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國演義

(羅貫中著長篇小説)

鎖定
《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 [45-46]  )是元末明初小説家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註解以及民間三國故事傳説經過藝術加工創作而成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説,與《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在有關三國故事的宋元話本、戲曲和軼事傳聞的基礎上,依據晉代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所作的注,所進行的藝術加工再創作。 [34] 
《三國演義》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描述了東漢末年的羣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羣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該作品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該版本也成為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傳最廣的版本。 [53]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説,是歷史演義小説的開山之作,也是一部人文長篇小説,明清時期甚至有“第一才子書”之稱。 [1]  自問世以來,取材於它的各類文藝作品不勝枚舉。它的巨大影響力,以至於使藝術的真實蓋過了歷史的真實。 [35] 
作品名稱
三國演義
作品別名
三國志通俗演義
三國志演義
作    者
羅貫中
創作年代
元末明初洪武年間
文學體裁
長篇章回體小説
篇    幅
約64萬、120回

三國演義書名演變

明代嘉靖元年,《三國志通俗演義》刊刻而成,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貫中編次”,這就是後來《三國演義》各種版本的祖本。 [54]  《三國志演義》與《三國演義》,都不是羅貫中原作的名稱,而是在小説流傳的過程中出現的。前者見於明代周弘祖的《古今書刻》,相沿已久;後者則見於清代毛宗崗的《讀三國志法》。它們各自從一定角度反映了《三國》的特點。 [42]  入清以後,毛評本多用《四大奇書第一種》或者《第一才子書》的名目,後來便逐漸出現了《三國演義》的新命名。這個名字在清代還並不很普及,直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影響最大的中國古典小説整理本,其中該書便名為《三國演義》,這個名字才最終定型,成為這部作品的通名。 [36] 

三國演義成書過程

三國演義歷史背景

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是記載三國事蹟的最早源頭,但這是紀傳體的史書,記事簡略,粗陳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增加了許多奇聞軼事,傳奇色彩與可讀性都大大增強。中唐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中説,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可見這個時期三國故事已廣泛流傳於民間。晚唐李商隱的《驕兒詩》中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説明至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婦孺皆知,宋代通過藝人的表演説唱,三國故事更為流行,並且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鮮明傾向。金元時代三國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雜劇中有許多三國故事劇。據《錄鬼簿》和《太和正音譜》記載,僅元雜劇中就有近三十種演述三國故事的作品。《輟耕錄》中記載的金院本有《襄陽會》《大劉備》《罵呂布》《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出現新安虞氏(一説建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已知僅有的一部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該書是民間傳説中三國故事的寫定本,約八萬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兩欄,上欄圖相,下欄正文。全書以司馬仲相斷獄故事為人話,正話從劉關張桃園結義開始,結束於諸葛亮病死。從平話的內容和結構看,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規模,但整體描寫粗枝大葉,文詞鄙陋不通,故事情節離奇,多不符合正史記載,人名地名也多謬誤,似乎還是未經文人潤色的民間藝人作品。從上述的記載和殘留的作品看,從晚唐到元末,在民間流行的三國故事愈來愈豐富,這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1] 

三國演義創作過程

元末明初,羅貫中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説和話本、戲曲故事,寫成《三國演義》。已知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稱為嘉靖本,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這就是後來《三國演義》各種版本的祖本。羅貫中的署名也由此而來 [54]  。到清代初年,毛綸毛宗崗父子對明代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加以修訂,並逐回評論。他們進一步突出蜀漢的正統地位,對文字情節也做了不少改動,改善了原本鬆散拖沓的地方,使全書更加緊湊暢達。毛宗崗父子修訂評點的《三國演義》刊行後,很快成為廣泛流傳的大眾閲讀版本。 [54] 

三國演義創作爭議

與其他世代累積型的章回小説一樣,《三國演義》的作者在學術界是個尚存爭議的問題。明清時期,人們傾向於認為羅貫中是《三國演義》的作者,與此同時,也有作者為王實甫的説法。“王實甫之説”至今沒有得到證實,“羅作之説”一直較為盛行。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界又出現了否定羅貫中為作者的提法。“羅貫中説”與“非羅貫中之説”的爭論,一直持續至今。 [38] 
《三國演義》的具體成書時間有爭議,但《三國演義》並不是某一個作者的單獨創作,而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各個社會階層、特別是廣大民眾長期傳講演説的結果,參與創作的作者不計其數。即使有一個最後的整理加下寫定者,他也只是這眾多創作者中的一個。僅就現有文獻記載和現存版本情況來看只能説,《三國演義》被刊刻並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是從明中葉開始,它的社會影響也是從明中葉開始。 [37] 

三國演義成書相關信息

三國演義作品目錄

第001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002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第003回
議温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説呂布
第004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005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第006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007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008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009回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第010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第011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温侯濮陽破曹操
第012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第013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第014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015回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第016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
第017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018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019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第020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
第021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
第022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023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
第024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第025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第026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
第027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第028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
第029回
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
第030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
第031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
第032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第033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第034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035回
玄德南漳逢隱滄
單福新野遇英主
第036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037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
第038回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
第039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040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041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第042回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第043回
諸葛亮舌戰羣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第044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
第045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羣英會蔣幹中計
第046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047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048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第049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
第050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第051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
第052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
第053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第054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第055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第056回
曹操大宴銅雀台
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057回
柴桑口卧龍弔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
第058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第059回
許褚裸衣鬥馬超
曹操抹書間韓遂
第060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
第061回
趙雲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
第062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
第063回
諸葛亮痛哭龐統
張翼德義釋嚴顏
第064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
第065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
第066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
第067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
第068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
第069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
討漢賊五臣死節
第070回
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蕩山
第071回
佔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眾
第072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第073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郡
第074回
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第075回
關雲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076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
第077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
第078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
第079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第080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第081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
第082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徵吳賞六軍
第083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第084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085回
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086回
難張温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087回
徵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第088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
第089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
第090回
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第091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092回
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
第093回
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
第094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
第095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096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髮賺曹休
第097回
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第098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
襲陳倉武侯取勝
第099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
第100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鬥陣辱仲達
第101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郃中計
第102回
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第103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第104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第105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
第106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第107回
魏主政歸司馬氏
姜維兵敗牛頭山
第108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
第109回
困司馬漢將奇謀
廢曹芳魏家果報
第110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
第111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第112回
救壽春於詮死節
取長城伯約鏖兵
第113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
姜維鬥陣破鄧艾
第114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
第115回
詔班師後主信讒
託屯田姜維避禍
第116回
鍾會分兵漢中道
武侯顯聖定軍山
第117回
鄧士載偷度陰平
諸葛瞻戰死綿竹
第118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
第119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第120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25] 

