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運

(漢語詞語)

鎖定
國運,是指國家命運,或曰國運維艱(國家前途晦暗,發展困難衰退),或曰國運興隆(國家前途光明,發展順利壯大)。
中文名
國運
外文名
national fate
拼    音
guó yùn
釋    義
國家的氣運
注    音
ㄍㄨㄛˊ ㄧㄨㄣˋ [1] 
出    處
《送張貢士祥會試京師》

國運出處與詳解

國家的氣運。
1、明 高啓 《送張貢士祥會試京師》詩:“邇來國運屬中圮,爭慕死節羞生全。”
2、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談叢二》:“言國運且衰,旦夕有愚智同盡之禍也。” [2] 
3、清 侯方域 《宦官論》:“夫 漢 之常侍,唐之中尉,何常不翦除於 操 温 之手,然而國運隨之以亡。”
4、馬君武 《別英倫》詩:“王旗日出入,國運自盈虛。”

國運相關成語

1、國運維艱:國家前途晦暗,困難衰退。
2、國運興隆:國家前途光明,順利壯大。

國運國運由來

中國古代的周易預測學家們認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會產生一個“從無到有”而後再“從有到無”的“陰陽交替” 的週而復始變化過程,現代人把事物“陰陽交替”所產生的週而復始變化過程叫做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中國古代的易學家們則把事物“陰陽交替”所產生的週而復始變化過程叫做事物的命運。當然,國家在前進道路上所產生的“陰陽交替”週而復始變化過程,就稱作國運。

國運易説國運

國運易分國運

洛書陰陽八卦九宮圖 洛書陰陽八卦九宮圖
中國隋朝的易學家們按照陰陽八卦九宮學術論斷“國運”有九種,簡稱“九運”,依序分別是:坎卦主運屬陽(在正北方)配於第一宮,坤卦主運屬陰(在西南方)配於第二宮,震卦主運屬陽(在正東方)配於第三宮,巽卦主運屬陰(在東南方)配於第四宮,中央主運屬太陰和太陽(在正中心)配於第五宮,乾卦主運屬陽(在西北方)配於第六宮,兑卦主運屬陰(在正西方)配於第七宮,艮卦主運屬陽(在東北方)配於第八宮,離卦主運屬陰(在正南方)配於第九宮,此九種“國運”週而復始循環往復變化無窮。其中,他們還規定每種“國運”的起止時間為20年,並且以隋朝仁壽四年(公元604年)甲子歲為第一種“國運”的初始時間,此後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次序週而復始變化輪迴。另外,還規定走完一個“宮”的“國運”為一個小紀元,走完九個“宮”的“國運”為一個正紀元,走完三個正紀元“國運”為一個大紀元。

國運易論國運

中國古代八卦九宮預測學研究者認為,凡是“國運”卦屬於陽的,便預示着“國運興隆”;凡“國運”卦屬於陰卦的,便預示着“國運維艱”。

國運流年國運

國運文獻

中國古代四柱預測學研究者認為八卦九宮預測學研究者對國運所總結出的20年一個“宮運期”規則過於籠統,於是又從四柱預測學的角度對每一個流年的國運也做了論述,其中論述流年國運的書籍有《玉匣記》等。

國運祥文

《玉匣記》雜佔篇中《占上旬丙子日》一篇對流年國運的論述是:“甲子豐年丙子旱,戊子蝗震庚子亂,惟有壬子水滔天,俱在正月上旬看。”這篇論文的意思很明瞭,就是要想知道流年國運,看看這個流年的正月上旬十日的“子”日所搭配的天干是什麼就行了;如果是甲子日,就説明流年國運是歡慶吉祥的“豐收年”;如果是丙子日,就説明流年國運是雨水稀少的“旱災年”;如果是壬子日,就説明流年國運是雨水充沛的“澇災年”;如果是戊子日或沒有出現子日,就説明流年國運是蝗蟲或地震容易發生的“蝗震災年”;如果是庚子日,就説明流年國運是戰爭易發的“動亂年”。
例如:1、農曆1912年正月“上旬”的初一日和農曆1949年正月“上旬”的初六日都是“甲子”,預示着流年國運是歡慶吉祥的“豐收年”;結果,前者,孫中山於1912年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宣佈:建立中華民國,廢除滿清政府的宣統紀年,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後者,毛澤東於1949年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人們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廢除舊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所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2、農曆1976年正月“上旬”的初六日是“戊子”,農曆2008年正月“上旬”沒有“子日”,預示着流年國運是蝗蟲或地震容易發生的“蝗震災年”;結果,前者1976年發生唐山地震,後者2008年發生汶川地震。

國運預言國運

中國的民間傳説的智者預言和西方的瑪雅預言神秘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針對國家前途命運所做的流傳最廣、知名度最高的中國古代十大預言姜太公的《乾坤萬年歌》、諸葛亮的《武侯百年乩》和《馬前課》、步虛大師的《步虛大師預言》、李淳風的《藏頭詩》、李淳風和袁天罡的《推背圖》、黃檗希運的《黃櫱禪師詩》、邵雍的《梅花詩》、劉伯温的《金陵塔碑文》和《燒餅歌》。

國運史説國運

明朝作家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中國歷史學家們普遍認為中國的國運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朝代(統一國家時間在百年以下的政權稱為“代”,統一國家時間在百年以上的政權稱為“朝”)迭相統一,列國(國家沒有統一時期的政權)紛爭割據”。也即按照朝——列——代——朝——列——代——......的順序循環往復。
例如:周朝(統一時間前1046-前770年,總計276年)——春秋戰國(割據時間前770-前221年,總計529年)——秦代(統一時間前221-前207年,總計14年)——楚漢之爭(割據時間前206-202年,總計4年)——漢朝(統一時間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總計422年,其中“王莽篡漢”於公元8—23年改“漢”為“新”稱帝15年,漢朝統一時間實算總計407年)——三國兩晉南北朝(割據時間公元220-581年,總計361年)——隋代(統一時間581-618年,總計37年)——唐朝(統一時間公元618-907年,總計289年,其中武則天於公元690—705年改“唐”為“周”稱帝15年,唐朝統一時間實算總計275年)——五代十國(割據時間公元907-979年,總計72年)——宋遼夏金元(割據時間公元979-1279年,總計300年)——元代(統一時間公元1279-1368年,總計89年)——明朝(統一時間公元1368-1644年,總計276年)——李自成大順時代(統一時間公元1644-1644年)——清朝(統一時間公元1636-1912年退位帝制結束,總計276年)——中華民國時代(統一時間公元1912-1949年,總計37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