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喪葬

鎖定
喪葬,指辦理喪事和埋葬死者。它是舉行喪事,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等相關事宜的儀式。是人類特有的感情。喪葬以祭祀、緬懷等感情為基礎,民間喪葬形式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各地興起、承續、發展、積累而成的喪葬文化和習俗。喪葬既成文化,與傳統的孝道祭祖、死者為大、思想感情有關,目的是前傳後教而約定俗成。也就是説,對死者毫無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喪葬。隨着社會的發展,文明不斷進步,殯葬制度的改革,長期形成的喪葬形式也在不斷注入新的內容。
中文名
喪葬
外文名
burial
拼    音
sāng zàng
注    音
ㄙㄤ ㄗㄤˋ
客家喪葬習俗
小殮等
天津喪葬習俗
壽衣等
喪葬的形式
土葬、火葬、水葬
江南習俗
鑼鼓,壽衣

喪葬詞語解釋

指辦理喪事,埋葬死人。
紀昀《閲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陽為驚悼,代營喪葬。”
王西彥《古屋》第三部一:“一切喪葬的事情,完全靠着屋主 孫尚憲 先生的慷慨大量。” [1] 

喪葬基本概念

老人逝世,俗説“歸家”、“過身”、“過背”、“老掉”。入殮,俗説“入棺”、“收殮”。安葬,俗説“過山”、“出葬”。辦喪事,俗説“做白喜事”或做“喪事”。入殮、出殯、安葬(俗稱“落事”)都要請堪輿(俗稱“地理先生”)擇“吉日、吉時”和安葬的“風水寶地”。
入殮:事前孝子孝孫(男丁)穿孝服由吹鼓樂師導引到平時吃水的井裏或塘裏用水桶取少量水,丟幾個銅錢或鎳幣到井裏或塘裏,俗稱“買水”。將買回的水為死者洗澡,俗稱“抹三下”。在縣城,買水之前,由吹鼓樂師導引殯葬人員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稱“遊材”。入殮後到出殯前靈堂要點長明燈,棺材頭部還要加一盞油燈,俗稱“點腦頭火”。富人死後,棺材要停入在廳堂數月至數年,俗稱“存枋”。窮人死後,只要日子相合,擇日即葬。
出殯:滿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稱“燒香”,先兒孫後親朋按輩分大小依次燒香磕頭。祭奠後,兒孫及兒媳孫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飯,俗稱“食材(財)飯”。食材飯時,要請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飯,酒斟二巡,飯盛二次量少。隨意食菜,每碗吃一點。主持人要説些吉利話。出殯時,孝子孝孫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繩,持孝杖棍。送葬隊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負責丟引路紙。接着是持旌旗的、抱靈牌的、樂隊、祭軸、花圈、送葬的親朋、靈柩、子孫。行至村外交通道口處(城市、集鎮走出街口)“謝孝”,由孝子孝婦等跪向送葬的親朋叩首。謝孝後,孝子才孫扶柩至墳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丟在墳地上,即參加築墳。墳築好後,有喝彩、撒糧米習俗。
出殯的當天晚上請道士唸經一至七天,超度亡靈,俗説“做歸山燈”。第二天,孝女、孝婦等穿孝服,首次上墳,俗説“攔山神”、“攞兩朝”。
辦喪事:對內親要派專人報喪。親朋好友要先送禮,再參加弔祭、送葬、吃飯。喪飯兩餐(正餐),一葷一素,入殮時食素,俗説“歸棺飯”、“齋飯”;出殯時食葷,俗説“出葬飯”。
舊時安葬後,有的孝子還會晝夜在靈堂或墳前守護一段時間,俗説“守孝”。