三國演義版本信息

總體類別
《三國演義》出現後,各時期的文人墨客出於各自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需要進行了大量的增刪、修改和點評等修訂,導致版本眾多,據統計存於海內外的明朝版本便逾四十種,版本紛爭甚為激烈。學術界一般把其版本分為四大類:通俗演義版本類、志傳版本類、批評版本類、毛氏版本類。《三國志通俗演義》保存下來最早的完整和比較完整的刊本有兩部:明嘉靖壬午(元年,1522)本和葉逢春刊本。 [33]  而毛氏版本由於修改堅持貫徹全書的“擁劉反曹”的原則,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生動、情節更加合理順暢。因此成為流傳最廣最深的《三國演義》版本,也是被學術界認為其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代表着《三國演義》最高水平的版本。 [20] 
通俗演義
今見最早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嘉靖本 [33]  [45]  。嘉靖以後,明清兩代刻本約有十餘種,這些本子的文字,都有不同程度的修改,相對於以後各種刻本來説,該版本比較接近原著面貌 [33]  。通俗演義版本繁多,包括《二十四卷嘉靖壬午本:三國演義》、夷白堂刊本、周曰校刊本、夏振宇刊本、鄭以楨刊本、古今演義刊本等。各版本均為240則,每則又列有一單句標目。其中,嘉靖刊本和夷白堂刊本為24卷,每卷十則。周曰校刊本和夏振宇刊本為12卷,每卷20則。 [20] 
志傳版本
《三國演義》志傳版本類涵括餘象鬥本、餘評林本、湯賓尹本、黃正甫本、喬山堂本、楊閩齋本、鄭雲林本、朱鼎臣本、忠賢堂本、楊美生本、雄飛館本、三餘堂本、北圖本、種德堂本、嘉慶本、誠德堂本、忠正堂本等數十種。基本以《三國志傳》作書名,形式上為上圖下文,內容上則多插增關索或花關索故事。由於絕大多數版本刊刻於萬曆年間的福建並且基本上集中於建陽一帶,故又俗稱為“閩本”或“建本”。 [20] 
批評版本
《三國演義》批評版本類包括鍾伯敬本、李卓吾本、吳觀明本、兩衡堂本、芥子園本、綠蔭堂本、寶翰樓本等十幾個。批評版本首次將《三國演義》回目由單題變為雙題,並且把240則合併為120回,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開創《三國演義》版本批評之先河,敢於大膽闡述自己的批評觀點和獨特見解。 [20] 
毛氏版本
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是由清康熙年間的毛綸毛宗崗父子以李卓吾評本為基礎,參考了《三國志傳》,對回目和正文進行了較大修改,並作詳細評點,全面整理修訂而成,其故事情節流暢、文字精練更具可讀性。 [20] 
現代版本
1953年11月,成立才兩年多的人民文學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義出版了《三國演義》校勘、標點、註釋的排印本,這個排印本以毛宗崗父子批評本為底本,也是新中國第一個《三國演義》整理本 [54]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經過專家學者的努力,又出版了多種《三國演義》的版本,簡略介紹幾種供參考:
1.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章培恆馬美信寫前言。
2.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毛本《三國演義》整理本,沈伯俊整理。
3.齊魯書社出版毛本《三國演義》。
5.醉耕堂本“四大奇書第一種”《三國志演義》點校本,劉世德、鄭銘。
其他新校版本還有許多,或是側重學術價值,或是面向普及。 [44] 

三國演義版本差異

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24卷,240回。後來經過毛綸毛宗崗父子批改,形成我們現在所見的《三國演義》120回版 [46]  。毛批版本和明嘉靖版的《三國志通俗演義》頗有出入 [46]  ,大量地刪除了原文中讚揚曹操一方人物的詩詞和評論 [46]  ,將諸葛亮準備將魏延燒死在上方谷這樣的情節統統刪除 [46]  [41] 
毛本還有一處重要修改是添加了卷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臨江仙》表達懷古傷今、感慨興亡的基調,與毛宗崗修訂《三國演義》時哲理和情思,幾近一致。楊慎把哲理融入形象,於曠達中見情思,寄沉痛於清空。 [43] 

三國演義內容簡介

三國演義黃巾起義 羣雄逐鹿

東漢末年,皇帝昏聵,宦官專權,民不聊生。爆發了大型農民起義——黃巾起義。亂世之中,一代英雄人物競相湧現。
《三國演義》封面 《三國演義》封面
大將軍何進在與十常侍的鬥爭中被殺,袁紹曹操等大臣以平“十常侍之亂”為名衝入皇宮,剿殺宦官。在保護漢少帝的過程中,西涼刺史董卓引兵入關,隨即掌控大權,廢漢少帝,另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生性殘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發多方憤然。曹操假借聖旨之名,召集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虎牢關前,志在匡扶漢室的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大戰呂布。討董盟軍聲威浩大,迫使董卓挾獻帝逃至長安,最終被司徒王允設連環計除掉。
然而十八路諸侯各懷異心,聯盟開始分崩離析。袁紹欲謀取長沙太守孫堅手中的傳國玉璽,聯合劉表將孫堅殺死。同時,袁紹又在界橋之戰中擊敗公孫瓚,成為北方最強勢力。此時的曹操也廣招賢才,積聚實力。羣雄逐鹿的雛形初成。

