了國家年輕一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通過與國家科學基金的科學、數學、工程和科技領域中的性別平等的項目,他們與大紐約市女童子軍委員會合作,激發年輕女性在科學領域中的興趣和成就。研討會有2000多名女性參加,其中大部分來自紐約城區,研討會向與會者提供了便捷的途徑,使他們能夠接觸到在照顧動物和管理、教育、展覽設計、野外科學、野生生物健康、野生生物科學公園管理等方面的專業性工作。選擇了具有高度責任感的年輕女性到WCS生命研究所(WCS Living Institutions)進行了長達200個小時的夏季實習,從而進一步拓展了她們與保護事業相關的視野。他們的工作通常會在十幾歲的青少年身上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使這些即將成人的少年對大自然充滿敬意是至關重要的。有24位從2002年IMAGINE項目畢業的動物園少年導遊,與Bronx動物園野生生物保護項目的工作夥伴一起將保護信息傳播給動物園的參觀者。該項目提供了保護生物學和科技相關的培訓。調查中86%的父母表示,他們的孩子參與這個項目後改善了其在學校的表現,增強了自信心。
國家教師教育項目
1200名來自紐約州、康涅狄格州、南達科他州、堪薩斯州、俄亥俄州、德克薩斯州、賓夕法尼亞州、佛羅里達州、愛荷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的教師從WCS教師培訓項目中受益。另外,加拿大渥太華及波多黎各的教師也收到了培訓和課程資料。
國際教育項目
教育部門在WCS野外科學家工作和有野生生物生存的地區開展國際項目,讓這些地區的學生、學校和教育者開始欣賞大自然,提高了他們關於生態原則的意識,使他們瞭解了野生生物保護相關事宜。1993年,我們在美國以外的國家也開展正規的環境教育項目,比如擁有世界最大野生生物產品貿易市場的中國;之後不久,在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巴布亞新幾內亞開展了教育項目。這些都是首次在這兩個國家開展類似的教育項目。
與贊比亞首都盧薩卡的Munda Wanga動物園合作開展教育項目和教師培訓工作也正在進行中。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物種信息項目

中國物種信息服務(CSIS
中國擁有極其豐富的動植物種類以及大量的特有物種,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與此同時,中國的生物資源也在以驚人的速度遭到毀壞,其中很大程度要歸咎於信息匱乏。但沒有充分的生物分佈及生態系統狀況等相關信息做依託,我們也很難針對重點區域制定合
理的決策。
中國物種信息服務(CSIS)數據庫始於1996年,是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生物多樣性工作組第二階段開展的項目之一,其目的是通過物種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更新,建立一個全面的物種數據庫和檢索系統,為決策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多年來,CSIS的物種數據和信息的錄入更新工作從未間斷,它包括了中國物種1萬多個物種(全部陸生脊椎動物)的分類、分佈、習性等多方面資料,此外還包括陸生脊椎動物物種鑑定、中國的保護地、保護專家、外來入侵物種等信息檢索資料。
自2001年起,CSIS數據庫可以在網上進行查詢,2005年以後,CSIS由WCS中國項目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共同合作管理。CSIS面向公眾提供了一個平台,無論是否身為專業保護工作者,訪客都可以在此搜索並查詢相關生物多樣性信息及數據,快速便捷地瞭解中國生物多樣性。此外,CSIS也向公眾傳播生物多樣性知識,提供教學幫助。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基於CSIS,“中國物種紅色名錄”項目也得到了開展,自2005年起,WCS開始參與該項目。該項目旨在通過應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等級標準,對我國的野生動植物物種約一萬種進行評估,提出我國的動植物物種紅色目錄,供有關部門和決策者,科研和教學單位,保護界人士和社會各方面關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
展的人士參考。
在多年資料收集的基礎上,《中國物種紅色目錄》第一、二、三卷自2004年起先後得到出版,它們不僅收錄了一萬餘種所評估動植物名錄,還對1500多種受威脅脊椎動物以及1171種受威脅無脊椎動物物種詳細信息進行收集與整理,對它們的滅絕危險程度進行評估。這些資料可以在WCS中國項目的網站進行查詢。
《中國生物多樣性地理圖集》
在CSIS和《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基礎上,WCS中國項目在大自然保護協會的支持下經過兩年的準備於2009年出版了《中國生物多樣性地理圖集》,該地圖集根據物種豐富度製作了一系列彩色地圖,它們直觀清晰地展示中國生物多樣性的組成、分佈、瀕危情況以及保護現狀,為保護決策、環境影響評估、宣傳教育等提供基礎直觀的信息。此外它還對一些受威脅因素進行分析,對中國一些需要優先進行保護的地區進行建議。
此外,基於CSIS的工作,WCS還協助出版了《中國鳥類野外手冊》與《中國獸類野外手冊》,它們全面描述中國鳥類與哺乳動物各物種的生物學特徵與地理分佈,並附有分佈圖與詳實的彩色手繪圖,是研究工作者與野生動物愛好者理想的參考書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