喪葬喪葬習俗

喪葬中國禮俗

葬禮禮儀算是中華五千年傳承下來的一種特殊文化,各個地區差距很大,就是日照相隔數十里的村落,一些講法和做法也不盡相同。下面説的這些禮儀應該在嵐山區後村鎮比較通俗流行的一種禮儀。其中一些説法,也不是十分明白,希望懂得這些禮儀的人的指正。
遺體:如果有人在別人的家中逝世,那麼在挪動遺體之前,必須給人家一定的錢,表示歉意,哪怕那房子是女婿家的,只有在自己的直屬親屬家逝世才不用給錢(直屬親屬指兒子,孫子),錢不在乎多少。很多逝世的人都是在醫院,一般遺體不需要再搬回家,直接送殯儀館,也不存在給誰錢的問題了,總之遺體移動越少越好。在移動遺體的時候,直屬子女,一般在旁邊安慰遺體,比如説:某某別害怕,大家送你去新家等等,因人而異。如果在家中逝世,那麼遺體挪動的時候需要招魂,方法是拿一燒紙條,在四周的牆上移動,如果燒紙條在那個地方固定住了,説明逝世人的靈魂在那裏,然後用燒紙條把靈魂收起來,從窗户遞出,放在遺體旁邊,隨遺體一起進火化爐
紙幡:有喪事的人家,要用燒紙粘貼剪在木杖上,放置靈堂前面,木杖應該使用柳樹(木杖上沾上燒紙是什麼含義?),門扇上貼一燒紙,代表家中有人去世(應該是男的逝世貼燒紙,女的貼白紙)。重孝子不能自由出入家門,所有外事活動都必須停止。(對於這些,問了很多人,他們也都不懂,歡迎懂的人指正)
靈堂:靈堂是為逝世的人搭建的臨時住宅,臨時供後人或者晚輩參拜供養。生活水平提高後,在城市遺體一般不在放在家中,(農村還是大多放在家中的。)在一方桌前放一遺像即可,遺像前樹一靈位,用白字摺疊,上寫某某什麼什麼多少歲而卒等等。桌子必須用方桌,然後擺上四樣,這四樣是“魚”“肉”“雞蛋”“麪條”,還要有水果,但是水果中不能有桃子(四樣菜的含義是什麼?為什麼桃子不能上桌?)。最前面是香一爐,長明燈一盞(燈要用一碟子自制,先找一碟子,裏面倒上花生油,然後用棉花搓一細長燈芯,點燃,棉花燈芯要夠燃燒三天),香和長明燈在點燃那時起,就不能滅,只有遺體挪出去或者把靈位帶走的時候才能滅,不能用人滅,自燃自滅。桌子前放一罐,叫聚寶盆(還有個比較粗俗的名字,叫老盆),所有燒的“錢”都放在這個罐中,在出殯的時候打碎,詳細時間是在“舉重”抬起棺材的瞬間摔碎。
送盤場(音義,個人認為應該是送盤纏):在逝世後第二天傍晚,(也有第三天,一般不超過三天),送行時,長子抱靈位,直屬男丁拿一枴杖(就是前文説的那沾燒紙的木仗)做老人走路狀(一定要雙手拄着枴杖,拱腰前行。),(如逝世着為男性長輩,女性長輩或者晚輩,不知禮儀如何)其餘後人跟隨其後,小聲禱告,喊其逝世之人前去拿錢,送至十字路口,在燒錢後,畫一圈,表明以示財不外溢。焚燒完畢,眾親屬哭着走回家中。回靈堂後,對其遺像和靈位,繼續哭,這個時候,一般男子在屋內,女子在屋外。後繼續到剛才的十字路口,焚燒紙馬,(男性長輩燒紙馬,女性長輩燒紙牛,晚輩不知道燒什麼?)後伏地痛哭,然後按照來時順序,再回靈堂。