三國演義衣帶秘詔 官渡之戰

漢朝末年黃巾起義形勢 漢朝末年黃巾起義形勢
董卓死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迎漢獻帝於許昌建都,並運用軍事和政治手段除去了袁術張繡、呂布等人,展現了非凡的治國才能。漢獻帝不甘於被曹操脅迫,聯合董承、劉備等大臣,秘密頒佈“衣帶詔”意欲除掉曹操,卻因事機不密反遭其害,致使董承等人被殺。劉備僥倖逃脱,前往河北依附袁紹,與關羽張飛兄弟分離。
在江東,孫堅之子孫策多年苦心經營,終於稱霸江東六郡八十一州,人稱“小霸王”。孫策亡故後,其弟孫權繼業。孫權在周瑜等人扶持下,為吳國的建立積聚了強大的實力。
關羽身在曹營卻心念故主,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最終與劉備張飛在古城相會。
袁紹以“衣帶詔”為名,率領大軍討伐曹操,雙方於官渡展開艱苦鏖戰。袁軍雖然勢大,但內部勾心鬥角,於官渡之戰被曹操擊敗。袁紹氣病交加身亡,袁家兄弟又相互猜忌,最終被曹操設計除掉。曹操繼而征伐烏桓一統北方,為此後魏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國演義荊襄風雲 火燒赤壁

第105回武侯預伏錦囊計和第106回司馬懿詐病賺曹爽的插圖 第105回武侯預伏錦囊計和第106回司馬懿詐病賺曹爽的插圖
劉備在汝南戰敗,投奔荊州劉表。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足智多謀又心懷天下的諸葛亮輔佐。曹操統一北方後開始舉兵南征,矛頭直指荊州。此時劉表亡故,荊州落入曹操手中。劉備遭曹操沿途追殺,命懸一線,幸而有諸葛亮、趙雲等人死命保全才得以存身。
面對曹操南征之勢,劉備遣諸葛亮往江東與孫權結盟。諸葛亮舌戰羣儒、智激周瑜,最終促成孫劉聯軍。在諸葛亮、周瑜龐統黃蓋等文臣武將的合作下,通過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一系列有步驟、有計劃的行動,孫劉聯軍在赤壁一戰以弱勝強大破曹軍,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篇章。
赤壁大戰過後,劉備孫權轉而爭奪荊州。孫權遣魯肅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則在諸葛亮的勸諭下多次推辭。周瑜獻計,騙劉備前往東吳成親,進而將其扣留以換荊州。不料周瑜的計謀被諸葛亮屢屢識破,致使其“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最終在諸葛亮的譏諷中嘔血而亡,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長嘆。歷經了半生的屈辱磨難之後,劉備真正擁有了自己的領地,為進軍西川打下基礎。

三國演義曹丕篡漢 三國鼎立

第63回諸葛亮痛哭龐統和第064回孔明定計捉張任的插圖 第63回諸葛亮痛哭龐統和第064回孔明定計捉張任的插圖
赤壁之後,曹操與孫權爆發濡須之戰,殺得難分勝負。西涼馬超起兵報仇被曹操平定,曹操進爵魏公、魏王。擁有荊州的劉備則歷經一番爭鬥打敗劉璋,以“鳳雛”龐統之死為代價奪佔西川,並趁曹軍立足未穩奪得漢中,自封漢中王。後東吳與曹魏修好,孫權受封南昌侯。
坐鎮荊州的關羽率軍攻打曹魏,於罾口川水淹七軍,威震天下。此時荊州防務空虛,被東吳都督呂蒙白衣渡江之計襲擊。進退失據的關羽敗走麥城,兵敗身亡。此時,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繼承魏王的爵位,進而逼迫漢獻帝退位,自稱魏帝。自此,大漢王朝不復存在。
曹丕篡漢後,劉備以“恢復漢室”為名在益州稱帝,建立蜀漢政權;孫權則坐鎮江東一方。至此,天下大勢底定,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稱帝后的劉備,不顧勸阻東征吳國。出兵前夕,張飛亦死於非命。劉備痛心疾首,親自領兵揮師東進,一路所向披靡。情急之中的孫權用人不疑,拜書生陸遜為大都督,終於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潰蜀軍。劉備率敗軍撤至白帝城時病倒,並在臨終前向諸葛亮託孤。

三國演義七擒孟獲 六出祁山

蜀國元氣大傷之時,曹丕聯合東吳與蜀漢降將孟達、南蠻孟獲等勢力五路發兵進攻蜀國。諸葛亮臨危不懼,派出馬超、趙雲等猛將把守關口,又派出李嚴、鄧芝等人説服孟達和東吳,安居平五路。
為完成劉備匡扶漢室的遺願,諸葛亮決計征伐曹魏。為保後方太平,諸葛亮親領大軍遠征雲南,以七擒七縱的大仁大智,平定南蠻孟獲之亂。
後曹丕病逝,其子曹睿即位,曹魏大權握於司馬懿手中。諸葛亮率領兵馬六出祁山,決心為恢復漢室鞠躬盡瘁。在此期間,諸葛亮收服姜維,且以平生所學相授。曹魏則以司馬懿為統帥與蜀軍對陣。諸葛亮與司馬懿,這兩位曠世奇才在無數次戰鬥中展開周旋,並在鬥爭中相互敬慕,留下了“失街亭”“空城計”“胭粉計”等典故。蜀漢與曹魏之間的戰爭延綿數載卻不分勝負。諸葛亮最終因為操勞過度在五丈原病逝,蜀漢舉國同悲。

三國演義三分歸晉 天下一統

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興兵伐魏,先後九次出征中原,卻因為國力衰微和姦臣陷害,只能退避沓中屯田。魏將鄧艾趁蜀國內亂之際發兵進攻,偷渡陰平繼而兵臨成都。蜀主劉禪不戰而降,蜀漢至此滅亡。姜維圖謀復國,最終因事機敗露,自殺殉國。
東吳自孫權死後,內亂不止。吳主孫亮被獨攬大權的孫琳所廢,孫休被立為帝。孫休聯合老將丁奉除掉孫琳將大權奪回手中,但東吳此時也已呈現大江東去之勢。
曹睿死後,魏主曹芳繼位,司馬懿從大將軍曹爽手中奪得兵權。此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把持魏國大權,並另立曹髦為帝,司馬家族自此權勢滔天。司馬昭進而公然弒君,殺死魏主曹髦。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位,改國號為晉,魏國滅。吳主孫皓最終也投降西晉,百餘年的戰亂從此平息,天下一統。 [2] 

三國演義和史書的差異

為了突出人物形象和性格,作者採用了一些並不可靠的民間傳聞野史加以編排發揮,如諸葛亮七擒孟獲和空城計,在陳壽《三國志》中並無記載。但在小説中,這些故事情節的編排,對塑造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有些情節在正史上雖有記載,但小説做了補充和合理想象。如劉備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情節,為諸葛亮出場做了很好的烘托和鋪墊。而在《三國志》中,僅有“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一句。三是史籍中雖有其事,但為了藝術表現的需要,作者“狸貓換太子”,搬家移位。如張飛怒打勢利、跋扁的督郵一節,極好地展示了張飛疾惡如仇的火爆性格,然而在《三國志》中,鞭打督郵的不是張飛,而是小説中謙恭忍讓的劉備。 [39] 
中國古代小説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般規律,正面人物往往得到美化,負面人物則每每遭到醜化,例如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其實,史書並沒有關羽相貌的記載,其相貌是後人基於對關羽的高度認同而虛構的;負面人物往往形象舉止猥瑣、賊眉鼠眼、尖嘴猴腮,例如張松,《三國志》中只記載其“為人短小”,由於其賣主求榮,《三國演義》進行了進一步的醜化,“其人生得額钁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以致曹操初見張松,因相貌的原因,甚為不悦。正面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可能只有龐統一個特例,魏晉時期的典籍均無關於他相貌的描寫,甚至宋元“説話”以及元雜劇“三國戲”中,亦沒有關於龐統相貌的描寫。《三國演義》卻把他的相貌描寫得相當醜陋,成為他的一個突出的缺點,並一度嚴重影響到了他的仕途。 [23] 

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三國演義》裏面有名有姓的人物不下千餘人(根據版本不同有爭議,毛本統計約為1100人,後來有人統計為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族後裔、後、妃、宦官等128人,黃巾起義者、鮮卑、羌等邊遠民族67人,宦官和三教九流、各色人物109人)。在眾多紛繁複雜的人物形象中,描寫得比較詳細、人物性格突出的有近百位,對其肖像有所描繪的大約二、三百人。毛宗崗把曹操、諸葛亮、關羽稱為其中的“三絕”。 [3-5] 
核心人物
政權
人物
介紹
曹魏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瞞,小説中是一個既兇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但小説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惡德的同時,又充分表現了他作為一個奸雄的才智與膽略,他具有卓然超越於董卓、袁紹等人之上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氣度。 [6-7] 
字仲達,由於他工於心計,老謀深算,司馬氏的勢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紮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對朝政並無震動,其子孫仍把握曹氏朝政。
蜀漢
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人,小説中自稱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8] 
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從第三十七回劉備三顧這位隱居隆中十年的“卧龍”,到小説第一百零四回離世,如此巨量的篇幅使得有些評論家稱《三國演義》是一部諸葛亮傳,不能説沒有道理。羅貫中據説曾參加過元末明初的農民起義,並且“有志圖王”。他非常敬佩諸葛亮,對其進行大量的溢美和褒揚。事實上,歷史上的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能説多出色,而在小説中,作者為褒揚他,不惜採用“偷樑換柱”的手法,將原來歷史上別人指揮過的戰爭,改由諸葛亮指揮,如火燒新野、火燒博望歷史上均為劉備所為,而小説中以此來表現諸葛亮的指揮才能。歷史上諸葛亮親自指揮過的南征北伐等戰事,則極盡渲染,加工、虛構許多細節,來表現諸葛亮非凡的軍事才能,包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即使馬謖失街亭這種敗仗,也能敗中求勝,用著名的“空城計”敗退司馬懿大軍。 [9] 
孫吳
孫權
字仲謀。其兄孫策遇害後,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作者羅貫中通過一系列生動的事例,給讀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獨特、膽識過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 [10] 
其他重要人物
勢力
屬性
人物
曹魏
文臣
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陳羣、華歆、鍾繇、滿寵、董昭、王朗、崔琰、毛玠、杜畿、田疇、王修、楊修、辛毗、楊阜、田豫、王粲、蒯越、張繼、杜襲、棗祗、任峻、陳矯、郗慮、桓玠、丁儀、丁廙、司馬朗、韓暨、韋康、邴原、趙儼、婁圭、賈逵、陳琳、司馬懿
武將
張遼、徐晃、夏侯惇、夏侯淵、龐德、張郃、李典、樂進、典韋、曹洪、曹仁、曹彰、曹純、于禁、許褚、呂虔、李通、文聘、臧霸、郭淮、鍾會、鄧艾、曹休、張燕、張繡、朱靈、路昭、史渙、韓浩、王凌、孫禮、秦朗、鄭文、夏侯尚、毌丘儉、諸葛誕
蜀漢
文臣
孫乾、簡雍、糜竺、糜芳、龐統、法正、許靖、馬良、徐庶、陳震、楊儀、費禕、蔣琬、孟優、黃皓、諸葛亮
武將
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關平、周倉、關興、張苞、陳到、李嚴、姜維、廖化、馬謖、馬岱、陳式、雷銅、吳蘭、王平、任夔、張翼、馬忠、張南、馮習、傅僉、關索
孫吳
文臣
陸遜、張昭、張紘、魯肅、虞翻、顧雍、諸葛謹、諸葛恪、陸凱、駱統、周魴
武將
周瑜、呂蒙、甘寧、太史慈、程普、黃蓋、韓當、周泰、蔣欽、丁奉、徐盛、陳武、凌操、淩統、潘璋、朱然、孫桓、馬忠、孫韶、朱桓、夏恂、周平、全琮、於詮
羣雄
諸侯
張角、何進、董卓、袁紹、呂布、袁術、劉表、劉璋、馬騰、張魯、韓遂、公孫瓚、韓馥、劉岱、王匡、張邈、孔伷、陶謙、鮑信、橋瑁、袁遺、孔融、張超、張楊、劉度、趙範、金旋、韓玄
黃巾軍
張寶、張梁、程遠志、鄧茂、馬元義、趙弘、韓忠、孫夏、管亥、何儀、劉闢、龔都、裴元紹、高升、張闓、韓暹、李樂、楊奉
東漢朝廷
文臣
董承、王子服、李儒、陳宮、田豐、沮授、審配、許攸、郭圖、逢紀、辛評、荀諶、陳登、蒯良、王累、韓胤、沮鵠、楊弘、閻象、蒯越
武將
伍孚、李傕、郭汜、顏良、文丑、潘鳳、俞涉、武安國、穆順、華雄、牛輔、張濟、樊稠、胡軫、胡車兒、李肅、高順、張任、高覽、曹性、閔純、紀靈、馬休、馬鐵、高覽、袁譚、袁熙、袁尚、高幹、麴義、呂翔、呂曠、韓猛、淳于瓊、焦觸、張南、馬延、雷薄、張勳、陳紀、橋蕤、郝萌、侯成、宋憲、魏續、成廉、蔡瑁、張允、黃祖、蘇飛、呂公、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
宦官
張讓、趙忠、封諝、段珪、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
其他人物
曹節、呂伯奢、普淨、華佗、于吉、左慈、吉平