跪拜:在靈堂內跪拜一般是磕四個頭,逝世之子女在靈位四周,來人後,別人磕幾個頭,逝世着子女必須迴應幾個頭,所謂代表長輩回禮(一般是長孫代為謝禮,直屬男性和直屬女性。)。不知道別的地方磕幾個頭,有三個的還有四的,那裏的禮儀是磕四個頭,含義為神三鬼四,給神仙磕頭三個,給鬼磕頭四個.在靈棚內(也就是出殯前搭建的靈棚,不是靈堂。也可以不搭建,地方一般比較固定,每個村落都有固定的地方。),磕頭是九個,這個時候去磕頭的一般是逝世者的女婿跟逝世者親家後輩,這個時候是一作揖一叩拜,磕頭四個,是四勤,而逝世者子女也隨着叩拜之人作揖叩拜(一般是孫子,侄子代謝。),然後上前三步,再一叩拜,先舉香在空中轉一圈,然後敬酒三杯(女性不知是否這樣。),再後退三步,一作揖四叩拜,磕頭四個,是四懶。前後一共是九個,符合三拜九叩首的説法。在別人前去叩拜的時候,兒子跟孫子在旁邊回禮,女兒一般在桌子旁邊痛哭。四勤的含義為一作揖一叩拜,四懶為一作揖四叩拜,中間攙雜一頓隔,日照説法叫四勤四懶一頓隔。
孝衣:孝衣分重孝和輕孝,重孝就是直屬子女,兒子,女兒,孫子等,重孝為男丁一筒白大褂、白鞋,女性為白上衣帶白褲子、白鞋,孫子、兒子如果未結婚,只需要纏頭就可以了,如果結婚,那需要穿一筒白大褂,重孝。輕孝就是女婿,外戚,只需要一白布纏腰即可。
纏頭:纏頭也十分講究,如果去世的是男丁,打結就在左邊,如果是女丁,那麼打結就是右邊,前提是還有一個長輩在世,比如爺爺、奶奶,爺爺去世而奶奶還在世,那麼打結就在左邊,如果以後奶奶也去世了,那麼就不需要打左邊了,直接打結在額頭上,正中間。懂行的人一般一看孝衣和打結就明白去世的是誰,家中還有什麼人。
送殯:兒子女兒孫子在前,原來是抱靈位,一般抱照片,走在前面,後面是抬棺材的人,孝子,孝女,孝孫前行一會就轉身,向棺材磕一個頭,表示對長輩的尊重。
謝葬:古時候謝葬很隆重,現代一般逝世者子女或者家屬在家或者在飯店擺上幾桌就可以了。舉重,就是抬棺材的人,一般這些人是不要報酬的,只要在謝葬的時候一起請他們喝個酒就可以了。
圓墳:在逝世者入土第三日,早上早早起來,前去圓墳,把墳重新修整一下,因為入土哪天,一般把洞口添上就可以了。三日墳要早,所謂早三日,晚七日(為什麼要早三日和晚七日呢 ?)。
圈墳:就是在長子的帶領下,所有人圍着墳,拿着鈎擔,左轉三圈,右轉三圈,大體含義為為逝世者圈圍牆。