三國演義主題思想

讚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説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
揭示歷史發展規律:《三國演義》通過魏、蜀、吳三國的故事,揭示了“話説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展規律。小説第1回開篇就説:“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而小説《三國演義》本身,就是演義了漢末“由亂入治”的天下大勢。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為了總結歷史的興衰規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種歷史循環論或是宿命論的思想。然而,至少從《三國演義》中所説的“週末七國分爭”至清代,這一規律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表現人民嚮往和平的願望:作品自始至終貫穿着“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體現了人民羣眾擁護明君、嚮往和平和憎惡暴君、反對動亂的願望。小説一直把蜀漢作為中心來描寫,尤其是通過劉備這位仁君的形象和諸葛亮這位賢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擁劉反曹”的主題,表達了人民羣眾的願望。作為蜀漢對立面的一個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説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徵,作品正是通過對這一人物的針砭,體現了人民羣眾憎惡暴君的願望。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雖然時常被對手稱為“漢賊”,卻仍然是文有謀臣,武有勇將,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衞他。與吳、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議的優勢。正因為如此,小説最後,被人們擁護的明君劉備卻命喪白帝城,而被人們視為“漢賊”的曹操卻差一點統一了全國。這是三國的悲劇,也是歷史的必然。這也體現了作品與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宣揚信義思想:作品通過“桃園結義”的故事,極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從而表現出明顯的“信義”思想。
小説一開篇就是“桃園三結義”,“義”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終貫穿於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是通過關羽這一形象,典型地宣揚了“義”的思想。作品中還多處表現了關羽的忠義性格。實際上,作品中突出表現的正是關羽“義”的一面,關羽在《三國演義》中是作為一個“義”的典型而出現的,“義”是關羽性格的基調。可以説,《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是“義”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精神當中“義”的人格化。
展現歷史鬥爭智慧:作品通過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種事件,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歷史上各種鬥爭的經驗和智慧。《三國演義》中描寫了一大批智慧型的人物,比如蜀國的諸葛亮、龐統、徐庶、姜維,魏國的曹操、司馬懿、荀彧、鄧艾,吳國的周瑜、魯肅、陸遜……這些智慧型的人物,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而通過這些智慧型的人物所演義的三國故事,不管是變化多端的戰爭,還是複雜多變的外交,抑或治國治民的政治,無不閃耀着中國人民智慧的光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智慧型人物便是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作者用力最多、傾注感情最深,也是作品中佔用篇幅最大的一個人物,因此,有人説諸葛亮才是《三國演義》的真正主角。實際上,作品中的諸葛亮是作為一個“智”的典型出現的。可以説,諸葛亮是“智”的化身,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人格化。 [11] 

三國演義藝術特色

三國演義歷史敍事

優點
《三國演義》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敍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13] 
《三國演義》在創作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依史以演義,作者的創作目的是描繪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其間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意圖十分鮮明。小説的敍事起於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終於晉太康元年(280年),比較完整地敍述了漢、魏、吳三國興起、發展及滅亡的歷史。小説借鑑了編年體史書的編著模式,以三國紛爭的歷史進程為主線,以王業興廢為焦點,把近百年的歷史故事有機地組織在一起。作者以寫實的態度,比較客觀、完整地展現了這百餘年的歷史過程,其中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啓示。
在創作上,《三國演義》繼承了傳統史學的實錄精神,“七實三虛”可以説是該書取材的基本原則,小説中雖有不少虛構成分,但大的歷史事件皆取之於史冊,主要人物的性格、經歷也基本符合史實。 [14] 
缺點
《三國演義》的寫作主體顯然沒有歷史和文學的區分意識,所以,小説文本沒有呈現歷史與文學的差異性理念,所有歷史和文學的故事元素和話語表達都是被混淆界線與糾纏不清的。於是,呈現出令閲讀者沮喪的思想場景:本應該區分的歷史和文學的差異性被混淆了,而相應的是,本應該被同一性關聯的歷史理性卻被割裂了或缺席了。所以,《三國演義》宿命性地選擇這樣一種草率和粗俗的歷史觀:所有歷史形式都不過隱藏着國家政治的機械運動和權力的邏輯循環。換言之,歷史只不過是暴力和權力的競技場,是陰謀和權術的帷幕下的各種社會力量的轉換與平衡。在所有的敍事場景中,歷史的公正性或歷史理性被消解和侵蝕掉,只有雜亂的歷史故事的剩餘物出場和偶然性的碎片主體成為歷史的主角。
《三國演義》的時間敍事是散點或彌散的,而這些散點或彌散的時間敍事缺乏統一的邏輯線索將它們串聯成為一個充滿意義的有機整體。因此,存在着時間與故事、故事與人物、人物與時間的多重斷裂這類屢見不鮮的現象。與斷裂的時間敍事相對應,《三國演義》的空間敍事也存在明顯的侷限。小説表現的歷史空間和地理地域相當廣袤而豐富,故事在不同的空間結構中產生、發展、漸變、突轉、結局,理應為小説展開多幅富於審美驚異和快感的故事場景。但令人遺憾的是,原有的歷史地域的豐富性和變化性沒有提供給小説書寫者一個自由馳騁的舞台,反而讓作者迷途於空間敍事,整個小説的空間結構缺乏邏輯秩序而顯得破碎零亂,主次、前後、輕重、襯映、深淺等應有區分度不夠分明,時間敍事和空間敍事的統一性、有機性沒有獲得精妙的體現。 [14] 

三國演義情節結構

三國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縱線,以戰爭發展和人物活動為材料。九十多年的興亡史大約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即由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為第一階段;三國鼎立至諸葛亮病逝為第二階段:此後至晉統一天下為第三階段。其間穿插以魏、蜀、吳之間的錯綜複雜的紛爭,把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文臣武將的奇謀險計逐一帶出,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由於傳統章回小説的結構回合之間前後呼應,在緊隨主線發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貫,形成一個統一的小説系統。 [26] 

三國演義人物塑造

《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方面確有忠奸分明的主觀意圖,但並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並非永無錯誤,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無優點。關羽忠義勇俱全,然而驕傲自用,不顧大局,例如:要與馬超比試武功;謾罵孫權,拒不聯婚;恥與黃忠並列,不受五虎將印;輕視陸遜,因而招致失敗。
作者大量採用了春秋筆法,比如把劉備親自指揮的火燒新野換到了諸葛亮頭上,這種寫法寄託了作者自己的理想,作者以為君主只要有寬洪大度的領袖風格即可。如小説中的劉備,文不勝孔明、武不及關張,卻被作者頌為明主賢君。但作者又認為,作為“軍師中郎將”的孔明,應在軍事上表現突出。這種寫法是為了加強人物的某種品質而進行的虛構,也達到了藝術的真實。這種筆法也用在了曹操這個一代英雄身上,羅貫中本人正統觀念非常嚴重,他對垂垂欲亡的漢王朝抱着十分同情的態度。因此在小説中,對曹操的描寫也很對立:一方面對他平定北方,給百姓帶來好處持讚揚態度,如小説虛構了他進入冀州會見幾位白髮老人,並號令三軍:“如有下鄉殺人家雞犬者,如殺人罪。”另一方面,作者對他一步步升為魏公、魏王十分不滿。小説多次寫了漢王朝的忠臣為反對曹操而進行的不懈鬥爭,如國舅董承的密謀,國丈伏完的密謀,王必、耿紀、韋晃等的謀亂,曹操都是這些人反對的對象。 [23] 
毛評本《三國演義》在塑造人物時,其所描繪的理想中的君王和將相身長均在七尺五寸以上,大多“儀表非凡、威風凜凜”。如劉備“身長七尺五寸”、諸葛亮“身長九尺二寸”、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關羽“身長九尺”、孫堅“虎體熊腰”、華雄“虎體狼腰、豹頭猿臂”、馬超“虎體猿臂,彪腹狼腰”。 [5] 

三國演義戰爭描寫

第一點是戰爭的多樣化。書中描述了上百次戰爭,可以分為陸戰、水戰,或水陸混合戰,例如水淹七軍;又可分為攻戰、守戰;或分伏擊戰、偷襲戰;或分陣地戰,游擊戰;或主將比試,或兩軍混戰,形式多樣化。第二點是軍事行動與政治策略相結合。如曹操南侵併非毫無目的,是為了完成統一大業,劉備聯吳抗曹是為了有立足之地,然後振興劉氏的漢室基業。諸葛亮南征是為了解決與南方少數民族的糾紛,穩定後方,以便全力對付勢力強大的曹魏。第三點,戰爭的勝負繫於智謀。關鍵在於運籌者的智能,能不能採納部下的善計良策,能不能正確判斷敵情,能不能客觀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靜處事。大小戰爭的勝負無不與鬥智用計拉上了關係。第四點,着重寫人,不着重寫戰爭過程。吸收《左傳》描寫戰爭的經驗而詳寫謀略,略寫戰鬥過程;詳寫佔得上風者,略寫位處下風者;詳寫將勝者,略寫將敗者。通過幾場交鋒,逐步將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來。 [15] 

三國演義應用文使用

在中國古代小説史上第一次將書信等應用文體大量、頻繁地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書中的許多重要關目和重大事件如桃園結義、董卓之亂、帝王廢立、孫堅陣亡、徐州解圍、官渡之戰、蔣幹中計、東吳招親、曹操平西涼、孫權遺書退老瞞等,都與書信等應用文體的使用效應有關。據統計,全書除了第8、12、25、27、34、38、39、41、42、44、46、48、50、51、68、69、70、78、88、89、90、95共22回之外,其他每回都運用或提到了應用文體,有的章回運用了多種應用文體。
作者大量使用應用文可能和全書的文學特點有關,《三國演義》敍寫了從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一百餘年間重要的社會歷史事件,再現了魏蜀吳三個集團的興衰過程,政治、軍事、外交鬥爭之紛紜複雜,人物之多,空間之廣,頭緒之亂,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堪稱數一數二。羅貫中解決“合而難好”的難題的一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藉助於書信等應用文體,把不同的人物和事件聯繫起來,使頭緒紛繁的故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而且,作品的性質是歷史演義。歷史演義重在再現歷史人物的活動,這些人物在政治軍事和外交活動中本來就離不開事務文書的充分運用;又因為是演義而不是歷史,故在演繹歷史事件的過程和歷史人物的活動時,可以對包括應用文體在內的史料進行加工改造和適當的虛構。 [12] 