喪葬西方禮俗

西方國家的喪葬禮儀基本上屬宗教式的喪葬禮儀。人死後,首先在死亡地或屍體發現地的登記處進行登記,由醫生或驗屍人員簽發書面證明,並在死亡者生前居住地的基層組織辦理登記;而後對親友發出通知或在報刊上公開宣佈。
葬禮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遺囑、遺言確定是土葬或者火葬。喪葬事務一般由.殯儀機構或承辦人具體安排,包括埋葬或火化的時間、地點以及舉行葬禮儀式的時間、地點等。西方葬禮儀式一般同結婚一樣,多在教堂舉行。具體程序是,先把棺材運人教堂,由一位教士念悼詞併為死者祈禱,然後用一塊天鵝絨棺罩遮蓋住棺材送往墓地或火化場。
葬禮與葬禮彌撒可以同時進行,也可以分開(在葬禮後的某一天)舉行,一般由神父或死者親屬議定,包括祈禱詞和經文,然後是聖餐,最後為告別儀式。
西方喪葬禮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基督教將每一個人的靈魂直接與上帝發生關係,不允許偶像崇拜,崇尚靈魂昇華而輕視肉體,因此西方的喪葬風俗是簡喪薄葬。基督教的喪禮更多地是為死者祈禱,祝其靈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脱生前痛苦。基督教認為人死後靈魂需要安靜,因此喪禮非常肅穆。在基督教文化影響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喪葬基本從簡,即所謂在上帝面前“靈魂平等”的原則。
近現代以來,由於崇尚“科學精神”,尤其是實驗科學的興起,使西
國外葬禮
方人能以一種“科學的眼光”來看待死亡,進一步淡化了社會對殯葬的熱情。西方崇尚“個人本位”,主張“以個人為中心”,因此在喪禮中,也是以死者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靈魂”。總之,西方喪葬禮俗有人們可借鑑之處。死亡文化的本質是生存文化,從一個民族的死亡文化中可以窺到那個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學。
西方雖然民族眾多,但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下,喪葬禮俗基本大同小異,下面就西方喪禮中比較一致的方面予以概述。
葬式。西方葬式主要是火葬、土葬兩種。無論採用哪種葬式,均葬於公墓。
公墓。城鎮公墓一般建在郊外闢靜幽雅之處,農村公墓建在村外較遠的地方。西方公墓園林化程度很高,規劃也很長遠、劃一、詳細,有公路、紀念、休息、住宿、購物的場所。公墓管理很嚴謹,死者不論何種葬式,都要深埋,墓面平整,而後種上草皮,碑石不能太高,碑石周圍要種四季花卉。一年四季墓前幾乎都是鮮花盛開。整個公墓內無論墓多少,墓主何人,只見墓碑和花草看不到任何特殊標誌土堆。它不僅是死人的天堂,也是人們休閒的勝地。西方公墓的使用一般是有償使用,使用期長短不二,但有最長期限規定。
殯葬禮儀。西方殯葬禮俗有洗屍、更衣、停屍整容、送葬哭喪、宴謝、祭奠等程序,基督教儀式幾乎貫穿其中。人死之前要在神父面前懺悔,之後神父要為其祈禱。這也是臨終關懷,使死者正確看待死亡,擺脱死之恐懼。死後在神父主持下給死者洗屍,宗教含義是洗去生前罪過,乾乾淨淨去見上帝。停屍在西方傳統喪俗中,一般停在教堂,由神父主持追悼會。神父介紹死者生平併為之祈禱,下邊親友則一同禱告。完畢以後由四人一角一人抬着棺材走向墓地,神父、親友跟在後邊送葬。下葬時,神父還要再為亡者祈禱。哭喪無論是初終還是在教堂,也無論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時,親友都不能大聲嚎哭,只能默默流淚或嚶嚶啜泣,意為不要打憂死者靈魂安靜。下葬時,隨土撒人一些花瓣,葬畢在墓前立上十字架,放上一束鮮花,親友就可以默默離開墳墓。祭奠亡者不是中國人的專利。西方人在居喪的第九天、第二十天、第四十天和一週年都要舉行祭亡靈儀式。屆時,親友可單獨去,一束鮮花、默默立上一會即可。
現代西方,社會工作興起,對西方喪葬禮俗改革又推進了一步。喪事不再是各自操辦,而是由殯儀館“一條龍’’服務。宗教儀式、紀念儀式均在殯儀館進行。送葬也由殯儀館靈車送。西方社會對死者相當敬重,殯儀館接送屍體時,其它車輛主動讓道,並鳴笛以示哀悼,路人也注目肅立。
西方葬禮禁忌
西方人非常重視葬禮過程中出現的某些現象,並相信這些現象顯示出了某些特徵。如:葬禮時出太陽,在參加葬禮的人中哪個人的臉被陽光照得最亮,哪個人就可能是下一個死亡者;如果葬禮那天下雨,就意味着死亡的靈魂可以順利進入天國;如果參加葬禮的人數是單數,其中必有一個不久後便會死去。
預定好的葬禮日期在西方通常是不能被推遲的。如果出了什麼原因,葬禮推遲都意味着在3個月內死者的親屬或者鄰居中必然會有人死亡。例如在被推遲的日期內包括星期日的話,那麼這一凶兆就可能出現,而且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避免。
在西方,有些日子是不宜舉行葬禮的,如元旦,否則在死者所屬的教區內,在新的一年中的每一個月就都將舉行葬禮;再如星期日,否則就意味着在一個星期內還會接連地舉行三次葬禮。
此外,西方人認為,出門遇見葬禮隊伍是不吉利的;如果遇見葬禮,便會跟着送葬隊伍走上一小段路,這樣可以避免凶兆降臨到自己的頭上。當棺材運往墓地下葬時,西方人是絕對不肯走在棺材前面的,他們相信這樣做會使自己的親人或朋友大難臨頭,甚至會死亡;但如若這時遇到了一個牧師或傳教士,這一凶兆就會自行消除;遇見靈車也同樣會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尤其是空的靈車,但這一凶兆只有在靈車面對面地駛來時才真正成為凶兆。
參考資料