三國演義後世影響

三國演義文學影響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重要的是在軍事政治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説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説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尖鋭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着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關羽“温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16] 

三國演義國際影響

《三國演義》名播四海,先後被譯成數十種文字,在世界多個國家廣泛流傳,尤其受到亞洲各國人民的喜愛。在韓國,《三國演義》是讀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部中國小説,《三國演義》的方略已經運用於企業的管理和經營之中;在泰國,初中課本長期選用《草船借箭》等精彩片段,並衍生出《資本家版三國》《醫生版三國》《凡夫版三國》,甚至《賣國版三國》等諸多版本;在日本,歷史小説家北方謙三按照中國小説原文改編了的全套13冊的《三國志》;在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三國演義》也流傳很廣。 [40] 

三國演義衍生作品

小説
《三國演義》的故事和人物深入民間,傳遍九州。這種巨大的成功,適應了社會的文化需求,造就了廣泛的愛好者,吸引了眾多的繼起者,並被書商們視為贏利的“熱門”,從而有力地推動了歷史演義小説的創作。於是,從明代中期直到清代末年,歷史演義小説不斷問世,僅今存的便有數十部之多。這些歷史演義小説,題材遍及中國歷史的各個時代。《三國演義》的續書,有《三國志後傳》、《後三國石珠演義》等。 [47] 
曲藝
《三國演義》對戲曲和説唱文學也產生重大影響。在清代就有雜劇三國戲四種、傳奇十三種,包括《鼎峙春秋》這樣有二百四十出的宮廷大戲。僅京劇這一個劇種,從清末流傳至今的三國戲就有一百五十多出。幾乎所有的地方戲都有三國戲。直接或間接取材於《三國演義》的説唱文學作品遍佈全國各地的主要曲種,廣東木魚書《三國志全書》,彈詞《三國志玉璽傳》以及揚州評話《三國》等是較有影響的作品。 [48] 
影視
1994年版《三國演義》電視劇是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中央電視台出品、王扶林擔任總導演,共84集。該電視劇不僅將歷史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還塑造出了許多深入人心的經典形象。比如鮑國安扮演的曹操、唐國強扮演的諸葛亮、陸樹銘飾演的關羽等。 [49]  2010年版《三國》電視劇由朱蘇進編劇、高希希導演,共95集。 [50]  其他戲仿型改編的代表作有校園偶像劇《終極三國》系列,滑稽反串型改編的代表作有電視劇《武神趙子龍》。“三國”題材電影主要有《見龍卸甲》(2008年),《關雲長》(2011年),《銅雀台》(2012年),以及分為上下兩部於2008年和2009年分別上映的《赤壁》。 [52] 
動漫
就動畫改編而言,影響較大的有2003年的《Q版三國》和2009中日兩國合作的動畫片《三國演義》。《Q版三國》立足於趣説歷史,將原著三國爭霸、司馬氏漁翁得利的故事改編成三大集團在生意場上你爭我奪、難分勝負,最後諸葛亮策劃赤壁“攀巖大賽”,劉備巧借東風,大獲全勝的趣事。整部作品消解了歷史的厚重,滿足了大眾消遣娛樂的需求。《火鳳燎原》是國內三國系列漫畫的代表作。 [51] 
遊戲
四大名著中,以《三國演義》的遊戲改編類型最為豐富,影響力最大的有角色扮演類、策略類和動作類三種類型。角色扮演類有《三國志》等;策略類有《三國策Online》等;動作類有《真三國無雙》等。 [51] 

三國演義作品評價

三國演義中國評價

三國演義乃七實三虛惑亂觀者。——清代章學誠 [24] 
世人鮮有讀三國史者,惟於羅貫中演義得其梗概耳。——清代魏裔介 [27] 
1: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2:若論其書之優劣,則論者以為其缺點有三:(一)容易招人誤會。因為其所敍的事蹟,有七分是實,三分是虛的;惟其實多虛少,所以人們或不免並虛者為實。(二)描寫過實。寫好的人,簡直一點壞處都沒有;而寫不好的人,又是一點好處都沒有。(三)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這就是説作者所表現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寫曹操之奸,而結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要寫孔明之智,而結果倒象狡猾。——現代文學家魯迅《中國小説史略》 [28-29] 
這部書現行本(毛宗崗本)雖是最後的修正本,卻仍舊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勢力的通俗歷史講義,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學價值的書。……話雖如此,然而《三國演義》究竟是一部絕好的通俗歷史。——現代作家胡適《序》 [17] 
看這本書(《三國演義》),不但要看戰爭,看外交,而且要看組織。——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 [18] 
《三國演義》是那段歷史的一座人才寶庫,也是一部活的兵書,是一座軍事大課堂。——現代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 [19] 
《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顯然,就文學而論,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確是第最好的,中國後世的小説家都從其中吸取了營養。——現代作家金庸 [30] 
《三國演義》有一面可疑的旗幟:忠義;兩顆有毒的藥丸:偽善與權謀。這是我對《三國演義》的定義。——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
《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這兩部小説把中國的人心推入黑暗的深淵,使中國人原是非常純樸、非常平和的心靈發生變形、變態、變質,變得愈來愈可怕。——當代文學評論家劉再復 [22] 

三國演義外國評價

《三國演義》在表現着中國人民藝術天才的許多長篇小説之中佔有顯著的地位,它可説是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傑作。——俄國作家科洛克洛夫 [31] 
《三國演義》結構之宏偉與人物活動地域舞台之廣大,世界古典小説均無與倫比。——日本作家吉川英治 [32] 

三國演義作者簡介

羅貫中 羅貫中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説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幷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説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説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説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21] 
參考資料
  • 1.    張文珍著;馬瑞芳叢書主編,中國古代通俗小説發展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6.04,第37-41頁
  • 2.    方洲主編,青年必讀書手冊[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12,第111-113頁
  • 3.    我國古典名著人物知多少[J].新農業,1990,(第12期).
  • 4.    袁書會. 論《三國演義》的真實性—以曹操、諸葛亮、關羽等人為例[J]. 呂梁學院學報, 2020, 10(4).
  • 5.    韓婷婷.毛評本《三國演義》“類型化”肖像描寫的積極意義[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第8期).
  • 6.    李秀平.《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人物形象分析[J].劍南文學(經典閲讀),2012,(第9期).
  • 7.    傅隆基.曹操從歷史人物到文學典型的演化[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第1期).
  • 8.    賈勇星.《三國演義》人物悲劇論:劉備的性格悲劇[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第8期).
  • 9.    袁書會. 論《三國演義》的真實性———以曹操、諸葛亮、關羽等人為例[J]. 呂梁學院學報, 2020, 10(4).
  • 10.    常靖.淺談《三國演義》中孫權的藝術形象[J].太原大學學報,2010,(第2期).
  • 11.    李伯齊,王勇,徐文軍著,山東文學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10,第490-496頁
  • 12.    譚真明. 《三國演義》對應用文的吸收及其文學特點[J].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23(5).
  • 13.    雷勇.《三國演義》:雅俗文化交融的歷史圖景[J].明清小説研究,2007,(第1期).
  • 14.    顏翔林.第一批判:《三國演義》的美學批判[J].江海學刊(南京),2009,(第4期).
  • 15.    朱永文主編.初中生語文新課標必讀中外名著讀練考:海豚出版社,2008.01:3
  • 16.    黃萍,文化林,熊焰.從《三國演義》赤壁之戰的描寫看羅貫中的藝術成就[J].韶關學院學報,2007,(第2期).
  • 17.    汪大白.胡適《三國演義》研究的貢獻與偏頗[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2期
  • 18.    王彬彬.往事何堪哀 ——毛澤東與中國古代小説: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
  • 19.    袁闊成.三國演義 上.昆明市書林街100號:雲南人民出版社 ,1986-02-01:001-010
  • 20.    黃晉.《三國演義》版本流傳考證[J].學術論壇,2012,3.
  • 21.    陳遼.兩個羅貫中[J].江蘇社會科學,2007,(第4期).
  • 22.    施鐵如著.在至尊的數軸上 人格形成中的“酵母”/自卑感的圖謀與轉身/成功與成全: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01:第50頁
  • 23.    林憲亮.《三國演義》龐統相貌的醜化及其文學意義 [J].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23(5).
  • 24.    謝謙主編;四川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編寫.中國文學 明清卷 修訂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02:第118頁
  • 25.    (明)羅貫中著. 三國演義 注評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01.目錄頁
  • 26.    薛金星主編.中學教材全解 高中語文 選修: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12:第207頁
  • 27.    耿靜,張書珩編,中國文學史快讀 上,遠方出版社,2004.08,第403頁
  • 28.    渡邊義浩.關羽 神化的《三國志》英雄: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09:第49頁
  • 29.    王東印著.細説三國曆史與《三國演義》:百花文藝出版社,2018.06:第3頁
  • 30.    苗小彬編著.中學生語文新課標必讀名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06:第12頁
  • 31.    袁行霈主編;黃林等卷主編.中國文學史 第4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39頁
  • 32.    王前程主編;李小駒,朱華陽副主編.人文素質教育叢書 中國文學經典導讀:華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10:第101頁
  • 33.    【甘圖珍藏】三國志通俗演義二十四卷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2-10-28]
  • 34.    王美春著.古今名作品鑑:九州出版社,2019.08:第124頁
  • 35.    姚富祥編著.每天讀點中國史:華文出版社,2018.01:第328頁
  • 36.    李小龍著.必也正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10:第263頁
  • 37.    王齊洲編.圖説四大奇書:南方出版社,2011.07:第25頁
  • 38.    武建雄.中國古典小説名著的現代闡釋: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8.04:第17頁
  • 39.    周玲著.中外文學通論教程:商務印書館,2019:第151-152頁
  • 40.    馬豔著;李玉明總主編,羅貫中與《三國演義》,山西春秋電子音像出版社,2008.03,第49頁
  • 41.    華雲松. 《三國演義》嘉靖本與毛本之比較——以毛本語言特色為中心[J]. 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第40卷(3):61-65.
  • 42.    沈伯俊.《三國演義》評點本前言[J].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18,(第5期).1-12
  • 43.    鄭鐵生著.三國演義詩詞鑑賞  新版:新華出版社,2013.01:第2頁
  • 44.    劉博倉著.《三國志演義》面面觀:遼寧大學出版社,2017.12:第24頁
  • 45.    三國志通俗演義  .中國國家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1-29]
  • 46.    三國演義(全二冊) (好書網)  .好書網[引用日期2023-02-05]
  • 47.    沈伯俊著.三國演義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05:第126頁
  • 48.    齊裕焜主編.中國古代小説演變史: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09:第186頁
  • 49.    鍾志強. 半路英雄與最佳配角——試論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與歷史中袁紹的文藝形象[J]. 電影評介, 2017, (22):91-93.
  • 50.    毛啓凡. 淺析當代影視作品的改編及其語言藝術特點——以《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改編為例[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7, 第1卷(5):69-74.
  • 51.    彭玲. 文學經典遊戲改編現象探究 ——以《三國演義》為例[J].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19, 第36卷(5):73-78.
  • 52.    張嘯. 《三國演義》的影視藝術闡釋[J]. 電影文學, 2021, (8):109-112.
  • 53.    三國演義  .豆瓣[引用日期2023-10-16]
  • 54.    人文社推出《三國演義》整理本出版七十週年紀念版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3-12-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